⑴ 學什麼舞蹈高考加分
⑵ 採茶舞的舞蹈簡介
採茶舞是流傳杭州茶鄉的民間傳統歌舞。此舞內容豐富,動作優美,走步時二手柔擺,雙膝微顫,舞扇時手腕靈活地抖扇,甩傘時,胸腰有提、沉、含、放。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都含有巧、柔、圓的風格。採茶舞源於茶鄉的勞動生活。由一群姑娘身扎綵衣,腰系綉花圍裙,手持茶籃,口唱「十二月採茶歌」,載歌載舞,描述採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叢、雙手採茶、揀茶和在茶葉豐收歸途中追、撲蝴蝶的喜人形象。整個採茶舞以跳躍活潑的樂曲和輕盈優美的舞姿,使人聯想起風和日麗的茶鄉春天的生動情景。
簡介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採茶舞。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綵帶等。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幾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台演出的。採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採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採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採茶舞的服飾,男演員頭戴黑色彩綉頭圈,腰纏紅腰帶,腳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裝,有白色對襟上衣、白長褲、藍長褲、紅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褲背心均鑲上各色綵線。女演員戴紅色彩頭圈,腳穿綉花鞋。有穿淡黃色壯族斜襟上衣、紅色百褶裙,也有穿紅色大襟衣,青色長褲等。採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鳳凰、花籃、花傘、彩扇、銅錢鞭等。伴奏樂器為二胡、笛子、嗩吶為主,再伴以鑼、鼓、鈸為主的打擊樂。隨著社會發展,採茶舞由原來群眾自發組織發展到鄉鎮、縣文藝團體來排練演出。「六人斗金花」、「九龍擺尾」的採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參加自治區文藝匯演獲得優秀獎。1981年以後,經過藝人改編的採茶劇《改風水》、《綠葉扶花》、《選女婿》等節目先後參加南寧地區、自治區文藝大會演出。《綠葉扶花》還獲得南寧地區1985-1986年劇本創作三等獎。崇左採茶舞現在仍不斷創新,但其音樂曲調、表演動作、服裝道具均保持了原來的風格。
起源
大唐時期,品茶之風盛行於世,皇宮內眷之間更盛行一種品茶鬥茶的採茶舞風氣,每逢春季採摘新茶的時節,宮廷中便會舉行一些慶典、祭祀或茶藝活動,採茶舞便是這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採茶舞是唐代的一種特殊的舞蹈,既不同於宮廷流行的歌功頌德的「軟舞」,也不同於國外傳入的胡旋之類的「健舞」,而是在「軟舞」的風格上融進了胡旋舞色彩的一種獨特的舞蹈。福寶閣茶藝表演團所表演的採茶舞音樂歡快、服裝華麗,主要表現皇家茶園採摘新茶時載歌載舞的喜悅心情,和皇親國戚及後宮粉黛們圍桌品茗,觀賞採茶舞的情景。採茶舞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採茶劇團劉信王傳入開化嚴村,之後才有本地民間採茶舞隊,每逢農歷六月廿二日,開化三千元帥廟會時演出,江西傳入的採茶舞,只有擺扇、採茶、獻籃三段程式。後來藝人黃發將八套花傘舞融進《採茶舞》中,豐富了它的內容。採茶舞,舞姿優美,走步時;兩手的柔擺、雙膝的微顫、抖扇的輕盈,甩傘時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動作,都含有巧、柔、圓的風姿。
發展
採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於馱盧、那隆、左州等地村鎮。清光緒二十年(18採茶舞94年),欽州一個打瓦師傅到馱盧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採茶戲,也到附近的更別、屯村、更懶、伏廖村傳授。1918年,邕寧縣那陳村民間藝人賴福棧來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採茶。從此以後,外地採茶戲開始傳入崇左。經過4、5代人的傳教,流行崇左的採茶戲,其內容多以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為主旋律。採茶舞是由當地群眾組織採茶隊來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書生或財主等。新中國成立前,採茶隊一般沒有婦女參加,「茶娘」由男演員裝扮。每隊的演員一般5人左右。建國後,婦女參加了採茶隊,「茶娘」不再用男演員擔任,每隊的演員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場地從在一張竹單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間採茶隊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慶賀豐收、祈求太平為表演目的。採茶舞有開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紅茶等10多種表演形式。
特點
採茶舞的動作特點是朴實大方、富於幽默感。茶公常用顫腿、屈膝作矮樁採茶舞動作,舞步輕快瀟灑。手中的錢尺在表演「開荒舞」時可當作鋤頭,表演炒茶時可作拉風箱狀,動作詼諧,富有情趣。茶娘的動作多為羞澀含蓄、細碎輕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轉」。手中彩扇輕揮疾攏,有如雲朵飄舞、柳絮輕揚,舞姿婀娜,儀態萬千,充分表現出少女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採茶舞亦歌亦舞,一般兩句或四句一歌,間從鑼鼓或音樂過門。舞者在過門中成△形循環串插,步履輕如蜻蜒點水,急如流水疾風。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
記載
據鄭氏宗譜記載,石馬鄭氏祖先文回公自南宋年間從高梘雙婁茶山遷居於此,採茶舞《光緒寧海縣志卷三》載「石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無海,產茶」。數百年前,祖輩辛勤,山上山下,地邊角落,山灣山崗,坑邊岩檔,甚至路邊墓旁都種上茶葉,還有山灣名曰「茶園灣」,故採茶舞應運而生。《採茶舞》源於元末明初,盛於清、民國,族人相傳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族人都要舉行採茶活動,歡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文革時期被列入四舊,責令停止活動。1980年後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後,採茶舞重又恢復生機。81年元宵曾被縣文化部門邀請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同年省歌舞總團編導戴群、曲作家朱培華曾赴該村采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縣文化部門曾派員指導,擬代表三門民間藝術赴台州市匯演。 主要曲調有:採茶調、花鼓調、看相調、紫竹調、古人頭調、鮮花調、鳳陽花鼓調。《採茶舞》表演時,先鑼鼓鬧場,接著進行採茶表演,表演開始時圓場,扮演者交叉串連各種隊形,茶心在前、茶斗隨後,其次茶女、花鼓、看相、賣六頭、和尚緊隨茶心旋轉,旋轉後進行反旋轉,上下起伏,轉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隊形里七外八,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賣六頭一人、和尚一人、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式邊歌邊舞,先後順序是由茶心領唱,茶女接著和唱,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賣六頭念白,花鼓者邊唱邊敲打花鼓,看相者邊唱邊做。每唱一節,變換隊形一次,共表演十二節。最後看相表演完畢結束。整個表演演唱由樂隊伴奏曲,曲調有採茶調,整個表演邊歌邊舞,曲調豐富,民間藝術特色鮮明。
過程
採茶舞是一種集歌、舞於一體的民間燈舞。與傳統的龍燈舞、馬燈舞齊名採茶舞,流傳於青田鄉間。每年新春佳節,鄉村採茶舞隊,便大顯身手,為節日增添喜慶。舞隊通常由村裡年長有威望的人領隊,隊員有十多個,其中有敲鑼打鼓的、拉琴、送貼的。而開場演出的正式演員卻只有五位,有的舞隊則配備一兩位候補演員。演出隊的開路先鋒先按家家戶戶依次送貼,然後由演出隊按貼的先後進行演出。表演結束後,鄉親們紛紛端茶送水、燒點心招待演員。紅包是採茶舞隊的主要收入,其除一部分給隊員們作酬金外,大部分都作村裡辦公益事業的資金。採茶舞使用的道具並不繁瑣:一副鑼鼓,兩把胡琴,四個用幾根粗竹篾做骨架,四周糊上白紙,寫上「茶」「福」等字的茶籃。茶籃裡面置一根蠟燭,晚上演出時點燃蠟燭,顯得五彩繽紛、煞是好看。每到一處,只要一聽到敲鑼打鼓和「採茶羅——」的吆喝聲,鄉親們便整理好院子,擺好桌椅,等候著舞隊的到來,孩子們聽了,則高興地三五成群地匯集在一起跑到屋外去迎接。 採茶舞是以歌舞的形式進行表演的。隨著二胡的音樂,演員排好梅花形隊列翩翩起舞。扮演相公的男演員站在上首,手執紙扇,邊舞邊唱。扮演小姐、妹妹、丫環(兩人)的姑娘,每人面前擺著茶籃,做著摘茶的手勢,邊摘邊唱。採茶舞全過程分月采、販茶、勸茶三部分。月採的內容最豐富,詠唱名花名茶、風景名勝、生活習俗、優良品質等。販茶是一段情節生動的說、唱、白相結合的家庭小鬧劇。勸茶則因人而異,歌頌各行各業的人們興旺發達。在音樂伴奏下,採茶舞那清純的小合唱、對唱曲調,以及其優美的舞姿,受到了民間鄉親鄰里的喜愛。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是採茶舞表演的高峰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演員在音樂的伴奏下,與龍燈舞、魚燈舞、馬燈舞相互媲美,競相鬥技,增添了節日的歡樂。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元宵節前後的那幾天,恰遇天氣陰雨綿綿,但鄉村各種燈舞仍然堅持演出。雖然紙做的龍身、魚身、茶籃壁都被雨水淋濕並掉落,只剩下竹製的骨架,而演員們的表演興致卻絲毫未減,風雨中的飛龍游魚和採茶舞,誰也不比誰遜色。令觀看的人竟忘記了天在下雨,孩子們嶄新的衣服擠了一身泥、年青的小夥子淋濕了衣衫也不在乎,個個興致勃勃,有歡呼的,也有喝倒彩的,只有老人們連嘆天公不作美,顫顫魏魏地忙著生火爐、燒熱水、點心、為演員們熱身子暖心,其情景至今難忘。 一家人都很喜愛採茶舞,尤其是父親,就是一個採茶舞迷。他不但會唱、會演採茶舞,而且多年來還整理記錄了十幾套採茶舞詞,空閑無事時常拿出來看看,有時候來了興頭,還教我們演唱採茶舞,逗得大人、老人們直樂。如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娛樂方式也越來越豐富。但採茶舞這一民間傳統燈舞卻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兒時扮演採茶舞的情景至今記憶憂新。
盛行
豐收的鼓樂、涌動的稻海、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一場「農味」十足的第採茶舞六屆全國農運會開幕式昨晚在泉州海峽體育中心隆重舉行。2007年7月8日晚8時,身著傳統農村服飾的表演者敲響了豐收的鑼鼓,80位舞蹈演員扮成象徵農時節氣的妙音鳥,展開「雙翅」款款「飛」進現場,以歡快的舞蹈拉開了表演的序幕。在豐收篇《民以食為天》中,由1600名女演員組成金色的「稻海」涌動,她們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金風吹拂、稻浪翻滾」的喜慶場面。演員唱起《豐收歌》,與舞蹈相映生輝,展現出一派豐收景象。風情篇《揮汗天地間》對新時代山區茶農、草原牧民、沿海漁民等生產生活進行了藝術描寫,展示了祖國大地東西南北、林牧漁區的不同風情。記者看到,當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採茶撲蝶》的音樂聲響起,茶鄉女背著小竹茶簍出現在舞台上,跳起歡快抒情、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時,觀眾紛紛鼓掌喝彩。 妙音鳥的形象貫穿始終,在展望篇《春風頌吉祥》部分,鋼琴華彩樂段伴隨花腔女高音的歌聲中,由專業舞蹈演員組成的妙音鳥翩翩而至,伴著吉祥的雲朵表演「大海架心橋」的場面,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農運會的「農味」貫穿開幕式演出的始終,討小海的湄州女,披花巾、戴斗笠的惠安女。不同角色粉墨登場,表演的各種節目都極富農村特色。來自泉州靈感書屋的鄭正鋒帶著一家五口特地趕來觀看開幕式,「泉州難得舉辦全國性的大型運動會,以前還從來沒現場看過開幕式,所以就帶著家人來了。沒想到開幕式的表演這么精彩,這么有鄉土味。聽說後面的比賽也很有趣,我准備這兩天都來看比賽。」
詩詞
據開化庚詩寫的《陳毅將軍詠龍頂》中說,歌詞結尾「沏龍頂」三字和1938年陳毅將軍率領湘贛、贛南四、五營的江南府春隊北上抗日到安徽岩寺集中,途經華埠休整時留墨寶「詠龍頂」詩相關。陳毅將軍《詠龍頂》的詩作為:採茶舞 一麾出贛御外侮,時雨桃花華鎮游。 三水環島伏金溪,粼光迸目結蜃樓。 醉欣戎歌品龍頂,君酌千觴志更酬。 惜日兄弟鬩於牆,而今揮戈逐倭寇。 在開化華埠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抗戰 時期的「惜別歌」: 風習習,雨淅淅,桃紅柳綠杜鵑鳴。 意切切,情綿綿,親人相依惜別離。 送君千里終須別,盼儂逐寇傳佳音。 待郎征倭凱歌還,妻為郎君沏龍頂
相關
進京迎奧運 從江西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的「中國奧運拉拉操寶貝」將以江西傳統的採茶舞為主要動作設計元素,把採茶舞帶入北京奧運會比賽的各個現場,向世界展示採茶舞的魅力,為奧運健兒加油。據了解,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共有13名隊員,7男6女。此次奧運拉拉操寶貝表演的採茶舞亦歌亦舞,舞者成三角形循環穿插,步履輕如蜻蜓點水,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富有濃郁的贛鄱風情,表達了全省人民對北京奧運的深深祝福。據悉,2008年1月,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展示現場表演拉拉操總決賽中,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以第一名的身份成為北京奧運會的「中國拉拉寶貝」,8月北京奧運會期間,將在射擊、擊劍和游泳等項目的場館進行現場表演。
⑶ 舞蹈的靈魂是什麼
舞蹈從一產生起便和音樂結成了最緊密的聯系,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在舞蹈藝術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藝術總的概念中,音樂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舞蹈與音樂
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從根本上說,是舞蹈離不開音樂,舞蹈總是在音樂的伴奏下展示出來。舞蹈與音樂共生存,不存在沒有音樂伴隨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擊出來的節拍或歌唱相伴和。在《樂記·樂象篇》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在漢代《毛詩序》中也講了這個道理:「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界甚至有這樣的說法:「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原蘇聯著名舞劇編導和舞蹈理論家扎哈諾夫也說過:「音樂——這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包含了並決定著舞蹈的結構、特徵和氣質。」
中國舞蹈家吳曉邦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都作了驗證。他認為:「任何舞蹈在藝術形象上都必須通過音樂,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現出來。」他並且公開宣稱自己曾從《義勇軍進行曲》中「獲得舞蹈形象」,他還指出「就是一個無伴奏的舞蹈,雖然沒有聲音,但他從無聲中也有一種節奏動作,會使人感到無聲勝有聲。」『』雖然有些舞蹈家為了強調舞蹈藝術的獨立性,致力創作了不用音樂伴奏的作品。但還是用走踢踏,通過腳鈴、手鈴來隨著身體的動作而發出有節奏音響來替代音樂伴奏。從廣義上說,這種有節奏的音響,就是音樂的基本因素。我國舞蹈家王曼力等編導表現張志新烈土在獄中斗爭生活的舞蹈《無聲的歌》,就是一個無音樂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採用了風聲、水聲、鐐銬聲、鞭打聲等音響效果來伴奏,其實這種音響的本身就屬於廣義上的音樂,因為它有節奏,有律動,有音高,有音色。概言之,舞蹈和音樂不能分離。
二、舞蹈與音樂的結合
首先,舞蹈與音樂之間存在的共同點是節奏,這是它們結合的自然基礎。舞蹈和音樂都有節奏,舞蹈更需要音樂來強化節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開始就與音樂結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於節奏。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人的有節奏的動作自然地要求音樂來配合,因此歷代各種有節奏的集體勞動都有勞動號子。舞蹈作為一種感情沖動的自由的有節奏的動作表現,自然更加需要音樂的配合。當然,能夠同舞蹈相結合的不是任何音樂,而是節奏比較鮮明的音樂。音樂本來便同其他藝術相結合,例如同戲劇、電影、詩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須結合在一起的還是舞蹈,原因也在於它們之間有著共同的節奏。
其次,舞蹈與音樂的共同點是抒情性。舞蹈和音樂都直接表達感情,而且音樂的表達具有抽象性,它不會對舞蹈的具體表達產生重疊、矛盾或干擾,而可以與舞蹈結合得天衣無縫。
再次,舞蹈和音樂都是在時間過程中展示的。這樣它們才能夠同步進行,結合在一起。
三、音樂對舞蹈的作用
(一)配合並幫助舞蹈在整個過程中表達情緒,體現性格,烘托氣氛
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本來就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欣賞者常常把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當作自己內心的感情來體驗。舞蹈家對於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組成部分的音樂當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這種感受和理解進一步激發起內心的感情,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表現出來。傑出的舞蹈家烏蘭諾娃在《一個舞蹈演員的自述》中說,她在扮演《巴赫奇薩拉伊的水泉》中的瑪麗亞時,是把理解音樂作為「起點」的。她還說,好的音樂就是在對自己「指示舞蹈動作的表情和意義」。音樂可以加強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幫助理解舞蹈的內容,並且使舞蹈顯得更加生動而有魅力。音樂能夠直接打動觀眾的感情,這就等於在舞蹈與觀眾之間增加了一條感情的紐帶,使觀眾同舞蹈更加接近。
(二)幫助組織舞蹈動作
舞蹈創作要對照音樂來進行。由於舞蹈與音樂有著共同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內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兩者必須高度地協調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動作設計成之後,再配上音樂的,而是在進行動作設計之前就必須有音樂。舞蹈音樂的採用有兩條途徑,一是利用現成的音樂,一是為既定舞蹈的主題和情節創作的音樂。「按照音樂編舞」,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扎哈諾夫說:「作曲家寫作舞劇音樂,……,而舞劇編導則為音樂所激動,並在音樂的基礎上創作出舞蹈作品——舞劇。」」當然,舞蹈並非只是服從音樂。首先,舞蹈要對音樂進行選擇,因為不是任何音樂都適合於舞蹈的。其次,如果專為構思中的具體舞蹈作品創作音樂,就要服從舞蹈編導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編導在編舞過程中還可以要求對音樂進行修改。
吳祖強先生在《舞蹈的音樂結構及其它》一文中曾這樣說道:「舞蹈和音樂的任務是共同努力通過塑造鮮明、有說服力的形象來展示企圖表現的內容,從總的方面來看,舞蹈音樂的最大特點應該是能盡力幫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確立,豐富舞蹈形象,加強舞蹈形象的感染力。」如民間舞《石頭·女人》的音樂,以濃郁的福建地方色彩,灑脫、純朴的音調特徵,刻畫了惠安女勤勞、朴實和忍辱負重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無窮。
(三)在舞蹈和舞劇中擔負著交代和展現劇情的任務
如舞蹈劇《好大的風》第一段「回憶」中,音樂以電聲模擬亂風的效果,由小變大,由遠至近,把觀眾帶進了要講的故事氛圍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徵」,在嗩吶呼喊般的領奏下,和著強烈的鼓聲、鈸聲,與弦樂的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後音樂伴隨著一陣狂風呼嘯聲吹過,彷彿要把這動人的故事吹向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的人為之感動。藝術魅力在這里體現為舞蹈與音樂的渾然一體。
舞蹈與音樂的結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藝術。舞蹈所表現的動作和姿態是世界萬物中最美、最能打動人的動作和姿態,與之組織得最美、最動聽的聲音即音樂藝術相結合,將給人帶來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並從而產生社會作用,這是一種「天作之合」。
⑷ 如何讓一個舞蹈有靈魂
我所理解的,舞蹈的靈魂是肢體語言與舞者內心思緒的結合,把舞蹈的中心思想與舞者版心靈所體會到的權感悟相融,就能創造出來自內心的舞蹈,使舞者和觀眾都能得到來自肢體舞蹈的美麗與真情,使觀眾能把情感融入與舞蹈中與舞者在心靈上溝通,這,便是舞蹈的靈魂所在。感悟到一個舞蹈的靈魂,就能跳出最美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