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參考文獻有哪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並與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與體驗。」「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學語文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朗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和語言的敏銳性。同時,朗讀對於鍛煉學生口才,促進學生記憶,豐富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增強對語言藝術的欣賞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古人早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朱自清先生在《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體會出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義蘊, 同時吟味它們的節奏。」教育家葉聖陶就朗讀也曾說過:「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務必盡情的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當時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當時的心靈溝通。」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就主張: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可見朗讀的重要性。
讀書的過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儲備語言營養的過程。一篇好文章,不經過反復閱讀,就很難掌握其中的含義。讀得越熟悉,領會越深,作者在文中所體現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學生所理解,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以指導學生讀書為核心,要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