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科版語文小學六年級上冊都有哪些課文目錄
人教復版新課程小學語文制課文目錄(全套)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語文 一年級上冊
入學教育
漢語拼音(a o e)
漢語拼音(i u ü)
漢語拼音(b p m f)
漢語拼音(d t n l)
復習一
漢語拼音(g k h)
漢語拼音(j q x)
漢語拼音(z c s)
漢語拼音(zh ch sh r)
復習二
漢語拼音(ai ei ui)
漢語拼音(ao ou iu)
漢語拼音(ie üe er)
復習三
漢語拼音(an en in un ün)
漢語拼音(ang eng ing ong)
復習四
識字(一)1 一去二三里
識字(一)2 口耳目
識字(一)3 在家裡
識字(一)3 在家裡
識字(一)4 操場上
語文園地一
課文 1 畫
課文 2 四季
課文 3 小小竹排畫中游
課文 4 哪座房子最漂亮
課文 5 爺爺和小樹
語文園地二
我們的畫(口語交際)
課文 6 靜夜思
❷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第2課內容。
本課是繼前一課觀察了一些物質的變化之後,繼續深入觀察物質的變化,並且通過觀察豆子和沙子的混合和分離、給白糖加熱的變化,以及加熱過程中蠟燭的變化,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物質之間相互作用,有時會發生物理變化,有時會發生化學變化,有時既發生物理變化也發生化學變化。從這點意義上來看,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與觀察到「明顯變化」的現象同樣重要。
這節課中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生成的具體新物質,但要求學生能夠從種種變化現象出發,推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課主要有兩個實驗,分別是「把豆子和沙混合」「給白糖充分加熱」。兩個探究活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實驗中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並根據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進行生活中的物質變化的判斷。促使學生認識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質的變化,為今後更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感受科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也出現兩極分化傾向: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而少數學困生由於對科學學習認識偏頗,認為科學學科不重要,造成學習態度不夠認真,甚至產生倦怠情緒,因而導致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所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還是本課訓練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
(一)通過混合、分離沙和豆子,加熱白糖的實驗,使學生懂得物質的變化可以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簡單物質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了解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既會發生化學變化,又會發生物理變化。
(二)學會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三)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並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過程,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產生。
難點:觀察加熱白糖的過程,分析是否產生了新物質。
五、教學准備
學生准備:一次性杯子、豆子、沙、篩子、白紙、筷子、金屬勺、白糖、蠟燭、火柴、盤子、玻璃片。(每組物品各一件)
教師准備:白紙、鐵絲、火柴。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可能都留心觀察過身邊的世界,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多端的世界裡。
1.出示鐵絲反復彎曲
比如說:大家看這是一根普通的鐵絲,大注意看這跟鐵絲有變化嗎?(教師彎折鐵絲)?學生回答。可是不管我怎麼彎曲,它還是(鐵絲),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沒有)只是改變了鐵絲的——形狀!
2.出示一張白紙,先撕後燒
師:再看,一張白紙,把它撕開,(舉半張紙問)這還是紙嗎?(是)跟原來相比,只是什麼改變了?(大小!)現在老師把這張紙點燃,(演示)紙有沒有發生變化?(有,它燃燒的部分已經變成了另外一種物質——灰燼!)
3.揭示、板書課題
師:看來,我們身邊的物質變化真多,大家想知道物質的變化過程中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嗎?這節課老師就與你們一塊兒探究探究我們身邊的物質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板書)
(二)沙和豆的實驗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用手裡這幾種常見的物質來完成一項探究活動,那就是把沙和豆子這兩種物質混合,看沙和豆子會發生變化嗎?(板書:混合沙和豆子)如果要看有沒有變化,那就要有(比較),比較什麼呢?(先觀察混合前沙和豆的樣子,再觀察混合後沙和豆子的樣子。)
1.觀察沙子和豆子
師:(教師演示觀察的方法和步驟後請學生從杯中取出少量的沙和豆子分別放在白紙上。)首先請同學們將少量的沙子和豆子倒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小組同學將觀察到的結果用文字記錄下來。(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實驗前觀察到的沙和豆子的情況。)
2.猜測:如果我們把杯里的沙和豆子混合,沙和豆子會發生變化嗎?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會或不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然後進行實驗。
3.實驗一:混合沙和豆子:
師:讓我們把用於觀察的沙和豆子繼續留在白紙上,將杯子中的沙倒入裝有豆子的杯中進行混合,用筷子充分攪拌。(學生分組實驗)在混合沙和豆子的過程中,沙發生變化了嗎?(沒有)豆子呢?(也沒有變化)
4.實驗二:分離混合物:
師:既然大家都發現了沙和豆子沒有什麼變化,那麼為了更進一步的觀察清楚現在的豆子和沙子與實驗前的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豆和沙的混合物再分離開。我們用什麼分離呢?(篩網)現在大家用分離開的豆子和沙子與原來的豆子和沙子進行一下比較,看看有沒有發生變化?
5.小組交流觀察到的情況並匯報。
小結:混合後,沙和豆子形態發生了細微變化(比如攪拌掉落的碎屑,顏色的沾染)但特徵和性質沒有變。沙還是沙,豆還是豆!
師: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沒有)(板書:沒有生成新的物質)也就是說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在科學實驗中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和有明顯變化的現象同樣重要。接下來,我們再來做一個給白糖加熱的實驗,看白糖有變化嗎?(板書:給白糖加熱)
(三)觀察加熱白糖的實驗
師問:在動手實驗前,我們應該先做什麼?(進行觀察和預測)
1.觀察白糖的特點,預測加熱後的變化,填寫記錄單。(每組用葯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白紙上,從白糖的狀態、顏色、氣味等方面仔細觀察白糖的特點並記錄在表格中。)
2.預測:如果現在我們要用金屬湯匙給白糖加熱,大家預測白糖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寫老師發給的記錄表中。
3.學生匯報(觀察和預測的結果)。
4.教師講解並演示給白糖加熱的方法:
給白糖加熱的方法:用長柄金屬湯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蠟燭火焰上,慢慢加熱。仔細觀察在加熱過程中白糖的變化。當持續加熱到不再有變化時,停止加熱,熄滅蠟燭,把湯匙放到桌子中間的盤子里冷卻,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做這個實驗,需要注意什麼?(學生思考並回答,老師進行演示和補充,一起總結出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演示點燃蠟燭,蠟燭的火焰分為三個部分,哪部分溫度最高?(提示用蠟燭的外焰加熱。)再出示金屬湯匙要求手握在金屬湯匙柄的頂端,以免手燙著。然後用葯匙取少量白糖倒入金屬湯匙,慢慢移到蠟燭外焰加熱。觀察時眼睛不能湊太近以免傷著眼睛,因為加熱過程中可能會有氣泡冒出。加熱結束,一定要把湯匙放在盤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觸。不能用手去摸加熱的部分。在實驗過程中細心觀察
白糖的點滴變化很重要。
5.進行實驗
師:給白糖加熱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們要用事實說話!開始我們的實驗吧!分組實驗:學生分工進行加熱白糖的活動,並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教師分小組引導)
6.學生分組交流、整理觀察到的現象。
學生進行匯報:
白糖加熱過程中的狀態變化:顆粒狀---液體狀---糊狀---固體狀;
顏色變化:白色---褐色---深褐色---黑色;
氣味變化:白糖香味---焦味
(如果學生提到:在加熱的過程中,會產生氣泡,如果放在內焰或焰心加熱,勺子底部會產生黑煙。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時教師不做過深解釋,引導學生課外查資料先研究研究。)
7.小結:白糖加熱的變化
⑴白糖加熱,會慢慢變成液體的糖
⑵當白糖充分加熱後,留下來的黑色物質還是糖嗎?(不是)
它已經變成了另外一種物質——碳
⑶說明了什麼?(生舉手)
生: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物質(板書:產生了新的物質)。
(四)對比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1.總結概念:同學們想一想,今天我們做的這兩個實驗都是關於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你能說一說,這兩個實驗有什麼區別嗎?
生回答:一個產生了新物質,一個沒有產生新物質。
師:物質的變化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狀,體積,狀態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板書: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同學們,誰來說一說,今天我們做的這兩個實驗都是什麼變化啊?生回答。
2.找區別:大家說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有沒有
新物質的產生。沒有新物質的產生是物理變化,有新物質的產生是化學變化)
(五)拓展延伸
1.有些物質變化,既有物理變化又伴隨之化學變化。
師:同學們,白糖充分加熱後產生了新的物質是化學變化,那白糖在加熱過程中一直發生的都是化學變化嗎?還有其他變化嗎?
❸ 求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案,教學過程要分(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的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專《課程標屬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❹ 新版教科版 六年級 下冊 科學 教師用書 帶圖
新版教科版 六年級 下冊 科學 教師用書 帶圖
懸賞分: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4 天 22 小時
我下載專了一個,但是沒屬有圖片哦,老師講課比如說給我們抄表格,在我下載的教師用書中顯示不出來,有沒有帶圖的教師用書啊?
麻煩大家幫我找一下
提問者:96519 - 魔法師 四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