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初中北師大八年級下數學教學計劃

初中北師大八年級下數學教學計劃

發布時間:2021-01-09 11:18:28

Ⅰ 北師大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二年級小學數學教學計劃

一、班級情況分析:
二年級共有學生17名。通過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們都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 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學習的目標。對於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仍有個別學生的行為較為散漫,聽課不專心,作業不認真,甚至有懶作業的行為,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都不太好。在本學期中必須進行積極引導。兩班優秀學生數不多,差生的面較廣。在這兩個層次上需要今後賦予更多的愛心,並加強輔導。
二、 教材分析:
這冊教材包括下面這些內容:表內乘法,認識長度單位,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和簡單的對稱現象,簡單的數據整理方法和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初步認識線段與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和簡單的對稱先現象等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線段,角和直角,軸對稱和鏡面對稱現象,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安排的是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經歷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
「 數學廣角」是新的教學內容,介紹了簡單的組合思想和邏輯推理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 教學目標
1.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2.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
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3.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
形的軸對稱圖形;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4、了解初步的統計知識。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7.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教學措施
1.筆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結合。
使學生在學習計算的同時,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便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2.提供關於空間與圖形的豐富素材,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讓學生在各種探索性的操作活動中,通過觀察、猜測、操作、討論交流,感知、感受幾何概念的含義及
所學圖形的特徵,並藉助圖形表象進行推理,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3.表內乘法教學體現知識的形成,加強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首先,集中安排表內乘法的教學。乘法口訣仍採用小九九。讓學生在理解乘法含義的基礎上掌握乘法口訣。
第二,在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加強了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體現知識形成的過程。第三,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基礎,調整乘法口訣的教學順序。第四,教學每部分乘法口訣時都將所有相關的乘法算式排列在口訣表的兩邊,既便於學生理解一句口訣可以用於計算兩個乘法算式,也自然地滲透了乘法的交換律。同時,安排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記憶口訣的活動和練習。第五,用乘法解決問題的教學滲透於掌握乘法口訣的教學過程中。
4.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加強估計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不僅在計算教學中安排相應的估算教學內容,而且注意將估計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教給學生,並且注意結合其他數學知識的教學進行滲透與培養。.
5.注重體現探索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意識。
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利用各種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探究活動以及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逐步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創新的意識。
6.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讓學生通過觀察、操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Ⅱ 北師大數學第八冊教學計劃

一、生活中的小數

內容:小數的意義
課時:2
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小數。2、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小數與十進制分數的關系,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部分各數位名稱的意義,會正確讀寫小數。3、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小數。

基本教學過程:

一、生活中的小數
談話引入:新的學期開始了。同學們又長大一歲了。今年是——2005年。你們多大了?板書出數據。總結出「整數」。生活中除了碰到這些整數,我們還會碰到——小數。你在哪裡遇到過小數?說一說。
二、小數的意義
1、閱讀書上P2的生活中的小數。(了解學生對小數讀法掌握情況)
2、學生試著解釋這些小數的意義。(初步感知小數的意義。)
3、一同探究小數意義。從長度單位「米」來研究小數產生的必要性。用1米的尺子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有諸多不便。有時不足1米,因此我們可以把1米怎麼樣?——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也就是1分米。如果測量更小的物體,1分米的單位長度還是大了,我們還可以繼續將1分米平均分成10份……這時小數就產生了。
4、結合剛才長度的線段圖,分上、下板書出十分之一,一百分之一;0.1,0.01。再讓學生觀察、分類。上層的數都是什麼數。(分數)這些分數都可以直接寫成相應的小數形式。觀察這些分數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分母都是10、100、1000……
5、觀察這些小數和分數,你有什麼發現?
6、我們在寫整數時都可以按照數位順序表來寫,小數可不可以呢?看P4的計數器。了解數位順序。明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各數表示什麼。邊想邊填。
三、運用拓展
1、出示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是1,請你表示0.01可以嗎?小組討論一下,你打算怎麼樣表示?為什麼?
2、完成試一試。注意學生的讀、寫小數。
3、完成練一練。
——教學反思:1、整數和整十數、整百數學生不明確。因此,雖然教材上沒有整數這個概念出現,但要提一提,對理解小數意義有幫助。2、對於17/1000,3/1000,409/1000學生容易出錯。因此,在理解小數意義時,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總結:1/10可以寫成0.1,一位小數。小數點後面有一位數。1/100寫成0.01,是兩位小數……。

課題:測量活動

內容:用小數表示數量
課時:1
教學准備:讓學生帶軟尺
教學目標: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3、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1、測量桌子的長、寬、高,記錄。發現什麼問題?單位不統一。這樣有什麼不好?怎麼辦?2、改寫成以「米」為單位。
二、分組測量——注意:六個人一個小組,兩個人測量,其他人記錄,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測量自己小組感興趣的長度4個,全部結束以後小組核對。
問題:(1)用米做單位有什麼好處?
(2)用「米」作單位的時候為什麼會出現小數?
(3)數學書的封面長26厘米,為什麼可以記作「0.26米」?
(4)教師門2米1分米用「米」作單位怎麼表示?
三、拓展
1、第7頁試一試第1題,一種大雁,翼長2米1分米,還可以怎樣表示?骨骼重113克,可以用小數表示嗎?113克=( )千克
為什麼?它的體重約1千克500克,可以用小數表示嗎?你是怎樣想的?
2、練習——第7頁練一練。
三、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課題:比大小(一)

內容:小數的大小比較
課時:1
教學目標:1、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大小順序排列。2、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少年宮正在舉行一個個人廣播體操比賽,下面是先出場的兩為選手的資料介紹:鄭強,11歲,身高1.42米;李明,11歲,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他們倆誰高?為什麼?板書:1.42米>1.38米
2、他們的成績出來了!鄭強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誰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樣表示?板書:9.87<9.90
3、第三位選手出場了,張華,今年也是11歲,身高1.40米,我們先來關心一下他的成績:評委說,張華的表現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猜一猜評委可能給出多少分?請你將這三個同學的得分按順序排列起來。說一說你的怎麼比的。
4、現在他們要進行團體表演,請你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把他們排成一隊。
小結。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三、鞏固與應用
1、三位選手的體重是這樣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
請你把他們的體重按順序排列起來。
2、第9頁練一練第1題、2、3、4題。
第9題《數學游戲》。
四、總結: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教學反思:這節課比較簡單,可以讓學生自學。在學生練習的基礎上,發現問題。讓學生討論比較的方法。總結出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課題:比大小(二)

內容:小數的性質
課時:1
教學目標:1、通過「在方格紙上塗一塗,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的活動,經歷用幾何模型研究小數的過程。2、用直觀的方式體會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的規律。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比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誰大?你是怎樣想的?
2、我們一起驗證一下,在圖上塗一塗,再來比一比。學生在書上塗一塗,比一比,再說一說。
3、0.2和0.20怎麼會相等呢?這是不是一種巧合?
4、在下面兩幅圖中塗出相等的兩部分,並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
在小組內交流你的塗法和想法。你發現了什麼?
三、鞏固與應用
1、第10頁試一試1、2。2、第11頁練一練1。3、第2、3題。4、閱讀《你知道嗎?》
四、總結——這節課你發現了什麼?
——教學反思:課本上塗一塗的1、2兩題比較直觀。學生在這之前已經意識到小數的性質,但不能解釋。其實書上之種方法,也就是從直觀上看出來。實質上是這樣做原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沒有發生變化。班上周稼祥同學就說出這一點。真不錯。

——補充讓學生構建「自己的數學」——《小數的性質》案例

師:拿出課前老師發給大家的學習紙(各有兩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其中一個被平均分成10份,另一個被平均分成100份)。請大家用水彩筆在兩個正方形中分別塗出面積相等的一塊,並試著用小數把塗色部分表示出來。
學生動手塗色,並在塗色處標上相應的小數。隨後,教師引導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各自的畫法。並根據學生的匯報,得出如下的等式:0.3=0.30 0.5=0.50 0.8=0.80
師: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學生獨立觀察,並大組交流。
生:我發現,等號左邊的小數末尾沒有0,而等號右邊的小數末尾多了一個0。
師:那它們的大小有沒有發生變化?
生:沒有。
師:那你的發現就是——
生:小數的末尾添上一個0,小數的大小沒有發生變化。
師:還有哪些同學也有同樣的發現? 同學們紛紛舉手。
師: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誰願意將它寫在黑板上? 一位學生上前,芹在黑板上寫上「在小數的後面添上一個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你覺得他這樣寫,有沒有準確地表達了你的發現?
生:我覺得「後面」這個詞不恰當,容易引起誤會,最好改成「末尾」比較合適
師:能不能舉個例子說明?
生:比如0.4吧,如果只說是在它的「後面」添一個0,可能有同學會誤解添成0.04。這樣,小數的大小就發生變化了。而說「末尾」的話,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誤會了。
師:你們認可他(發言的學生)的觀點嗎?(認可)那誰願意上來將我們剛才的發現作一下修改?一學生上前,將結論中的「後面」一詞改為「末尾」。
師:看來,多一份思考,我們的結論也就多一份准確、多一份嚴密。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知道「小數的末尾添上一個0,小數的大小不變」。那今天的學習是不是到此結束了呢?
生:(略遲疑)我覺得不能
師:(故作驚訝)為什麼?該有的結論,我們不是都得出來了嗎?難道大家還有什麼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生:剛才我們的發現只是通過給正方形塗色得來的,我認為還比較膚淺。小數的末尾添上一個0,小數的大小究竟為什麼不變,我覺得我們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在徵得學生廣泛認同後,教師將這一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問題1:小數的末尾添上一個0,小數的大小究竟為什麼不變?」
生:另外,剛才我們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一個0」上,要是添兩個0、三個0甚至更多的0,小數的大小還會不變嗎?
生:如果不是「添」,而是「去」,也就是說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會不會發生變化?
同樣,在徵得學生廣泛認同後,教師將這些問題依次板書在黑板上:「問題2:小數的來尾多添幾個0,小數的大小變嗎?」 「問題3: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變嗎?」
師:看來,下面的學習,我們就應該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研究時大家最好能結合具體的例子展開。
在教師的建議下,學生們紛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思考、交流、研究。教師深入每一學習小組,傾聽他們的發言,並對他們的研究作出評點、引導、激勵、修正等。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展開交流。
生:我先談談第一個問題。以 0.4和 0.40為例:因為 0.4元=4角,0.40元=40分=4角, 0.4元=0.40元,所以說 0.4=0.40。
生:我是這樣想的,0.4表示4個0.l,0.40表示4個0.l和0個0.01,0個0.01表示什麼都沒有,所以0.4與0.40的大小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0.4=0.40。
生:我們還可以這樣想: 0.4=4/10, 0.40=40/100=4/10,所以 0.4=0.40。(註:部分學生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對分數的基本性質已初步具備感性的認識。)
師:同學們的交流都非常活躍,也很有道理。看來,任何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往往就會找到不同思路,並獲得不同的理解。這才是真正的數學學習。
生:我們組選擇了第二個問題。通過研究,我們一致認為,小數的末尾多添幾個0,小數的大小仍然不會發生變化。
師:能結合具體的例子來談談嗎?
生:能。還是以0.4為例,如果添兩個0,那就成了0.400。因為0.400=400/1000=40/100=4/10,所以0.4=0.400。添三個0、四個0,結果還是如此。
生:我覺得我們還可以這樣想。0.400表示4個0.1、0個0.01和0個0.001,0個0.01和0個0.001都表示沒有,所以0.400與0.4的大小是一樣的,並沒有發生變化。
生:甚至可以說,無論在小數的末尾添上幾個0,小數大小都不會發生變化,道理是一樣的。
師:這樣看來,我們一開始所獲得的結論是不是又要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了?誰願意上來將它補充完整? 學生上前,將原來結論中的「添上一個0」改為」無論添幾個0」。
師:還有研究第二個問題的嗎?(不少學生舉手)你們覺得,探討這一問題對我們剛剛獲得的結論有沒有什麼影響?為什麼?
生:有影響。如果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同樣不變,那我們的結論就應該改為「小數的末尾無論添上或去掉幾個0,小數的大小都不變"。
生:或者說,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井不會影響小數的大小。
師:既然這樣,那麼哪個小組願意發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生:我們小組認為,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並不會發生變化。因為從數的組成上看,小數末尾的0無論多少個,最終都表示什麼也沒有,所以去掉後不會影響小數的大小。
生:我們還可以這樣想,小數的末尾每去掉一個0,改寫成的分數中分子和分母也都將同時少掉一個0,而分數中分子和分母同時去掉一個0,大小是不會發生變化的。
生:當然,我們還可以這樣想。剛才我們探討「添0」的問題時,是從左往右看的。如果我們從右往左倒過來看,那麼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也沒有改變嗎?
師:這樣看來,剛剛獲得的結論是不是又有了新的內涵,誰願意將它補充上去?一學生上來,在「添幾個0」後面加上「或者去幾個0」。
師:剛才我們所得到的,正是小數學習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誰能給這一重要結論取個名字?
生:小數「添0去0」的性質;關於小數的重要發現;小數的特徵;小數的基本性質。
師:回想剛才的學習過程,我們是如何得到這一重要的結論的?
生:先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然後不斷補充。
生:當發現原來的結論無法說明新問題,我們又去尋找新的結論。
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去解決它,從而使原來的結論逐漸補充完整。
師:數學學習往往就是這樣。我們通常不可能一下子就獲得完美的結論,而需要
課題:練習

內容:小數的意義練習
課時:1
教學目標:1、通過練習,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進一步體會數與形的結合。2、鞏固小數的大小比較及對使用小數的作用的認同。
基本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你對小數是怎樣認識的?小數和什麼樣的數關系比較密切?
二、重點練習
1、第12頁第1題。你是怎樣想的?怎麼樣迅速找到1.5的位置?你是怎樣確定C點表示的是什麼數?
你對這條線怎麼看?
2、第12頁第2題。有參加過飛機模型製作的嗎?怎樣評判?飛得時間越長成績越好。先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起來。說一說你比較的方法。
3、第13頁第5題。說到比較大小,有一位同學也在比較幾個數的大小,並把他們按順序排列了起來,我們來看一看。發現什麼問題?原來是他過於馬虎,把小數點丟掉了。小數點雖然小,但影響卻很大,我們來幫他添上吧,看一看小數點可能是在什麼地方,在適當的位置寫上小數點,使這個式子成立。
4、第12頁第3題。怎麼樣才能寫得准確呢?看一看,和什麼有關系?
5、第12頁第4題。覺得要比較他們的身高最大的麻煩是什麼?單位問題,不同的單位很難比較。自己想辦法比較,把他們從矮到高的順序排列起來。
三、游戲——1、第13頁第6題。2、第13頁數學游戲。
四、總結。

課題:小數加減

內容:小數加減法
課時:1
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兩位小數的加減法。能結合具體情景,提出數學問題;能運用小數加見方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CCTV業余歌手大獎賽正在緊張激烈地進行,比賽分唱歌(滿分9分)、綜合素質(滿分1分)兩項,5號選手的專業得分是:8.50分、綜合素質得分是0.88分;9號選手專業得分8.85分,綜合素質得分0.45分。我們來看一看誰的表現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構建數學模型
1、怎麼樣才能看出誰的表現更出色一些?可以看一看兩名選手,誰的總分高。列算式。怎樣計算?
2、討論:為什麼要把小數點對齊?
3、10號選手的專業得分是8.75分,他的綜合素質得多少分就能趕上或超過5好選手?
4、第12頁第3題。怎麼樣才能寫得准確呢?看一看,和什麼有關系?
5、第12頁第4題。覺得要比較他們的身高最大的麻煩是什麼?單位問題,不同的單位很難比較。自己想辦法比較,把他們從矮到高的順序排列起來。
三、游戲——1、第13頁第6題。2、第13頁數學游戲。
四、總結。

課題:購物小票

內容:小數加減法綜合應用
課時:1
教學准備: 學生准備超市購物小票
教學目標:1、能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法混合計算,並能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2、能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和小數打交道,最常接觸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買完東西,我們就會拿到一張電腦小票,見過嗎?有沒有在超市買東西出過錯誤的?
二、自主探究,構建數學模型
1、出示電腦小票,觀察。
2、誰能解釋一下這張電腦小票?
3、我們來核對一下吧。怎樣核對?
列算式:20-(12.30+4.85) 算在書上。
4、還可以怎樣核算?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試一試。4.2+12.3+5.8+2.7,15—1.2—3.8仔細看一看,再算。
你有什麼好方法嗎?發現了什麼?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 a+(b+c) a-b-c=a-(b+c)為什麼可以這樣算?能結合電腦小票的問題說一說嗎?
三、運用數學模型——1、第17頁第2題。2、第16頁第2題。3、第17頁第3、4題。
四、總結。

課題:練習二

內容:小數加減法綜合練習
課時:1
教學目標:1、能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法混合計算,並能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2、能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本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口算。第19頁第5題。注意練習和是整數的小數加法,為簡便演算法作準備。
筆算(注意練習有連續退位的減法)10-2.85
二、重點探究
1、第18頁第4題。說一說你是怎樣比較的?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直接比較。
2、第19頁第7題。讓學生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考慮生活中的實際情況。
3、第19頁第6題。
關鍵是激勵並幫助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三、總結,布置作業
第18頁第1、2題

二、認識圖形

走進鄉村 2課時
動手做 2課時
三角形分類 1課時
探索與發現(一) 1課時
探索與發現(二) 1課時
數學欣賞 2課時

01、課題:走進鄉村

內容: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
課時:2
教學准備: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框架
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和比較,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了解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2、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到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及三角形穩定性,認識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走進鄉村——我們在都市生活習慣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鄉村看一看田園風光,今天我們就一起跟著這幅圖來感受一下鄉村的風景吧。看,這幅圖上有些什麼?
二、自主探究,形成數學模型
1、這幅圖上還有許多數學圖形呢?從圖上找出你認識的圖形,並與同學進行交流。你能大概地畫出你找到的圖形嗎?試試看。
2、把你找到的圖形進行分類,採用標號的方式進行。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可以根據邊來分,看,這些圖形都是四邊形,你能把這些四邊形再分類嗎?你認為這里什麼圖形很特殊?
3、板書: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老師這准備了幾根小棒,你能選幾根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嗎?你認為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四條邊?
4、在第21頁的點陣圖上畫出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
5、第21頁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平行四邊形?為什麼?
在這些平行四邊形中,你覺得哪個比較特殊?特殊在哪兒?
6、如果用一個圈把平行四邊形都放在裡面的話,請你也畫一個圈來表示長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邊形的外面再畫一個圈,你覺得這應該是什麼?再用一個圈畫出梯形的地盤,應該怎麼畫?試試看。
三、總結。現在再試著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再把它旋轉。
——教學反思:先從圖中找出認識的圖形。分類——為什麼這樣分類——找出這類圖形的共同點——探索出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定義。這樣課的結構好,讓學生在理解與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思考的方法,學會學習。

閱讀全文

與初中北師大八年級下數學教學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