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六年級科學
防污染措施.
空氣凈化措施。
垃圾處理措施.
垃圾堆放措施.
水污版染防護措施.
拿廢棄的望遠鏡 鏡片 用紙桶卷權起做成放大鏡
拿廢棄的禿透鏡 用紙桶捲起做成放大鏡
拿廢棄的厚玻璃,磨成周圍暴 中間厚.用紙桶捲起做成放大鏡
B. 小學人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實驗教學要求有哪些
1、 教會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體味實驗的樂趣。
2、 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主動探索新知識。
3、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實驗設計、操作、觀察、記錄和整理資料等能力。
4、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知識素質和智能素質。
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觀察核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C. 小學六年級科學小論文八百字左右
讓小學科學教學充滿活力
我們都知道,新的課程標准對於科學學科有著明確的要求,強調科學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發展,以「探究式學習」為核心。新課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主陣地,是師生學習、討論、交流、合作的最佳場所。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麼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那麼如何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下面我就將我的體會與大家共同交流,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以求共勉。
1.大膽質疑 激發探究熱情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許多科學發現都是從疑問開始的。科學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及提問能力尤顯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教學生學會在本節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有餘地,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氛圍,逐步培養學生敢想敢問的良好習慣。如,在教學「鐵釘生銹了」時,我先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鐵銹,再讓學生比較沒有生銹和生銹的鐵製品的不同,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鐵銹是一種新的物質」,我接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銹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為什麼商店裡完好包裝的鐵釘沒生銹?」「瓷盆為什麼瓷掉了就會生銹?」……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很高。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2.主動參與 注重探究過程
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識如何獲得的過程更為重要。這就要使我們的學生能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科學課不僅僅是簡單地向我們揭穿謎底,而是將引導我們像科學家那樣去研究、探索這些科學現象。初步體驗科學家們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探求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手段並內化為學習研究的能力。如教學「聲音的產生」,我讓每個同學先找出周圍出現的各種聲音,再讓學生想辦法使一隻保鮮袋發出聲音,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實踐,想出了不少方法讓那隻保鮮袋發出聲音,亦激發了學生想主動探求聲音產生的原因在哪裡?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科學現象經常就在我們身旁出現,如果能認真地思考、討論,將會加深理解,活躍思維,師生將在這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感到歡愉,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3.注重實驗 培養探究能力
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加強科學實驗教學,特別要加強探索性實驗的訓練,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由教師提出課題,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象,主動探索,然後得出科學規律。如在教學「電磁鐵」時,我首先提出課題,讓大家猜想一下什麼是電磁鐵?然後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做一個電磁鐵,但這個電磁鐵只能吸引一些小物體,你想用什麼方法能讓電磁鐵的磁力大一些呢?學生們都積極思考,提出了這樣一些猜想:與電池節數有關;與導線粗細有關;與繞線圈數有關等等。然後我適時讓大家針對自己的猜想,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實驗,並作好觀察,記錄好數據,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很顯然採用探索性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成為科學知識的主動探索者。使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4.課外拓展 聯系生活實際
讓學生認識自己身邊處處都有科學現象,培養學生形成善於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知識和規律能力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這些情境中主體意識得以體現,創新意識得以喚醒,情感意識、科學態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實踐能力得以鍛造。既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