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發現教學模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哪些區別
發現模式是從問題出發,讓學生去發現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歸納的過程內。探究模式最終是要對最容初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需要歸納思維和演繹思維同時進行。
發現模式注重提問中的轉移,使更多的學習者捲入學習,提出的問題是發散性問題;探究模式提出的基本是聚合性問題
對同一問題所花費的時間不同。發現模式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探究模式的重點放在需要解釋的問題上,而發現模式更重視學習者的相互作用。
B. 在幼兒園如何運用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從不單獨存在,它往往和其他理論共存運用於教學中,最常見的是探究式教學和多元智力理論的運用。 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幼兒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幼兒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幼兒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幼兒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 探究是幼兒學習的天性,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和活動方式。探究式學習活動關注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及問題的解決,更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關注幼兒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關注幼兒學習的創造性、主體性人格的培養,使幼兒的天性得以發展、生長,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奠定基礎,使幼兒的多種智能得到全面發展,使幼兒真正成為主動的探索者,讓他們從小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鍛煉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獲得終身發展的能力和知識。新《綱要》指出:「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要求幼兒教育工作者「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那麼幼兒是如何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師又該如何指導?下面就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談談教師如何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活動。 一、創設寬松環境,提供豐富資源。 二、提出探究問題,關注活動進展。 三、注重情感體驗,學習探究方法。 四、轉變教師角色,構建教學模式。 五、創設交流平台,表達探索結果。 總之,在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應引導幼兒藉助環境資源,發現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並積極地探究,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引導幼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使教師的智慧與幼兒的興趣交織在一起,達到教師與幼兒在認知、情感、經驗等方面進行對話、在互動與分享中進行交往、在合作中探索奧秘的目的……
C. 什麼是「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概述
新課程的學習觀,倡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改為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既是一種教育思想,又是一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眾多學習方式之一,它使學生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討論,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的知識,激發興趣,掌握程序與方法。使學生發現數學學習的樂趣,了解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知識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逐漸形成網路。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積累,形成知識網路;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尋找到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藉助已有知識解決新知的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
本模式適用於有一定的集體探究能力的中高年級學生;適用於具有一定教學規律的、與學生已有知識有聯系的,利於自主操作、實踐得出新知的數學課。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和操作程序是:
一、回顧舊知:即展示當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學生結合自己以往所學過的知識或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過、聽到過的事物,引導學生發現本堂課中所要學習的內容與以往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感知所要學習的新知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通過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親身去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讓他們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去感受數字。使學生產生要探究的願望與興趣。
第一步:出示課題。即教師出示當堂課所要研究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觀察所要研究的內容,思考與這一研究內容有關的以往所學過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意識。如:出示課題長方體的特徵。
第二步:學生結合自身知識進行小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如在講授長方體認識一課時,學生看到這一內容立即會想到長方形、長方體的一些相關知識,學生在小組間進行交流記錄。
第三步: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匯報。達到復習鞏固前一階段所學的知識和引出未知的目的。如:學生匯報出:長方形、長方形的特徵、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等。
二、展示未知。即教師通過出示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內容的幾個具體語言表述或實物,使學生明確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幾個具體目標,產生探究已有知識與所要解決問題之間如何建立聯系的願望。此環節中,一定要把無法探究得知的基本概念告訴學生,然後再出示所要研究的內容。內容的出示,可以採用填空題、課件質疑、自學卡、學生自動質疑等多種形式。如:在教學長方體認識一課時,在教師帶領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概念後,以填空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探究內容「長方體是由 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 形)圍成的 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兩個面 ,相對的棱的長度 。」
三、實踐研究。即學生通過小組學習,按照教師提供的研究思路或利用研究用具,開展小組探討,研究工作。在此環節中,一定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具。學生藉助基本概念,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形式開展研究。通過用眼看、手摸、耳聽、口說等多感官的綜合運用,全面感知所觀察的事物,從中發現規律性的知識,幫助自己和同學們理解、掌握所學內容。
四、驗證結果。即通過查閱書籍或進行實驗研究等方式,驗證自己所發現的研究成果是科學且正確的,培養學生驗證研究的意識;同時,教師也可設計一些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習題穿插其中。在此過程中,可以採用情境教學法、實際操作法、問答法等多種教學法開展活動。如:在學生小組研究出長方體的特徵後,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匯報時,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歸類,為學生歸納出了驗證研究結果的方法:實際展示法(即學生用長方體的模型為全班學生展示自己做的研究成果)、查閱資料法(書中所介紹的知識與我們的研究結果一致)、同伴支持法(全班所有的小組研究的結果完全一致)等。
二、三、四這三個環節,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反復循環進行,以期達到,將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涉及全面,體現出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效果。如在教學長方體認識一課時,可從長方體的特徵,長方體的長、寬、高兩方面來進行以上三個環節的運用。
五、反思總結。即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回顧自己在這節課的研究過程,自己的點滴收獲。自己研究中的好方法、好經驗以及研究中的困惑或不足,都可在這一環節中與教師和同學分享。進而培養學生的反思、總結意識。
以上教學模式緊密結合新課程標准理念與教學策略,培養了學生探究發現的情趣、態度和習慣;培養了學生探究的基本功,為高層次寬領域的研究性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D. 什麼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
(一) 意義
所謂「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師指導下,要以問題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為核心,以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組間交流競爭為主要途徑,實現全體學生的主動性、社會性和創造性的和諧發展的教學活動方式。
(二)理論依據
1.教育社會學認為,同輩團體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重要的現實因素,小組學習是一種動態的集體力量,使學生小集體成為認識的主體來發揮作用。
2.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合作與交往是主體性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中,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往,達到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突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往使教師明確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畏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3.構主義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基於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為此,我們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習的積極性、建構性、診斷性與反思性、探究性以及問題定向的學習、基於案例的學習、內在驅動的學習等。
三 教師的作用
「用情景真實復雜的故事呈現問題,營造問題探究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在人的心靈深處,有多種需要,那就是探究的需要、獲得新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承擔責任的需要。在問題探究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不斷激發和滿足學生這些與生俱來的需要,鼓動和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在不斷的探索中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健康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對於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且要求教師要有科研意識和創新精神。
E. 怎樣認識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教學模式實踐
基於以上認識,筆者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方面做了一點嘗試,意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和有效的組織形式。具體做法如下:以《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10為例說明。
1.自主學習、收集信息階段。本階段為本單元起始階段,主要讓學生自學生詞,收集與談論職業這一話題相關的詞彙和句型。跟讀錄音,完成聽力練習以及通過pairwork初步掌握該單元功能性語言。
2.合作、探究學習階段。該階段以任務型教學為主,明確任務,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完成學習任務。首先,以my dream job為主題,精心設計了draw and talk這個活動任務,然後把活動過程交給學生,由學生自由組合,自行分工合作,完成自畫像、寫句子和互相猜測理想職業等交流活動。隨後,以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為題,設計了my resolutions活動任務。組內成員採取輪流發言形式,談論自己實現夢想的計劃,並評選出最佳計劃。每個組內有一個小組長,其職責就是督促每個組員發言,並記錄下組內的討論內容,以便在組際交流時能提出各自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巡視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給予必要的幫助。
F. 如何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中運用探究式教學
1、 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綜合設計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能力,讓學生學習到最基本的、最實 用的知識和技能。 2、 教學要求: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幼兒園教育制度、教育課程和幼兒園活動最基本的要 素,從而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幼兒教育觀;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我國學前教育思想中 的精華分析學前教育活動案例並指導學生的學前教育活動設計實踐 緒論 【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的意義,學會學 習的方法。 【重點與難點】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學習方法 【教學時數】1 【本章主要內容】 一、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的主要內容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是幼兒園教師設計組織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指導用書。它是 以我國的教育方針為指導,以《規程》為出發點,以《綱要》為依據,以幼兒的全面發展為根 本而編寫的教材。本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理論 這部分內容主要概括闡述了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含義、特點和基本類型,以及幼兒園教育的 目標和內容。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要素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設計幼兒園教育活動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入手闡述了教育目標的設計、教 育活動計劃的制定、教育活動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幼兒園環境的創設等。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與設計 這部分內容主要按照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分別闡述了各自的目標、內 容、組織方法,以及幼兒在上述各領域的發展特點,並以案例及點評的方式說明幼兒園教育活 動設計的方法。 (四)組織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技能 1 這部分內容主要闡述了幼兒園教師在組織幼兒園教育活動時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如導入、 講解、提問、觀察等,以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並特別就新教師如何適應幼兒園工作進行了 具體的說明。 二、學習《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的意義 (一)幼兒園教師進行教育活動設計的前提和基礎 (二)為新教師從事和勝任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三)有助於幼兒教師形成科學的幼兒教育理念 三、學習《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的方法 (一)要密切聯系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 (二)要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與技能 (三)要聯系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實際 (四)養成搜集整理教育信息的良好學習習慣 【作業】 1、為什麼學習《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 2、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的主要內容 3、學習《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的方法 【課後反思】 2 第一章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理論 【教學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理論,樹立科學的兒童 觀和幼兒教育觀。 【重點與難點】幼兒園教育目標和具體內容 【教學時數】6 第一節 一、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含義 幼兒園教育活動概述 《綱要》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的第二條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 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這里的「教育過程」可以 說包括了幼兒在園的一切活動,是廣義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而狹義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則是指教 師在一定時間內專門組織的教育活動。 (一)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活動過程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是「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特點 (一)廣泛性和啟蒙性 (二)趣味性和游戲化 (三)綜合性和整合型 (四)隨機性和潛在性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類型 (一)按特徵分類 1、生活活動 生活活動是指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進餐、飲水、睡眠、盥洗、如廁等,幾乎佔了幼兒在園 的一半時間。 2、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又稱活動區(活動角)活動,是指幼兒在活動區內進行的以自由游戲為特徵的活 動,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動之一,是滿足幼兒不同興趣和需要的最好途徑。常見的 活動區有:角色游戲區、積木區、音樂角、嬉水區、沙池區、科學區、語言角、美工區、故事 角、圖書區等 3 3、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是指由教師依據目標專門設計組織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主要包括教學、節 日的慶祝、做操、勞動、參觀、運動會、郊遊等。 (二)按教育內容分類 1、分學科式教學活動 分學科教學歷史久遠,自 20 世紀 50 年代起至 90 年代初,受蘇聯幼兒園教育思想的影響, 按學科劃分的課程成為我國普遍採用的一種課程模式。 學科課程是指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即把有價值的知識系統化,形成一定的科目或學科, 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以達到教育目標的課程。幼兒園的學科課程具有啟蒙性的特點。幼兒 園一般開設計算、語言、常識、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 對於新教師來講,掌握分科教學的方法仍是組織教學活動的基礎,待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 之後再進行綜合、整合,靈活地運用。 2、綜合主題式活動(或稱單元式主題活動) 綜合主題式活動主要是指以某一主題為中心組織課程,打破學科或領域的界限,把學習內 容融會成一種新的體系。 綜合主題式活動的特點 在於建立各學科之間的自然的、有機的聯系。 其教學內容既可以是以某一學科知識為線索,滲透其他學科知識的知識體系,又可以是以幼兒 興趣為出發點的有益的系列活動內容。 3、按領域分類的活動 《綱要》在「教育內容與要求」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 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 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三)按組織形式分類 1、集體活動:一般是在教師的直接指導組織下進行的活動。它的特點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 間內做同樣的事情,活動過程以教師的引導和組織為主。此種形式最為普遍,效率也較高。 2、小組活動:就是將全班幼兒分成幾個小組進行的活動。分組可以使教師安排的,也可以 是自發組織的活動。小組活動的特點是容易調動幼兒主動積極的操作材料,促進幼兒和小夥伴、 教師的談話或交流。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此種方式越來越受到幼兒的歡迎。 3、個體活動:一般是由一個教師面對一兩個幼兒進行指導的活動,也可以是幼兒自發的、 自由的活動。這種活動形式更易於教師增強對幼兒的了解,因材施教。 集體、小組、個體活動有著不同的教育功能,必須互相配合、合理交替、互相補充。 (四)按學習方式分類 1、接受式學習:指幼兒通過教師呈現的材料來掌握現成知識的過程。這種方式相對簡單, 4 易於操作。 2、體驗式學習:指幼兒親身介入實踐活動中,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 新的知識、技能、態度的方法。特點:情境性和活動性。這種方式的組織適宜教師在比較了解 幼兒的基礎上進行。 3、探究式學習:指以幼兒自主的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為主的學習方式。這是目前在幼兒 園教育中越來越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但這一學習方式更需要教師具有較高水平的組織能力、 探究能力,並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 4、合作式學習:指以共同目標的設計和達成為先導,以互動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合作 為基本形式的學習活動。這是目前幼兒園教育中運用的較多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比較適合中大 班幼兒。 (五)其他形式的活動 1、 全園活動: 全園活動是指根據某一主題、 某一類的教育內容而開展的全園性的集體活動。 2、親子活動:親子活動是指對嬰兒及家長實施親子同樂、親子互動的活動。一般以 3 歲以 下的嬰幼兒為主。親子教育是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一種早教模式。 另外,組織幼兒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為社區服務、救助小動物等,都 可以成為幼兒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形式和內容。 以上介紹的種種教育活
G. 什麼是探究式教學模式
探究式教學( Teaching),又稱發現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見,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慾望
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
(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進行實驗探究。這是教學的關鍵步驟,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擬定合理的研究計劃,選擇恰當的方法。同時,要求教師提供一定的實驗條件或必要的資料,由學生自己動手去實驗或者查閱,來尋求問題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設。這時,教師起到一個組織者的角色,指導、規范學生的探索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由單個學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師將學生分組來完成。要注意培養學生尋求合作的團隊精神。經過探究過程,學生要把自己的實驗過程或者查閱的資料進行總結梳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不同的學生或者團隊可以就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解釋或看法。他們要能夠將自己的結論清楚地表達出來,大家共同探討。
(三)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教師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學生不明白時可適當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四)課堂上合作探究,訓練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
1、交流自學成果。
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維相互碰撞,努力撞擊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
2、合作學習,探究疑難。
讓學生對「交流成果」環節中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在合作學習中大膽質疑解疑。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同桌互幫,四人小組研討,全班辯論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台,使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相結合,單一性思考和求異性思維相結合。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誘導。如:「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麼?」「對他的回答你滿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等等,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討論中,教師要做到:
(1)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
(2)要發現多種結論,特別注意和自己備課時不一致的結論,變教案為學案;
(3)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優點,特別是善於捕捉後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討論要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五)課後留創新作業,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課後,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改革,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留因材施教的作業。教師要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留作業應做到因材施教,採用按能力分組、分層、適度布置作業。如學習了課文後,我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
(1)自由讀你喜歡的段落,抄寫課後詞語;
(2)摘抄並背誦你認為優美的詞語,喜歡畫畫的同學還可以畫一幅山水畫;
(3)寫讀後感或請你當一回導游寫一段導游詞。
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其中的一項來完成。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訓練,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2、留課外閱讀的作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最有意義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課外閱讀的作業,不但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且能促進學生積累詞語,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留寫日記的作業。日記是學生暢談自己喜、怒、哀、樂的廣闊天地,是學生訴說心裡話、觀察社會、評頭論足的陣地,學生在寫日記時覺得有話可寫、樂寫、想寫。留寫日記的作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持之以恆,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4、留想像的作業。亞里士多德指出:「想像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
」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善於創造必須善於想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興趣。如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於是,我讓學生在課後充分發揮想像力。
H. 教師組織幼兒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有效的的策略和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對於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主要具備以下特點:內容的生活化、材料的直觀化、過程的操作化、表述的多元化、思維的跳躍化。教師應重點關注幼兒的探究方法和能力,避免以科學知識的習得為主要目標;為幼兒創設親自體驗、操作和交流的環境,投放豐富適切的活動材料;通過高效提問引發幼兒思考,跟隨幼兒並與幼兒積極互動;重視過程性多元評價,培養幼兒的思維品質。
I.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什麼時候提出的
我看了幾個課程文件,都沒有明確提出「自主合作探究」,不知道是誰進行概括版並將它提出權來。課程改革綱要只是提出「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發展交流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等,遠不止於「自主合作探究」。
J. 如何理解探究式學習模式與合作式學習模式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中的相互關系
幼兒園教育活動作為一種體現教與學相結合的活動,其基本的活動模式一般可以表現為由教師預設為主的模式,師幼共同參與學習的模式和兒童自主生成的學習活動模式 ⑦。具體有: 1、 探究式學習:一種以學生自主的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位置的學習方式。該方法能滿足兒童探究的本能,促進兒童的積極思維,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兒童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養成。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從兒童經驗出發,給予兒童足夠的支持條件,如當教師在帶領幼兒秋遊回來後,發現孩子們對風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教師的鼓勵和支持下,幼兒不僅自發收集了有關風箏的大量圖片,還萌發了想親手製作風箏基本材料;紙,竹簽和線,更在幼兒親手嘗試探索風箏的製作過程中,不斷地觀察幼兒的活動並及時調整和提供材料。幼兒在製作風箏的過程匯總中能深入的思考其中存在的聯系與問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合作式學習:我國學者王坦認為:「合作式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並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建立依據教學策略體系、」該方法有利於促進兒童形成合作的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促進兒童自學,樂學,有助於建立和諧融洽的師幼關系。可分為師幼互動為主和幼幼互動為主的合作式學習。具體實施步驟為:把兒童分成一個個學習小組;空間布置應更為自由,更開放式的「田字格」,「扇形區」或「靈動組合型」,在空間上縮短兒童之間的距離,便於小組間的交流和走動;投放材料,注重材料的合作性,互賴性,靈活性和開放性。作為教師,在運用合作式學習模式與策略的過程中,不僅應當為兒童提供促進其小組合作和積極互動的環境與條件,更應當鼓勵兒童的互賴行為,包括兒童在小組中的角色分工,相互協商以及一定的妥協於調整等等。 3、 體驗式學習:泛指學習者親身介入時間活動,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在時間過程中獲得新的,技能,態度的方法。該方法具有情境性和親歷性的特點,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情境的真實性,還應當為兒童創設一個能夠自主,自由地合作,交流和分享的學習情境,而不是純粹個體的探索行為和體驗活動;在學習內容的設計方面,要注意內容的適宜性,意義性和挑戰性,以兒童生活經驗為基礎,選擇能夠引發兒童思考,探索並積極求證的內容,促進兒童處於最佳挑戰水平上。如老師可組織兒童進行購物的游戲,通過小組間的合作,交流,積累和分享與對應,分類,比較和錢幣計算相關經驗,學習和總結相應的數概念。 4、 接受式學習:是指學生通過教師呈現的材料來掌握現成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該方法能夠使兒童通過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有意義加工和積極思考中,掌握系統化的知識,並有助於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接受式學習比較偏向以認知為基礎的藝術,語言等學科領域內容,實施中應注意:把握十一點學習材料和內容,如,幼兒接受音樂活動時,就要以兒童已有經驗為基礎進行歌曲篩選;採用靈活,多樣的活動手段和形式,如通過讓幼兒觀看多媒體錄像,情境游戲,動作及繪畫手段來幫助兒童理解,適可加深其記憶 ⑧。 各種幼兒教育活動模式有其長也有其短,在教學過程中應靈活選擇運用。此外,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作用至關重要,有效地師幼互動不但能使師幼關系融洽,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思考積極性,因此,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情境感染,語言催化,情感分享,耐心等待,及時反思等多種手段形成游戲的師幼互動關系,營造和諧的師幼氛圍,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