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存在的必要嗎
在目前幼兒園普遍存在較大班額的現實背景下,集體教學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仍佔一定的地位,也是我國幼兒園較為普遍的一種教學形式,確保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幼兒教育工作者的目標,也是當前幼兒教育面臨的難題。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既要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要關注幼兒的現有水平;既要重視幼兒知識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既要重視教師的教法,又要重視幼兒的學法。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表現為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是否得到了發展。那麼,在幼兒園我們又怎樣確保活動的有效進行,確保孩子得到進步和發展呢?根據本人的從教經驗來思考,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考慮: 關鍵詞: 幼兒園 集體教學 有效性 一、選擇好教材,保證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由於幼兒園的課程具有啟蒙性、整合性、開放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充分的自主權。而教材的好壞是保證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它的科學性,給幼兒的信息是否正確,是否科學;其次要考慮它是否具有教育意義,能讓幼兒懂得什麼道理,培養幼兒什麼品質;第三,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原有基礎,即選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兒接受,跟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多大差異;第四,要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選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兒,讓幼兒有興趣地學。教材的選用只有考慮了本身的科學性、教育性、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興趣點,才會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才會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因此,選擇好的教材是確保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訂適切的目標,實現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選擇了一套好的教材後,教師便要結合教材內容制訂適切的教學目標。適切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在制訂目標時,教師要考慮目標的全面性、適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滲透和涵蓋知識與技能、習慣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適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既聯系幼兒的已有經驗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操作性則是指活動目標要具體明確,突出對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目標的表述上,教師應以幼兒的角度出發,使用「體驗」「感受」「嘗試」「探索」等詞彙。如:「有趣的想像旅行」的活動目標是感受大自然的奇景,進行大膽想像,創造性地表現想像旅行的情景;藉助音樂的旋律變化,嘗試用簡單的線條、圖形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想像,並用油水分離的方法展現出來;在想像、創作、展現過程中,體驗美術的樂趣。這樣的目標具體明確、操作性強,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標就顯得比較空洞。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提高感受力、表現力等,這些可能是教學的中、長期目標,而不是一個活動就能實現的。 三、把握環節的設計,確保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一個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除了選材好、目標適切之外,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是關鍵。對此,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喚醒守望、注重體驗、尊重差異、關注全體」這六個環節。 首先,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形象生動的手偶、色彩鮮艷的教具、多媒體課件等。根據幼兒注意力的特徵,把最重要的內容安排在上課後5分鍾~15分鍾這個時段;其次,要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使教學的內容由易到難、具體形象、生動有趣;再次,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創設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還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動靜交替,又要考慮幼兒個性發展的特點,安排有層次性、挑戰性的內容,既尊重差異,又關注全體。盡可能地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得到心靈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設計恰當的問題,落實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很關鍵,好的問題設計能夠 有效地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能夠引起幼兒的思考、探索,能把活動引向深入。教師提問得當,對幼兒自我價值感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影響。為此,教師設計恰當的問題是落實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重點,教師提問的策略,看似簡單的環節,其實卻暗含著深厚的指導和教學作用。所以,教師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提問的技巧,克服無目的的、支離破碎的「滿堂問」,以達到啟迪幼兒思維,發展幼兒能力的目的。首先,提問的語言有吸引力,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其次,根據不同幼兒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教師的提問通常面對的是所有的孩子,但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個性不同,所以有些問題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可能過於簡單,而對另一些孩子來說可能過於復雜。另外,教師也不可能讓每一個幼兒回答每一個問題,因此,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准確把握幼兒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使每個幼兒都樂於主動的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如:針對謹慎、顧慮多,反復思量後才作答的幼兒,我們要採取先鼓勵,後提問的方法;針對活動中積極主動、有問必答的幼兒,我們除了加大問題難度以外,還請她們深入思考,做總結性發言;針對膽怯不願當眾表達的幼兒,我們應適當降低問題難度,幫他們建立自信,並想辦法多設計討論環節,使這樣的孩子也能暢所欲言。 那麼,到底怎樣設計問題呢?首先,要考慮問題與活動主題的聯系性。如:「我要上小學」這個活動中,問「幼兒園與小學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們緊扣主題展開討論,列舉了許多方面的差異,對小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教師要考慮問題的適宜性,即幼兒能否回答這些問題,是否適合回答這些問題。對幼兒的提問,要從幼兒已有的親身體驗出發,使幼兒在對問題的思考時,能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知。如:你喜歡去哪玩?為什麼?孩子有自己親身的體驗,會說出許多喜歡的理由。 第三,設計的問題要注重開放性和挑戰性。如「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你喜歡誰,為什麼?」「誰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會怎麼辦?」等等。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否引發幼兒的思考,激發幼兒的探索行為,這直接關繫到能否順利地進一步推進或延伸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帶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能提高幼兒的思考深度,讓幼兒在自身原有的經驗之上去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探索新的知識。否則,幼兒的認知就得不到發展。 第四,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兒個體性的差異要求教師的問題也帶有一定的層次性。如:難度大、較靈活的問題,可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基礎性、綜合性的問題,可請中等能力的幼兒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請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回答。這樣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另外,在整個活動的進程中,教師還要留給幼兒提問的時間與機會。一個活動中不應只有「教師問,幼兒答」,也可採用「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也可訓練幼兒的思維方式,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提問就是有效的教,教師應樹立「為促進幼兒思考而提問」的觀念,對同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從怎樣更好地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和語言表達這兩個角度出發,精心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此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努力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努力汲取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系統學習現代化生成課程、支架教學等教學理論,以便在教學中能夠靈活地運用,使教學更具彈性。並且,教師在設計問題和選取提問方式的時候,應盡量考慮幼兒能出現的各種反應,以及具體的應對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提問更具有效性。 五、採取有效的回應,保證集體教學的有
㈡ 為什麼要提高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
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師設計、組織、評價教學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有效的集體教學卻關系甚廣,如:教學的環節設計、教師的教學目標達成度、教師執行教案的能力等等。近年來,關注「師幼互動」儼然成為教師評價集體教學過程有效性的一個熱點話題。 那麼,怎樣的師幼互動是有效的?具體的表現如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映,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動關系」。《教師成長手冊》中也提出相應的要求:解讀幼兒表現、形成認知碰撞、鞏固和挑戰幼兒當前的理解。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逐漸清晰「師幼互動」的實質,即通過有效的師幼互動,建構新型的師幼關系,形成交互影響,不斷產生「思維共振」,達到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如何實現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我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一、有效組織,情景介入 良好的師幼關系能拉近師幼的距離,使教與學有效連結,使幼兒能夠充分學習與發展,因此,吸引幼兒的有時不是教學活動的內容,而是教師本身。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情景化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飽滿、振奮的情緒狀態,充分運用語言、語調、表情,採用抑揚頓挫,妙趣橫生的語言,配以親切的微笑,激勵的目光努力創造愉悅的學習的環境小班主題活動「我愛媽媽」開展期間,我發現孩子們經常學著媽媽的樣子,拿著娃娃家中的包走來走去,並且普遍對媽媽包中的物品非常感興趣,另外,因為由於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媽媽愛自己的情感認識浮於表面,沒有得到真正的體驗和感受。因此,我結合主題開展,嘗試開展教學活動「媽媽的包」,以媽媽的包為載體,幫助孩子建立包中物品與媽媽的愛的情感聯系,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媽媽的愛。首先我通過讓孩子和媽媽製作調查表,幫助孩子積累生活經驗,加強了解包的外形、功能、特點,為活動奠定認知基礎。其次,讓幼兒徵得媽媽的同意後收集媽媽的包,在教學過程中分享媽媽包中的秘密,「媽媽為什麼要把寶寶的照片放在錢包里呢?」、「猜猜包里還會有什麼?媽媽包里為什麼要放寶寶的衣服、零食呢?」 了解包中物品蘊含的深意,進一步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接著,再讓孩子們想一想平時媽媽這么關心我們,那我們可以為媽媽在包中准備些什麼東西呢?使幼兒在角色轉換中,進一步了解媽媽的需求,體驗關心媽媽的情感。在活動中,我為孩子們提供真實的生活情境,通過創設激勵式的語言引導情境,讓孩子們親身調查、交流、體驗,幫助孩子運用經驗、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實現情感內化。而在師生互動中,我充分運用支持肯定的策略,給予孩子自主發現,表達表現的機會,使活動具有濃濃的情感氣息。
小貼士:
1、接受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通過溫暖而富有感情 的互動表達對每個幼兒的接受。
2、處理好影響幼兒主動性的各種因素,想方設法引導幼兒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幼互動,並通過生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3、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必須藉助於有效的媒介,如語言、行為、態度或肢體語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等非語言行為與幼兒溝通。
二、有效調控,層層追問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會根據活動預設進行提問,但是在活動中完全按預設好的問題實施卻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組織教學活動,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適時、適當地調整預設的問題,而提問的適切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品質的高低。因此,教師根據教學現場的實際情況,通過巧問和追問引導幼兒針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有效調控教學現場。 在去年我在大班主題「我是中國人」中,執教了集體教學活動《殘奧在你我心中》中,我通過剪輯錄像「輪椅籃球」,讓幼兒在觀看中,體會殘疾人從事體育運動的艱辛,體會他們每一次成功的來之不易。在觀看中,我聽到有兩個小朋友在看到運動員輪椅摔倒,被壓在椅子下面,掙扎了幾次好不容易才把輪子翻正的情形時,青青對邊上的樂樂說:「 運動員叔叔這樣肯定很疼吧?」樂樂一該往日的調皮,臉色凝重地說:「肯定是這樣!」,我靈機一動,即刻拋棄了原先的教案,而是通過詢問孩子,「誰想來試試看?」在一名幼兒的主動請纓下,用布條扎住該幼兒的腳,使他不能腳上發力,再模仿輪椅打翻的情景,讓幼兒嘗試體會殘疾人運動員翻到了爬起來的困難,再通過讓每個幼兒模仿輪椅籃球運動員坐在椅子上向籃筐投球,讓幼兒加強體會成功的艱辛和不易,最後再提問:「殘疾人生活已經很困難了,為什麼這些殘疾人不在家裡讓家人照顧,還要做運動員呢?」在做做、議議中,加強感受、學習殘疾人不怕困難、戰勝自我的精神,凸顯活動的情感目標。
小貼士:
1、傾聽是巧問的前提,教師善於傾聽幼兒,包括傾聽幼兒的妙想, 傾聽幼兒的童心,傾聽幼兒的錯誤,傾聽弱勢幼兒的聲音等。
2、現場的巧問要抓取即時的素材,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 區」,多用激勵、接納的語言增進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行為,有效引導幼兒的比較與思考。
3、充分有效地運用「追問」,展現幼兒的思維過程,引導幼兒發現問題的「真跡」,這樣既能了解幼兒探索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所在,使幼兒的思維狀態由此得到啟動。 捕捉細節重在一個准字,教師通過「追問」將某一幼兒的想法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僅使教師了解了幼兒的思維過程,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傾聽、理解他人的想法、發現他人問題、同伴互相質疑等師幼、生生互動的環境。活動中,教師「追問」得當,是進行有效師幼互動的關鍵。過程中,教師必須思考「追問」的適宜、適時和適度,以提 升「追問」的質量。
三、價值判斷,積極回應 有位學者說過:「追求個性化是生命成長的本然回歸,每個人的個性都趨於一個模式,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個個體生命的存在將索然無味。」要真正實現個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學,讓每個幼兒都快樂成長,教師必須具有敏銳的判斷力,隨情境變遷調整,依現場實際而改變的臨場回應能力。
(一)加強幼兒的回應預設,促進有 效回應 教師要明確集體教學活動設計既要備教材、教法,更要備幼兒的目標要求,簡單地說就是:根據幼兒的不同層次水平,預設相應的回應內容,教師的預設必須留有空間,凸顯幼兒的個性化教育。 在兒歌活動《別擔心》中,我以圖式調查表為依據,了解到每個幼兒上小學擔心的內容,並以此為出發點,預設幼兒的問題和回答,得出因人而異的回應內容,如:「上學遲到真難為情,可千萬不能遲到啊!」 「考試成績差多沒面子呀,回到家可能爸爸媽媽還會因此生氣。」 「老師的問題我不會,這可怎麼辦?」 「沒有朋友一個人多孤單呀!」「上課時打瞌睡精神差,根本沒辦法聽老師講課了。」「鞋帶鬆了沒法系,萬一摔跤怎麼辦?」------在活動中,這些回應預設又繼續轉化,為教師預設不同兒歌內容提供了方向指導。充分的回應預設,使教師的兒歌指導在集體教學活動具有針對性,為教師達成活動的目標提供了關鍵性的幫助。 因教學過程的變化、動態和生成,不斷地加強回應預設,充分使幼兒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性、興致等在活動中得以展現,體現教育的因人施教原則,回應才能在動態推進中展現出詩意的精彩。
(二)掌握回應的多種方法,促進有效回應 有效的回應,必須落實到教師腳踏實地的與幼兒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怎樣聆聽幼兒的聲音?怎樣與幼兒交流?怎樣在適當的時機對幼兒提出質疑和挑戰?總結梳理回應的方法策略,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互動模式,為我們建構新型的師幼互動關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活動場景一:中班學習活動《小熊的煩惱》中,教師做小熊,幼兒做小鳥和蝴蝶,體驗根據小熊的需求主動給予關心與幫助,給小熊帶來快樂,我運用角色體驗策略,在角色扮演中,幫助孩子遷移運用習得的經驗,進一步感受與理解主動關愛的行為對被關愛者產生的影響,推進幼兒關愛方法的掌握,加強情感的體驗。 活動場景二:大班活動《愛是什麼》中,在說到媽媽平時是怎麼愛孩子的時候,幼兒回答說:我覺得媽媽是愛我的,很開心。老師馬上追問推進,「什麽事情讓你開心?」,孩子進一步回憶以往媽媽的種種愛的行為,「媽媽會買東西給我吃。」「媽媽陪我看動物表演。」「我摔跤的時候,媽媽會把我扶起來。」這時老師又使用了接話表述策略,「快樂就像------」「溫暖就像------」給幼兒一個坡度預設,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被愛的感覺,豐富了孩子的語言表達,更加強了孩子對愛的美好情感體驗。
㈢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有什麼見解
在目前幼兒園普遍存在較大班額的現實背景下,集體教學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仍佔一定的地位,也是我國幼兒園較為普遍的一種教學形式,確保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幼兒教育工作者的目標,也是當前幼兒教育面臨的難題。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既要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要關注幼兒的現有水平;既要重視幼兒知識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既要重視教師的教法,又要重視幼兒的學法。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表現為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是否得到了發展。那麼,在幼兒園我們又怎樣確保活動的有效進行,確保孩子得到進步和發展呢?根據本人的從教經驗來思考,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考慮: 關鍵詞: 幼兒園 集體教學 有效性 一、選擇好教材,保證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由於幼兒園的課程具有啟蒙性、整合性、開放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充分的自主權。而教材的好壞是保證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它的科學性,給幼兒的信息是否正確,是否科學;其次要考慮它是否具有教育意義,能讓幼兒懂得什麼道理,培養幼兒什麼品質;第三,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原有基礎,即選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兒接受,跟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多大差異;第四,要考慮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選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兒,讓幼兒有興趣地學。教材的選用只有考慮了本身的科學性、教育性、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興趣點,才會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才會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因此,選擇好的教材是確保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訂適切的目標,實現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選擇了一套好的教材後,教師便要結合教材內容制訂適切的教學目標。適切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礎。在制訂目標時,教師要考慮目標的全面性、適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滲透和涵蓋知識與技能、習慣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適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既聯系幼兒的已有經驗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操作性則是指活動目標要具體明確,突出對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目標的表述上,教師應以幼兒的角度出發,使用「體驗」「感受」「嘗試」「探索」等詞彙。如:「有趣的想像旅行」的活動目標是感受大自然的奇景,進行大膽想像,創造性地表現想像旅行的情景;藉助音樂的旋律變化,嘗試用簡單的線條、圖形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想像,並用油水分離的方法展現出來;在想像、創作、展現過程中,體驗美術的樂趣。這樣的目標具體明確、操作性強,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標就顯得比較空洞。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提高感受力、表現力等,這些可能是教學的中、長期目標,而不是一個活動就能實現的。 三、把握環節的設計,確保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一個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除了選材好、目標適切之外,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是關鍵。對此,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喚醒守望、注重體驗、尊重差異、關注全體」這六個環節。 首先,要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形象生動的手偶、色彩鮮艷的教具、多媒體課件等。根據幼兒注意力的特徵,把最重要的內容安排在上課後5分鍾~15分鍾這個時段;其次,要根據幼兒思維的特點,使教學的內容由易到難、具體形象、生動有趣;再次,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創設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還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動靜交替,又要考慮幼兒個性發展的特點,安排有層次性、挑戰性的內容,既尊重差異,又關注全體。盡可能地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得到心靈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設計恰當的問題,落實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很關鍵,好的問題設計能夠 有效地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能夠引起幼兒的思考、探索,能把活動引向深入。教師提問得當,對幼兒自我價值感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影響。為此,教師設計恰當的問題是落實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重點,教師提問的策略,看似簡單的環節,其實卻暗含著深厚的指導和教學作用。所以,教師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提問的技巧,克服無目的的、支離破碎的「滿堂問」,以達到啟迪幼兒思維,發展幼兒能力的目的。首先,提問的語言有吸引力,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其次,根據不同幼兒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教師的提問通常面對的是所有的孩子,但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個性不同,所以有些問題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可能過於簡單,而對另一些孩子來說可能過於復雜。另外,教師也不可能讓每一個幼兒回答每一個問題,因此,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准確把握幼兒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使每個幼兒都樂於主動的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如:針對謹慎、顧慮多,反復思量後才作答的幼兒,我們要採取先鼓勵,後提問的方法;針對活動中積極主動、有問必答的幼兒,我們除了加大問題難度以外,還請她們深入思考,做總結性發言;針對膽怯不願當眾表達的幼兒,我們應適當降低問題難度,幫他們建立自信,並想辦法多設計討論環節,使這樣的孩子也能暢所欲言。 那麼,到底怎樣設計問題呢?首先,要考慮問題與活動主題的聯系性。如:「我要上小學」這個活動中,問「幼兒園與小學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們緊扣主題展開討論,列舉了許多方面的差異,對小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教師要考慮問題的適宜性,即幼兒能否回答這些問題,是否適合回答這些問題。對幼兒的提問,要從幼兒已有的親身體驗出發,使幼兒在對問題的思考時,能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知。如:你喜歡去哪玩?為什麼?孩子有自己親身的體驗,會說出許多喜歡的理由。 第三,設計的問題要注重開放性和挑戰性。如「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你喜歡誰,為什麼?」「誰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會怎麼辦?」等等。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否引發幼兒的思考,激發幼兒的探索行為,這直接關繫到能否順利地進一步推進或延伸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帶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能提高幼兒的思考深度,讓幼兒在自身原有的經驗之上去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探索新的知識。否則,幼兒的認知就得不到發展。 第四,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兒個體性的差異要求教師的問題也帶有一定的層次性。如:難度大、較靈活的問題,可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基礎性、綜合性的問題,可請中等能力的幼兒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請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回答。這樣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另外,在整個活動的進程中,教師還要留給幼兒提問的時間與機會。一個活動中不應只有「教師問,幼兒答」,也可採用「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也可訓練幼兒的思維方式,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提問就是有效的教,教師應樹立「為促進幼兒思考而提問」的觀念,對同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從怎樣更好地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和語言表達這兩個角度出發,精心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此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努力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努力汲取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系統學習現代化生成課程、支架教學等教學理論,以便在教學中能夠靈活地運用,使教學更具彈性。並且,教師在設計問題和選取提問方式的時候,應盡量考慮幼兒能出現的各種反應,以及具體的應對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提問更具有效性。 五、採取有效的回應,保證集體教學
㈣ 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內容有哪些
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師設計、組織、評價教學時首先
要考慮的問題,而有效的集體教學卻關系甚廣,如:教學的環節設計、
教師的教學目標達成度、教師執行教案的能力等等。近年來,關注「師
幼互動」儼然成為教師評價集體教學過程有效性的一個熱點話題。
那麼,怎樣的師幼互動是有效的?具體的表現如何?《幼兒園教
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映,敏感
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動
關系」。《教師成長手冊》中也提出相應的要求:解讀幼兒表現、形
成認知碰撞、鞏固和挑戰幼兒當前的理解。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
我們逐漸清晰「師幼互動」的實質,即通過有效的師幼互動,建構新
型的師幼關系,形成交互影響,不斷產生「思維共振」,達到提高教
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如何實現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我
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一、有效組織,情景介入
良好的師幼關系能拉近師幼的距離,使教與學有效連結,使幼兒
能夠充分學習與發展,因此,吸引幼兒的有時不是教學活動的內容,
而是教師本身。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情景化
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飽滿、振奮的情緒狀態,充分運
用語言、語調、表情,採用抑揚頓挫,妙趣橫生的語言,配以親切的
微笑,激勵的目光努力創造愉悅的學習的環境。
小班主題活動「我愛媽媽」開展期間,我發現孩子們經常學著媽
媽的樣子,拿著娃娃家中的包走來走去,並且普遍對媽媽包中的物品
非常感興趣,另外,因為由於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媽媽愛自己的
情感認識浮於表面,沒有得到真正的體驗和感受。因此,我結合主題
開展,嘗試開展教學活動「媽媽的包」,以媽媽的包為載體,幫助孩
子建立包中物品與媽媽的愛的情感聯系,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媽媽
的愛。首先我通過讓孩子和媽媽製作調查表,幫助孩子積累生活經驗,
加強了解包的外形、功能、特點,為活動奠定認知基礎。其次,讓幼
兒徵得媽媽的同意後收集媽媽的包,在教學過程中分享媽媽包中的秘
密,「媽媽為什麼要把寶寶的照片放在錢包里呢?」、「猜猜包里還
會有什麼?媽媽包里為什麼要放寶寶的衣服、零食呢?」 了解包中
物品蘊含的深意,進一步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接著,再讓孩子們
想一想平時媽媽這么關心我們,那我們可以為媽媽在包中准備些什麼
東西呢?使幼兒在角色轉換中,進一步了解媽媽的需求,體驗關心媽
媽的情感。在活動中,我為孩子們提供真實的生活情境,通過創設激
勵式的語言引導情境,讓孩子們親身調查、交流、體驗,幫助孩子運
用經驗、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實現情感內化。而在師生互動中,我
充分運用支持肯定的策略,給予孩子自主發現,表達表現的機會,使
活動具有濃濃的情感氣息。
小貼士:1、接受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通過溫暖而富有感情
的互動表達對每個幼兒的接受。
2、處理好影響幼兒主動性的各種因素,想方設法引導幼兒
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
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
范等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幼互動,並通過生生互動,相互影
響,相互補充。
3、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必須藉助於有效的媒介,如語言、行
為、態度或肢體語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等非語言
行為與幼兒溝通。
二、有效調控,層層追問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會根據活動預設進行提問,但是在活動
中完全按預設好的問題實施卻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組織教學活
動,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適時、適當地調整預設的問題,而提問的
適切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品質的高低。因此,教師根據教學現場的
實際情況,通過巧問和追問引導幼兒針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有效調
控教學現場。
在去年我在大班主題「我是中國人」中,執教了集體教學活動《殘
奧在你我心中》中,我通過剪輯錄像「輪椅籃球」,讓幼兒在觀看中,
體會殘疾人從事體育運動的艱辛,體會他們每一次成功的來之不易。
在觀看中,我聽到有兩個小朋友在看到運動員輪椅摔倒,被壓在椅子
下面,掙扎了幾次好不容易才把輪子翻正的情形時,青青對邊上的樂
樂說:「 運動員叔叔這樣肯定很疼吧?」樂樂一該往日的調皮,臉
色凝重地說:「肯定是這樣!」,我靈機一動,即刻拋棄了原先的教
案,而是通過詢問孩子,「誰想來試試看?」在一名幼兒的主動請纓
下,用布條扎住該幼兒的腳,使他不能腳上發力,再模仿輪椅打翻的
情景,讓幼兒嘗試體會殘疾人運動員翻到了爬起來的困難,再通過讓
每個幼兒模仿輪椅籃球運動員坐在椅子上向籃筐投球,讓幼兒加強體
會成功的艱辛和不易,最後再提問:「殘疾人生活已經很困難了,為
什麼這些殘疾人不在家裡讓家人照顧,還要做運動員呢?」在做做、
議議中,加強感受、學習殘疾人不怕困難、戰勝自我的精神,凸顯活
動的情感目標。
小貼士:
1、傾聽是巧問的前提,教師善於傾聽幼兒,包括傾聽幼兒的妙想,
傾聽幼兒的童心,傾聽幼兒的錯誤,傾聽弱勢幼兒的聲音等。
2、現場的巧問要抓取即時的素材,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
區」,多用激勵、接納的語言增進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行為,有效引導
幼兒的比較與思考。
3、充分有效地運用「追問」,展現幼兒的思維過程,引導幼兒發現
問題的「真跡」,這樣既能了解幼兒探索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的所在,使幼兒的思維狀態由此得到啟動。
捕捉細節重在一個准字,教師通過「追問」將某一幼兒的想法
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僅使教師了解了幼兒的思維過程,同時也為大家
提供了傾聽、理解他人的想法、發現他人問題、同伴互相質疑等師幼、
生生互動的環境。活動中,教師「追問」得當,是進行有效師幼互動
的關鍵。過程中,教師必須思考「追問」的適宜、適時和適度,以提
升「追問」的質量。
三、價值判斷,積極回應
有位學者說過:「追求個性化是生命成長的本然回歸,每個人的
個性都趨於一個模式,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個個體生命的存
在將索然無味。」要真正實現個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學,讓
每個幼兒都快樂成長,教師必須具有敏銳的判斷力,隨情境變遷調整,
依現場實際而改變的臨場回應能力。
(一) 加強幼兒的回應預設,促進有
效回應
教師要明確集體教學活動設計既要備教材、教法,更要備幼兒的目標要求,簡單地說就是:根據幼兒的不同層次水平,預設相應的回應內容,教師的預設必須留有空間,凸顯幼兒的個性化教育。
在兒歌活動《別擔心》中,我以圖式調查表為依據,了解到每個幼兒上小學擔心的內容,並以此為出發點,預設幼兒的問題和回答,得出因人而異的回應內容,如:「上學遲到真難為情,可千萬不能遲到啊!」 「考試成績差多沒面子呀,回到家可能爸爸媽媽還會因此生氣。」 「老師的問題我不會,這可怎麼辦?」 「沒有朋友一個人多孤單呀!」「上課時打瞌睡精神差,根本沒辦法聽老師講課了。」「鞋帶鬆了沒法系,萬一摔跤怎麼辦?」------在活動中,這些回應預設又繼續轉化,為教師預設不同兒歌內容提供了方向指導。充分的回應預設,使教師的兒歌指導在集體教學活動具有針對性,為教師達成活動的目標提供了關鍵性的幫助。
因教學過程的變化、動態和生成,不斷地加強回應預設,充分使幼兒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性、興致等在活動中得以展現,體現教育的因人施教原則,回應才能在動態推進中展現出詩意的精彩。
(二)掌握回應的多種方法,促進有效回應
有效的回應,必須落實到教師腳踏實地的與幼兒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怎樣聆聽幼兒的聲音?怎樣與幼兒交流?怎樣在適當的時機對幼兒提出質疑和挑戰?總結梳理回應的方法策略,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互動模式,為我們建構新型的師幼互動關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㈤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師互動提問形式如何開展
摘 要 幼師根據集體課教學的目標以及幼兒學習的需要,設置問題情境以引起幼兒反應,啟發幼兒思維的一種集體課教學方式。提問作為師幼互動的一種形式,需要幼師與兒童雙方的真實投入,包括幼師和兒童之間的情感溝通、思維激發與信息交流。關鍵詞 幼兒園 集體課教學活動 互動提問一、互動提問的內涵與展開的意義(一)互...動提問的內涵互動提問就是指在集體課集體課教學的過程中幼師根據集體課教學的目標以及幼兒學習的需要,設置問題情境以引起幼兒反應,啟發幼兒思維的一種集體課教學方式。(剩餘1883字)
㈥ 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師幼互動包含哪些
幼兒園中經常會開展集體教學活動,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師幼互動可以拉近教師與幼兒的距離,在活動當中教師可以發現每一個幼兒的表現,發現幼兒的優點和不足,給予鼓勵、表揚和正確的引導,使幼兒能夠健康地成長,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