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為什麼要讓教師寫反思,案例,隨筆
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筆者認為教學反思是一個現狀描述――發現問題――原因分析――理論支撐――得出策略的思考過程。也就是說,教學反思是用隨筆的形式記下教學過程中的成敗得失並分析原因,研究改進措施,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
一、情景再現――寫得與失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在寫教學反思時,不管得失成敗,都應真實地再現當時的情景,將其記錄在案。活動中教師可能因為一個可愛的頭飾而讓幼兒對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可能因為自己一個輕輕的撫摸而讓一個愛動的幼兒安靜下來,也可能因為自己的一句質問而讓幼兒慌亂不已。不管是什麼情景都該實話實說,以便自己在日後工作中遇到類似問題時能有「本」可參。
案例一:對體育活動「吹泡泡」的反思因為場地的原因,戶外活動最難控制。在准備體育活動「吹泡泡」時,我仔細思考了一番。但我還是沒有想到戶外活動時會那麼亂,一會兒是孩子們的手鬆開了,一會兒是孩子們興奮地跪倒在地上,我一遍遍地指導他們拉好手,聽指令,但最後還是沒有能達到教學目的。我想是我提的要求不太清晰,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首先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必須先「拉好手」才可以進行下面的活動。這是一位新教師的教學反思,雖然在活動前她做了很多准備,但活動效果卻不是她原本所想的。她在活動中也發現了問題,但沒有找到正確的解決途徑。不過她在失敗中,反思總結出了「穩定孩子的情緒」是進行活動的前提,真實地反映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二、原因分析――寫真與偽新教師在遇到復雜的教學情景時容易產生焦慮,在分析原因時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更談不上採取有效的策略進行調整。一些教師在描述現象時容易陶醉於自我表現,出現問題時就歸結為教材太難、幼兒的常規太差、幼兒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等。還有一些教師雖能發現一些因果關系,但並不能進一步揭示本質的聯系。我們在分析原因時要去偽存真,真正從自身找原因,努力尋找解決策略。
案例二:對撕貼「一盆水果」活動的反思撕貼「一盆水果」的活動,是讓幼兒學會用正確的方法撕貼出秋天的水果,想不到孩子們非常樂於撕貼,而且他們撕貼的效果也都很好,以至於孩子們還在興頭上,撕紙已經沒有了。看來我是低估了他們的能力與興趣,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定要多准備活動材料。當然這次活動之所以這樣成功,離不開徐老師提醒的功勞――孩子的手小,所以操作材料要小,便於孩子的手能握住紙頭。這是一個新教師的教學反思,活動後她發現原來孩子們的興趣是那麼濃厚,活動進行得那麼順利,這是她沒有料想到的,以致在活動中出現了一個大問題――活動材料提供得不夠。通過反思,她從自身找原因,知道活動的成功歸結於材料的提供,既要符合幼兒身心特點,也要有一定的數量,以保證每個幼兒活動的需要。
三、及時反饋――寫教師與幼兒教學過程是師幼對話、互動的過程。因此,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對師幼雙方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辯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全面把握師幼的情況。有些教師活動不成功就歸結於孩子們沒配合好,卻不考慮自己的活動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需要和興趣,自己提供的材料幼兒是否喜歡嗎?自己的提問幼兒是否明白。總之,教師更應從自己身上尋找突破口。
案例三:對美術活動「一道彩虹」的反思在美術活動「一道彩虹」的幼兒作畫時間,皓皓小朋友揮起大筆畫了幾道色彩斑斕的線條,畫面上線條清晰、色彩干凈,我滿意地看了一眼他的作品,便轉身指導其他幼兒。當我再次走到他面前時,畫面上有一大半已變得又臟又模糊,而他正舉著用來擦水的抹布用力地擦著僅存的一小塊「干凈的彩虹」。我沒有阻止他,一是我的阻止已來不及,二是我來不及想清該不該阻止他,我索性站在他身後繼續觀察。這時整個畫面已完成,色彩的混合使得畫面有一種朦朧、柔和的感覺,還泛著一種灰色調。皓皓顯然對他的傑作很滿意,又跑到放紙張的櫃子前抽取了一張新的畫紙,如法炮製了一張「朦朧畫」。就這樣,他迅速地一連完成了四幅作品,如果我不示意他活動已結束,他大概還會這樣畫下去。活動結束後,我將皓皓小朋友的作畫方式介紹給其他的幼兒,同時在美工角嘗試著投放一些非常規的作畫工具,讓更多的幼兒探索他們喜歡的作畫方式,體驗不同方式帶來的不同的視覺效果。這是一個老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師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給幼兒充分探索的時間,耐心地等待幼兒的表現,給幼兒創設了一個安全、和諧的探究氛圍。
四、整體把握――寫特色與亮點一個活動至少有一個亮點就夠了,教師在教學反思中就可以把亮點扼要地記下來,寫下該活動的特點,以便日後有重點有選擇地採用教法,設計教學程序,做到一課一特色,課課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於形成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
案例四:對學習活動「卷爆竹」的反思根據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我選擇了讓幼兒在「卷爆竹」的操作活動中嘗試新材料,和同伴一起做游戲,體驗新年的快樂。小班幼兒思維條理性差,過多的材料刺激會使他們注意力難以集中,無所適從,影響活動正常開展,因此,此活動僅以幼兒身邊的東西為材料(牙膏盒、薯片罐和牛奶盒等),讓幼兒在藉助不同材料的協助下,進行探索,嘗試哪些材料可以幫忙卷出爆竹,哪些不能卷出來;能卷出來的爆竹又有什麼不一樣。活動中,幼兒的操作興趣非常濃厚,卷出了形狀不一的爆竹。因此,在設計活動、選擇輔助材料時考慮幾種因素:①因地制宜地提供豐富的材料;②材料有適宜的結構,既暗含著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又能引起幼兒的探究動機和興趣;③幼兒可以自由選擇不同層次的材料。這是一個由老教師指導後的教學反思,反思中充分抓住了材料選擇的特色,支持和引發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製作等活動,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培養觀察的能力。
五、深度思考――寫建議與調整在組織完一次活動後,教師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些問題,如:學習材料的提供是否適宜,活動環境是否恰當,組織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教學重點是否合理,新的生長點或者遺留點是否抓住等。新教師可以學習骨幹教師反復修改教案的做法,對教材內容進行質疑、提出修改意見或重點考慮某個環節應該怎樣設計更加合理,並寫出調整後的方案,從而使自我反思達到一定的深度。
案例五:對撕貼拓印活動「秋天的梧桐樹」的反思在一次彩虹屋活動中,要用到將報紙揉捏成紙團拓印的方法,我自認為這是一個很容易掌握的技能。我檢查幼兒捏的紙團時,發現其中只有兩三名幼兒能捏緊紙團,大部分幼兒捏的紙團是鬆散的,甚至還有一兩名直接抓起報紙不加揉捏就蘸色了,顯而易見,作畫效果大受影響。我並沒有責怪他們,如果只是兩三名幼兒沒有掌握這項技能,那麼也許是他們的能力使然,但大部分幼兒沒有掌握,則說明是教師的指導出了問題。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回憶了一下自己的示範與講解,然後重新調整了一下,准備在第二天的撕貼拓印畫活動「秋天的梧桐樹」中,再次讓幼兒使用揉捏紙團這一方法。第二天的活動中,出乎意料的是每個幼兒都達到要求了。我想,在第二天的示範講解中,我關注到了幾點:對於低年齡的幼兒來說,誇張的動作的暗示比語言的指導(要用力捏)更易理解,動作是直觀、易模仿的,而語言是抽象的。一項技能或一種方法的實現到底要做到怎樣才能達到標准。
⑵ 教師家長學校幼兒任性怎麼辦教學反思
任性的孩子通常都是教育問題,平時對孩子教育缺少原則,讓孩子覺得只要任性就可以達到目的,這個是需要反思一下的。
⑶ 如何寫好幼兒園教學活動案例及反思
①保證教學的科學性;
②發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視補充有價值的資料、事例或錄像;
④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思想修養。
⑷ 幼兒園教學案例秩序感反思
小班幼兒剛入園,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的呵護接觸群體生活,他們自我意識較強,不懂得謙讓,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容易出現爭搶、擁擠的現象。這給教師的組織管理帶來了許多的困難,也潛藏著諸多安全隱患。良好的秩序是幼兒在園的安全保障,也有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學習習慣,為他們一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幾個月的實踐與探索,我總結了兩點培養幼兒秩序感的方法。 一、自編兒歌和律動,幫助幼兒理解並遵守秩序。 在培養幼兒良好秩序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老師已經強調過多次的事情,但幼兒總是記不住,還總是出錯。鑒於此,我們可以將一些比較深奧,難記憶的內容編成易記易誦的兒歌,效果很好。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統一入廁多次,在入廁的過程中幼兒不免出現擠、推、搶等各種現象,也存在著安全隱患。為了讓幼兒懂得如何有序地入廁,我編了兒歌:「小朋友,要牢記。上廁所,講秩序。排好隊,挨個去。你不推,我不擠,文明寶寶就是你。」入完廁要洗手,如果孩子一窩蜂地擠過去,搶著洗手,那麼這個環節就會一片混亂,所以洗手也要講究秩序。在洗手過程中,我也引導幼兒邊念兒歌:「小朋友,排好隊;入完廁,要洗手;一個一個接著洗,挽起袖,淋濕手,搓完手心搓手背,洗手池裡甩甩手,洗完小手慢慢走」。通過自編兒歌很容易讓幼兒掌握了一日生活中的秩序要求,減少了不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精心安排教育活動,避免秩序混亂。 常聽到早班教師抱怨,早晨的幾個小時難以組織和管理,尤其是小班幼兒坐沒坐相,沒有形成良好的課堂習慣,吵吵鬧鬧一大片,早班教師的確難熬。這就需要主班教師提前安排好各個環節的內容,晨間活動、教育活動、課間休息等均不可馬虎。尤其是教育活動,教師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吸引幼兒注意力,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自然就會秩序井然。倘若僅僅依賴副班教師管理幼兒紀律,也只能治標不治本。在入廁、喝水、餐前准備時,孩子往往異常煩躁,大聲吵鬧,教師不停地吆三喝四也無濟於事。這個時候兩位教師要做好分工,副班教師輕聲組織 幼兒入廁、喝水,主班教師可以引導其他幼兒做新穎的手指游戲,繪聲繪色地講講孩子們愛聽的故事,自然就讓他們安靜下來。許多幼兒上完廁所、喝完水便悄悄回到座位安靜傾聽。餐前故事不可小覷,讓孩子們在端飯前就安靜下來,既避免了排隊端飯的混亂局面,又讓幼兒自然過渡到安靜用餐。副班教師提飯菜時,主班教師可以挑選一些與吃飯不挑食、不掉飯粒等用餐習慣相關的故事講給幼兒聽。 總之,一日常規皆課程,幼兒秩序感的建立,需要教師耐心引導,反復訓練,教師要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以便尋求更行之有效的策略。
⑸ 教師如何指導家長教育孩子_教學反思_教學隨筆
教師如何指導家長教育孩子 今天又接到了小X同學家長的電話,聽著電話那頭家長心焦的描述、無助的語氣,我很同情她,也很想幫她盡快找到一個能促進孩子自覺學習的好辦法。放下電話,我思考了許久,在我班,像小X這樣,學習上事事要家長操心的孩子不是少數;像小X家長那樣,拿孩子沒轍,一對孩子嚴厲就受到多方阻力的家長,也有不少。看來,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不僅要教育好孩子,還要指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長素質的高下決定了孩子家庭教育的良莠,提高家長素質是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徑。 首先讓家長認識自己的孩子。通過約請家長或家訪,與家長聊孩子的事,讓家長知道自己孩子的脾氣、性格、愛好,哪些優點,哪些缺點。了解孩子,才能有針對性展開教育。掌握了孩子的特點後,在家庭教育上就可以揚長避短,可以促進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興趣的培養。當然,人無完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此時,家長應正確對待孩子,接納孩子的優缺點。對孩子的優點進行鼓勵、表揚;對孩子的缺點要指出,並引導他改正。教師幫助家長分析學生的情況,切不可去向家長告狀。要避免激怒家長,激化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從而使孩子對教師產生敵意,與家長產生隔閡。其次在家長了解了自己孩子實際能力的基礎上,讓家長理智對待孩子的學業。成績固然重要,但成績的取得是多方面的。家長切不可拿自己的孩子與最優秀的學生比,這樣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與積極性。對於一些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孩子,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制定可行的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有成就要及時鼓勵。在沒有取得顯著進步的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只要是孩子對待學習認真了,為之努力了,就應肯定孩子這種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 家長在指導孩子正確面對學習的同時,還應教給孩子正確的為人處事的方法。要教育孩子學會做一個正直的人,家長也應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懂得「尊重」、「誠信」、「負責」和「合作」。禮貌、誠實、守信是好行為、好教養的表現,而「負責」和「合作」則是孩子對待學習、對待他人,將來走上社會必備的良好品性。 現在的孩子在蜜水中泡大的,沒嘗過多少苦。有些孩子對於家長的辛勞較冷漠,更是無法體會到家長一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苦心。建議家長採取多種方式,讓孩子明白父母生活的艱辛,理解、體諒、關心、尊重父母。家長可通過講故事,藉助鄰居或親戚之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熱愛父母,尊重父母勞動成果,適當進行家務勞動,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的理財或一些事情的決定,從而激發和增強孩子的責任感。並讓孩子明白在學習階段,他的責任就是學好知識,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最後,我覺得要教育好孩子,家長要多與老師交流,要多與孩子談心、交流。要關注孩子的思想,及時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幫助孩子去判別事非,這樣有助於孩子身心健康與學業進步。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教師如何指導家長教育孩子,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