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以高中化學新知識教學某片斷為載體,談談你是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
為了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課堂效率,應把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教學科學整合,把豐富的化學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有機地集合起來。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想讓所有教師在教學中都能正確認識、理解和使用,確實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具前瞻性,課堂教學仍然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主戰場,應該盡可能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年代。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
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首先,能輔助學科教學的淺層次融合;其次,課堂放到信息技術網路教室進行教學的深度融合;再次,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與學科內容融合在一起教學。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請以高中化學新知識教學某片斷為載體,談談你是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
高中化學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實驗,但,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夠用實驗教學來展示,這就需要注入新的教學元素。為了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課堂效率,應把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教學科學整合,把豐富的化學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有機地集合起來,運用系統方法,在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技術學等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協調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育內容和教學媒體等教學諸元素的作用聯系和相互之間的影響,使整個教學系統保持協調一致,維持整體的過程和結果,產生聚集效應。對於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認識與理解多數教師仍是停留在公開課、賽講課、教研等活動中。要想讓所有教師在教學中都能正確認識、理解和使用,確實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適度超前。課堂教學仍然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主戰場,應該盡可能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的體現,以及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學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 教師面試信息技術的片段教學如何處理比較好
教招面試前要好好練習片段教學,多看一些標准示範的片段教學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