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教學中嘗試的幾種記字方法
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如何幫助學生正確、有效地記憶字形,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探究課題,那麼在我的平時語文教學中,正在嘗試幾種記字方法現邏列如下,與各位語文教師交流,歡迎批評指正。 一、利用基本字記憶字形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量的獨體字,把這些簡單易記的獨體字當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一筆、減一筆或合起來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字形。例如:「日」加一筆是「目」、「目」減一筆是「日」、 二、利用部首的變化記憶字形 許多字加上部首、去掉部首或者換部首又能變成另一個新字,也就是熟字加偏旁、熟字減偏旁和數字換偏旁。我們可以把學過的字進行分類,讓學生說一說某一個字是怎樣由另一個字加、減或換部首得到的,充分發掘學生頭腦中的遷移、聯想功能。例如:「京」加日字旁是「晾」、「座」去掉廣字頭是「坐」、「飄」去掉風字旁,換上三點水旁是「漂」,但我認為此種記字方法在應用上應該慎重,避免越記越繁。 三、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記憶字形 漢字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字是形聲字,部首表意,聲旁表音。形聲字的這一特點能比較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字形。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蟲字旁,右邊讀音,整個字也讀「qīng」。從這個角度思考、講解,學生基本做到過目不忘。 四、利用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記憶字形 有一些字,老師可以抓住字形特點,編成小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腦中。例如:教「游」字時,可以告訴學生,游泳必須有水(三點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間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著。 五、利用象形字的特點記憶字形 課本中的「山、石、田、土、井」這一類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成,這些字與實物都有許多相似處,所以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實物圖片後再識記,輕而易舉。 六、利用列算式的練習記憶字形 除了讓學生聽、讀和進行一定量的機械抄寫之外,我們可以出一些花樣翻新的練習來「考考」學生,激發求知慾,強化記憶。例如「太陽+月亮=?(明)、耳朵+太陽=陽 七、利用形體語言練習記憶字形 教記「 看」字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形體語言(手搭在眼上)向遠方看。 八、利用會意字練習記憶字形 例如;教學『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字的組成,學生自然就會說出兩個小人坐土堆;再如教學「男」時,師引導田地里力氣最大的是男人,主要勞動力是男人。甜,用舌頭舔甘蔗就是「甜」。
2.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嘗試高效課堂
一、「潛心會文本」——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什麼是「文本」呢?語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在現代化技術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製作課件等教學輔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書看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首當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教師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祖國的語言文字。
我們聽過不少優秀教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沒有華麗,只有朴實;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地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彷彿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試想,如果教者自己沒有對文本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聽者走進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與文本對話,才能重拾文本的美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用心解讀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確解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鑽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麼」,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首先要「鑽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巒理事長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兩化」和「三多三少」的問題。
(二)、用心解讀文本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本。大家也許都聽過「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這句禪味十足的話吧。聯系我們的閱讀教學想一想,面對課文,教師的「杯子」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麼裝得下孩子的心聲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種欣賞並悅納的良好心態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
(三)、用心解讀文本更應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讀文本。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從網上聽竇桂梅老師的課我學到的往往不僅僅是課文。從《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生讀到了《雨果致巴特萊的信》、《告別圓明園》、《透過圓明園的硝煙》等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愛如茉莉》、《愛之鏈》等文本段落使學生對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有了更深的情感體會。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學素養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更沉實,教師責無旁貸。
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二、「精心巧設計」—— 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關鍵。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或離開課文語言挖掘人文內涵的教學套路,依據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
讓我來分析竇桂梅老師執教的《秋天的懷念》一課。整個課堂設計就由兩大部分組成:讀出韻味,讀出思考;圍繞主題「好好兒活」構建課堂。三個層次層層推進:感受「咱倆」的「好好兒活」,體會「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而整個教材的處理,又置於作者史鐵生的一組作品之中,教學環節可謂是環環緊扣,條理清晰,新穎簡潔,設計巧妙。
又如我在銀川聽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上的《荷花》一課,整堂課以「美」為主線,設計了三個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發現美 2、在品詞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會美。課堂設計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從表象的美到意會的韻,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在潛心會文的過程中發現、感悟、意會美,最後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去創造美。整節課一氣呵成,重點突出,在看似簡潔的教學環節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簡簡單單教語文,其中一點要做到教學環節要簡化,而環節的簡化,最重要的體現在對學習內容的精選,對理解、積累、運用語言整合的處理上。」縱觀許多特級教師的優秀課例,他們無一不是遵循這樣的原則,根據文本,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實現了老師在簡單中教,學生在快樂中學的教學境界。
三、「靈活用方法」——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保障
如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怎樣的課堂才是務實高效的課堂?我們說只有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由此看來,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尤為重要。
3. 小學語文講課技巧
你好,針對你的問題,我給出以下建議:
(1)畢竟教學對象是小學生,所以版你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比權如多誇獎,多表揚,貼標簽,這些都可以起到非常不錯的特點。
(2)講課時建議多涉及生活中的有趣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雪中玩,玩中學。
(3)和小朋友做朋友,不僅僅是師生關系,而且是朋友關系,這樣可以更好地起到教學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的建議,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4. 就自己嘗試過或觀摩過一次小學語文教學分析其利用教學資源及教學媒體的適宜性
就自己嘗試或觀摩過小學語文老師分析其利弊教學資源那挺好老師們可以是模擬市場
5. 小學語文課怎麼進行「嘗試」教學
教師提前布置好預習提綱,基礎的字詞可讓學生自己學習後上課有學生自己教內教師給予評容價。
上課將課堂要點列出,由學生獨立完成,或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講解。學生有所領悟的教師給予點撥。學生答對的教師評價肯定。
6.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幾點嘗試研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立足教學實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的語文教學活動才是高效的,所以,本文通過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了以下幾點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一、教師應做好備課工作,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
新課標主張實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處於主體地位,以此來取代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但舊的教學模式中也有可取之處,在舊模式中,教師是連接學生和教材知識的重要紐帶,起到知識傳遞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做到對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這一點是新模式中需要延續的。並且教師要以學生的眼光去看問題。因為小孩子的認識水平有限,對於一些成年人習以為常的觀點,他們會有五花八門的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把握教材中的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由細節到整體,加強對整個基礎知識體系的掌握運用。對於一篇完整的課文,教師需啟發學生找好切入點,讓學生在分析和總結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主旨內容。
二、深入研究教材內容,針對教學疑難點提出問題
設計課堂提問主要是為了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認真分析和挖掘教材,以教材的知識結構為基礎,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情況,同時善於抓住提問的時機,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思維的疑惑點、觀點的爭執點進行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避免提一些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例如在學習《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么多人都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但卻得到不同的效果呢?我讓學生根據問題認真閱讀課文,在進行分組討論之後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通過認真的品讀、思考、討論,明白了:雖同為勸告,少年的勸告要比大臣們的勸告巧妙,是講究藝術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告太過於直接,缺少藝術性,所以導致了不同的效果。以上提問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和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將自主權還給學生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性,在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等方面各有千秋,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某篇文章,允許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比如教學《恐龍》這一課時,可以鼓勵學生採取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如:講一講恐龍的特點;從圖書館或網路上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大聲朗讀課文;畫一畫恐龍的形象等等。當學生閱讀結束之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然後組織他們進行交流和評議,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在這一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表現的興趣高漲、神情投入,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成效。
四、聯系實際生活,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課堂只是教學活動的陣地之一,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輔助,只有將社會、學校、家庭教育資源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以外,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拓寬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應用能力,把語文當作生活的「工具」激發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提高語文綜合素養。例如在學習《做一片美麗的葉子》的過程中,我會組織學生參與葉子圖案的製作,收集美的落葉,發揮自己的想像思維,用收集到的落葉自己動手製作一幅圖案,然後說明自己的創作思路。活動新穎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展開豐富的想像,有的同學生設計了一個落葉秋景的圖案,而有的設計了一個用落葉拼成的房子的圖案,同學們奇思妙想,思路各不相同,豐富了學生的情感經驗。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堅持教學活動生活化,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親身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識,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為今後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7. 淺談如何營造良好的小學語文課堂氛圍嘗試
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所呈現的一種心理狀態,直接關繫到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率。新課標強調學生要在愉快中學習,強調教師由傳授者轉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的舊觀念,設身處地為學生創造輕松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一個接納性寬容性的課堂氣氛,形成一個互教互學的「學習 共同體」,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無拘無束地大膽質疑、發表見解、與教師爭論。只有這樣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學生才會以愉快的心情鑽研問題、啟動思維、馳騁想像。如何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營造民主、輕松、和諧、濃郁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營造民主、輕松、和諧、濃郁的課堂氛圍,是激發學習興趣、煥發課堂活力的前提條件。教師要放下唯師是從的尊嚴,尊重學生 的人格和個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多給學生展開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和自由,師生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互相合作,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師生之間才能形成互動、交流的對話平台,學生才能輕松愉快、活潑熱情、興致盎然地發揮想像力,以最佳狀態進入語文學習,煥發出語文課堂獨有的活力。學生與眾不同的想法,特別是與老師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敢於不屈從於教師,不迷信於權威,不盲從於教材,敢說「我認為」。學生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參與自由表達,往往能產生一種寬松、新奇、愉悅的心理體驗,學習興趣高漲,從而誘發潛在的創造智能,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展現語文課堂的無限活力。
另外,人類本質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賞識,清代學者顏元也說過:「數子一過,不如獎子一長」,贊賞是廉價的,也是無價的。可以說,贊賞出創造力,贊賞出學習興趣,贊賞出進步的學生,贊賞出有特點的學生。課堂上應採用多種表揚方式:或用贊許的口吻――「你說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像力真豐富!」;或用親切的動作――拍拍肩膀,輕輕一點頭,微微一笑,每節課盡量多贊賞學生,不光贊賞一個兩個,而是贊賞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虛偽的應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有了贊賞這一「添加劑」,學生在學習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習的樂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好。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請記住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
2 以微笑的方式授課,塑造教師親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中,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這種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與學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種矯揉造作、虛假的表情。學生在洋溢著微笑的課堂中,會感到教師的可親可敬。現在有些教師在授課時,總是板著面孔,處處想著在學生中樹立威嚴感,這就在無形中就扼殺學生對你的親切感。那樣的話,試問,學生還願意和你交流問題嗎?其實,教師的威嚴不是建立在嚴厲的表情基礎上的,而是來自於你的學問和修養。微笑著面對學生,其實是一種自信,一種認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學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說教,往往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征服學生,而運用一種外來的壓力去迫使學生去做,這有時似乎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在一種歡悅、暢快的課堂氣氛中去追求知識,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滿這種情緒,用自己歡悅的情緒去感染學生。
3 提高教師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是教師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創造能力的綜合表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在影響語文課堂氣氛的諸因素中,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重要因素,教師首先應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應積極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同時,教師要善於用自己的態度、語言和技巧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和進取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此時,教師也不需擔心教學效果如何。
總之,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有效的互動活動,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持久,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課堂氣氛不適宜,呈現消極、沉悶的局面,學生的思維感到壓抑,窒息智慧火花,沒有學習的熱情。反之,學生學習情緒高昂,智力活動呈最佳狀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採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相信這樣的教學能把孩子們引入學習的自由天地,讓他們快樂地邀游在知識的海洋。
8. 淺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實施「嘗試教學法」
經過數十年的實驗與研究,它的應用范圍從小學發展到中學、大學;從數學發展到語文、科學、物理、化學、體育等多學科;還實現了從教學法到教學理論的飛躍發展。現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嘗試教學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如何實施? 一、鑽研教材,找准嘗試的切入點 二、精心設計,使嘗試持續達成 三、合作互補,把嘗試引向深入 四、活用教材,在嘗試中創新 五、及時反饋,適時矯正嘗試結果 六、依據教材,用活嘗試法 「嘗試教學法」萌芽於小學,是特級教師邱學華1982年創立,倡導的小學數學教學新法。經過數十年的實驗與研究,它的應用范圍從小學發展到中學、大學;從數學發展到語文、科學、物理、化學、體育等多學科;還實現了從教學法到教學理論的飛躍發展。 嘗試教學法是先由教師提問題,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自學課本和互相討論,依靠自己的努力,通過嘗試練習去初步解決問題,最後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其特徵是:「先試後導」、「先練後講」。體現以學生為主,自學為主,練習為主的教學活動。它將知識的傳授過程轉變為學生的認知過程,這有利於落實閱讀教學中的學習與領悟、閱與讀、習慣、能力、素養的訓練與培養。那麼,如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實施「嘗試教學法」結合教學實踐談自己幾點膚淺的認識。一、鑽研教材,找准嘗試的切入點 在閱讀教學中,實施嘗試教學法並不是盲目的嘗試,必須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閱讀教學的規律,確定好學生嘗試的切入點。由扶到放,由易到難。例:我在教學《秋天的雨》時,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生字,並在小組內檢查做到人人會讀,再讓學生自讀課文,並畫出部分生字在課文中的組詞及拼音,使學生在讀文中加深生字的學習鞏固。接下安排學生完成:1、朗讀全文,找出課文寫了秋天的雨幾方面的內容。2、小組合作畫出描寫秋天的雨的特點的句子。3、賞讀課文,把你認為課文中寫得最美的句或段讀給全班同學聽一聽。4、找出課文中使用的修辭手法。 在這個嘗試活動中,學生在舊知識——一、二年級拼音的學習基礎上,嘗試自學生字是學生利用遷移規律進行學習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嘗試題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讀、朗讀、賞讀這些環節,理清了課文思路。畫出寫秋天的雨特點得句子,使學生嘗試理解了課文的重點內容。同時,達到了感悟與訓練的有機結合,悟中有練,練中有悟。在讀生字、畫組詞、找關鍵詞及修辭方法這些都是學生力所能及的淺層次嘗試訓練,這些訓練能使學生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訓練了學生自學生字,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為了解決嘗試題,為有感情讀課文中寫得美的句和段,必然全身心地投入,用心感悟課文,感悟其景之美,自覺內化文中的語言。這樣由簡單的生字嘗試學習到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體驗到嘗試成功的喜悅,把學生的嘗試學習一步一步引入高潮。總之,嘗試的切入點的難易要適度,嘗試切入點過於容易,會助長學生淺嘗輒止,過難會使學生產生畏懼感阻礙嘗試活動的實施。二、精心設計,使嘗試持續達成 嘗試教學過程中,設計好嘗試問題極為重要。提出嘗試問題,是向學生提出嘗試任務也就是嘗試目標,這是關繫到全局的重要一步。提出的問題要由易到難,由課內向課外,由實際到想像,能誘導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引起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 例:教學《找駱駝》一課時,可由簡單課文內容的理解到體會文章思想情感。可這樣設計,出示嘗試問題: 老人觀察到的現象 駱駝的特點 讓學生邊讀、邊想、邊畫,找出關鍵詞句完成上表。然後完成上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分角色朗讀。又如:教學《曹沖稱象》一課時,提出這樣的嘗試問題:「你們有沒有比曹沖稱象更好的辦法?」;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可以讓學生結合所學資料爭辯一下「有沒有更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這樣由簡單課文內容的理解到人物感情的升華,由枯燥的課內學習引向富有挑戰性的課外探究,激發了他們的嘗試熱情。使學生的嘗試熱情逐漸高漲、嘗試活動得以持續進行。三、合作互補,把嘗試引向深入 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閱讀教學中,合作互補始終貫穿於嘗試的全過程。如:在生字的嘗試學習時,稍難的嘗試問題只有少數同學能解決時,嘗試過程中有不同答案時,嘗試中產生出新的問題時等。出現這些情況的時候,就得組織學生合作討論,讓他們互相檢查,互相改正自己錯誤,互相完善各自的解題答案,把產生的新問題在學生間互相解決,把你悟懂的地方教給我,把我理解深刻的地方講給其餘同學聽一聽。如:教學《林海》一課,畫出文章中「親切」、「舒服」的句子,說說作者每次的感受有什麼不同?在完成這一嘗試題時,畫出「親切」、「舒服」有關的句子98%的學生能完成,而說說作者每次的感受有什麼不同,就只有15%的學生能說個大概。這時就得組織學生使用自讀課文,抓住關鍵詞:「油然而生」、「建設結為一體」、「日益密切」等,在小組間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使學生語言表達得到了訓練。同時,發揮了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使大多數學生嘗試取得成功,把嘗試活動引向更深一個層次。四、活用教材,在嘗試中創新 嘗試教學法的觀點是:「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為此,教學中要利用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於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這一積極優勢。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求異思維的能力。積極創造條件,創設問題情境,啟發誘導學生去思考,去領悟,去拓展,去各抒己見,從而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讓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例如:學習《鳥的天堂》一文,課文介紹鳥多一段時,從鳥的顏色、大小、起飛的次數等說明鳥多,還用了一個詞語「應接不暇」來形容。為了拓展學生視野,我除了媒體展示鳥的天堂的部分圖片,我讓學生開動腦筋,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鳥的天堂會有些什麼鳥(說鳥名)?並用一個詞來說明鳥的多。學生根據自己已學知識及生活經驗,經過短時間的合作交流,各種各樣的鳥立即出現在課堂中有:啄木鳥、樹鷚、伯勞、杜鵑、八哥、松鴉、紅咀蘭鵲、喜鵲、烏鴉、鵲鴝、烏鶇、棕頭鴉雀、壽帶鳥、白臉山雀……,形容多的詞眾說紛紛:大量、不計其數、不可計數、鳥山鳥海、數不勝數、滿天星斗、千軍萬鳥、摩肩接踵……五、及時反饋,適時矯正嘗試結果 在教學系統中,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包括了吸收信息、輸出信息、反饋信息和評價信息,四者缺一不可。要求把問題、解答、評價、改錯,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即洋思經驗中提出的「堂堂清」:當堂完成作業,當堂校對作業,當堂訂正作業,當堂解決問題。 1、語文練習解答中,有的題目沒有固定的答案,如:組詞、解釋詞語,部分問題的回答等。這時教師就要對有不同說法的,但是正確的答案給予肯定和評價,以張揚學生的個性。 2、在學生嘗試的過程中,教師要巡迴指導,了解學生嘗試情況,掌握反饋信息,進行二次備課,確定教師該講那些,需講到那個程度。如《鳥的天堂》一課中,在完成「陸續、繼續、連續」三個詞語選詞填空的嘗試練習中,學生就是以「猜迷「的方式選填,根本沒從本質上把三詞兒區分清楚。這時,教師就得從詞意入手,從實際生活中用到三詞兒的例子引伸開去。進行及時的矯正、講解和指導,最後再讓學生進行二次嘗試,以求把矯正內容加以體驗、實踐。 3、矯正評價以後要分層檢查落實。由於學生的接受能力、領悟程度存在差異。矯正後要組織學生討論自己好在哪兒,錯在什麼地方,那兒需要改正。同時,為了避免學生存在矯正後不改正,可用教師檢查班委,班委檢查組長,組長檢查組員,組對優生教會差生的方式,層層落實。六、依據教材,用活嘗試法 嘗試教學理論有一個基本教學模式即:「准備練習——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完成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二次嘗試練習」。這只是為教師合理組織教學過程指出了應遵循的科學程序。但教學情況是各不相同的,生搬硬套一個模式是不科學的,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情況及教學條件的變化而靈活應用。但「先試後導」、「先練後講」的基本特徵不能變。 1、根據教學需要可調控基本程序中一步或幾步的順序。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學生對威尼斯這座城市完全是陌生的,教師可先媒體介紹城市有關資料以激起學生嘗試的慾望。《凡卡》一課中,外國人的名字特別不順口、難讀、難記、難分,此時教師須做一定訓練、指導,象這類的文章可把第五步教師講解調到第三步出示嘗試題之前。 2、可在基本式上增添一步或幾步。例如:人物介紹、寫作背景介紹、文學常識的介紹等,可在第二步出示嘗試問題與第三步自學課本之間加一步教師的講解、介紹。 3、當學生熟悉和適應嘗試教學以後,基本的七步就不必分得很清楚,可以有機的結合進行。例如《秋天的雨》一課學生在積累好詞、好句的時候,學生可以一邊自學課本,一邊勾畫。另外,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大部分以文釋文、以文答問,直截了當。這就要求學生邊自學課本,邊從課文中找答案完成嘗試練習,這時嘗試練習和自學課本便可以並為一步。 4、小學高年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較多,產生了一個突出矛盾,就是課堂教學時間不夠。這時就可把基本式的前四步:「嘗試准備——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提到課前作為預習來完成。例如《凡卡》、《小抄寫員》這些文章篇幅較長。《開國大典》、《中子計算機與多媒體》需課前收集有關資料。這些都需把以上四步嘗試活動放在課前完成。 總之,我認為提倡一種教學法,並不意味著排斥另一種教學法,它們之間不應是對立的,而應該互相結合,互相配合,取長補短,結合運用。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嘗試教學也應與目標教學、情境教學、導讀式、啟發式等教學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富於生機的教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