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園教師創設情景教學的收獲
教學情境就其廣義來說,是指作用於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來說,則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 教學情境可以貫穿於全課,也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 在傳統課程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強調以教學大綱為綱,以教材為本,課堂教學過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內容和順序進行,學生以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教師基本不需或很少創設與教材不同的教學情境,因而,創設教學情境在傳統課程的條件下還不是教師必須掌握的專業能力。 新課程的實施,課程功能和目標的調整,使傳統教學模式面臨著變革。基於問題情境,以問題研究為平台的建構性教學成為課堂教學主流,教師的「創設教學情境能力」也隨之成為重要的教師專業能力。 教學情境的作用大致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創設情境有利於學生循著知識產生的脈絡去准確把握學習內容。在去情境化的教學中,學生直接接觸現成的結論,知識猶如橫空出世一般突然呈現在學生面前。由於不知道知識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以及是如何得來的,這就給學生深刻理解學習內容帶來了障礙,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思維起始於問題而不是確定的結論。杜威在他的「五步思維法」中指出,思維活動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步:問題。第二步:觀察。第三步:假定。第四步:推理。第五步:檢驗。」教學情境的核心是與知識相對應的問題,因此,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模擬地回溯知識產生的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發展思維能力。 其次,創設教學情境還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通過具體情境中的學習,學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學知識能夠解決什麼類型的問題,又能從整體上把握問題依存的情境,這樣,學生就能夠牢固地掌握知識應用的條件及其變式,從而靈活地遷移和應用學到的知識。 再次,創設教學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情境缺失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常常缺乏對知識應有的興趣,因為知識在這樣的教學中是以確定結論的面目出現的,不需要學生積極的智力活動?即使存在一些智力活動,也是按照規定的路徑進行的推理。沒有問題的教學不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索和求知慾望,反而會消減他們的學習熱情。許多教師不得不求助外在於教學內容的措施,而效果往往不理想。可以說,創設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內在學習興趣不可缺少的。 最後,教學情境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比較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學習情境把抽象的知識轉變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強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因此,創設、呈現教學情境,有利於克服純粹認知活動的缺陷,使學習成為一種包括情感體驗在內的綜合性活動,對於提高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貳』 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所謂的情景,指的是語言的環境或語言發生的情景, 它揭示了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景進行課堂教學,就是要創造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潛在的智能,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鞏固和運用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讓學生圍繞所提供的情景進行大量而快速的聽、說、讀、寫、思訓練,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 的主人,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優化教學等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充分而有針對性地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思考、領會、評析、從而大大提高了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實效。而努力營造語文學習的氛圍,能使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使興趣深化,並產生較高的動力效能,以達到較高的興趣發展水平,最終使學習興趣成為自我的高級精神需求,從而轉化為強烈的持續不斷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為終生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那呢? 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首先重在要把握准學生的學習起點,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水平;其次教學情境的創設不能一味圖熱鬧,甚至嘩眾取寵,情境內容的選取要適切;第三,情境的設置要有一定的連貫性,理想狀態下,一節課的情境應是環環相生的。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要做到四個「必須」:(1)目的必須明確,要防止僅為增加氣氛課堂熱鬧而創設情境,要防止僅為給聽課教師看而創設情境,要防止流於形式創設走過場的情境;(2)必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低年級許多採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的方法創設情境,高年級更要突顯一種真正的問題情境;(3)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要與時俱進,有時代氣息;(4)必須有利於認識知識、體驗和理解知識。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方法有: 1.導入設置情景。成功地上好一節課跟很多因素有關,其中巧設導語是至關重要的。導語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它像一座橋,架在理解課文內容與獲得知識的必經之路上,這座橋架穩了,架寬了,學生就可以輕松愉快的到達彼岸。 2.生存性情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已經學過的知識出發,並結合所學課文內容導入,這樣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在《最後一課》的教學結尾時,我對學生們說道:「有人認為小弗郎士的可貴在於在命運大轉折的時刻終於明白了學習是與侵略者作斗爭的武器。而有的人卻認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等到做了亡國奴的這一天才明白這些道理有什麼用啊?」學生聽了都深有感觸,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樣的爭論,學生對「愛國」這一概念有了新的認識。 3.以語言創設情景。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夠使聽者的腦中呈現的是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這種將抽象形象化具體化的語言,學生聽起來必定是興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濃郁如仲夏,猶似欣賞一幅畫,觀賞一幕劇。 小說《社戲》是一篇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文章。它描繪了江南水鄉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連山,朦朧的月色,含香的水氣,令人自失的笛聲,還有一大幫頑皮無私友好的農村兒童一起煮豆的經歷,讀來令人回味無窮。然而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學生對小說中的生活環境和人物的感知認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農村水鄉生活經驗的學生,覺得課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沒有這種生活體驗的學生,烏蓬船和豆子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為了讓學生體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課堂上,我讓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說起,並通過視頻向學生說起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魯迅童年生活的軼聞趣事。這樣大家說得有勁,聽得有味,閱讀的興趣油然而生,自覺把思維的觸角伸向那迷人的水鄉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4.創設情景深化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表演是高一層次的形象性,因為它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外觀形象,而且展現了人物內心世界。還可讓學生表演,學生表演有獨特的教學意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從本質上,兒童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實際上,兒童不僅具有潛在的表演天賦,而且還有著愛表演的個性特徵。表演能夠有效地調動並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動」與「樂」中把握課文內蘊,理解人物的性格、語言、動作、神態及內心世界。 在教《變色龍》一課時,就運用了表演課本劇的形式,把課文中的精彩情節在課堂上再現,讓學生在表演中深刻體會課文表達的內容,把握文章的表現方法。這樣,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活躍了氣氛,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使其樂學。 二、創設教學情境注意點 1、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 2、創設的情境要有真實性,讓學生融入情境中。 3、創設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實際、年齡特點、已有知識經驗,並具有時代性)。 4、情境要具有適切性,也應具有挑戰性,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5、創設的情境要符合教學目標。 6、作為教師,要認真鑽研課程標准、教材,了解學生特點,拓寬知識面,時時關心身邊的事件,留意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作好記錄,積累素材。 總之,創設教學情境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促進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創設教學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有助於落實課標所倡導的三維目標。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化繁為簡、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粗糙為精細,促進學生思維,產生共鳴,促使課堂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有效的教學情境能拓展學生思維,給人以美的享受,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叄』 伍香平幼兒園環境創設參考文獻怎麼寫
首先,我們將以形狀標記來設計一個總進區牌,讓幼兒通過總進區牌來自專願選擇區角進行游戲,當然屬在選擇進區牌的同時幼兒要知道自己玩的是什麼區。此外,我們會按照總進區牌的形狀標記來區分各個區角游戲。
其次,在每個區角我們會設計幼兒游戲的規則,以便孩子們能更好的進行游戲。
再次,我們會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來投放材料。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和主題相結合,隨著主題的改變而適當的增減材料。
『肆』 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情境創設的原則
理清情境創設的根本目的,我們認為,教師在情境創設中應遵循以下幾大原則:
1.目的性原則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是為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情境不是擺設,也不是為了趕時髦的點綴品。就相關內容的教學而言,特定情境的設置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情境的創設不僅僅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當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教師對為什麼要創設情境,創設情境應該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這些問題我們應做到心中有數。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教師應根據當地的教學資源,將數學問題融於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比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創設的故事情境、游戲情境、競賽情境等都很好地體現了趣味性原則。
3.現實性原則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因此,情境的創設要注意結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教師要將教材上的內容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以此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4.思考性原則
問題情境要有一定的數學內涵,要有足夠的數學信息,要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問題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時熱鬧、好玩,只考慮到觀賞性,而失去應有的「數學味」,要能夠使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數學信息,進而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5.時代性原則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不斷發生著變化。教師應該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因為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因此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數學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比如,《秒的認識》一課,我們以往常常會看到教師以新年倒計時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捕捉到了新的信息,於是就出現了以神五、神六火箭升空倒計時的情境導入,讓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追隨了時代的腳步。
具體而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以下幾種方法。 四、情境創設的方法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數學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有時會覺得枯燥無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可探索的問題情境。實踐證明,創設的問題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學生體驗出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就越好。 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模擬一個小商店,讓學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當然,生活中與小學數學所學的內容相聯系的事例還有很多。諸如:家中的許多容器為什麼做成圓柱形的?自行車的車架為什麼做成三角形的?車輪為什麼做成圓形?等等,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學生司空見慣的事例,進行適當的加工編制,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有利於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
又如教「按比分配」時,一位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上課,他就把學生帶入了幫體育老師分球的情境中。「體育老師想請你們幫幫他的忙,給三年級的學生分籃球,王老師有12 個球,要分給男、女兩組同學進行練習,你們看怎麼分?」學生聽到題,紛紛議論起來,交流後,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個。這時,我說:「你們這種分法王老師試過,可三年級的男同學非常不滿,說這樣不合理。他們說,我們16個人,怎麼和她們8個人分的一樣多呢?老師太偏心了。那你們覺得怎樣分才算公平呢?」學生們又陷入了沉思,經過討論,有學生提出建議:按男、女學生人數的多少來分,多的多分點,少的少分點。有的學生起來爭議: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時抓住時機:「對,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麼有沒有一定的依據呢?」又經過一番思考後,學生們自己總結出「應按人數的比來分配,就比較合理了」。可見,這種與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多麼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實踐證明:創設的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見度越高,問題激活思維的程度就越好,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只有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時,學生才能夠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也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活動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
(2)藉助活動創設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藉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一些有意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等實踐活動,達到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
例如:在這次全市的小學數學《同步實踐與訓練》優質課競賽中,我校的唐專芳老師上執教了《認識物體與圖形》一課。這節課,唐老師創設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如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玩一玩、搭一搭等,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特徵,知識的形成過程由具體到抽象,自然過渡,水到渠成。
又如,藍山的一位老師執教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教師首先讓學生用量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通過動手量,學生大膽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大約是180度」;之後,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驗證,採取了折、拼、剪等多種方法再次探究;最後,學生自主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度」。這節課,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真正地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通過「開放性」問題,創設情境 數學開放性問題是指條件多餘、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問題,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不斷反復交替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開放性」問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展開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時,我們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物園各個景點的平面圖,同時在畫面上配以相應的問題: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導游,將按照怎樣的路線帶領遊客去游覽?在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從平面圖中搜集可用的信息,並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游覽方案。
又如:在數學活動課《解決問題》一節中,首先用課件的形式再現了游樂園場景:有游樂項目、價格和各個項目的相關規定等信息,然後安排了一個「定額消費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為自己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的游樂方案。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思維靈活,很快想出了好多種游樂計劃,孩子們豐富多採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4)在新舊知識連接點間創設情境
在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關鍵處創設情境,製造沖突,引導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溫故知新,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慾望,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和方法來聯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學《圓柱體積的計算》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前邊我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圓形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來推導出求圓面積的計算方法。今天,可不可以運用這樣的轉化方法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呢?大家試試看。」通過這樣的情境,不僅給學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5)設置認知沖突,創設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個發現者
、
研究者
、
探索者
。
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
」
在教學實踐中,以富有現實性、趣味性、挑戰性,且處於學生認知結構最近發展
區的非常規性問題為素材,可創設認知沖突型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心欲求而不
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引起認知沖突,產生認知失調,從而激
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進而採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
例如:《圓的周長》教學片段:
師:請看,這是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環,誰能想辦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呢?
生:把鐵絲剪斷、拉直,再用直尺測量出它的周長。
師
:
(出示
CD
唱片)
那麼要求這張影碟的周長
,
用切斷
、
展開的方法行嗎?
那該怎麼辦?
生:把唱片的邊沿做上記號,在直尺上滾動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長了。
生:還可以用一根繩子繞唱片一周,然後量一量繩子的長就可以了。
師:
(用一根細繩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動,其軌跡形成一個圓)小球的運動
形成一個圓,我們還能用剛才的方法測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嗎?
(生面面相覷,一
時沒有好的方法)
師:看來,用剪斷、拉直、測量;滾動法;繞繩法雖然可以測量出一些圓的
周長,但卻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探索出圓周長的一般計算方法呢?
以上這個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設一個
個小小的問題,不斷製造矛盾,層層設疑,不斷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使學生
不斷地產生認知的失衡和知識的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學生在問題
情境中明確了探究目標,使探究成為學生自己的需要,積極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
活動中。
以上所舉,基本上是課堂教學中某個教學環節中的情境創設,在近期的聽課
及實際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體會到「情境串」的創設,較之單個的情境創設來
講,更容易激發學生長時間的學習興趣。「情境串」即以兒童感興趣的故事、熟
悉的事物或活動為題材構成「情景串」
,整堂課圍繞一個主題來組織教學,學生
對知識的探索和鞏固都是在一個大背景下進行的
,
學生在這些相關聯的生活情境
中發現並提出一系列問題,形成「問題串」
,在解決一連串現實的、有挑戰性的
問題過程中學習新知,應用新知。「情境串」比之單個問題情境其獨到之處是:
在一節課中,自始至終發揮情境的導向作用,學生通過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
發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將解決問題與知識學習二者緊密結合,讓學生既經歷知識
與技能的形成過程,又能把學到的新知識作為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的工具,把應
用意識的培養貫穿於數學學習的全過程。
這篇文章說得很好,相當全面了,建議參考下:
http://wenku..com/link?url=-rvY24L8cXhNoyN4SSx-_DAy
『伍』 如何在幼兒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創設良好的環境,營造氛圍,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首先應該加大對幼兒園的教育投資力度,提供場地、材料等物質條件,建立不同活動區,各個活動區應該按照幼兒的口味來設計,特別是教室更應該以有利於幼兒成長的高度來裝扮,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幼兒能夠按自己仍然處於初級萌芽階段的興趣來自由選擇活動的內容,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氣氛中發展自己的探索才能。讓他們通過自己親自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促進幼兒更好的成長。
『陸』 幼兒園論文參考文獻有哪些
幼兒教育論文參考文獻(一)
[1] 李雪晗. 「幼兒園選擇」問題的深層含義及其社會學思考[J]. 當代學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K.M.Evaluation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cation . 2001
[4] Powell.Families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
[5] 胡彩雲,李志宇. 城鄉家長對幼兒園期望的比較[J]. 學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連玥,馬玉俊. 淺析父母對托幼機構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編.教育服務產品理論研究[M].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9
[8] 徐曉東,邵文其,洪仙瑜等著.社會轉型與辦學體制創新[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
[9] 朱家雄著.幼兒園課程[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張麗娟著.兒童教育與幼兒園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爾·約翰遜(BilJohnson)著,李雁冰主譯.學生表現評定手冊[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劉焱. 美國托幼機構教育質量研究述評[J]. 比較教育研究. 2008(08)
[15] 劉曉曄. 對家長學前教育價值觀的調查與思考[J]. 學前教育研究. 2008(04)
[16] 邢利婭,白星瑞. 建國後我國學前教育政策價值取向的演變[J]. 學前教育研究. 2008(03)
幼兒教育論文參考文獻(二)
[1] 亢曉梅. 師生課堂互動類型理論比較研究[J]. 比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國良,羅曉路. 教師教學效能感相關因素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0,(01) .
[3] 辛濤,申繼亮. 論教師的教育觀念[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師范生教師職業信仰的近況、理由與對策[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05,(04) .
[5] 俞國良,辛自強,林崇德. 反思訓練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J]. 高等師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麗華. 對教師研究的認識[J]. 教師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瀟怡,龐麗娟. 教師的兒童學習觀與其教育的關系研究[J]. 教師教育研究, 2007,(03) .
[8] 任淑萍. 新課標下歷史教師的轉變[J]. 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4,(03) .
[9] 史獻平. 教師信仰: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動力[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1) .
[10] 辛濤,申繼亮,林崇德. 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學校因素關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liuxue86.com論教育實踐的邏輯[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J]. 遼寧教育, 2007,(Z1) .
[13] 劉莉,楊艷芳. 教師教育信念研究綜述[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12) .
[14] 黃乾玉. 論教師的教育信仰及教師的教育幸福[J]. 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01) .
[15] 呂國光,王嘉毅. 中小學教師新課程信念的調查研究[J]. 當代教育科學, 2004,(13) .
[16] 姜美玲. 課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師信念與教學實踐:敘事探究[J]. 當代教育科學, 2005,(20) .
[17] 王永躍. 從支配到支持:建構主義視野中的教師[J].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數學教師的方向性不足[J]. 數學教育學報, 2003,(02) .
[19] 林智中,張爽. 如何通過質化研究探求教師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澤. 我們現代需要樣的兒童觀[J]. 現代教育論叢, 2010,(04) .
『柒』 創設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情境的理論依據及途徑
創設教學情境是課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徑。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 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體驗。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構建「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基本教學模式,是小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根據這個理論,創設情境大致有以下幾種: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提供一些開放性、生活性、現實性的信息,讓學生根據教師所創設、提供的信息,提出、解決教學問題。
學生都可以進行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從而,使每個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所謂假問題是指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或不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如案例:《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中「推導公式」教學片段(吳烈)
師:我們可以把梯形轉化成什麼圖形來探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
生:已學的圖形。
師:請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操作發現拼成了平行四邊形,合作討論梯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
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拼圖已具有豐富的經驗,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中,也具有了推導面積公式的基礎,但這不是全面、系統的,而是零碎的。教學中,教師示意讓學生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學生也就順利地探索出了結果,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順利。但這是真的探索嗎?「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教材就是這樣安排的。但怎麼一開始就知道要「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呢?這是怎麼想到的?學生不知。這也就在他們的認知上存在了一道空白,我們的探究也就成了一個空殼,有形而無實。看起來是問題,卻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功能。 情境不僅包含場景,而且內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沒有教師的感情投入,都會失去其教學功能。有些情境從認知層面看是到位的,是有價值的,但是教師卻以一種機械的方式來展示它,結果正如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當然,我們強調的是真實的情感,而不是虛假的情感。
如:一位教師上《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時,為了活躍氣氛,問學生:「你們最崇拜誰?」學生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崇拜球星羅納爾多,有的說崇拜影星趙薇,有的說崇拜棋聖聶衛平……學生交流結束後,老師反問學生:「你們猜,我最崇拜誰?」話音剛落,學生們異口同聲說:「老師崇拜董存瑞。」一聽這么整齊的回答,在多媒體教室坐著的近百名聽課教師頓時爆發出一陣鬨笑。 教學情境顧名思義就是指向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情境。有些教師創設情境卻是兜圈子、猜謎語,讓學生不知所雲,反倒影響和干擾學生的學習。
如:有位教師上《鄉愁》,設計了一個提問導語,目的是想讓學生說出課題來。於是他叫起一個學生,啟發道:「如果有個人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時間一長,他開始想念自己的親人,這叫做什麼?」
學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問得不對,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誤。好,我換個角度再問:這個人待在外鄉的時間相當長,長夜裡他只要看見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家鄉,這叫做什麼?」教師又問道。
「月是故鄉明。」學生很乾脆地答道。
「不該這樣回答。」教師有點急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學生回答的語氣顯然不太自信了。他抬頭一看,教師已是滿臉陰雲,連忙換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兩個字回答。而且不能帶『月'字。」教師繼續啟發道。
「深情。」學生囁嚅道。
好在此時下面有同學介面:「叫做『鄉愁'」,教師才如釋重負。 利用多媒休課件創設情境已經為廣大教師所普通採納,多媒體情境有其特有的優勢,但是在實踐應用中也出現了負面的效應,我們通過「圓柱的認識」教學案例分析如下:
內容
教例A
教例B
導入
1、復習以前學過的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課件演示)
2、今天我們學習一種由平面和曲面圍成的立體圖形,揭示課題「圓柱的認識」。
1、老師出示一個圓柱型的物體,問:「你們見過這樣的物體嗎?請你說說對它了解多少?」
2、在學生回答後,再問:「你們還想知道有關它的知識嗎?」揭示課題。
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1、讓學生觀看課件,逐步演示圓柱的底面、高和側面。
2、學生再操作學具,進行實際的感受。
1、讓學生先看書,然後指名讓大家介紹你通過看書了解了圓柱的哪些知識?你有什麼不懂的嗎?
2、老師在大屏幕上出示問題:圓柱的高有多少條?它們具有什麼關系?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用課件演示圓柱的特性。
研究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用課件演示圓柱側面展開的動畫,引導學生得出其中蘊含的規律。
1、老師先出示以下問題:①圓柱的
側面展開是個什麼圖形(學生說可能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還有可能說是不規則圖形)?你能夠用實驗給大家說明嗎?而且你從中發現了什麼?②請你剪下教科書第153頁的圖樣,先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長度,再把它們做成一個圓柱,然後量出圓柱的直徑和高的長度,你能否用這些數據來驗證剛才得出的規律?
2、用課件演示圓柱的側面展開的動畫,強化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在教例A中,多媒體課件的演示雖然有助於學生對圓柱的形象認識,事實上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思維活動明顯受到了多媒體課件的束縛,學生的探究意識也被扼殺了,這也就是所謂的「電灌」。在教例B中,多媒體課件僅僅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教具,在一些學生難於理解的地方才用多媒體演示,而不是從頭放到尾,整個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操作、猜測、實驗、推斷、交流、反思等探索性活動,這樣才能正確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3、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不能流於形式。
『捌』 如何在幼兒園活動中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如何激勵、喚醒、鼓舞幼兒,使幼兒樂於學習呢?情境教學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量的實踐證明,幼兒只有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有繼續探究的動力.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的心理特點,精心創設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將幼兒置於樂觀的情感中,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幼兒求知慾望,發展創造思維,培養發現精神.下面就談一談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的一些做法: 一、用輕松自由的氛圍創設情境.幼兒語言的學習與發展離不開其社會環境,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特定性交往環境以及由此引起的主觀心態,情緒等因素的制約.幼兒只有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在沒有精神壓力的情況下,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放鬆時,才會大膽地開口說話,充分表現其天真無邪的天性,才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因此,在語言教學中要注重創設輕松自由的教學情境.如:一位老師的中班教學活動《小鴨的一家》,這一活動教師始終提供著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老師甜美的聲音,燦爛的笑容,像陽光般溫暖著孩子的心靈,活動中教師又營造了一鍾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用點頭、撫摸、擁抱、豎起大拇指等支持、鼓勵、肯定幼兒,使幼兒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並且增進了幼兒的自信心.x0d 二、用音樂設置講述情境.看圖講述是語言教學中的難點,往往由於圖片不會動,沒聲音,形式較死板,難以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而配合圖意伴上合適的音樂進行教學,效果就大為不同,音樂的旋律使圖片中的人物形象變得栩栩如生,大大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與注意的持久性,可幫助幼兒理解圖意,發揮想像力和表達能力.如:大班教材「大象救小兔」,配上一段跌宕起伏的音樂,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幼兒表現出焦急、快樂、害怕等不同情緒,孩子們都被圖片的內容深深吸引住,為小兔們的命運擔憂,個人彷彿身臨其境.教師在幼兒耳聽音樂、眼觀圖片、精神極為集中之際,引導幼兒細致地觀察圖片,有條理地加以講述,還改變了以往只是從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的順序上進行講述的舊方法,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使幼兒掌握了多種講述方法. 三、用紙工、常識等綜合活動創設故事情境.幼兒喜歡手工操作,而在操作的過程中又愛自言自語.因此創設語言與紙工、常識的綜合活動情境,可有目的地提高幼兒表述能力.如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以後,老師讓幼兒用撕紙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種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鵝、金魚、烏龜等.做好後,讓幼兒邊演示邊講,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力和想像力.再如孩子在認知小兔後,教師給幼兒用紙折成小白兔,邊折邊說出小白兔的短尾巴、長耳朵、紅眼睛,孩子們自言自語:「多麼可愛的小白兔.」x0d 四、聯系生活實際,觸發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的語言活動是大量的、分散的、個別的,是在無意注意佔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他們無拘無束,隨時隨地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聯的講述、談話,有創設學習情境的豐富材料.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幼兒語言,可使他們在不自覺中提高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如:春天,教師可帶幼兒種植,讓幼兒親自動手實踐,從中得到豐富的印象.帶幼兒鬆土、選種、種植、移植……在做每一項工作時,都是邊干邊講,使幼兒知道這種勞動叫什麼,相應地豐富幼兒詞彙.教師選幾種種子,讓幼兒觀察,比較它們的異同.幼兒會說:「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通過種植與照料花草,不僅豐富了知識,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兒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變化.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在幼兒直接感知中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 五、利用游戲創設情境.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游戲是由愉快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游戲是兒童的天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幼兒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各種游戲、創設教學情境,以滿足幼兒愛動好玩的心理,產生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不但能增長幼兒的知識,還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觀察、記憶、注意和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挖掘幼兒的學習潛力,游戲活動一般有比賽、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 六、運用想像構思情境.愛因斯坦曾指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想像是幼兒掌握知識的必要前提,豐富靈活的想像力是構築知識的重要成份.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設置各種情境,激發幼兒去想像、去構思,培養幼兒的科幻意識.學習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巧妙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幼兒去想像,這是一種課堂教學藝術. 總之,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幼兒實際,教材的不同內容等具體情況和條件靈活運用,創造出適合幼兒,而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使幼兒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和學習.
『玖』 如何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創設教學情境
如何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創設教學情境? 答: (1)聯系幼兒生活實際,觸發情境。 (2)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創設適宜情境。 (3)提供豐富材料,創設趣味情境。 (4)把握良機,渲染語言課堂氣氛,引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和求知慾。 (5)運用多媒體有效創設聽說游戲的情景。多媒體課件展示在現在的教學活動中有很多的應用。 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要根據幼兒實際,教材的不同內容等具體情況和條件靈活運用,設計各種游戲,以滿足幼兒愛動好玩的心理,產生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提高幼兒的觀察、記憶、注意和獨立思考能力。作為教師,要不斷挖掘幼兒的學習潛力,創造出適合幼兒,而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使幼兒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和學習。
『拾』 如何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創設教學情境求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幼兒語言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對語言的持久興趣,激勵幼兒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語言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幼兒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幼兒的熱情,加強對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培養,讓幼兒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並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下面就我們對提高幼兒語言學習興趣談以下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構建語言學習的新舞台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運用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幼兒時期,是口語發展的最佳時期。而創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根據幼兒特點,給幼兒提供聽的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在對幼兒訓練聽的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他們良好的聽的習慣,對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內容同樣對待。教室的擺設、教具等都可作為訓練幼兒口語能力的素材,讓孩子在訓練中提高動手能力,對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維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語言情境,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角色,有了說話的機會和說話的內容,而且,這種形式,也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 二、把握良機,渲染語言課堂氣氛,引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 幼兒有著愛說愛鬧的孩子氣,他們無所顧忌、敢想敢說、好動,求新求異的願望強烈。因此,我們因勢利導,不為盲目追求課堂紀律壓抑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上課時,教師盡可能用抑揚頓挫、語調豐富、風趣幽默、充滿激情或懸念的語言,並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給幼兒創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使幼兒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自然就敢用通順的語言大膽發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學習語言和展示自我的興趣。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幼兒的現實生活,因此我們適當地把教室變成他們的活動場所,讓他們自由地施展個性,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特別注意利用上課的前十來分鍾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比如唱一些歌曲,開展有趣的知識型游戲,活躍課前氣氛,增強語言課的趣味性,激發幼兒的求知慾。 三、充分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 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還要考慮到對幼兒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幼兒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呈現語言材料前,想辦法為幼兒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幼兒注意力,再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掛圖、簡筆畫、現場錄音、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比如在進行新課教授時,教師可採用自製課件來進行教學,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刺激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幼兒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如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以後,讓幼兒用撕紙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種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鵝、金魚、烏龜等。做好後,讓幼兒邊演示邊口述,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力和想像力。 四、運用多媒體有效創設聽說游戲的情景 聽說游戲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教育活動,它含有較多的游戲規則。而中班和小班的幼兒,因為認識水平不高,且游戲角色各不一樣,往往是沒聽懂或沒弄清規則,出現一片混亂的現象。若採用多媒體演示,老師再輔以說明,則形象明了,淺顯易懂,幼兒很輕松就能弄清楚游戲規則和要求,這就有利於游戲活動的順利進行。如在小班的聽說游戲《食物在哪裡》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一開始先讓幼兒戴上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頭飾,到布置好的草地上拿一樣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然後使用多媒體導入游戲:屏幕上出現一隻在樹林里飛來飛去的鳥媽媽,它用著急、傷心的聲音告訴小動物們,它的孩子被狐狸抓走了,要想救出它的孩子,就要按狐狸的要求去做。鳥媽媽請小動物們幫忙救救它的孩子,然後宣布游戲的規則。由於形象逼真,再配上一定的音樂背景,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很快進入了角色。為了救出小鳥,不讓鳥媽媽著急、傷心,每個幼兒都十分認真地聽著游戲規則,為接下來的聽說游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幼兒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與同伴交往、游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讓我們一起努力,悉心守護幼兒,為他們創造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用語言表達對生活的體驗;用語言描述對未來的憧憬;致力追求教育兒童的最高境界帶著對兒童的了解,帶著人格的魅力和靈性,去發現與喚醒幼兒的語言潛能,潛移默化,讓教育淋漓盡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對幼兒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