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美工課的觀摩心得
根據授課者的設計意圖,對授課者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價,然後,寫上自己的感言,就可以了。
Ⅱ 幼兒園應怎樣進行區域活動教研總結
更多幼教相關知識:點擊「中國幼兒教育網」即可進入 為了下一步能更好地開展好我班的區域活動,特寫區域活動教研總結如下: 首先教師為幼兒創設了合理的活動環境: 幼兒園的活動材料和環境等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根據這些特點,在區域環境的創設中我們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間互不幹擾,從而讓幼兒專注的投入某一活動充滿自信的探索問題。在區域劃分時,我們把相對安靜的區域活動安排在室內(如:閱讀區、美工區、益智 區、建構區等)相對會發出比較大聲音的活動安排在室外(如:體育區)。 我們把區域活動和主題活動有機結合,把主題中的東西延伸到區域活動,即鞏固了知識,又不浪費資源。 在活動中我們根據幼兒年齡、認知特徵投放材料 小班區域材料的投放應該要注意材料的個性化,要適合孩子的自身需要和自由選擇。提供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符合每個幼兒的興趣愛好,使他們結合自己的認知水平自由地選擇。面對不同需要的幼兒,我們提供的材料有層次特點。如,「做做玩玩」所提供的紙可以是成型的白板紙,也可以是不成型的白板紙,供不同程度的幼兒選擇、操作;質地上的層次,如,「益智角」里提供的各類材料,幼兒可以根據各自的能力進行活動等。區域活動中的材料要多,呈現多樣化,體現豐富性、可變性和可操作性的多樣化特點,減少小年齡幼兒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矛盾。 如在美工區中我們投放了橡皮泥、廢舊紙、彩筆,油畫棒等材料,供幼兒捏、撕、折、畫等多種方式製作自己喜歡作品等;娃娃家中幼兒分別給娃娃喂飯、扣紐扣、戴帽子、圍圍巾等,這些材料都符合小班幼兒操作,因此能充分調動幼兒的活動興趣,從而達到預期的活動目的。 生活區是最接近幼兒生活的。在生活區中,我們可以准備拉拉鏈,扣扣子等活動。小班的幼兒年齡小,在家裡都是爸爸媽媽包辦所有的事,所以生活能力非常欠缺, 幼兒連自己要小便都不知道更別說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了。這個區域的設計意圖就在於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了將這些看似無聊的活動設計的能吸引孩子的興趣,可以將布料做成各種的形狀,運用各種鮮艷的顏色。並且在活動中還不斷投放的一些新的材料,意在不斷吸引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相應的生活技能。 為幼兒營造寬松氛圍,發揮幼兒的自主性 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完全是自由的,他們自主的選擇游戲材料,選擇活動內容和合作夥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願進行游戲,老師在活動中也完全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幼兒創造性的主動的活動,推動和激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意願進入不同的活動區域,在同一活動區中還可選擇不同的活 動形式和活動內容。有時明明提供的是一個人的活動材料,但看到幾個幼兒能很投入的進行活動時我們也就不打擾了,反而讓他們自主地去進行活動。 區域活動結束後,建築區的材料堆得滿地都是,應讓孩子主動地參與整理。於是,我對孩子們說:「為了明天能繼續工作,我們一起把材料收好吧!萬一晚上下雨淋到就不好啦!」於是孩子們高興地收著材料,再也不是老師一個人手忙腳亂地收拾材料了。小班幼兒注意力易轉移,易模仿,因此老師應注意指導個別幼兒的音量,盡量不影響其他正在活動的幼兒,盡量不打擾幼兒的自然行為過程,要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相信我們通過靈活、適度地運用支持性語言,支持小班幼兒的區域活動中,促使幼兒主動建構。同時也可以運用肢體語言,如:微笑、點頭、凝視、傾聽,給幼兒以鼓勵、肯定、激勵、接納,對幼兒產生積極影響,促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敢說、敢想、敢做。 當然我們還處於探索階段,我們將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改善、不斷提高,使區域活動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更多幼教相關知識:點擊「中國幼兒教育網」即可進入
Ⅲ 怎麼寫外出學習心得區域活動以及幼兒進步的流程心得
區域活動心得體會 區角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現狀和發展目標,創設多種領域的學習區域。並提供活動材料,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擺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而教師的任務是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的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關鍵詞: 區角活動 愛玩游戲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游戲一直以他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的孩子。人們對游戲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而區角活動作為一種教育游戲活動,同樣受到了孩子們的普遍歡迎。它重在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以及選擇廣泛的內容。而教師在此過程中只是一個觀察者,引導者。因此,孩子們學的特別輕松、自然、沒有壓力,他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 一、 建立活動區規則,引導幼兒自主進行區域活動。 活動區是幼兒自由活動的場所,但自由不等於放任,為所欲為。而應該是掌握規則之後的一種自主游戲,在創設活動前就必須考慮規則問題。而制定區角活動的主體應該是教師和幼兒,偏向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1、在活動前提出規則 有些活動規則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要求幼兒在活動中務必要遵守,對於這類規則,我們可以在活動前就向幼兒提出來,比如:使用玩具時需注意的衛生、安全問題,游戲結束後的整理、歸放。活動中遇到問題應開動腦筋想辦法等等。區角活動規則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的。 2、在自然活動中形成規則。 有些孩子經常會帶一些自己的玩具到幼兒園,當區角活動時,他們就在一起玩玩具,有時是玩自己的,有時和別的小朋友交換著玩。過了一段時間,通過老師和孩子一起討論,班上就逐漸有了一個全體認定的規則:無論是誰,不一定要將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但是在玩別人的玩具時,一定要事先徵求別人的同意。 3、在解決問題中建立規則。 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要急著幫忙解決問題,而應當引導幼兒自主的尋找解決問題的措施,並建立起相應的活動規則。比如:在建構游戲中,孩子們玩的很盡興,可到最後卻沒有多少作品展示,這是為什麼呢?當我把問題拋給幼兒後,得到了多種答案。有的說:「我搭了一間漂亮的房子,但被別人搗亂推倒了」,有的說:「收玩具時我們自己拆掉了」還有的說:「我快搭完時,自己倒下來了」等等。「那怎麼才能讓老師看到你們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時候你來告訴我好嗎?」經過多次玩後,孩子們把發現告訴了我:「玩的時候搭牢一點,建房子時在旁邊建一條路,別人就不會不小心踩壞了。不要有太多人擠在一起,以免撞壞。」在大家的建議下,孩子們掌握了保護作品的方法,同時玩游戲的規則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 二、根據近期的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要,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材料 首先,要利用有限的空間使每一個區域都有相對寬松的活動范圍,同時也有利於材料的擺放與收整。某些內容相近區域的合並有利於材料最大限度的被利用。比如:益智區、語言區、美工區、計算區等放在小籮筐中合並為一個區,可以讓孩子資源共享,也便於老師在材料的投放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浪費。 其次,材料的投放要為教育目標服務。另外,材料的選擇要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幼兒總是喜歡在一個區活動,而對別的區角卻沒有興趣,但我們又不能強迫那個幼兒一定要離開那個區,或是一定要去某個區活動。此刻,我們就要對照目標看一下,所選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戲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兒才愛玩。 三、參與孩子的活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引導者。 首先,在活動中,我們要相信孩子。通過觀察,我們看到孩子並不是無知和無能的,而是一群非常能乾和富有創造力的小主人。因此,在游戲活動中,我們要成為孩子的好朋友、好夥伴,與他們平等相待,將角色轉向幼兒的合作者及引導者。 其次,在幼兒的活動中,我們要關注他們的活動,了解他們當前已有的經驗,觀察他們對什麼感興趣,是否應在哪方面給予幫助。不能急於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戲水平做標准來要求孩子。當出現突發情況時,進行隨機教育。 四、注重幼兒能力差異,安排適當內容 每一個孩子總會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許多人眼裡的乖孩子可能在動手能力方面卻差強人意,而一個平時不惹人注意的孩子在建構區可能會有突出的表現。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設立榜樣,組織幼兒「說第一」活動,讓幼兒說說自己哪方面最棒。並在區角設立成果展示台,隨時放上幼兒的得意之作,展示自己的「絕技」。此外,我們還開展區角內的手拉手活動,鼓勵幼兒互相指教,體驗同伴間互動學習的快樂。 在區角活動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都在不斷的積累經驗,只有做到從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尊重孩子的想法,才是開展區角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