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詩文學習評價與教學中如何實現三維目標的融合
內容摘要8-9 Abstract9-10 引論部分10-13 一、新課程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的背景10 二、"三維目標"提出的依據及現實需要10-12 三、我對"三維目標"的概念的理解12-13 四、語文課程目標中有關古詩文的內容與要求13 本論部分13-61 第一部分:古詩文的學習評價13-38 第一章:高考古詩文命題依據13-26 一、高考古詩文試題與教學大綱14-15 二、古詩文試題與考試說明15-24 三、高考語文古詩文試題與語文教材24-26 第二章:高考古詩文試題的內容分析26-37 一、古詩文試題中的知識與能力27-33 二、古詩文試題中凸現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33-36 三、古詩文試題中蘊含的過程與方法36-37 第三章:小結37-38 第二部分:古詩文教學38-61 第一章、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帶來的思考38-40 一、工具性38-39 二、人文性39-40 三、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舞40 第二章、中學古詩文教學現狀與"文白之爭"40-42 一、中學古詩文教學現狀調查40-41 二、我對"文白之爭"的看法41-42 第三章:古詩文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42-59 一、知識與能力——關注學生知識的建構42-47 二、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習興趣的激發、方法的探索47-52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注古詩文在學生健康品格的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中的作用52-59 第四章:小結59-61 一、防止"唯知識論"、"唯方法論"、"唯素養論"的現象出現59-60 二、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認知規律性60-61 結論部分61-64 一、從三維目標的角度看古詩文的學習評價與教學的關系61-62 二、新課程標准對教師專業化及教師行為的要求62-64 結束語——我的困惑與反思64-66 注釋66-67 參考書目67-69 致謝69
❷ 幼兒園主題活動 唐詩宋詞 大班
草
活動目標:
1.學習字詞「草」「枯」 「火」,並理解古詩內容。
2.能根據古詩的節奏與韻律吟誦詩歌。
3.根據詩中描寫的景象,感受小草堅韌不拔的精神。
活動准備:
幼兒讀本、學具(字圖卡)、電子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引出話題。
1.提問:小朋友,還記得《清明》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什麼季節嗎?(春天。)
2.教師:春天來了,你們有發現春天帶來的變化,有哪些變化?(幼兒自由回答。)
3.教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它說的是春天的一種植物,我們先來聽一聽。
二.播放課件,幼兒欣賞古詩。
1.提問:古詩的名字叫什麼?(草。)
2.教師:你們在哪兒見到過草?(路旁、校園、公園、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樣鮮艷多彩,它是極為平凡的,甚至我們平時都不會去注意它,但詩人寫了關於小草的什麼呢?(幼兒自由表述。)
三、教師念古詩,引導幼兒理解古詩的意義。
1.教師完整的念古詩,幼兒注意傾聽。
提問:古詩中描寫的是什麼地方的草?(草原。)你從哪句詩中知道的?(離離原上草。)這里的「原」是平原。
2.教師念「離離原上草」,引導幼兒講述這一句的意思。
(1)提問:草原上的草一般會長得怎麼樣?(引導幼兒說出「茂盛」一詞。)「離離」就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2)教師:誰能把這一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草原上的草長得非常茂盛。)
3.教師念「一歲一枯榮」,引導幼兒理解本句的意義。
(1)教師:「一歲一枯榮」,誰能試試用「歲」說一句話。(引導幼兒說出:我今年六歲了。)
(2)教師:「六歲」,也就是從出生到現在已六年了。一歲就是一年。
(3)提問:一年當中,草會有哪些變化呢?(引導幼兒說出:春天,小草發芽了。夏天,小草長得很茂盛。秋天,小草變黃了。冬天,小草乾枯了。)
(4)教師:誰能把這一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請兩三位幼兒說,通過比較確認誰說得好。(一年當中,草茂盛一次,乾枯一次。)
4.教師念「野火燒不盡」,引導幼兒理解本句的意義。
(1)教師:「盡」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乾枯了,大火一燒,就把草燒得乾乾凈凈,但是這里為什麼說燒不盡呢?(幼兒自由回答,教師可引導幼兒了解是因為地下的草根沒燒著。)
(2)教師:請幼兒把這一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火是不能把草完全燒掉的。因為火只能燒掉草的莖葉,草根埋在泥土裡,是燒不到的。)
5.教師念「春風吹又生」,引導幼兒理解這一句的意思。
(1)提問:「生」是什麼意思?(生長。)
(2)教師:誰能來試說這一句的意思?(春風一吹,新的草又會長出來。)
6.教師再次完整的念古詩,請幼兒完整講述古詩的意義。
7.教師小結:從古詩中我們看到了,兇猛的野火把小草燒得乾乾凈凈,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長滿草原。你覺得小草有怎樣的品質?(引導幼兒說出小草生命力頑強。)
8.教師:那麼,今天我們就用贊美的語氣來朗誦這首詩。
四、帶領幼兒學習、記憶古詩內容。
1.帶領幼兒再次觀看課件,引導幼兒一邊看課件,一邊朗誦古詩。
2.教師念上句,幼兒念下句,朗誦古詩一遍。
3.看幼兒讀本,並自己指讀古詩。(教師巡迴觀察,指導幼兒正確指讀。)
4.幼兒分組,朗誦古詩。
識字時間
1.識字教學
(1)出示學具(字圖卡),引導幼兒認讀。
(2)幼兒閱讀幼兒讀本,找出學具(字圖卡)在故事中的位置。
2.游戲「沙包擊字」
(1)教師將「草」「枯」「火」的學具(字圖卡)貼在塑料墊子中央,教師念出一個字詞時,就請一名幼兒用沙包擲向相應的字圖卡。
(2)游戲開始時教師念的速度要慢,之後可逐漸加快,也可多名幼兒同時參加。
活動建議:
帶領幼兒去戶外的草地上感受小草,了解小草。
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❸ 如何將民族文化融入到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幼教工作者曾幾次提出重視民族文化,但由於存在諸多不足,我國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一直停滯不前,至今仍處於起步階段。比如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民間藝術教育。總的說來,在幼教界,民間藝術教育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現行的幼兒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增加了一些關於優秀的民族故事、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內容,但這些研究往往偏重於單個的教育活動的開展,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也比較單一,忽視了環境教育和國外教育,於現在提倡的新的課程理念等存在一定的差距。結合地方飲食、傳統工藝,傳統音樂等的傳統文化,專門進行各個系列的主題活動。因為這些東西就在孩子們的身邊,所以他們容易接受也樂於接受。這樣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知識,開闊了幼兒的眼界,從中也培養了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概言之,我國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存在著一些偏差: 1、 沉湎於歷史,缺乏對當前民族文化的關注。有些教師簡單地將民族文化等同於傳統文化,將民族文化教育變成了歷史課。如用過多的時間來介紹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節日等的發展歷史,介紹的傑出人物多半是司馬光等歷史人物。歷史文化固然重要,但現代和當代文化也不容忽視。幼兒的心理活動具有現實性,他們把對當前事物的興趣強過對歷史事物的興趣。幼兒生活在現實之中,他們對現實社會中的民族文化接觸如此至多,我們為什麼非要舍今求古、舍近求遠呢? 2、 偏重知識,不注重精神內涵的把握。有些幼兒園的民族文化教育實際上是民族文化知識的灌輸,只是讓孩子掌握大量的民族文化知識和學習某些民間工藝,而注意讓孩子把握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從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其實,民族文化知識和民間工藝只是民族文化的皮毛,而其深層次的價值追求、思想和行為方式才是民族文化的內核。當前,我們看到的所謂幼兒智力游戲大部分是知識游戲,如智力問答中,「我們國家有多少省市」,這是知識不是智力。 3、存在保守傾向。有的教師對本民族文化過分褒揚,沒有將本民族文化置於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綜合考慮、客觀評價,迴避本民族文化的缺陷。為什麼幼兒文學發展很遲呢?就是因為中國歷來的教育是以「教化」為特點,注重知識,不是以理解、承認、尊重兒童的心理特徵、精神個性和獨立人格為出發點,相反是犧牲兒童的獨立人格作為代價的。所有用來「家教」、「家規」的內容,全都是封建倫理那一套三綱五常和「詩書禮易」等儒家經典,所以,幼兒文學的發展才會如此緩慢。 4、 重模仿、繼承,忽視創新。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在組織民族文化教育活動時,機械地利用歷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講,按慣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幼兒園、其他教師的做法,根本不考慮本地的文化資源和幼兒園的實際條件,生搬硬套。其二是要求幼兒被動學習多,而讓幼兒主動創新少。有的教師只是讓幼兒背誦歷史材料,機械地麻煩現實生活中的默寫文化活動,學習民間藝術時一味追求「原汁原味」。之中過分讓幼兒遵循文化傳統而不注意創新的做法,必然扼殺幼兒的創造潛能,影響幼兒文化創新意識的萌發。 5、 缺乏長期、完整的計劃。不少幼兒園將民族文化教育單獨列為一項內容,使其游離於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其他課程,而不是把它滲透到各個教育活動和一日生活中。有的幼兒園則缺乏長遠目標,跟著浪頭趕,實行一陣風式的教育。比如某段時間社會在提倡民間藝術教育,如京劇,我們的國粹。於是,幼兒園就一時興起對幼兒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熏陶,但等這陣民間藝術教育風刮過之後,就不再實行或者漫漫淡忘了。 那麼,幼兒園的民主文化教育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1、 藝術類:包括神話、寓言、歌謠等文學藝術,剪紙、泥塑、國畫等美術藝術,京劇、民歌、秧歌舞等音樂舞蹈藝術;也包括當前適合幼兒年齡特徵的電影、電視節目,如影視劇《西遊記》、動畫片《小哪吒》、電視節目《大風車》等。 2、 節日類:包括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等,和重大的國際性節日,如六一國際兒童節等。 3、 飲食類:接受東西方的飲食文化,中國南北飲食習慣以及當前健康的飲食趨向。如北方人的主食——小麥,南方人的主食——大米等。 4、 游戲與玩具類:包括中國的民間游戲與玩具、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以及當前流行的兒童文娛活動方式和最新的玩具。我國的傳統游戲源遠流長,傳統游戲是中華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組成部分,很具有民族特色。它的發生發展反映了一定階段的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面貌。有的游戲成了世界科技發展市場的一種先驅,例如風箏,最早的原始飛行器就是風箏了。中國在南北朝以前就有了風箏,唐代以後發展就更快了。七巧板被外國人稱為「機巧」的中國之謎,九連環被外國人稱為「Chinese Ring」(中國之環)。九連環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是玉琢的,到了明代由鐵絲代替,至少在16世紀已經流傳到歐洲。這些玩具都對世界科技發展有一定的先驅意義。傳統游戲大概分為十二大類,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一、角抵游戲(摔交、拔河)、 二、斗戲(斗雞、鬥蟋蟀)、 三、棋類游戲(圍棋)、 四、射類游戲(彈工、射箭)、 五、球類游戲(蹴鞠)、 六、水戲、冰戲(游泳、釣魚)、 七、養類(蟈蟈)、 八、雜類游戲(踩高蹺、放風箏、盪鞦韆、玩陀螺、竹馬)、 九、嬉戲類(捉迷藏、過家家)、十、手戲(捉中指、手影、手指畫人)、十一、吹戲(吹龍、吹肥皂泡)、十二、院戲(立雞毛撣、撈小尾巴魚、拍葉兒響、丟手絹、卷白菜、找朋友)。 幼兒園應如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具體情況,選擇幼兒易於接受的民族文化內容、教法、教學途徑,來科學地實施幼兒民族文化教育呢? 1、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環境的創設和利用中 現代教育十分重視環境歸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並把環境創設看作教育教學和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牆裝作為環境陳設的主要內容,能從情感情緒上帶給幼兒愉悅感。將民族文化內容滲透到牆飾中去,作為牆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擴大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使孩子們能從另外一個角度接觸和認識民族文化。如可設計製作以中國名勝古跡、京劇臉譜、祖國特產等為主題的牆飾。 2、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一日生活各環節中 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探索、交往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如中國有很多充滿濃郁風情的節日文化,每個節日的由來、慶祝的方式、風俗習慣等內容都可以引導幼兒認識。中秋節組織幼兒一起聽「嫦娥奔月」的故事,品嘗月餅。元宵節開展猜燈謎活動,大帶小做元宵、煮元宵,一起品嘗元宵等活動。通過為共同慶祝節日開展的一系列活動,真正讓幼兒領略到節日文化的魅力。 3、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社區活動中 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書,社會是一個大課堂。新《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我們應努力挖掘利用周圍環境中有利的教育資源,充實教育內容,拓寬教育途徑。如可以組織幼兒觀看地方戲,觀看地方運動會,了解運動項目,讓幼兒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受到良好的熏陶。 4、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親子活動中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我們應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我們首先可以通過幼兒園的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提高家長對民族文化教育的認識,讓家長明確民族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使他們積極配合幼兒園教育,並將、民族文化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每月發放一份家長月報,介紹幼兒園民族文化教育的實施情況,提出要求家長配合的工
❹ 古詩在幼兒園開展的意義
簡說意義,"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書使人靈秀。"學習古詩詞不僅能使人靈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脫離庸俗和低級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
學習古詩詞能造就和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華。
一首好詩就是一位良師益友。學習古詩詞猶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聞其香、嘗其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凈化自己的靈魂、開闊自己的視野,求得身體和精神上的健康。
其實詩的好處,是終生受用的。中國這么千百年來,能夠流傳到現在的詩詞,像李白、杜甫的,一定是在萬千人中最好的。那些不夠好的早就淘汰了。所以讀的古詩詞,是經過了千百年的篩選、淘汰……
「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即是在貧困卑賤的地位之中,還能夠安分不亂動,不想為非作歹,不想貪贓枉法。內心有一種平靜,不追求物慾,不為了追求而心驚膽戰。「幽居靡悶」是說,當一個人幽靜地獨處,就是沒有朋友,也沒有煩悶,有詩作為伴侶。古人說「尚有古人」,就是說當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古人都變成了朋友,蘇東坡、辛棄疾、陶淵明、杜甫……都在眼前,就不會煩悶。生活出現不幸,把它用詩來表現的時候,那詩是一種藝術,當把悲哀變成一首詩的時候,悲哀就成了一個美感的客體,悲哀憂愁可以借著作詩消解了。所以讀詩詞有莫大的好處。
詩言志、歌詠言,正是因為在詩詞中的學習、漫遊與體驗中,於詩詞中有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唐·王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之精神,感受到唐·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真情,也領悟了宋·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孤寂,體會到了清·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境界。
詩詞的詩力、詩理、詩情、詩趣改變性格,使人能夠在浮躁中恪守住一份心靈的寧靜,重新認識生活,感悟人生。從詩詞中,學會了一份冷靜,一份忍讓,一份寬容,一份堅強。
2.幼兒園寫古詩的目的
三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絕句》作者:一年又一年,引導幼兒理解內容;門外停著將要駛向幾萬里外東吳的船和從萬里東吳駛來的船。
2、泊。) @_@我是分割線@_@ 2.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內容,並請幼兒解釋其含義,看一看西嶺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戶」里了。
活動准備:鳴;上:古詩是描寫人物的還是描寫景色的、停靠,西嶺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經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向外望去、展開 1。 (1)「窗含西嶺千秋雪」。
活動過程.師幼一起或請個別幼兒朗誦這首關於黃鸝和白鷺的古詩《絕句》、「含」。幼兒用手勢當作「小窗戶」、「泊」的含義、上。
4,或者直接叫一個字「泊」,都停在這里:鳥的叫聲? 你是 從哪裡知道的:羽毛的顏色非常好 看;泊.前兩句採用幼兒給詩配畫的方式.採用字圖搭配的方法理解動詞「鳴」。 鳴,也有從東吳來的、掛圖。
老師朗誦「兩個黃鸝鳴翠柳:從窗戶里向外望去, 這些船有將要駛向東吳的,理解其詩句的內容,幫助幼兒理解古詩中的動詞;停也叫停泊, 幾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2,學會整首吟誦,經常是排成一行、字卡:停泊。
3、結束 幼兒自由朗誦學過的古詩.知識拓展.師幼自由交流認識的飛禽引入課題;窗含,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是一個地方的名字.教師採用字圖搭配的方法。 3: 一、導入 1.後兩句採用看大掛圖的形式。
二。 5,離這里有幾萬里路、畫有古詩內容的小圖片,請幼兒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想像畫出這兩句的意思:飛上,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候,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含、「上」:是一種水鳥:課件;含:黃鸝.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幼兒簡單了解黃鸝和白鷺?哪個季節的景色,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老師示範朗誦並演示操作活動教具。
西嶺?他為什麼要寫這首古詩。 3,一行白鷺上青天」。
(2)「門泊東吳萬里船」;千秋雪。白鷺?作者是誰:聚優活動內容:古詩《絕句》 活動目標。
東吳,會用嘴捉魚: 1.激發幼兒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是一個地方的名字。
❺ 幼兒園古詩的教法
古詩文,記載著歷史,並傳遞著中國文化。在古詩文中,有很多精髓的東西。比方說,《論語》,《弟子規》等,都會讓我們在誦讀中,學到一些道理。 就像我自己,小時候沒發掘古詩文的文字的美妙之處,只覺得背誦古詩文是一種應付考試的行為。但長大之後,再拿起這些古詩文誦讀一下,會覺得這些文字真的很美,韻感也特強。這讓我在想一個問題:如何讓兒子學得輕松,而不會從內心中對這些古詩文產生反感厭學情緒那?我想,根本教學思路就是--不能用強逼的方式讓孩子學古詩文。讓孩子自己想學古詩文,讓孩子自己發掘古詩文語句的優美。讓孩子,在玩中學,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古詩文。 當然了,兒子的老師是不大贊同孩子在這么小學古詩文的。當孩子還在孕育時,我用胎教的方式給孩子傳遞古詩文,傳遞論語篇章。不過,孩子老師不大贊同胎教中給孩子灌輸這些古詩文。老師的話,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是之乎者也的。所以,胎教灌輸古詩文只進行了一天。自大那時起,我沒有給兒子讀誦過什麼古詩文。 當兒子進入2歲時,兒子的姥爺向我們傳遞他的想法---兒子是不是該學學古詩,背誦背誦了?畢竟在國內,向兒子這么大的孩子,早都開始學背古詩,甚至把這么小的孩子能夠背誦幾首古詩當作孩子是否聰明的標准。當然了,我們不認為小時候能夠背幾首古詩就是孩子很聰明的象徵。畢竟身邊也有些孩子,小時候能背古詩,大人們看到孩子這么厲害,當時也覺得很驕傲。但是,孩子不用古詩文,時間久了,這些曾經會背的古詩文已經全部還給作者了。這種情況,到底是說孩子聰明還是不聰明? 既然小孩要學古詩了,那麼就讓他學的輕鬆些。老師給怎麼給孩子教古詩?例如: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老師用手畫了一個大太陽) 黃河入海流 (用手擺出黃河水的樣子) 欲窮千里目 (擺出望遠的手勢) 更上一層樓 (用雙手交替蹬樓) 一首古詩文,在老師的動作演繹下,變得生動起來。於是,從那時候起,兒子開始學他人生中的第一首古詩文了。每當兒子學故事詩,我們跟著他一起做動作。慢慢的,兒子也能順著我們溜出一兩句詩詞了。 所以,為了讓孩子有興趣的學古詩文,我們惟有給孩子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先喜歡學,才能繼續進行下去。不能為了讓孩子學,而逼他學,這樣做只能讓他對中文產生反感情緒。帶著反感情緒學習,是學不好中文的,也是作為家與老師長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古詩教起來真的是很難,如果利用情景進行學習,幼兒就會產生學習興趣.幼兒學古詩,由於幼兒思維、記憶力都處於具體形象階段,一般的情緒下學古詩,並不感到有多少興趣,如果在青青的草地上,教幼兒一首離離原上草,春天雨後花落時教一首春曉,幼兒就會興趣盎然
❻ 幼兒教育古詩詞
春日偶成
程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春曉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鹿柴
作者: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相思
作者: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雜詩
作者: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終南望余雪
作者: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靜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登樂游原
作者: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彈琴
作者: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八陣圖
作者: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
草
作者: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遊子吟
作者:孟 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