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要求教學設計首先在教學目標上有所改變
教學設計抄是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一項復雜的教學技術。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它包含了哪些內容,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邵瑞珍教授等從現代教育技術學的角度將完整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從中總結出教學設計過程的四個基本要素。
1.制定教學目標。通過教與學的活動,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知識或技能?形成怎樣的態度和認識?要求用具體可觀察、可測量的術語精確表述學習目標,這是教學系統設計的一項基本要求。
2.進行任務分析。確定從學生的現有水平到教學目標之間所需獲得的能力和子能力及其層次關系。
3.選用教學方法。包括教與學的形式、媒體、活動等方面的選擇與設計。
4.開展教學評價。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到,並為修正教學系統設計提供實際依據。
上述四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的其他環節都是在這四個基本要素的構架上建立起來的。
『貳』 永威中學什麼是周長先學後教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能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知道周長的含義、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准備:
ppt課件、多媒體課件、樹葉、線、直尺、皮尺、草稿本、彩筆、課本。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一、 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問:同學們,你知道什麼是周長嗎?你是怎樣理解周長這兩個字的?
二、通過操作,具體感知
1、摸一摸,初次操作,形成感知。
老師:
(1)科學課上我們學過《植物的葉》講的就是樹葉,你看,這就是老師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的樹葉,這些樹葉漂亮嗎?(課件演示、實物展示)
(2)樹葉由幾部分組成?樹葉的周長在哪裡?(請學生用手摸一摸)
(3)指名3名學生逐個演示,要求動作要緩慢、清晰;
提出要求:仔細觀察每位同學的演示,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A.從哪裡起,最後又回到哪裡,中間沒有間斷;
B.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摸。
『叄』 教學設計實施的先決條件
線上教學有以下三大優點:
一是反饋及時。線上教學的最大優點是反饋及時。通過學習群或者人人通布置作業,當天可以收繳作業,可以完成批改,可以及時反饋給學生,通常情況下還可以收到學生的「謝謝」。未完成名單也顯示得清清楚楚!無須統計!這是傳統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傳統教學通常是上課布置課後作業,第二天早晨上交,上課前才能分發到學生手中,遲滯的時間通常超過12小時!二是談話親切。線上教學的最大魅力是談話親切。藉助耳麥和通話功能,教師可以實現一對多授課,還可以同步播放課件,藉助Wps畫筆功能,還可以演示重點和思維過程,藉助QQ群課堂,甚至還可以播放視頻。這些都是傳統課堂教學可以做到的。線上教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師生談話是典型的一對一,答問的學生從眾多的學生中間被分離出來,和教師隔空交談,其他學生被完全分割出去只成為旁聽者,這種晤談讓人痴迷傾心。比如採用Wps會議功能實施線上教學,教學李商隱的《錦瑟》會出現以下對話(課堂實錄):
師:本詩的詩眼是什麼?據此分析詩歌的思想情感。(課件同步呈現上述問題)李遠歌同學,請你回答。
生:我在,老師聽得見嗎?
師:你說吧!
生:本詩的詩眼是「惘然」,「惘然」的意思是失意、傷感,我同意你的講法。教材的注釋是「迷惘,茫然」,有點隔靴搔癢。
師:「隔靴搔癢」用得好,於我心有戚戚焉。請你展開分析。
生:第一句說到「五十弦」「思華年」……
師:是第一句還是第一聯?
生:第一聯。
師:表述要准確!律詩由四聯八句構成。
生:首聯說到「五十弦」「思華年」,詩人追憶青春年華,表明青春已逝。這是第一層傷感。頷聯用到兩個典故,莊周夢蝶和望帝啼鵑。前一個典故表現人生如夢的虛幻,物我難辨的迷茫,這是第二層傷感。後一個典故表現傷春的情感,對美好事物的懷念,重點是對異性的愛慕,包括對亡故妻子的悲悼,這是第三層傷感。頸聯……我說不好。
師:你為什麼說不好呢?是因為鮫人泣珠的典故還有一種說法,叫滄海遺珠,一顆珍珠遺落在大海中,再難覓見,它的美質便不能發揮作用。出句的滄海遺珠和對句的玉蘊藍田是否有相似之處?
生:我好像有些明白了。
師:請接著講!
生:頸聯運用兩個典故,表現才華卓越卻難以施展的郁悶。這是第四層傷感。
師:剛才李遠歌同學的發言十分精彩,下面我們歸納一下(課件同步呈現):
這種對話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呈現,但虛擬課堂的奇妙在於它創設了虛擬的私密空間,使對話更加親切有味,令人神往!
三是節省精力。線上教學的最大益處是節省精力。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面懸耳麥、腰挎擴音器的教師,因為教師需要將音量調到足夠的分貝才能保證教室的每個同學都能聽清,這會損壞嗓子,老師只能求助設備!網上教學顯然可以解放嗓子,因為輕言細語就可以讓每個學生聽清!長此以往,擴音器會滯銷,金嗓子再難賺到金子,胖大海也會成為聖眷不再的怨婦!哪裡胖得起來?線上教學改變的不止是教學生態,還有市場樣態!
線上教學的三大不足,一是監管弱化,學生不認真聽講、翹課、拖欠作業等現象會比較普遍;二是小組討論展開困難,生際互動頻次減少;三是考試有難度。
總之,在疫情沒有解除警報之前,線上教學不失為一種差強人意的替代方案。
『肆』 教學設計我們首先應該考慮什麼——學習《理解力培養與課程設計——一種教學和評價的新實踐》有感
本書提出了一種「逆向設計」的教學設計思路和方法。對於我們研究教學設計非常有幫助。本文僅就其中的一些觀點談談自己的感受。下面這段話是該書中的部分內容:「教師,他們往往有一種表達的慾望,這正是他們的苦惱之源。實質上,使學生少機械地接受或不接受那些事實性的東西,他們更能做出明智的判斷與聰明的行動。」——格拉格(1940)這段引文引自哈佛商學院的一本出版物,其中介紹了本校所採用的案例教學法的基本原理。本書的名字即是「智慧不能言傳」。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以理解為目的的教學要求盡可能地少教。按照薩澤(1984)的話說:理解……(對)辨別力與判斷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理解比博學更有用。它產生於自我提問和他人的提問。大部分理解與思考有關,對於思考來說,它是自己主動引發的結果,而不是通過訓練產生的。在理解性教學中,學生必須要意識到,理解的實現依靠自己領會,而不是等著記錄教師的答案。所以教師既要改變課程,也要改變教學風格,建構性的教學方法越來越重要:如果學生要理解復雜觀點的意義,教師所提供的那些解釋是遠遠不夠的,他應該做出自己的解釋與理解。這個觀點早在伯拉圖時代就存在了。在他命名為《美諾》的談話錄中,蘇格拉底指出,理解的含義更接近於澄清思想,而不是教給一些事實。嚴格而論,理解無法「教」會,只有學會。當人們對「美諾」表示懷疑時,蘇格拉底通過一個沒受過教育的奴隸進行對話來證明他的觀點。通過提問,再加上奴隸自己的思考,在無法作出判斷時承認自己無知,蘇格拉底就使這個奴隸理解了一個幾何問題:怎樣把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擴大一倍。蘇格拉底後來指出,在教怎樣一個事實的時候,如果沒有如何提問,那個奴隸(學生也是這樣)不可能理解這個問題的意義,並且很快就會忘記。他說:只要真實的觀念存在,它們就會表現出應有的價值……但是它們往往不能存在長久。除非我們能夠真正理解它,它才能持久地保存在我們的靈魂之中,否則它會迅速地溜走。最近,這一古老觀點的正確性在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研究大會上,再一次得以證明。在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八年級學生舉行的國際性數學快速中,美國學生成績相當不佳。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這種情況是由美國教師在數學中的教學方式所導致。具體來說即是,美國教師只是把重要的觀念講授給學生,而學生成績較好的國家的教師則是通過舉例、質詢和討論來揭示它們。在1998年,德國教師在教學中講授式占的比例21%,探究式佔79%;日本教師在教學中講授式占的比例19%,探究式佔81%;而美國教師在教學中講授式占的比例79%,探究式佔21%。在對更為復雜的能力教學測驗時,如「運用概念」和「發明新的應用方式和程序」等,得到的數據更令人震驚。德國教師在教學任務的時間比率中,實踐性任務佔90%,概念應用佔6%,思考與發明佔4%;日本教師在教學任務的時間比率中,實踐性任務佔40%,概念應用佔18%,思考與發明佔42%;美國教師在教學任務的時間比率中,實踐性任務佔95%,概念應用佔1%,思考與發明佔1%。上面的數據強調,我們必須清楚教學目標,按照逆向設計的邏輯進行教學設計,這一切都很重要,如果教學目標不明確,那麼到最後,教學又回歸到課本內容的傳授上。我們應該適應學生自主性的要求進行慎重的教學設計,所有的設計都應當指向開發學生的智慧,實現他們學習中的自我指導。結合我的教學經驗和該書作者上面的觀點,我認識到下面的觀點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實踐教學理念:一、教學設計首先要設計的是教學目標這是「逆向設計」的基本觀點。「首先在大腦中產生關於結局的認識意味著對最終目的的清晰理解。為了更好地理解你的現在,為了使你的行動一直不偏離正確的方向,你必須明確意識到,你終究將歸何處。——斯蒂芬·R·卡弗《高效率人的七大習慣》」在傳統的課程設計中,許多教師首先關注的書本內容、自己情有獨鍾的課文及組織已成定規的教學活動等。而不是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與標准來選擇課程內容及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對此,我們主張使用相反的做法,即在課程設計中,首先明確教學目標,然後根據學習目標進行教學設計。這種觀點並不新穎。1949年,拉爾夫·泰勒就已經清楚而簡潔地將逆向設計的邏輯表述出來:「教育目標成為課程設計的標准與出發點。通過它課程材料得以選擇,課程內容得以形成,學習指導過程得以發展,評價工具得以准備……教育目標陳述的目的在於確定學生身上將要發生的變化,以此來設計各種活動並使之指向既定的目標。」我們許多教師在教學教學設計時都是根據教學內容,即教材來考慮教學目標的設計,把教學目標當成了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工具,這在實際上違背教學規律的。按照「逆向設計」的基本觀點,應該在首先設計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考慮選擇什麼教學內容。「這一切都很重要,如果教學目標不明確,那麼到最後,教學又回歸到課本內容的傳授上。」這也完全符合我們國家課程改革倡導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二、設計教學目標要以學生的理解為目的該書作者認為「我們應該適應學生自主性的要求進行慎重的教學設計,所有的設計都應當指向開發學生的智慧,實現他們學習中的自我指導。」「與其他設計職業如建築學、工程學和繪畫藝術家一樣,教育設計者必須考慮到他們的「顧客」的需要。在其他設計領域內,各種專業設計都是堅決以客戶為中心的。設計的有效性與它們能否完成顧客的目標相符合。在教育領域,因為課程、評價與學生指導設計的有效性最終取決於學生學習所取得的成果,所以很顯然,學生是我們的顧客。」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由於教師首先根據教材進行設計教學目標,然後才考慮學生的需要,這樣的設計一定是主觀的,沒有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設計。所以,在我們今後的教學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認真思考這樣設計的道理,使教學設計真正能夠為教學對象學生服務,而不是相反。三、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少教而讓學生多學在我平時接觸到的教師的教學中,經常能夠看到許多教師往往很怕教給學生的少,在教學中一節課內設計了許多內容,這個還沒讓學生理解就接著進行下一個。教學中是按照以「教」為主的設計思想進行的,而不是以「學」為主的設計思想進行的。如果按照以「教」為主的設計思想進行的話,就必然犯主觀主義的錯誤。現在我們國家江蘇省的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和山東省杜郎口中學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實施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就是這一教學設計思想的具體實踐。通過以上三方面,我們明白了教學設計首先應該要考慮的問題,但是,為什麼我們能夠首先考慮這些問題,這個首先的首先應該是什麼呢?我想我不說大家也應該明白的。
『伍』 小學道德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待人禮為先》
【導讀】待人處世,要有禮貌,講文明,社會的發展更需要大家互相之間以禮相待,道德與法治是教師資格證學科之一,在小學教師教師資格考試中,我們需要用這些常見資料進行教學設計,所謂教學設計,其實就是進行教案的編寫,在教師資格證面試和筆試中都有涉及,教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也是課程進行的參考,所以做好教案就顯得尤為重要的,需要分四個部分進行,分別是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課程和板書設計,下面給大家帶來的是小學道德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待人禮為先》,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不講禮為恥、有禮為榮的交往態度,並樂於以禮待人。
【能力目標】
通過小組討論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懂得文明有禮對個人與社會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知識目標】
知道什麼是禮,理解文明有禮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禮的含義,理解禮對個人和社會的作用。
【難點】
體會文明有禮對個人成長的意義以及對社會和諧的價值。
以上就是小學道德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待人禮為先》,教案教學設計是教師的一項必備技能。在教師資格面試前的備課階段,撰寫一篇質量較高的教案是試講成功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以上的六個部分都是教學的重點,缺一不可,更多小學教師資格證報考指南,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陸』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前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備工作
要進行小學教學設計首先要做好三個准備,也就是要備教材備學生同時也要備老師,盡量設想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事情
『柒』 教學設計的概念首先是誰提出來的
這種概念的話可以應該是學院的院長提出來
『捌』 一年級語文《猜一猜》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設計
( l )投影出示本課要求「會認字」。分3 步進行:
① 先以詞出現,生字注拼音,學專生自讀。屬(先學)
② 去掉拼音,指名讀(先學),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兵教兵」(後教)。
③ 單獨出示生字,學生自讀,同桌練讀。(先學)
( 2 )檢測會認字:做練習冊(或小黑板上)連線題或是給生字注音,指名(2 一3 人)板演。(先學)
( 3 )學生上台改錯,師生共同評議。(後教)
『玖』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設計
執教:舟山市定海小學袁優紅● 教材分析 《誰先迎來黎明》是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第4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認識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晝夜交替現象的基礎上,對地球自轉方向和時區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轉方向是本課的探究重點。教材的內容分成四個部分:1、提出問題:誰先迎來黎明?2、模擬實驗:地球自轉方向不同,迎來「黎明」的時間先後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4、認識世界時區圖。第一部分直接讓學生在中國行政地區圖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的地理位置,明確黎明迎來的時間與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開門見山。第二部分用地球儀和手電筒模擬觀察各地迎來黎明的先後順序,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地球自轉方向不同迎來「黎明」的時間會不同,很自然進入「地球自轉方向究竟是怎樣的」 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轉方向的探究中,通過讓學生建立相對運動概念,根據天體的周日視運動來認識地球的自轉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學生能夠關注到地球儀上的經線,並且能夠根據不同地區的經線差來計算兩地的時差。這實際上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地球自轉方向及地球自轉周期的知識來解決,是有一定難度的。 ●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道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2、通過回憶生活經驗和親身體驗,理解相對運動,並用來解釋太陽等天體的視運動;根據天體視運動的方向推導地球自轉的方向。3、初步知道因參照物的不同,對物體的運動需要從多角度去認識,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組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1、重點: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2、難點:世界時區圖的認識。教學准備:小組准備:地球儀一個、手電筒一隻、世界時區圖一張。 教師准備:世界時區圖一張、轉椅一把、課件。教學過程:一、課件導入1、我們祖國歷史悠久,風景優美,老師搜集了兩個城市的一些照片與大家共同分享。欣賞完後,請說一說是什麼城市?(北京、烏魯木齊)2、你們知道這兩個城市分別在我國的什麼位置嗎?我們可以通過地圖來觀察一下。我們還可以在地球儀上找到這兩個城市的位置。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轉,由此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那這兩個城市,每天迎來黎明的時間先後一樣嗎?哪個城市會先迎來黎明呢? 二、模擬實驗: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1、因為地球實在是太大了,我們無法看到它的真面目,我們通常可以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觀察誰先迎來黎明。 給大家准備了實驗器材——手電筒、地球儀。 模擬實驗記錄單 我們組發現,( 三、理解相對運動,知道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1、為了幫助我們研究,我們先來回憶與感受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運動現象,看看有什麼規律?(1)乘在向前行駛的汽車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樣的運動的?(2)乘在向後倒退的汽車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樣運動的?(3)乘坐旋轉木馬,大轉盤,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樣運動的? 科學記錄單二 四、認識世界時區圖1、確定了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現在你們能判斷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迎來黎明,再次讓地球儀自轉起來。2、北京和烏魯木齊迎來黎明的時間相差幾小時呢?也就是說,北京迎來黎明了,烏魯木齊要再過幾小時才能迎來黎明呢?3、這個問題我們請世界時區圖來幫助我們解決。出示世界時區圖。從圖上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日出的時間相差幾小時?4、介紹世界時區圖:為什麼世界時區圖可以幫助我們算出各個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相差了多少呢?(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副圖呢?) 五、課堂總結 總結地球運動的幾個特點:運動方向和方式、周期、證明地球自轉的證據。
『拾』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在課程設置方面,即課程通常由學校負責教務的幾個領導設置,一線教師無須也無權過問課程的設置編定,教師只是課程的被動消費者,只是既定課程的傳遞者和闡述者,教師各自領著教材,備好自己的課,進入指定的班級,開始這門課程的知識傳授。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的一個改變就是教師要作為課程開發者,因為教學一線的教師,對於課程的設置應當最具有發表意見及參與改革的權力,教師要建立這樣一種觀念,即課程實施過程不是一個簡單遵循課程方案去做的過程,而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教師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主動積極地發揮對課程進行修正、調適及開發的意識和能力。
教育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與創新,側重技能性、實踐性及活動性課程,增設創新課程,開發潛在課程,將教師納入課程建設者行列,多渠道開發課程資源,構建適應基礎教育要求的小學英語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英語新課程標准對英語新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這就是以英語教材為核心,利用現有的資源,開拓教與學的渠道,尊重教師開發課程的主體地位。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及語言運用。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外,還應該積極開發其它課程資源,特別是英文報刊與廣播電視節目、信息技術和網路、校本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