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學目標,特別是重難點
一、分析活動目標,確定重難點 眾所周知,一個活動的目標是一個活動的重點,而在解決重點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在師幼過程中碰撞出的挑戰,便是這個活動的難點。可見,要設計和把握一個活動的重難點,便要根據活動的目標來進行考量,分析。 常見問題:無法明晰的判斷一次活動的重難點環節在哪裡? 對策:先...看目標,再分析,最後有針對性地對重難點進行設計 案例分析: 如教學活動《綵帶飄飄》的目標: 1、結合音樂揮舞綵帶,嘗試創編煙花綻放的動作。 2、體驗綵帶飛舞的樂趣。 活動環節: 一、情境激趣。 二、欣賞理解。 三、聯想創編。 四、合作表演。 由目標可見: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應該是在第三環節:聯想創編。 綜上所述:在活動設計時,先通過分析活動的目標,確定重難點,這是基礎。 二、滿足活動空間,突出重難點 在確定了重難點環節後,我們接著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夠突出活動的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詳略得當。 常見問題:老師在導入環節或其他環節花了相當的筆墨,佔了活動一半以上的時間。 對策:在環節設計時,要為重難點環節留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在執教過程中,導入部分的語言和引導應該盡量簡潔明了。只有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保障,才能突出活動的重難點。
② 幼兒園里,在開展日常集體教學活動中,你容易碰到哪些問題讓你比較困惑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
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
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③ 如何確定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的活動重點及難點
幼兒園各來領域重點難點是對保自教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從健康、科學、社會、語言和藝術五個方面提出的具體的要求來實現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保教目標。
不同的學科目標、不同的領域目標或不同的學期目標之中。它們是對教育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過程。在教育目的的指導下,《規程》《綱要》《指南》分別提出了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目標,以及各領域目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目標體系。
一般來說,幼兒園目標體系包括幼兒園保教目標、幼兒園各領域目標、幼兒園各年齡目標、幼兒園各年齡段學期目標,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等。
對於一個具體的教育活動,所設計的目標一定應當是具體而有針對性的。籠統而空乏的活動目標既不能體現對於特定具體教育活動的有效匹配,也不可能在一次教育活動中實現,同時也喪失對於活動效果進行評判的參照價值。
目標無法在教學活動中真正地貫徹與落實,其他教師看後不能清楚地了解授課老師的教育思路。
如:大班歌曲《小魚游游》中目標
(1)初步熟悉歌曲,願意和大家一起唱歌;
(2)能積極參加音樂活動。
④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環節設計有哪些關鍵因素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依據課標中指出的任務型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因此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上課鈴響後,我面帶微笑走入課堂,並且熱情地向學生們打招說:Hello.或I am Mr Hao,your English teacher.hello,hi這兩個句子孩子們早已從電視,電影上接觸過,再加上我的表情和動作學生們馬上領悟到這是我在向他們問好並在作自我介紹,這時與靠近我的學生握手,向遠處的學生揮手.表揚那些用英語向我打招呼的學生隨即教如何稱呼教師的單詞,待學生操練後,可要求學生互致問候,對剛接觸英語的一年級學生而言,通過和老師握握手,打聲招呼,使他們緊張的心情得到放鬆,他們會覺得原來英語課是那麼美好,那麼輕松. 2,教師在黑板上寫出English. 3,教師告訴學生英語是世界上最廣泛的語言,許多國家都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問一問學生都有哪些國家說英語(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4,教師問學生為什麼學英語.並告訴學生,學好英語就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結識更多的朋友,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整體呈現,重點掌握,創設懸念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四位新朋友,這四位新朋友將一直陪伴我們,和我們共同來學習,你們想知道他們都是誰嗎? 觀看課件(多媒體展示)這一遍要求學生帶著以上問題看,聽,思考.第二遍模仿,跟讀.在此階段我運用了視聽法,挖掘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讓他們通過看,聽就能大致理解所學語言的含義. 師帶著頭飾(Daming Amy ling ling Sam)主動與學生打招呼,介紹自己,鼓勵學生回應自己. 教師告訴學生四個新朋友要和大家玩一個捉迷藏的游戲,藏起來之前他們來向大家說再見.然後學生通過聽錄音,並進行模仿 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練習本課會話.這里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同學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引導,幫助並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來. 第二,學中做(即鞏固操練) 大綱中指出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注意不斷地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成穩定的學習動機.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1,對話表演 學生四人一組練習對話並進行表演,展示他們的模仿效果,這一環節鞏固新知,練習所學語言.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目標,使學生在這一活動中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培養合作精神,體驗成功和快樂. 2,製作名片 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學習與鞏固有關自我介紹的表達方法,培養學生口語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這么一次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點,更發揮了他們的潛能,在這么有創意的活動中,不僅運用了語言,學以致用,而且促進了英語與美術學科之間的滲透和交融. 3,游戲鞏固 《國家英語課程標准》中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以學生能做某事Learning by doing的描述方式.設定目標要求,來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徵,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任務設計首先要以能引起小學生的興趣為先,激勵和培養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由此可見,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而游戲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變成樂事,使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培養興趣.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與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活動1:做一做,猜一猜.讓一名學生在教室前面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今天所學內容,其他的學生來猜出動作所表現的語言.這項活動挖掘了孩子身體運能智能,同時又體現了老師的TPR教學法. 活動2:選出一名學生背對大家,這時教師指定一名學生說Hi或Hello前面的學生從聲音辨別(如辨別是Tom)要說:Hi,Tom.Hello,Tom. 如猜對後面的學生這時要說Yes.I am 如果沒猜對要說 No,I am 活動3:擊鼓傳花.首先,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教師可有節奏地敲擊小鼓,兩組學生分別傳花.當老師的鼓聲停住時,拿到花的同學就站起來說:Hello/Hi,I am如果學生已有英文名字,即可在此處進行練習,如沒有,可先用中文名字代替.(這個游戲也可以用放音樂來代替擊鼓,學生可待音樂停止時,起立做自我介紹.) 以上幾種活動進一步鞏固了自我介紹這一學習目標. 第三,做中得(即實踐活動)課外延伸 新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要求在設計任務型的教學活動時,活動不僅限於課堂教學,而且要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自己努力去創設一個學習英語環境,更好的學習英語.所以我要求學生在學習後主動用英語向班裡不認識的小朋友介紹自己.回到家裡和父母,朋友用英語問候,告別. 實踐證明:玩中學,學中做,做中得,這三個環節的使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孩子們在玩中掌握語言,運用語言.親其師,信其道,課上我始終運用smile教學法(此教法的使用使孩子們緊張的情緒得到鬆弛,使他們隨時感到老師的親切,和藹,願意主動地去親近老師.)和TPR教學法(此教法的使用能幫助組織教學,達到增進師生感情,激活學生學習情緒,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果等作用.)用自己的微笑,手勢贏得學生,使學生在快樂,有趣的課堂氛圍中收獲知識!我相信只要我堅持不懈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不斷總結和實踐,一定會達到我們所追求的使學生愛學英語,會學英語,善學英語的境界!
⑤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教學重難點是什麼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教學重難點是每個幼兒園的實際情況不一樣,而且幼兒園的孩子都比較多動,在實施教育活動中會出現突發事件,而且這些突發事件很容易導致教學活動終止。
⑥ 如何在幼兒教師在活動中把握重難點的實施方法
處理好活動的重難點,便體現了一次活動的價值,提高了一次活動的有效性,提升孩子的已有經驗,詳略得當地處理好了一次活動的流程。所以,在日常 的教學活動中,我立足教學活動,圍繞「學習活動中重難點環節與關鍵性提問的設計」進行研究。在摸索中逐漸理清了思路,獲得了點滴的心得。我認為,在設計和 處理重難點時,我們要有明確的方向,從目標、空間、已有經驗、關鍵性提問和活動細節等幾個方面進行充分的考慮。 一、分析活動目標,確定重難點 眾所周知,一個活動的目標是一個活動的重點,而在解決重點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在師幼過程中碰撞出的挑戰,便是這個活動的難點。可見,要設計和把握一個活動的重難點,便要根據活動的目標來進行考量,分析。 常見問題:無法明晰的判斷一次活動的重難點環節在哪裡? 對策:先看目標,再分析,最後有針對性地對重難點進行設計 案例分析: 如教學活動《綵帶飄飄》的目標: 1、結合音樂揮舞綵帶,嘗試創編煙花綻放的動作。 2、體驗綵帶飛舞的樂趣。 活動環節: 一、情境激趣。 二、欣賞理解。 三、聯想創編。 四、合作表演。 由目標可見: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應該是在第三環節:聯想創編。 綜上所述:在活動設計時,先通過分析活動的目標,確定重難點,這是基礎。 二、滿足活動空間,突出重難點 在確定了重難點環節後,我們接著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夠突出活動的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詳略得當。 常見問題:老師在導入環節或其他環節花了相當的筆墨,佔了活動一半以上的時間。 對策:在環節設計時,要為重難點環節留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在執教過程中,導入部分的語言和引導應該盡量簡潔明了。只有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保障,才能突出活動的重難點。 案例分析: 如教學活動《綵帶飄飄》,活動的重難點環節已經確定為第三環節:聯想創編。那老師在 活動設計和進行過程中,第一環節和第二環節的處理要緊湊,將大量的筆墨花在第三環節:聯想創編。提供更多生生互動、個別幼兒示範的機會,激發孩子的想像, 提高孩子肢體的表現力,對節奏的敏感性。從而突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綜上所述,在活動設計和進行時,要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處理重難點,以突出重難點,這是保障。 三、了解已有經驗,把握重難點 在進行一次集體教學之前,老師要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把握孩子的已有經驗,在此基礎上進行適時適度的挑戰。在挑戰的過程中解決重難點。 常見問題:挑戰過低,集體活動沒有價值。挑戰過高,孩子不敢興趣。 對策:事先了解經驗,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有挑戰的活動,提高孩子的興趣,體現活動的價值,把握活動的重難點。 案例分析: 如教學活動《兔子先生去散步》的目標: 1、樂意聽講故事,嘗試根據事物的主要特徵想 象各種標志的意思,初步感受標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聯系生活經驗,有意識根據事物的特徵製作標志。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對生活中的標志不太了解和熟 悉,事先沒有一定的關於標志的已有的生活經驗,所以在活動中,要求孩子們設計生活中的標志時,孩子的設計內容是匱乏的,因為它已超出了孩子能夠挑戰的范 圍。所以,活動的重難點便不再凸顯。 綜上所述:了解孩子的已有經驗,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挑戰,才能有效把握活動的重難點,這是關鍵。 四、設計關鍵性提問,解決重難點 一次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問,而關鍵性提問便是重難點環節的重中之重。在一次次關鍵性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便是解決重難點的過程。 常見問題:關鍵性問題不關鍵,不清晰、不重要、脫離目標。 對策:關鍵性問題要「關鍵」: 1、圍繞教學目標、為目標服務。 2、提問清晰、有針對性。 3、問題能調動幼兒的思維和激發討論。 4、關鍵性問題層層遞進、逐步挑戰。 5、提問體現有效性。 案例分析: 活動《有趣的盒子》的目標為: 1、在觀察、比較盒子的大小、形狀、用途等過程中,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 2、在感知不同盒子外形特徵的過程中,知道一些整理物品的方法。 這是一個活動中的片段: 師:誰想告訴大家你的盒子寶寶是什麼樣的?是放什麼的?(總的開放性的關鍵性提問) 幼1:我的盒子是放巧克力的 師:舉起來看看,她的盒子寶寶是什麼樣的?(指向目標中的外形) 幼:像一朵花一樣。 師:真漂亮。 幼2:我的盒子是放巧克力的 師:拿過來給大家看看。寶貝們,看看這個盒子是什麼樣子的?(同樣是巧克力盒子關注到不同的形狀,進行提問) 幼:三角形的 師:裡面是裝什麼的?(指向活動的目標:用途) 幼:喜糖。 師:你怎麼知道是裝喜糖的?這上面是誰?(有效的追問,引發幼兒的關注) 師:什麼時候能拿到喜糖啊?(再次追問,引發幼兒聯系生活實際) 幼:結婚的時候。 師:有新娘、有新郎,這個盒子真漂亮。謝謝你。 綜上所述,有質量的關鍵性提問和有效的追問相輔相成,能夠事半功倍的解決活動的重難點,這是核心。 五、推敲活動細節,完善重難點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在一次教學活動中也能有所體現。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做一位有心並且細心的老師,使你的活動錦上添花。 常見問題:活動進程中有疏漏,不盡如人意。活動進程中重難點問題解決不透徹、不明了。 對策:在活動的每個環節,特別是重難點環節中,仔細推敲、精心准備,完善每一個細節。 案例分析: 活動《健康歌》 1、探索身體運動的不同方法,嘗試觀察圖片做出相應的動作。 2、能跟著音樂有節奏的運動,體驗集體運動的快樂。 活動中老師准備了三張圖片:手叉腰圖片、箭頭一圈的圖片兩張—方向不同(發現箭頭的涵義) 左右角輪換出去,頭搖擺動作的圖片四張(從圖片的順序中找到運動身體的方法) 踮腳動作(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老師在活動准備時,在拍照時,都會仔細考慮照片是否凸顯了活動的難點:如踮腳的動作是否能夠觀察清楚,便於幼兒在活動中的觀察和探索。 綜上所述:在活動前仔細推敲每一個活動中的細節,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有備無患」,而要讓一次活動「精益求精」。通過細節的推敲,以完善活動的重難點,這是精髓。
⑦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存在哪些教學活動細節
教學環節展現的是一節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結構,是教師對教學活動如何有序開展的思考,其中蘊含了教師基本的教學觀和兒童觀,體現了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的基本認識。 (一)什麼是教學活動環節 教學活動環節,即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為達成教學活動目標而對教學活動內容呈現、教學方法運用所設定的步驟和順序,是對相互關聯的一系列教與學的活動的具體安排。它主要解決的是教師如何「教」、兒童如何「學」的問題,意味著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想好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再做什麼;何時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何時引發幼兒的原有經驗、何時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有效指導和幫助等。所以,教學活動環節安排的合理性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起著調節和控制的作用,也主導著教學活動的整體面貌。 (二)教學活動環節的作用 教學活動一般是由導入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組成,在這三個部分中又可以演變出喚醒、呈現、練習、鞏固、結束等各小環節。這些環節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及不同的教學活動目標靈活安排。其主要作用表現為: 為教師掌握教學活動過程提供一定的操作程序。 幫助教師合理組織教學活動內容呈現的順序。 為幼兒的學習提供逐步遞進的接受過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學活動環節就像是一個支架,通過把復雜的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為幼兒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搭建平台,以便把幼兒的學習逐步引向深入。 (三)教學活動環節的安排 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常見的有兩種類型的教學活動模式,其環節安排的前後順序也會有所不同。 1.講授式教學 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教學活動模式,是教師直接控制教學活動過程,使幼兒從感知到達領會,再通過練習來運用所學知識或技能的一種教學程序。其環節的流程設計通常為:導人一呈現(示範)一練習一鞏固(交流)一結束。 案例 小班美術活動:吹出來的畫 ① 活動目標 1.學慣用吸管蘸顏料在白紙上隨意吹畫。 2.能對畫面進行想像並用簡單的語句大膽介紹。 活動過程 環節一:導入 教師出示範例(吹畫出的一棵枝葉茂盛的樹)請幼兒欣賞:「這是怎麼畫出來的?原來是老師吹出來的畫!真有趣!你們想學這樣的方法嗎?」 環節二:示範 教師先介紹材料以及材料的使用方法(重點是滴管的使用方法)。然後,示範吹畫的方法:「用滴管在你喜歡的位置上滴一滴你喜歡的顏色,然後放回滴管。嘴巴靠近紙面,用力吹氣。」 環節三:練習 請幼兒分組圍坐,開始創作。教師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完成顏料滴到紙上的過程並通過童趣的語言進行吹畫方法的指導,如「大風吹,小風吹;這兒吹吹,那兒吹吹……」 環節四:交流教師啟發幼兒觀察自己和同伴的畫,並說說吹出了什麼。 環節五:結束 展示幼兒的作品,請幼兒共同收拾材料和物品。 由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講授式教學活動模式作為一種直接教學活動模式在幼兒園教育領域中無法被完全拋棄,因為幼兒年齡小,故事閱讀、 ①本案例由苗文紅老師提供。手工製作、規則傳遞、動作學習等都需要教師直接示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講授式教學就不必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只要傳遞灌輸即可。相反,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策略的設計與運用,以突出幼兒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發現式教學 這是一種目前在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中積極倡導的教學活動模式。它是由教師創設情境拋出問題,讓幼兒通過主動體驗和發現,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讓他們在認知發生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方法。其環節的設計通常為:喚醒(設疑)——探索——交流——鞏固——結束。 案例 大班科學:電動玩具動起來 活動目標 1.在操作中感知電動玩具的共同特徵——有電才會動。 2.在拆拆、裝裝、玩玩的過程中,掌握正確拆裝電池的方法。 3.對電動玩具有好奇心,樂於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過程 環節一:喚醒 (1)玩一玩 教師出示各種電動玩具說:「這里有這么多的玩具,你以前玩過嗎?我們來開一個玩具運動會吧。請你選一個玩具玩一玩,讓它動起來。」 幼兒自由玩一會兒後,教師提問:「你的玩具動起來了嗎?你是怎樣讓它動起來的?」 (2)想一想 請幼兒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有的玩具打開開美就動起來了,有的開關打開了還是沒有動起來……並請幼兒猜測原因。 環節二:探索 (1)看一看 請幼兒打開玩具的「肚子」,看看裡面有什麼?(有的有兩節大小不同的電池,有的只有一節電池,還有的沒有電池等),並請幼兒想一想可以怎麼辦。 (2)試一試 請幼兒自主選擇合適的電池進行操作調整,嘗試使玩具動起來。 環節三:交流 (1)請成功的幼兒說說自己是怎麼做的。(電動玩具要裝滿電池才能動起來,而且電池要一樣大小的才行) (2)請沒成功的幼兒把玩具拿到前面,請大家一起研究解決。 (3)指導幼兒探索電池的正確安裝方法。(出示電池安裝示意圖,並請幼兒拿出電池進行觀察,發現電池有「嘴」、有「尾」的特點。請幼兒嘗試電池安裝的不同方法,研究怎樣排列電池才可以使玩具動起來) (4)小結:原來電池要平平的尾巴對著彈簧,突出的嘴巴對准平平的尾巴,兩兩相連才可以。
⑧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存在哪些教學活動細節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是目前我國幼兒園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活動類型,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會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活動類型。因其普遍,故而存在的問題較多,表現在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活動設計領域更為明顯。
由於集體教學活動特有的計劃性、目標性、系統性、組織性、指導性等特點,需要事先加以規劃,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將實際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每個步驟在教師頭腦中預演的過程,而合理的教學設計是集體教學活動成功完成的首要保證。
教學設計專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學設計」這一術語被用於描述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指導實驗和修改以及評定學習的整個過程。國有學者認為:「教學設計就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對教什麼(課程、內容等)和怎麼教(組織、方法、傳媒的使用等)進行設計。」盡管學界對教學設計概念界定不同,但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使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對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基本過程有一大致把握,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
教學設計主要包含四個基本要素:教學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是什麼(教學目標)?為達到預期目標,應該選擇怎樣的知識經驗(教學內容)?如何組織有效的教學(教學策略、教學媒體)?如何獲取必要的反饋信息(教學評價)?這四個基本要素從根本上規定了教學設計的基本框架,無論在何種范圍內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者都應當綜合考慮這四個基本要素,否則,所形成的教學設計方案將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根據教學設計的含義及教學設計的四個要素,分析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我們不難發現,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活動目標空泛、含糊、缺乏可操作性
例1 :大班科學活動——洋芋寶寶。
活動目標:
1.師生共同創設環境,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2.鼓勵幼兒大膽提出與洋芋有關的問題.並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洋芋的了情況。
3.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態度、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
上例中的目標1和目標3過於籠統,不夠具體,形同虛設,很難通過一次活動完成這樣空泛而缺乏操作性的目標,而這種狀況常常會造成幼兒學習的無目的性、教師指導的盲目性和缺乏針對性。
有些教師還將活動目標與活動建議及活動過程混為一談,活動目標與活動內容混為一談。教學目標設計是對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的規劃,它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一個規范、明確的行為目標的表述,應當包含:行為主體,指學習者,因為行為目標描述的是兒童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兒童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情境或條件——指影響兒童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圍,主要說明兒童在何種情境下完成操作;表現水平或標准——指兒童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那麼,如何陳述教學目標才是明確的呢?怎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明確化呢?第一,教學目標要盡量用可觀察的行為來陳述,使教學目標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學目標的陳述要反映兒童行為的變化,陳述兒童的學習結果;第三,教學目標的陳述應有利於考慮如何對教學的結果進行科學的測量與評價。因此,例1的目標可修改為:
1.通過品嘗、製作小動物或各種造型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2.鼓勵幼兒積極、大膽地講話,並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說出洋芋的味道、特點等;
3.通過操作活動,引導幼兒感受家鄉的美好和勞動的快樂,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情感。
二、選擇活動內容時忽視幼兒年齡特點,忽視本地區、本園、本班幼兒的特點,內容忽難忽易
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師認真分析教材、合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的過程。它是教學設計最為關鍵的環節,是教學設計的主體部分,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成敗。什麼樣的教學內容才能夠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呢?對這類問題的考慮,涉及到「工具理性」問題。工具理性指反映在計算、測量、組織、預測等技術行為中的認識能力,其目的在於追求行動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教師應藉助於工具理性對教學中介進行質疑和反思,這種質疑和反思應體現在:已選擇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間有何關系?如何理解、組織和呈現選定的內容?就某內容而言,何種方法最有效?對幼兒而言,究竟如何學習才能獲得最有益的發展?因此,在選擇活動內容時,應注意:
1.選擇適宜、恰當的內容,與目標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應該刪除。
在大班科學活動「家鄉的黃河」中,其主要目標是:幫助幼兒了解「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及發源地,黃河自蘭州穿城而過;通過游覽、了解蘭州四十里黃河風情線,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知道黃河與我們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必須保護它們,培養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教師將認識長江作為了引入部分的重要內容,所佔活動時間較多,但它與活動目標關系不大,而且內容抽象,幼兒不易理解,因此,可從文中刪去,作為附錄,放在全文結束處,供教師酌情參考使用。
2.所選內容應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即以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又有發展的空間。
在大班科學活動「宇宙英雄奧特曼」中,教師計劃告訴幼兒,「怪獸是一種叫鹼的物質構成的,它是透明的沒有顏色,但是有一種東西就能把它找出來,它的名字叫酚酞試劑,因為鹼遇到酚酞就會變成紅色,所以小朋友就能看到怪獸了。那麼什麼東西能消滅怪獸呢?是一種叫做『酸』的溶液,因為酸能將鹼中和掉。」酸鹼中和是初中化學中的重要基礎知識,它涉及到相對復雜的物質結構變化與化學反應機制,設計者所表達的內容顯然超出了幼兒的經驗范圍,幼兒既難於理解酸鹼中和這種化學變化的道理,而這一內容也無益於兒童認知的發展。
3.所選內容應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既具有適度的新穎性,又要避免脫離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應著重於幼兒身邊的科學。
下面這一活動設計就比較成功地將幼兒生活經驗與教學活動結合在了一起。
例2: 大班科學活動——物體膨脹真奇妙
設計意圖: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物體遇熱、遏冷或遇水發生膨脹現象,為了讓孩子們通過實驗初步了解這種現象並簡單了解其原理,提高幼兒對事物的觀察和探究能力,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觀察探究,感知物體膨脹現象,初步了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2.引導幼兒體會事物的變化與變化的有趣。
活動准備(略)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略)
二、基本部分
(一)觀察和發現物體遇熱膨脹的現象
1.看一看:教師現場炸油條,請幼兒觀察油條的變化,並說說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
2.嘗一嘗:現場做爆米花並讓幼兒品嘗,感受其變化的秘密。
3.比一比:玉米和剛吃的爆米花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4.做一做:教師出示癟的乒乓球,讓幼兒想辦法讓其鼓起來,說說為什麼?
(二)觀察和發現物體遇冷膨脹的現象
1.出示經過冷凍的裂縫的瓶子讓幼兒觀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2.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遇冷會發生這種現象?
(三)觀察和發現物體遇水膨脹的現象。
1.幼兒桌上分別放盛有大小一樣的腐竹、銀耳、餅乾等的盤子,請幼兒分別把其中的一個放在水裡浸泡,觀察發生了什麼變化?
2.取出水裡浸泡過的大豆和沒有浸泡過的大豆,引導幼兒觀察二者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3.引導幼兒觀察剛浸泡過的腐竹、銀耳、餅干……結合剛才觀察大豆的情況,用自己的語言試著解釋。
4.幼兒取一些茶葉,泡一杯茶一邊品茶一邊說說茶葉的變化。
(四)游戲:有趣的蝦片(略)
三、結束部分
說說哪些物體膨脹的現象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哪些物體膨脹的現象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忽視領域間的滲透
具體來說,這一問題表現為注重形式上的新穎而忽視內容本身的有機聯系,仍然注重教師的教及其控製作用的發揮,忽視幼兒是通過「做」而不是「聽」來學科學,知識傳遞的痕跡較重。
例3 :中班數學活動設計——「有趣的數字」。
1.老師出示數字形象畫冊,請幼兒仔細觀察,大膽想像,依次認讀數字,加深對0―9數字的認識。
2.根據畫冊,幼兒學習《數字歌》。
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游,
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飄,
5像秤鉤來賣菜,6像哨子吹一吹,
7像鋤頭除除草,8像娃娃摔不倒,
9像水瓢來盛水,0像雞蛋做蛋糕。
3.游戲活動。
游戲一:數字藏在哪裡?
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找出0——9數字分別藏在哪些動物身上。
游戲二:「找數字」。
依次出示難易不同的兩張圖畫,找出圖畫中的動物是由哪些數字組合成的。
4.操作活動。
教師:除了剛才小朋友們看到的圖片,我還帶來了許多動物圖片,放在桌上的籃子里,請你們取出一張自己喜歡的圖片。
這個活動設計者最初的意圖是「根據中班幼兒思維特點,以培養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為主,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引導幼兒認識數字,記憶數字形象。將單調的數字與生活中的物體,簡筆畫造型巧妙結合在一起,使孩子們學得輕松、有趣」。但在設計過程中教師缺乏對中班幼兒學習特點的了解,忽視了為幼兒創造主動探索與主動學習的環境,過分強調形式的變化,沒有把對數字的認識融於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所謂的「游戲」也僅僅是幼兒在教師控制下的練習活動,教師教的痕跡較重,很難看得出孩子們會學得「輕松、有趣」。相反,在這種充溢著典型的小學化、成人化特點的教學環境中,我們對幼兒能否「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深表懷疑,「幫助每個兒童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新經驗、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新發展」更只能是空中樓閣。
四、不注重科學活動過程中的提問設計,封閉型提問及無效提問較多
在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主要依靠提出問題來引導幼兒探索,因此,提問的設計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提問應以開放性問題為主,能指向幼兒的操作、探索與思考,引發幼兒自由的表達、發現與創造。
例如,中班科學教育活動「驢子過河」的部分提問:驢子第一次馱的是什麼東西過河?驢子不小心掉進河裡,發現身上的鹽袋子怎麼了?驢子第二次馱的是什麼東西過河?當驢子馱著棉花摔在河裡時,發現裝棉花的袋子是不是同樣也輕了呢?設計者採用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引導幼兒逐步地理解了故事內容,發現了驢子心中的疑惑,從而帶著問題進行實驗,通過操作活動驗證先前的結論。
雖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之後,我們已確立了新的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知識觀,但如何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實施《綱要》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理念,尚需艱難的過程。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賴於教師的自我反思、專家引領與同伴合作。具體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有條件的地區,可依託與高校教師、幼教專委會的合作,藉助繼續教育等多種形式與力量,組織教師群體進行活動設計的專門培訓,包括明確活動設計的重要作用、了解活動設計的格式、內容的規范撰寫等。
改革考核制度,把教師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專業發展結合起來,注重調動教師關注教學、研究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特別是應將反映促進幼兒發展的教學成果作為考評教師的主要指標,以利於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真正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加強幼兒園園本教研工作。引導教師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尋找、發現、研究幼兒學習的特點與規律,著力探尋為什麼教、教什麼、如何教等問題。園本教研在本質上是幼兒教師為了提升教學品質,立足自己的教學實際問題,在正常的教育教學時間中所進行的行動研究,它是「為教學的研究、對教學的研究、在教學中的研究」,因而不僅有助於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更是對教師綜合專業素質的促進。
在職前教育中加強對學生活動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注重幼兒園的見習與實習,使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掌握規范的教學設計技能,並能夠熟練地運用。
⑨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
評價環節非常有價值,它能幫助幼兒對正在進行的主題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讓幼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困惑。當然,這需要教師敏銳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宜的引導,或鼓勵其他幼兒參與討論。分享環節不僅能讓幼兒分享經驗,而且能激勵幼兒進一步探索。遺憾的是很多教師把評價環節看成一個簡單的總結環節。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二十七年了,自己組織了不少活動,也聽,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情形: ①以教師發言為主。教師像是在獨白,並不期望幼兒回應。 ② 交流的內容較膚淺,缺乏意義。教師常說的話是「今天小朋友們玩得高興不高興啊…今天小朋友們在活動中的表現都不錯」,等等,缺少深層挖掘和探討。 ③ 師幼之間、幼幼之間缺少互動,大多是教師獨自。或教師只和個別幼兒交流,其他幼兒無所事事,導致評價環節有名無實。 杜威曾批評道,「學校中的大多數活動,時間過於短暫,不容許把活動徹底展開,也不容許把一項活動引導到另一項活動,而這一點如果不改變,良好的反思思維習慣就不能得到發展。」 那麼在集體教學活動中何時需要評價如何組織評價呢我們知道評價應基於教師對幼兒活動進程的把握。當多數幼兒的學習進程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停下來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當部分幼兒的學習行為具有創新性、示範性,而其他幼兒已經歷充分的自主探究時,教師可以組織集體討論和交流,發揮優秀經驗的教育價值;當幼兒的學習過程需要概括和提升,且概括和提升是學習過程的自然結果而非教師的灌輸時,教師可以適時幫助幼兒形成初級概念和經驗體系。 我認為組織集體教學活動中為了讓評價環節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需要傾聽,以便及時發現幼兒有價值的觀點和困惑,啟發、引導幼兒對未完成或較膚淺地完成的活動作更深入的探索。 第一,激發幼兒參與評價的主動性。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思考自己的行為,還便於其他幼兒了解同伴在操作過程中的思路以及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作出適當的評價,促進幼兒發展。 第三,開展小組互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各個小組活動情況的整體評價,以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第四,評價時機要合適。如果對於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幼兒來說,不適時的評價活動是干擾,而且容易使幼兒養成不善於傾聽的習慣,破壞幼兒繼續探究的慾望。 第五,評價形式要豐富多樣. 評價的目的是在了解幼兒發展現狀的同時幫助他們整合、提煉相關經驗,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我們可以採用豐富多樣的評價形式,如,以教師為主講評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請幼兒說說自己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鼓勵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採取哪種形式,我們都要充分了解幼兒現有的興趣、能力水平及活動特點等,盡量引導幼兒圍繞具有共性或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思考、討論。 第六,評價場所要機動。第七.評價要以幼兒發展為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