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的時候怎麼導入新課
從身邊實際出發,以教材為主,如果有幻燈片就更好了
B. 小學數學教師講授新課時怎樣設計探究性問題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
我們在進行探究性學習研究時,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麼是探究性學習。狹義的"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通過自己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的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發展與完善,過去傳統的教師一味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再反復操練的機械學習方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而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模式與教學思想也表明了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從而我們發現,人們早已認識到兒童在未來能否取得成功,不僅決於其自身知識、技能與智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興趣、態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外因素。而探究性學習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亦有利於教師素質結構的整體優化。
一、激趣導入,樂於探究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啟其蒙而引其趣」。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定理、證明、概念、定義、理論、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是數學的心臟,只有問題才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因此教師應及時發揮引導輔助作用,設計好適合學生能力水平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產生探究問題的沖動與慾望,那麼探究問題的學習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同時,學生好奇心強,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更樂於去嘗試、去探索。有時候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數學情境中包括了數學問題,而不是教師單一地給出,而是刺激性地讓學生在情境中去發現、去提出、去思考,引發其探究,更為後面的數學學習提供很好的學習探究興趣與慾望。
二、設疑導思,參與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思想永遠不能代替學生的思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教師將學生帶入一個問題情境中後,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參與探究, 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對新知進行信息加工理解,主動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這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計算時,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採用合作的方式,把三角形轉化成面積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學生自主探索、交流結果,根據原圖形與新拼成圖形間的關系,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推導結果交流:三角形面積=底×高÷2。這樣讓學生有充分探究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參與探究學習活動的學生思維活躍,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靈活應用,實踐探究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同樣,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與探究,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當然,學習的最終結果在於應用,這既是對探究成果的驗收,又是對探究方法的總結與運用,形成學生自身的探究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所以教師應及時正確簡要歸納,概括要點,明確要掌握的方法、明白的道理,幫助學生小結歸納獲得的知識體驗,學會舉一反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對學生的概括思維水平、應用意識都有所提高。所以教師在設計應用練習時要注意問題的連續性、創造性、可探究性等。如在學習「統計」時,讓學生收集有關日常生活家庭各種開銷情況,繪制統計圖,計算出各種數據,並合理安排自己的個人開銷,增強理財意識;學習「千米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走家到學校的路程體驗「千米」的概念,通過估計時間計算出路程。再如教學思考題旅遊坐車問題時,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論證得出最省錢的花費方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總之,要採用各種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
四、體驗評價,引深探究
從評價的意義上講,評價具有導向性,評價具有激勵性,評價具有發展性。評價能增加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因此教師應重視評價在探究學習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心理學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探究學習中有這樣的評價:首先要對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性等精神品質進行贊同的評價,使學生獲得探究學習中體驗到的喜悅情感,增強繼續探究、勇於探究的信念與決心;其次要在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後所獲得新知的信息,給予及時的引導與評價,體驗成功,獲得主動探究的慾望,並使學生自覺主動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感悟,將思維指向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上來,以便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新課程改革中,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學習,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大舉措,是數學教師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它要求教師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給予充分的學習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會學習、學會應用;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探究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去發現、去探究、去創新,以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C. 課堂導入常用的幾種方法都有什麼
一、 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二、溫故知新,復習導入
三、創設環境,情境導入
四、邊玩邊學,游戲導入
五、邊唱邊學,歌曲導入
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導入
導入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堂課如同一篇優美的散文,開頭便要精彩,引人入勝;一堂課又恰似一首動人的樂曲,開頭就要定好基調,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開頭便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語文的第一個環節,十分關鍵,應當引起重視。
好的導入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聚攏起來;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能使學生情趣盎然,又能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3)小學數學教學中新課的導入擴展閱讀:
作用
1、安定學習情緒。課堂導入常常是課前騷亂與課堂肅靜的分界線。學生從課間休息時的游戲打鬧到上課鈴響後安靜下來,需要有個過度轉換階段,這就需要發揮課堂導入的作用。
機敏的教師善於運用導入語,以自身的風度、清晰的聲音、新奇的內容、精彩的語言三言兩語控制全場,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思維盡快回歸到課堂腦力思考的起跑線上,從而發揮開場白威懾全局的特有魅力。
2、吸引學生注意。教學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心理認識過程,需要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多種心理活動的參與,而注意力是否集中則是這種認識過程能否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證。
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先聲服人的效果,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上課就能把興奮點轉移到課堂上來,集中在教學的內容上。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上課,才能「箭無虛發」,句句入耳,點點入地。教者輕松愉快,聽者心傾神往。
3、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收獲豐收的喜悅。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成功的藝術就在於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興趣。」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
在導課過程中,教師風趣幽默的講解,富有感情的朗誦、漂亮美觀的板書、瀟灑動人的風姿或一幅美麗的繪畫、一首美妙的樂曲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新課的興趣。
4、溝通師生情感。良好的導課是接通師生信息的電鍵。一上課教師登台亮相後,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抹笑容、一句話語,如果一下子博得學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學生心靈的通行證,為教學之間的信息交流、情緒反饋打開了通路,鋪平了道路,使教師的講課建築在學生對你的期待、信賴、尊重、理解的基礎上。
朴實親切的導語會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師生的情感會在導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交流和升華。高明的教師總是善於運用獨特的開場白來活躍氣氛以達到師生心理相容的目的。這種良好的教學氛圍,既有利於教師的教,也有利於學生的學。
5、明確教學目的。目的性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根本特性之一,教學有無明確的目的和學生是否明確目的是衡量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准。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在導課過程中讓學生預先明確學習目的。
當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思維處於活躍狀態時,教師就要適時地講明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保持旺盛長久的注意力,並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
D. 如何做農村小學第年級數學新課導入方法的研究的課題研究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讓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見,一堂課良好的開頭是多麼的重要!的確,課堂教學導入是教師譜寫優美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也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課堂導入語,能迅速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很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同時,良好的課堂導入更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通盤考慮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著教師的教學風格。因此,合理而新穎地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
從目前農村學校調查顯示,目前許多小學教師在新課導入語的設計上存在著不合理現象,不注重導入環節,只是一味地抓課堂練習。有些教師雖然也很關注導入語的設計,但也只是一帶而過,流於形式。例如:許多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不重視教學中「導入」環節,認為導入太浪費時間,不如抓緊時間教書本知識或加強練習;有些教師雖然也很關注導入,可形式過於單一且呆板,譬如:回顧己學過的相關知識和內容,並從這些預備知識中轉入本節課的學習;還也有些教師一直都很注重課堂導入,但是「事倍功半」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因此,為了探索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學設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如何合理地、新穎地設計課堂導入語,更好地為新課教學服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成為我們農村教師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1、認知理論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經歷著初級到高級的階段。一節課從開始到結束,最能吸引學生眼球的地方也就是一節課的開端。
2、在新的教育觀念指導下,教師積極提供學習的策略,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和教師角色。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努力創建出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和整體和諧地發展,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為培養出大批合格的跨世紀人才而努力。
3、教學方法上,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地位。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教師指導學生為自己的人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判斷。
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教師指導學生為自己的人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判斷。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1、研究目標
為了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改變在教學中不注重導入環節,只是一味地抓課堂練習這種現象。讓學生能在有趣、有效、有利的課堂導入環節中,激發騎行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特將數學課堂導入設計,作為自己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2、研究內容
靈活設計並巧妙運用導入語;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課堂教學導入情景,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優化課堂教學;通過形式多樣的新課引入方式,使學生學習思路清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益。
3、研究方法
①文獻法:查閱、收集與本研究課題有關專著、論文和資料。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搜索等方式查找有關導入設計及相關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人已經做的研究工作,明確研究課題的科學價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②內容分析法:大量收集小學課堂典型導入案例並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③行動研究法:通過課題組教師結合自身和對其他課堂教學實例的反思分析,實施對比教學,邊研究邊實踐,將精心設計的導入案例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促進導入語的完善。
④經驗總結法:在對反思案例研究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將課題研究中形成的經驗,進行梳理,撰寫有價值的專題論文,課題研究報告,讓課題能夠得以推廣。
4、研究過程
分為三個階段
①閱讀書籍、深挖教材、分析課型。
②、深入分析學生,合理分組,在每種課型中選取一課設計有效的導入方法。
③課堂實施教學,課後小結和反思。撰寫課題論文。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導語設計,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體驗迅速融入到小學教學中,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情境,使學生由苦學變為樂學。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人入勝的開頭,能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了特殊的認識傾向,即發生了興趣。興趣是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內驅力之一,它會明顯地提高人的活動效能。由於學生飽嘗歡樂,心情舒暢,當然就會使他們的學習興趣不斷發展,使認識逐漸深化。
2、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用附合和滿足學生的需求的「刺激」作為課的起始,能增加學生歡樂之感的情緒體驗,能鼓舞學生深化學習,是一種強大的推動力。教師能通過寓教於樂,發揮情感的調節功能,直接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一方面,從掌握知識、技能與發展智能的關繫上看。掌握知識、技能,並獲得高學習效率,需要智能的較好發揮,而在發揮智能,掌握知識、技能,獲得高學習效率的過程中,又進一步發展了原有的智能水平。另一方面,從個性發展的過程上看。智能與其他個性心理一樣,也是通過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當一個人經常處在快樂——興趣情緒下,不斷發揮自己智能操作的潛力,使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優化,也會由量變到質變,促進智能水平的逐級提高。另外,教師能通過寓教於樂和師生情感交融,發揮情感的動力功能,提高積極性,為智能發展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3、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如果課的起始就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為全節課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並能在此基礎上,使教學內容進一步展開、發展、開拓,把課的進程不斷向高潮推進,產生良好、積極的「連鎖反應」。
4、提高了學生的美感
小學教學是一種美,通過教師的指引讓學生感受美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現小學內在的美。通過多媒體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觀地為學生提供小學美的內涵,喚起學生美的情趣,撥動學生美的心弦。
在這次的研究中運用到了很多導入方法:
1、講故事導入
學生都愛聽故事,在新課之前講一個小故事,使課堂產生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小學數學有一部分內容,利用講歷史,講故事導入容易,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講授新課時,結合課題內容先適當引入一些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或者講述一些生動的典故。例如在:「講圓時」可以講述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祖沖之為圓周率做的貢獻,從3.1415926精確到3.1415927之間,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高尚情操。在講「素數、合數」時將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等。
2、實物直觀導入
這是小學低年級數學最常用的導入法。可以通過讓學生觀察一些實物,誘發其直觀思維,進入新課。如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認識人民幣的第一節「元,角,分的認識」,可以採用實物直觀導入法。首先教師先拿出幾張人民幣和幾枚硬幣給學生看,再開始教學。在小學數學中幾何的初步認識,像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扇形,長方體,正方體,等都可以採用實物直觀導入法,這樣可以讓學生一目瞭然。
3、創設情境導入
有些概念,性質等基礎知識比較抽象,不易理解。教師利用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直觀形象的感性認識。情境創設不僅在課堂問題設置,授課過程有價值,在導入新課時不可缺少。例如教學「行程問題」時,可以這樣導入。(具體問學生,你們喜歡看錶演節目嗎?然後把課前准備好的「相遇節目」課件給學生看。同時,叫兩名同學站教室兩端相對而行,此時讓學生觀察他們所走的方向,相遇後問「現在出現什麼情況?他們走的路程是多少?」通過看錶演,自然對同時,相向,相遇幾個概念有了初步了解,而後進入新課。
4、實踐操作導入
動手操作符合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可吸引小學生 將注意力集中到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中來。「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學生具有活動實踐的天性和創造成功的慾望,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多動」,盡量讓他們在「做中想,想中學」,親身經歷各種探索活動。在充分准備的前提下,教師精心組織學生憑借已有知識操作學具來導入新課。例如教學「認識等腰三角形」時,可組織學生小組活動進行實踐操作(測量幾種不同三角形的每條邊,並做好記錄),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討論與發現各自測量的結果有什麼特點教師便因勢利導,逐步引入新課,同時還起到變抽象為直觀和化難為易的具體作用。
5、巧設游戲導入
英國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娛樂是孩子開發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愛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將游戲有機地運用於課堂教學,利用游戲的無意注意的特性,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化難為易和減輕學生的負擔,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比如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在課前可設計用「湊十法」找朋友的游戲,組織學生在游戲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動、自由表達,所帶來的會是興趣、歡樂和自由,並營造了學習氛圍和突破了教學難點。
6、實際表演導入
《標准》中提到:盡量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能在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施加表演,更為學生探索數學模型創設了貼近生活的情景,也能將單純的符號、繁瑣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形象具體直觀化。如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先組織學生上台實際表演,充分地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兩地」、「相向」、「同時」、「相遇」等術語,然後導入新課就顯得非常自然了。
7、藉助媒體導入
課堂中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使聲、色、形、動、靜發生交替變化,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並茂的視屏材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是一種很好的課堂導入法。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採用多媒體創設一種動畫情景,滲透「割補法」將其轉變成學生熟悉的長方形,進而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樣。教師應在新標准新理念的指導下,因地制宜,精心設計科學的新方法,以期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全面育人的水平。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在教學中一些導入具有趣味性和發散性,學生興趣比較高,所以在教學中有時會出現,放出去收不回來的感覺,學生見識比較多,又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可能會在課前交流比較激烈,耽誤新課的學習時間,。,有些學生會說著說著偏離了本節課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只是一個旁觀者,要隨時引導學生,讓他們的交流內容符合本節課的內容。
E. 小學數學如何有趣的導入新課
小學數學要有趣的導入新課可以採用以下四種導入方法:
一、故事導入,回故事能在第一答時間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的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更有利於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二、懸念導入,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
三、實踐導入,親手實踐導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
四、游戲導入,游戲是學生喜愛的一種活動,游戲導入就是指通過引導學生做游戲而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
數學新課導入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學生親身經歷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
F.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怎樣導入新課
「找規律」是冀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為了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其最大特點,我認為就是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具體表現在:一、提供合理材料,讓學生在「學」中「再創造」《標准》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組織學生從猜一猜,這是本節課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找規律」的開始。然後,教師在對學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進行了獨具匠心的設計,使「圓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學生「再創造」的素材。二、鼓勵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做」中「再創造」「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學中,教師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極力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課堂中,教師給10個(4個三角形和6個圓)讓學生在不增減個數的條件下重新排列出那麼多的方法,多麼富有個性化的創造!使學生們驚喜地發現,自己也是一個「研究者、發現者、探索者」!三、提倡實踐應用,讓學生在「用」中實現「再創造」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中,在學生探索出各種規律後,接著舉例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欣賞有規律的圖片,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遵循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規律,使學生在研究現實現象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領悟到了數學的無窮魅力。本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的回答次數。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G. 小學數學面試五分鍾試講 都能講完什麼 是導入 還是再加新課 練習呢在線等
你好 ,要重在新授部分,那是中心
H. 淺談小學數學如何導入新課
每一個作為教師的人都知道。導入新課是上課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堂課「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怎樣把小學數學新課的開頭上好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粗淺做法和見解。以求教於同行。一 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數學是一門邏輯嚴密,系統性強的學科。」就好象一條很長的鐵鏈,前後的知識是連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學新知識時,要先復習舊知識,由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從而促進知識的遷移。如在教學「用一位數除三位數」時,可以先復習「一位數除幾百幾十的數,商是整十的除法。」時。為了 使學生懂得被除數的第一位數比除數小時,該怎麼辦?為學習「一位數除三位數,商是二位數」打下基礎,從學生原有知識出發,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二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新課的內容,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選擇不同的方法,創設教學情境,使新課教學開好頭。1 講述故事,創設情境。比如,在講授分數基本性質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父親分餅的故事:「三個同樣大小的餅干,每個人只能吃一塊餅乾的四分之三或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貪吃的三弟說我要吃十二分之九,老大說我要吃八分之六,老二就只好拿四分之三的餅了。」同學們,你們說,三弟,老大,老二三個人誰吃到的餅干最多?」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爭論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二分之九這三個分數哪個最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為完成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創設了情境。2 談話設疑,創設情境。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好奇心比較強,對於實物直觀比較感興趣。所以,在教學「分香蕉」一節課時,教師先邊和學生談話,邊出示一串香蕉。問學生:「你們喜歡吃香蕉嗎?」學生回答:「喜歡。」教師接著說:「我這里有12根香蕉,准備分給3個人吃,我們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才使他們滿意,你們知道怎樣分嗎?」在學生疑問時引出課題,導入新課。這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 更換條件,創設情境。在教學「乘除法應用題」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更換應用特點一個已知條件,「把今年爺爺的年齡63歲。」換成「爺爺的年齡是我的9倍。」教師可以提問:「爺爺今年有幾歲?」怎樣計算出來呢?使學生能通過上下題的聯系,認真思考,輕松,愉快地學習新知識。三 直接揭題,導入新課。如,在講授「時和分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看教科書上面的圖畫,讓學生觀察鍾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接著提示課題:時和分的認識。又如;在講授「觀察物體」一課時,教師可以請三位學生上台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圖形呢」接著出示課題::看一看,這樣在課的開始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時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但在實際教學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選用合適0的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I. 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的新課導入
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的新課導入
開門見山法
所謂「開門見山法」是指單刀直回入,直切主題,在答上新課前,不加以其他環節,由教師直接引出新授課內容。這種導入新課方法的優點是A、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直接明了,簡單高效,節約大量課堂時間。 B、可以適時地破題質疑,有效地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
開門見山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導入新課的方法,在許多新知識的傳授中經常用到。例如,我們在講《小數四則混合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