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及反思
2385591571
⑵ 淺談如何寫好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1、要有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投身於外語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新回事物,每時每刻都有新現答象、新動向、新問題。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來龍去脈,把握其發展態勢之中,在深入探索之中,我們才能獲得體驗,才能感到有言可發,並在總結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規律。
2、要想有所發現,還必須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底蘊。要有精深的英語專業知識和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知識,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英語教改成果,還要學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新知識奠定基礎,否則將很難有所為。
3、要勤於動腦,善於思考。在上完每節課後都要進行反思,反思一節課的成敗得失,並及時做好記錄。課後的反思,雖然點點滴滴,但它來自於我們的教學實踐,出自於我們深刻的思考,是我們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貴的。
⑶ 小學數學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學設計及課後反思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計算的基礎.本節課在小學數學「空間圖形」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周長」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這是由於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比較少.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這樣的設計很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並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
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與態度: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 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秋天是樹葉飄落的季節.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看!(出示課件)仔細觀察兩只小螞蟻是怎麼畫的?誰畫的好?
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周.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麼畫的?
生: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周,最後又回到起點.
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
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開始吧!
2.好!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麼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的,又到哪裡結束.)
3.小結:看來,不管從哪裡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請看(動態演示).你們知道樹葉邊線的一周的長度在數學上叫什麼嗎?這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4.再來看(出示圖),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
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⑷ 怎樣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內容有很多,我們可以從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後反思三個層面去思考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前反思
1、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
課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和前提。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風格,往往都在沿襲著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當然,這些方法有它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它卻有著某些不足,需要我們改進。所以我們在課前進行反思,首先應該思考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是否以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這樣才能作到揚長避短。
2、是否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新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而不是唯一的資源;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有創新的思維方式,特別是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所以我們應該通過課前反思使自己成為教材的創造者,才能全面盤活教育資源,全方位優化教學資訊,在開放的、多樣化的教育情境中促進學生發展。
如:上學期我送教下鄉開的一節課《百分數的認識》,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我總會一遍又一遍的去閱讀、分析教材,希望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已有知識經驗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或是枯燥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我們知道晉江這個地方,學生對足球是陌生的,許多同學對於「足球怎麼比?」、什麼是「點球」是毫無概念的,這樣的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無法真正地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由此,我想就應改編教材,選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來引入。於是想到了「籃球」。因此,在課始我設計了五一期間鎮教委辦將要舉行的教師定點投籃比賽這一情景,以此為契機,我讓學生推選一位老師參加定點投籃比賽,剛開始只出示了老師投中的次數,沒有投籃的總次數,讓學生意識到要比較三位老師的投籃情況,就必須比較投籃的命中率。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百分數的好處,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學生興趣盎然,他們情不自禁地就進入到情境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強烈慾望,既顯得親切自然,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同時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學習的對象,很自然的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課前反思能讓我們及時調整教學思路,使自己的教學方法符合新的理念,只要給學生創造探究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造機會,學生手指尖上出智慧的精彩是可以預期的。
二、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時時處於高度緊張活躍的狀態,敏銳感受、准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思考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師生或生生互動是否積極有效,教學行為是否得當等等問題,並積極思考如何利用課上資源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進程,及時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案與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在認識完百分數的讀寫法及意義後,我讓學生說說百分數有什麼特點?結果學生給出的答案都是百分數都帶有一個百分號,或是百分數表示兩個量進行比較。我當時馬上想到學生可能是受百分數的讀寫法及意義的影響,還有可能就是我提的問題並不明確,誤導了學生。於是,我馬上啟發學生:大家注意觀察黑板上的百分數的分子有什麼特點?學生馬上思路一轉,就想到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可以小於100、等於100也可以大於100。從而真正體會到百分數的特點。
⑸ 反思怎樣上好一節課(小學數學)反思
作為老師要上好一節課,肯定要了解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很重要,接著就是做練習嘍。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在基本理念第一條就指出: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
(1)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習數學。雖然學生的智力水平、經驗背景和學習習慣存在差異,但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兒童,都可以學習大綱規定的數學內容,都有條件按教學要求學好數學。
(2)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應當承認學生的差異,並向不同的學生提出有差別的學習要求,而不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按同一個水平發展,學習完全一樣的數學知識和達到同樣程度的數學水平。
(3)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教學需要按一定的進度完成,但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按同樣的速度完成所學的內容。可以允許一部分學生用較快的速度學習,也允許一些學生用較長一點的時間達到相應的要求。
(4)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學習數學。認識和理解數學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適當的方法理解數學問題,同時,教師也應當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決問題。有的方法從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較,但不應把某一種方法強加給學生作為必須使用的方法。
二是關於教學的觀念。
為了使素質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應當提倡以下一些關於教學的觀念。
(l)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一節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知有利於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學生正是通過擺弄學具獲得關於客體的表象,進而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師要盡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可以親自進行實驗,體驗成功和失敗。
(2)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中學生之間的互動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想要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討論和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是最恰當的選擇。如果教師希望幫助學生形成更獨立的更有責任心的學習方式,小組討論的策略也是幫助教師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之一。在設計教學計劃和組織課堂教學中,要經常給學生提供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方法和想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從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數學;養成與別人合作與交流的習慣。教師要在交流和研討中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使學生由被動地聽講變為主動參與,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並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
(3)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由於數學對象的抽象性、數學活動的探索性決定了小學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數學活動的本質,必須要經過多次的反復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調整才可能洞察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徵。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反思的內容主要有: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反思等。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反思探索過程;當數學活動結束後,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是關於教師作用的觀念
教師要用自己對課程與教學的專業理解。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成為課程與教學的決策者。教師應成為課堂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則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而並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可以創設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學生的動機,教師也可以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考。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成為"居高臨下"的指導者,而應成為一個"平等的"參與者;教師也不應成為正確與錯誤的"最高裁定者",而應成為一個鼓勵者和有益的啟發者。
2.思路新——即構思新穎,實用高效的教學思路
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生,同樣的40分鍾,同樣的教師,由於教學設計思路不同,課堂教學效果卻大不相同。
如,在首屆全國小學數學大獎賽上,安徽的特級教師張建新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設計了非常新穎的導入環節。
上課後,教師播放錄音,模擬電台播放商品信息。XX市經濟廣播電台,現在播送商品信息:熊貓M10型收錄機,每台67元,防雨書包每個10元,2H鉛筆每支0.12元,金星牌鋼筆每支2.45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20元,三角牌電飯鍋每個120元。
播發後問:剛才播放的是什麼內容?(商品信息,就是商品的標價)
教師再將上述內容重播一遍,邊播放邊在磁性黑板上出示商品的標價牌,讓學生仔細觀察,左右兩組標價牌中出現的數,主要不同點是什麼?〔左邊一組數中沒有小圓點,右邊一組數中都有一個小圓點)〔圖略)
師:左邊這一組數67、10、120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都是整數。誰還能舉出其它整數的例子?你們知道整數有多少個?
師:右邊這組標價牌中出現的0.12、2.45、1.20這三個數,剛才同學們說了,數的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將上述3個小數從標價牌中取出,放在磁性黑板上),像這樣,數的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的數,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種新的數,叫小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些有關小數的知識。
這一環節,教師特意設計了"經濟電台"播放"商品信息"這一新穎的教學環節。其中出現"經濟""商品""信息"與目前的市場經濟"掛鉤"。另外,"商品信息"安排播放兩遍。第一遍起著"引起興趣,集中注意"的作用,第二遍採取"播放一種商品標價,出示相應標牌",起到調動學生視聽感官,綜合參與認識活動的作用。商品的標價牌中既有"整數",又有"小數",這樣,小數的出現就顯得十分自然,使學生知道小數確實是日於實際需要而產生的。整個教學過程清晰、流暢,真可謂別具匠心。
又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教師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什麼?大部分學生猜測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底面積X高。然後給每組同學提供不同的學習材料,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加以驗證。有的組將圓柱體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長方體的容器中,再分別測量出長方體容器中水的長、寬、高, 計算出了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有的組將圓柱體木塊浸入長方體容器的水中,通過計算上升水的體積計算出了圓柱體木塊的體積。然後讓學生比較報告單上圓柱體的底面積、高與體積的關系,使學生確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最後讓學生看書自學,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學具自己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努力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把適合教師講解的內容盡可能變成適合學生探討研究問題的素材。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來,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境界。
3.手段新——即重視現代化手段的運用
投影作為一種較為普及的電教手段,具有簡單易行、生動形象、圖像清晰、色彩艷麗、可靜可動、信息量大等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這一手段,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是很有好處的。
例如,直線和射線是小學數學中兩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過去只能靠語言的形象描述或藉助生活中的現象作比喻式解說,學生總是想像不出直線和射線中"無限長"的含義。為此,教學時我設計了兩組抽拉片,屏幕上先出現一個亮點,然後向一端延伸,成為一條亮線。教師慢慢抽拉,亮線越來越長。教師一邊抽拉,一邊敘述"像這樣無止境地抽拉下去,亮線將無止境地延長。"藉助這樣動態的演示,學生頭腦中就會出現"無限長"的圖景。講直線時,教師將雙向抽拉片向兩個方向抽拉,幫助學生想像向兩個方向無限延長的情景。因為整個演示的過程學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學效果很好。
又如,講"角的度量"時,過去我用木製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畫角,由於教具不透明,教師講解既費時又費力。如果利用投影儀,把量角器和畫在膠片上的角通過投影演示,投影僅的透明作用使學生清晰地看到了怎樣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頂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它的效果是使用木質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無法比擬的。
近年來,多媒體計算機又進人課堂,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較好地處理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快與慢,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啟迪學生的思維,擴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說,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的推廣使用為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例如,在全國第三屆小學數學教學大獎賽上,江蘇的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就兩次成功地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與助教學。
第一次:用三條不同長度的線段為直徑,分別畫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並把這三個圓同時滾動一周,得到三條線段的長分別就是三個圓的周長。觀察:圓的直徑越短,它的周長也就越短;圓的直徑越長,它的周長就越長。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系。
第二次:屏幕上出現大小不同的圓,各滾動一周,得到三個圓的周長,再用每個圓的直徑分別去度量它的周長。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點。再讓學生任選一圓,並在屏幕上加以驗證。令聽課的老師大飽眼福。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電公教學法手段在傳遞信息方面的諸多便利,但也決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學手段,黑板該用還是要用的,必要的板書還是要寫的,電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二、趣
趣——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以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條件,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根本措施。
1.導入新課時引發學習興趣。
導人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的導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為此,我經常從教材的特點出發,通過組織有趣的小游戲,講述生動的小故事,或提出一個激起思維的數學問題等方法導入新課。
例如,在教"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應用題時,巧妙地設計一台復合幻燈片,映出5朵黃花和一行紅花,紅花和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先遮住,只露出比黃花多的3朵。然後在引導學生看圖分析題意後;不急於講解題方法,鼓勵孩子們"猜一猜,紅花有幾朵?"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回答,教師立即揭開問:"你們看,是這樣的嗎?"果真是8朵!孩子們的情緒更為高漲。就在此時此刻,老師話鋒一轉"紅花8朵是怎樣算出來的呢?"把學生學習的外在興趣引人內在興趣;由形象思維逐步轉人抽象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