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教學ppt
閱讀教學一般就學校規定的教材而言,個人認為比較枯燥,但近來接觸了全國主體詩會推廣的版主題閱讀權教材,相當不錯,無需講太多,淺顯易懂,且比較有趣,而且是連續的學習過程,一到六年級,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學材,有不同階段的要求,但比較易於實現,對孩子們的語感培養特別有用。希望對你有幫助!
2.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的興趣解析.ppt
古代詩詞優美百家爭艷,古詩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小培養兒童對古詩的興趣,對他將來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都非常有好處。
大家要先確定我們給孩子學古詩是為了什麼?如果只是單純的在親戚面前背誦,讓家長面上增光這顯然是不對的。
我們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興趣,如果讓孩子喜歡上古詩,那麼最簡單的,他一定要理解,或者說能聽懂。
古詩的韻律感其實跟兒歌是差不多的,大家可以在教小朋友念兒歌的時候穿插古詩,比如先教一首《小白兔》再教一首《鵝鵝鵝》,不需要兒童去背誦,在跟孩子的互動中,家長像念兒歌一樣的聲調念給孩子聽就可以了。
幼兒園小班年齡段的小朋友,家長可以跟他玩互動游戲,比如拿出經常念的古詩,每一句都是家長說前面,讓寶寶接最後一個字,答對了要鼓掌。大家一定要記住,咱們不需要他記住多少,重要的是一種興趣。
選擇一些詩意明顯的,家長做好備課,拿《靜夜思》做例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家長拿出白紙和彩色鉛筆,跟兒童一起作畫,按著詩裡面描寫的順序,直白的畫,先畫一張床,再床邊畫一個月亮,一邊畫一遍給孩子講:「床前有個月亮,光很亮……懷疑也許是地上上霜了……」
這里不需要家長話的多好,這只是一個游戲。孩子愛玩最重要。
如果有能力,家裡面可以掛一些寫意山水字畫,一種氛圍的陶冶也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背誦,現在強迫他背100首,也不如讓他喜愛上古詩,理解古詩,將來主動去背誦並理解一本《唐詩三百首》。
家長朋友自身也要多記住幾句常用的,比如帶孩子出去玩,遇到大一點的瀑布,家長就可以告訴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形容這樣的場景。另外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就嘗試用數字產品幫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試用果很多款名為「早期閱讀」或「學字」的應用軟體,都不是十分滿意,要麽是到後期課程需要交費,要麽就是說是免費,但內置廣告頻繁,影響學習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薦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讓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可培養孩子的初步語感,給孩子帶來更多學習興趣。後來我就抱著試壹試的態度使用了壹段時間,發現不僅課程全部免費,可以讓孩子持續學下去,並且每壹個關卡還都有復習環節,可重復學習,鞏固先前所學內容。我們家長也可在設置中設置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孩子的用眼習慣。
3.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詩眼
: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隻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
: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
: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
: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麼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後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四、誦詩想像,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
五、創設情境,引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我有時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我有時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創作詩詞。
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七、板書設計,簡單明了
教學板書是藝術,藝術是講究創造的,是需要教師花心血進行構思、提煉、創新的。每一幅新穎別致、獨具個性、富有美感的藝術板書的出現,都是教師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我們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板書,更提倡教學板書的新設計和新創意。板書設計做到,圍繞詩詞中心,抓住關鍵詞,簡單明了,有創新。
4. 如何進行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
小學生在閱讀後。 (五)在教學過程中、北極星,又學會了很多生活中的知識。 (四)語文教師要會巧妙組文小學語文教師組文的成功與否,還可以陶冶小學生的情操甚至凈化小學生的心靈。一,這樣就豐富了文體的多樣性,「群文閱讀」 是語文教育中非常盛行的一種閱讀方式,就像學習二年級下冊中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一課。這一課就是籠統地說有哪些事物可以幫助人們辨別方向,群文閱讀是一種先進的,建構「群文閱讀」是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群文閱讀可以改善小學生在閱讀時遇到的例如「閱讀花費的時間很多,還要結合課外的讀物。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要讓小學生學會默讀和詳略有度地閱讀, 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群文閱讀這種從「一篇」到「一群」的閱讀方式可以使小學生的閱讀量大大增加,學會閱讀, 要根據讀物的不同的性質,在不同的情況下,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趣味和能力, 語文教師可以找一些實際運用大自然來辨別方向的文章或者是用其他方法來辨別方向的文章來讓小學生閱讀。以上是我關於怎樣構建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做出的分析和總結,關於構建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方法,就會對語文這一學科產生興趣、瀏覽,但是效果卻很微小」「本身就讀得很少。如果讀前有想讀下去的強烈的慾望。 (二)指導學生嘗試用多種方式進行閱讀語文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時。比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中《泉水》這一課時,所以在學習這一課時,一定要抓住重點,小學生的知識量和閱讀能力會有一個階梯式的提高。讓小學生自主閱讀,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篩選出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文章。二,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結合教材,則是失敗的, 引導小學生去嘗試多種多樣的方式去閱讀。小學語文教師除了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量和知識技能外、略讀, 也不管小學生的發言是不是合乎邏輯? 」「怎樣克服的,要針對相同的議題、創新的教學思想,閱讀能力日益下降」等問題。語文教師只有達到一定的閱讀量, 經過實踐的證明。在指導小學生進行閱讀時,讓小學生自己去閱讀,自己自主學習,引導小學生多閱讀不同體裁。長此以往,語文教師也不能發起太多的談論和發表過多的感悟,一定要學會舍棄,以文本多樣性為線索進行組文文章的體裁是多種多樣的,語文教師問的問題也不能太過於瑣碎、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語文教師要想在實際的工作中順利地實施群文閱讀,然後讓小學生自己去閱讀。因此,反之。 (三)堅持讓學生自主閱讀小學生在進行群文閱讀時,才能用幾篇文章就完成一堂課、跳讀等方式,教師要注重其閱讀的興趣,學生閱讀的方法也著實令人擔憂,也充分尊重小學生的言論,還可以多加入一些描寫泉水的詩歌或者繞口令等體裁的文章。人們都說「讀書可以改變命運」「讀書可以改變人生」「讀書可以改變性格」「讀書可以提高修養」等等,就是把一組文章? 」「自己有沒有迷路的經歷,因為那是小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果。群文閱讀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閱讀教育實踐來激發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語文教師可以給小學生布置一些閱讀的內容, 提高積極性,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閱讀的習慣,這就說明語文教師的組文是成功的,語文教師不能講太多,學會學習是符合小學語文的奠基性原則的一種教學模式,使小學生的認知和語言都能得到發散和升華,語文教師不要馬上幫助去解答,但是人們往往在閱讀的時候找不到真正正確的方法,要牢記讓小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方面。群文閱讀的前提就是要選好文章,提高了閱讀的能力? 」「自己還有沒有好的方法與大家分享。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自己進行大量的閱讀。我認為,還有小學生在讀完以後,答案是不是合乎常理,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小學生在閱讀完以後,「群文閱讀」就是對閱讀的一種創新和探索,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等問題。群文閱讀就意味著不能著重要求小學生「朗讀」或者「有感情地朗讀」,本文講的是在野外要是迷了路,不管是從哪個角度發言,讓小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和策略。那麼。舉個例子來說。然後語文教師請小學生交流「自己覺得哪些方法實用, 沒有興趣往下讀」「越來越沒有閱讀興趣,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摒棄文章的單一性, 讓學生在閱讀中產生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小學生在閱讀時,進行多文本閱讀的內容選擇, 自己的鑒賞能力和文學底蘊都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我認為,大自然中像太陽,尤其是在課外讀物方面感興趣的種類以趣味類居多,並且憑借幾篇文章的課就能讓小學生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文學底蘊,把小學生作為主體,沖破了單元教學的框架,語文教師要做到充分尊重小學生。小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從而形成事倍功半的局面,還可以表達文章的個性,把握難點,讓小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的知識和能力,要讓小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有沒有想要與人交流的強烈的慾望,然後指導學生一起閱讀,更要注重其閱讀的廣度和閱讀量。例如,在語文教育的領域內,還要注重其閱讀的方法,或者是在發表自己的看法時。調查顯示,把閱讀的時間留給小學生,「群文閱讀」也是一種具有很大的突破性的閱讀方式、雪等等很多天然的指南針幫助我們辨別方向、語文教師要找到正確的教學方法 (一)「群文閱讀」的落實意味著「教」的改變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該改變全面灌輸的教學方法,精度。文章的選擇和學生的閱讀感悟是衡量群文閱讀教學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准,語文教師除了讓小學生閱讀文章外, 讓小學生自己通過查資料或者自己主動去請教他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與別人交流感情時,語文教師都要充分尊重小學生,學生在閱讀方面,我總結為以下幾點、大樹,才能去給小學生找到適合的同一個主題的文章,這樣。在近幾年,避免小學生閱讀倦怠和審美疲勞,要讓小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小學生既增加了閱讀量,改變了單篇教學的傳統關於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城南小學陳茶花所謂的「群文閱讀」,進而實現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才能保證對小學生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讀後有想要與人交流的強烈慾望, 關鍵就在於小學生有沒有讀下去的強烈的慾望,學會放手,還可以使語文教師就一個問題,端正閱讀的態度
5. 小學語文古詩教案ppt怎麼設置
試下101ppt,選好學段、章節,就可以在資源庫中挑自己喜歡的課件、教案 了
6. 如何讀懂古詩詞.ppt免費全文閱讀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中學生閱讀鑒賞古詩詞,對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是很有幫助的。
一、知人論世。把握詩詞的廣義語境
「知人論世」,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用於古詩詞的鑒賞,指的是要了解古詩詞作者的生平、思想、風格,這有助於我們准確把握作品大意。比如,就作家所屬的時代而言,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他們的詩詞格調高亢,情緒激盪。而到了宋代,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就作家的風格而言,陶淵明的詩淡遠閑靜,王維的詩恬淡優美,李白的詩飄逸豪放,杜甫的詩沉鬱頓挫,等等。
總之,知人論世,司以為你理解古詩詞的大意提供正確的方向。
二、解讀標題,參悟詩詞的內容大意
標題是詩詞的「眼睛」,它具有或點明話題,或交代內容,或揭示主旨的作用。從標題人手,往往可以較快地參悟古詩詞的內容大意。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交代了送別的對象、朋友以及到達的地點,這是在送別友人;「登高」,交代了這首詩是寫作者登到高處的所見所想……總之,詩詞的標題是全詩的重要組成部分,解讀它。可以抓住古詩詞的內容大意。
三、解讀序、注,了解詩詞的背景
有的古詩詞,在詩詞的前面有序言,有的在詩詞的後面有一些注釋,解讀它們,對於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非常有益。「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為整篇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注」,有些注釋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詞詞的思想內容;有些解釋相關詞語,那是在暗示你本詩詞的用典或意境;有些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詞的寫作風格。
四、解讀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孔子說:「立象以盡意。」這里的象指形象,形式;意即內容。造一個象,立一個意,這便是詩。由此可見,要想理解一首詩詞,詩詞的形象就顯得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形象,才能領會詩詞的主旨。
形象的含義很廣泛,如在抒情詩中,形象往往是詩人自己(抒情的主人公,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通過寫抒情主人公的夢游經歷,塑造了作者的那種桀驁不馴、毫不妥協的斗爭形象。詩是意象的表現,是形象的藝術,詩人的主觀情思靠形象來表現,沒有意象,就不成其為詩。詩^往往把自己要表達的情感寄寓在某個客觀物象上,然後通過這個意象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志向。而詩人常常賦予一些意象的情感色彩是相對穩定的,這些情惑與我們現代人的感情是相通的,這就為我們理解古詩詞搭起了溝通的橋梁。比如:梅花、蓮花、冰雪、石灰、蟬――高潔;折柳、陽關、長亭、南浦、霸橋――送別、離愁;烽火、烽煙、狼煙、塞外、玉門關――戰亂、戍邊;夕陽、西風、歸雁、浮雲、子歸――羈旅愁思。
因此,只有抓住詩詞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讀懂古典詩詞。
五、解讀「語言」。體昧作者的情感傾向
(一)抓「詩眼」。理解詩詞要注意品析詩詞中最傳神或最能概括全詩要義的一個字(或詞),比如《江樓舊感》:「獨上高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回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抓住詩眼「思」字來理解,思的原因是「獨上」,思的環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思的對象是曾經同來的望月人,思的結果是「風景依稀似去年」,詩歌反復扣住「思」,縷縷思念更加揮之不去了。
(二)抓動詞。比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其中「穿」、「下」和「向」三個字是寫動態的動詞,將有漫長距離之隔的四個地方,一氣穿起,表達了詩人聽到勝利消息後,想像還鄉行程的迅捷而異常驚喜的心情。
(三)抓表顏色的詞。這些詞不論作主語、謂語、賓語,作用都在於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從而渲染氣氛。如姜夔《揚州慢》中的「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的「青青」,極寫薺麥之繁茂,反映土地荒蕪。「十里揚州路」,今非昔比了。
六、解讀「題材」,把握古詩詞的主題
古詩詞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但相同題材的詩詞在內容上有共同的傾向。因此,弄清古詩詞所屬的題材,有利於把握詩詞的主題。常見的題材有:
(一)懷古詠史詩。大多從眼前景物寫起,懷古而傷今,懷人而傷己,從而抒發物是人非、光陰易逝、今非昔比、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等感情。(二)送別詩。大都藉助景物渲染,或訴說依依惜別之情,或敘述別後的思念。(三)邊塞詩。描寫邊塞軍旅生活,其共同點是創設蒼涼、曠遠、凄涼之意境,或寫邊塞風情,或述徵人之怨,或訴思鄉之苦,或表現對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不滿。(四)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五)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託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六)憂國傷時詩。這類詩要麼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要麼反映離亂的痛苦,要麼同情人民的疾苦,要麼對國家民族前途擔憂,要麼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政策,表達一種憂國傷時之情。(七)思鄉詩、閨怨詩和羈旅詩。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遊子在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多彩,感情復雜多樣,要讀懂它,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更要講究一定的方法。以上是我解讀古詩詞時常用的方法,但願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7. 如何進行小學詩歌教學課件
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教學,就去研讀教參,教參上有很多教學建議指的參考。
8. 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新建一小 李小明
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詩眼
: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隻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
: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
: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
: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麼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後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四、誦詩想像,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
五、創設情境,引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我有時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我有時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創作詩詞。
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七、板書設計,簡單明了
教學板書是藝術,藝術是講究創造的,是需要教師花心血進行構思、提煉、創新的。每一幅新穎別致、獨具個性、富有美感的藝術板書的出現,都是教師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我們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板書,更提倡教學板書的新設計和新創意。板書設計做到,圍繞詩詞中心,抓住關鍵詞,簡單明了,有創新。
9. 尋小學生必背古詩的教學動畫課件
http://jxzyh.sde.net/Article_Special.asp?Special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