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故事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技巧有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往往存在著這樣一套模式:首先是教師有表情地講述一遍故事,要求幼兒認真傾聽。講完後,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裡有哪些人物或動物?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接著是邊出示圖片邊分段講故事,提問:這一段里有誰和誰?都說了些什麼?這中間還要讓幼兒學說新詞和短句。最後是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一遍故事錄音,並要提一個總結性的問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剖析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它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 第 一、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影響了故事內容的傳授,教師無論講什麼故事,都把它套進這個模式里,勢必會影響幼兒聽故事的新鮮感和敏銳感。 第 二、失去了故事教學的愉悅性和趣味性,這是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魅力,一則好的故事,往往能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春雨潤物般的情感來打動幼兒的心靈,使他(她)產生情感上的呼應和共鳴。 第 三、幼兒是帶著回答問題的壓力來聽故事的,他們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從何談起?如果故事教學只滿足於使幼兒獲取知識、接受教育這樣一種表層功能,那麼故事教學的深層功能——開啟幼兒熱愛文學的心靈之門,引導幼兒踏進文學殿堂的啟蒙功能又體現在哪裡呢?因此,我認為要改善幼兒園故事教學的模式,不拘一格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故事教學的功能,尤其是深層功能,使幼兒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滿足他們各方面的精神需要。 不同的故事具有不同的內容、情節和結構,我覺得要激發幼兒聽講故事的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主題、情節,使之產生心靈上的呼應和共鳴,關鍵在於教師的課前准備工作,教師必須反復鑽研作品,分析故事的主題,掌握故事的情節、結構,找准其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出適合幼兒和作品的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此, 我向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一、活動參與法 幼兒生性好動,年齡越小,這個特點就越明顯。因而故事教學不應僅僅是靜態的,還必須與幼兒的身體活動、操作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有關詞彙和句子,也可以使他們進一步熟悉作品,體驗思想情感和鞏固記憶。 故事《小老鼠和落葉》里鼠媽媽和小老鼠打掃落葉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有趣,是全文的重點、難點所在,這里不僅有「頂、扛、掃、耙、扛」這些表示打掃的動詞,還用上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就准備了一些小老鼠的頭飾和簡單的道具,讓幼兒進行故事表演,他們興致極高,演得怡然自得,在表演過程中,他們會自然地運用作品中的對話、動作、表情來再現作品,活動參與法真不愧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難點前置法 學前期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於萌芽狀態,對於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設計教案,那麼有些故事內容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採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 比如故事《包公審石頭》,我考慮到幼兒很難理解「包公為什麼會罰觀看熱鬧的人每人一枚銅錢,並讓他們把所罰的銅錢扔入水中,由此來判斷偷賣油條小孩錢的小偷是誰?」課前,我就准備幾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沒有沾油的硬幣,在講述故事前,讓幼兒分組做個小實驗,將兩種硬幣分批投入清水中,通過觀察實驗操作中的現象,使幼兒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達到啟發幼兒思維,開發智力的目的,同時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三、擴充講述法 有些故事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力,進行擴充性的講述,在聽聽講講的過程中,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就誕生了。 象故事《小蝸牛》,篇幅不長,字里行間蘊含著四季的典型特徵和季節輪換的順序。課前我精選春、夏、秋、冬四幅圖片,並把它們布置在活動室的四周。上課時,我邊操縱指偶邊講述故事的第一段,提問: 「這是哪個季節發生的事?」幼兒異口同聲地說:「春天。」「春天就象蝸牛媽媽說的只是樹葉兒發芽了嗎?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我們快幫小蝸牛找找吧!」幼兒很快地來到春意圖前,眼前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他們彷彿置身在萬物復甦的美好春光里,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許多春天的景色,比如:小草變綠了,桃花紅了,迎春花吹起小喇叭,「嘀嘀噠!嘀嘀噠!」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朋友手拉著手去春遊……凡是在春天裡發生的事全讓他們說到了,同樣的,在以後的夏、秋、冬三季的擴充性講述中,幼兒表現得非常出色。通過這個活動,不但加深了幼兒對四季特徵和輪換順序的認識,而且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最值得欣慰的是誕生了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小蝸牛》,實現了師幼互動。 四、情景激勵法 故事教學活動往往需要參與者有極大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努力創設一個充滿感情色彩、能引起幼兒情緒激動的情境和環境.使之親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像、去大膽表述自己的意願,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分析故事《最奇妙的西瓜》,我認為最重要的要讓幼兒感受到參賽西瓜的奇妙之處,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精心製作一些新穎有趣的西瓜模型:手提包形的西瓜、外面是瓜瓤裡面是瓜皮的方形西瓜和狀如水塔、裝著水龍頭的大西瓜。在輕快的音樂聲中.教師頭戴王冠,以瓜瓜國國王的身份,笑容可掬地迎接每一位小貴賓(由幼兒扮演),幼兒饒有興趣地參觀西瓜展示會,初步感受到這些西瓜的奇妙之處,愉快地和小夥伴交流自己的參觀所得,同時他們也非常想知道這些西瓜是誰發明的?這時候,「國王」就安排他們觀看情景表演,讓他們知道故事的內容,同時也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疑團。接著,「國王」徵求小貴賓的意見,讓他們說說:「最喜歡誰發明的西瓜?奇妙在哪裡?」最後,「國王」讓小貴賓談談:「我想發明怎樣的西瓜來參加明年的西瓜節?」縱觀這個活動,幼兒始終置身在寬松、自由的游戲情景中,他們想說、愛說、敢說,在與老師、同伴的交流中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愉快的情緒得到了體驗,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倡導的精神相一致的。 五、師幼對講法 有些故事,上下句或者是上下段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邏輯推理關系,這時,你大可不必把整則故事一古腦兒地全部講出來,而可巧妙地採取留下一半給孩子的方法,啟發、鼓勵幼兒積極思維,講述出故事的另一半,通過師幼對講的方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述故事《小兔逃跑》前,我簡要地向幼兒介紹師幼對講的方法——要求幼兒聽清我的上句,編出下句。我示範講完第一組對句後,問了兩個問題:「小兔想變成什麼逃跑?兔媽媽變成什麼去追?」幼兒不假思索地說出:「小兔想變成小魚逃跑,兔媽媽就變成釣魚人把小兔釣上來。」我馬上予以肯定,接下來,我要求幼兒圍繞「如果你是小兔,你會變成什麼逃跑?」「如果你是兔媽媽,你會變成什麼去追?兩個問題,引導幼兒分別站在小兔和兔媽媽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參照第一組對句的句式進行回答。由於這種「你逃我追」的游戲方式深受幼兒喜愛,幼兒也不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幼兒非常投人,他們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回答接連不斷,尤其是後面的仿編部分,幼兒表現得更為積極,有的說:「要是你變成荷塘
Ⅱ 求一篇幼兒園教學故事
[摘 要]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開展故事教學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必須採取恰當的方法、遵循正確的原則。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園;方法;原則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內容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故事,還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學幻想故事等。它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明確開展故事教學的目的
愛聽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幼兒最易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活動意義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對幼兒實施良好的品德教育
幼兒正處於發展成長時期,由於知識和經驗有限,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只用口頭說教是難以達到的。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使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行為是對的或是不對的。而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現實生活,並以活生生的形象來反映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由於是非鮮明,感染力大,幼兒在聚精會神地聽故事的同時,往往會為正義和善良而快樂和歡呼,為小主人公悲慘的遭遇而流出感傷的眼淚,為故事中人物的機智而點頭或對愚笨而搖頭。幼兒聽過某些故事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往往會有所改變,如知道關心別人了,愛清潔了,不是那麼愛哭了,等等。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故事在幼兒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階段,他們的語言質量不高,詞彙貧乏,有時表達的句子還不符合語法結構,在此,幼兒故事可以成為孩子們的"語言教師"。通過故事讀物和視聽資料進行語言教學,往往比僅針對個別語法要點進行練習更有趣,也更有效。故事能為幼兒提供真實、自然、豐富的語言輸入,幫助他們學習把話說得清楚並富有表現力。
幼兒在記住故事的同時,也記住了優美的藝術語言。這對豐富幼兒的詞彙極有幫助。在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中,幼兒不僅要聽故事,還要根據語言教學要求,練習復述故事。這對幼兒清楚准確發音、連貫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大有作用。
(三)豐富幼兒的知識
豐富幼兒知識,啟迪智慧,是幼兒故事教學的重要功能。幼兒正處在人生的早期階段,他們知識貧乏,認識能力有限。因而年幼的孩子常常不斷地向成人提出"是什麼"和"為什麼"等問題。為使孩子對大千世界有所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理,給孩子們講述故事能生動地告訴他們"是什麼"和"為什麼",從而為孩子打開知識的窗口。
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在聽故事時,會在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評價。雖然這樣的思考是初步的,結論甚至是幼稚的,但對於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卻是有意義的。此外,幼兒的知識越廣泛,想像也就越豐富。可見,故事教學是激發幼兒大膽想像、啟迪幼兒智慧的有效方式。
這一點在童話、寓言和科學幻想故事中更為明顯。它們能把幼兒帶進一個神奇而誘人的世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嚮往。故事中生動的形象,濃郁的情趣,自由放任的幻想,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理,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和動機的激發在幼兒的學習中至關重要。幼兒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與興趣誘發的。只要是適合幼兒的故事,他們肯定會興趣盎然、聚精會神地去聽或去閱讀,從而使其形象思維與創造性聯想得到充分的調動。
二、幼兒故事教學活動的組織方法和注意要點
組織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將情景游戲、課堂表演、口語交際、環境沉浸等多種形式貫穿於教學中,其具體方法有:
(一)提問法
提問法是故事教學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提問法主要在以下幾種情形中運用:
一是故事教學開始時,以提問引出作品,為講述故事內容做鋪墊。
二是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時,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層層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能引起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回憶,如"故事中的主人公說了什麼話?而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怎麼樣了?"也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領悟故事的主題,如"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教師還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自己對作品的內心體驗表達出來,如"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等等。
三是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或續編故事時,為保證幼兒將故事的主要情節講述出來,教師可以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作品中的主要內容。此外,在續編故事中,教師還可以採用創造性提問的方法,以啟發幼兒的想像。例如,在著名故事《狼來了》中,教師可以這樣問:"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為什麼沒有任何人去幫他。這時男孩一定後悔說謊話,欺騙人們。如果他當初不說謊話,真的有狼來了,會是什麼樣子呢?"不過,創造性提問只適合於年齡較大的幼兒,對小班孩子,一般採用回憶性和體驗性的提問,以幫助幼兒理解並體驗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使用提問法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幼兒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幼兒理解欣賞故事中的主要內容,同時獲得審美愉悅,領略作品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多地提問,尤其不要過多地運用回憶性的提問。因為這種提問很容易千篇一律,如果按照"故事裡有誰,他們在於什麼,結果怎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種公式提問,幼兒很容易對生動、有趣的故事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故事活動失去興趣。因此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將回憶性提問與體驗性提問、創造性提問結合起來,盡量少用回憶性提問,將單調、機械的模式化問題轉為啟發式問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活潑。
第二,教師還要注意提問法使用的時機和技巧。一般說來,在教師講述故事時不要提問,尤其是對那些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的故事。若教師在講述中發現某個幼兒不認真聽講,可以採用注視或手勢暗示的方法,也可以提高聲音或突然停止講述以引起幼兒的注意,但不要因此而停下來問這個幼兒幾個問題或讓他把前面的故事復述一遍。這種做法不但無效,還會使其他幼兒對故事的興趣降低,破壞故事的完整性。教師在提問時也不要連珠炮式地在同一時間向幼兒提出幾個問題,而要按順序統籌安排。在第一次講述完後向幼兒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回憶性的,問題不可太多,2~3個即可。第二次講述完後再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故事的主要情感,但同樣地,問題也不要太多,最多3~4個,否則故事教學課就變成了單調乏味的提問課。
(二)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故事教學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一般在中班和大班使用。討論法一般運用於理解作品階段和續編故事階段。在幼兒已基本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後,為
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以深入理解作品內涵,教師一般可採用討論的形式,讓幼兒積極地動腦筋思考故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設身處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辦法,使幼兒在積極動腦筋參與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童話故事《小老鼠做蛋糕》,教師在講完故事後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小老鼠是怎麼想辦法做蛋糕的?蛋糕做好後,小老鼠是怎麼吃的?你喜歡故事裡的小老鼠嗎?為什麼?如果你是小老鼠,你用雞蛋做什麼?"而在續編故事階段,教師運用討論法是讓幼兒就故事的情節發展做一個簡要的分析,然後再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進行合理性的續編。討論有助於幼兒拓寬自己的思路,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從而在續編時能做到故事結構完整,結尾與中間、開始部分形成合理的呼應。
教師在運用討論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幼兒討論後,要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仍以《小老鼠做蛋糕》為例,在幼兒討論之後教師要引導他們歸納出幾個問題:小老鼠看到雞蛋想到做蛋糕--聰明的老鼠;小老鼠將蛋糕分給大家吃--熱心腸的老鼠;小老鼠用兩個半圓的碎蛋殼做汽車--敢於想像創造的老鼠。一旦幼兒歸納出以上幾點,那麼幼兒對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是討論中要充分發揮所有幼兒的積極性。如果有可能,教師應該讓幼兒分組進行討論。對那些不擅長言辭的幼兒,教師要給予積極的關注,鼓勵他們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三)中斷法
中斷法可運用於中、長篇故事的講述中。這些故事由於篇幅較長無法一次講完,因此教師在情節扣人心弦處有意停下,且每次中斷時巧妙設置疑問、懸念,讓幼兒猜想,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短篇故事講述中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以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聯想。比如,教師可以就故事的情節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為什麼呢?"然後作短暫停頓後說:"聽我講下去就知道了......"也可以就後面要講的情節提問,如"猜一猜,接下去會怎樣呢?"讓幼兒簡短地議論後說:"是這樣嗎?聽我往下講就知道了......"
教師在運用中斷法時,要記住這種中斷是在需要的時候做暫時中斷,而不是隨意中斷,中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因此,中斷法的運用要適時、適當,要少而精,不宜頻繁使用。
三、開展兒童故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如何選擇故事
在選擇用於教學的故事時,教師需要考慮這樣三個方面:故事的可讀(聽)性;教學主題;幼兒的年齡層次。
可讀(聽)性涉及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語言結構的復雜程度、故事內容的精彩程度和故事的長度等因素。判斷故事的語言難易程度應以幼兒的現有水平為依據。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克拉申關於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設,幼兒是通過理解略高於其現有水平的語言輸入進行語言習得的。因此,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應控制在幼兒的語言水平之內,又要包含新的語言知識。如果幼兒理解不了故事中大部分語句,再精彩的故事也會令他們失去聽或讀的興趣。此外,圖片和體態語言也是幫助幼兒聽懂有一定語言難度的故事的有效手段。從結構和內容上看,應選擇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有趣的故事。從小班到大班,故事內容的復雜性應該是呈梯度上升的。從故事的長度采看。用於課堂講述的故事不宜太長,因為聽故事是一個緊張興奮的過程,幼兒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太長的故事會使他們疲倦,失去聽講的興趣。書面閱讀的故事可以稍長一些,因為幼兒可以重看前面的內容。另外只有情節突出的故事才具有可讀性,正如英國教育家安德魯•萊特(Andrew WrisLt)所說,大段的描述是運用故事教學時所忌諱的,用於幼兒教學的故事尤其如此。
教學主題是教師選擇故事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根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選擇相關的故事,這樣,既能降低故事的難度,又能擴大幼兒的知識面。選擇故事時,教師應選擇線索清晰的故事,以便於孩子根據故事線索理解、復述或轉述故事的內容。
幼兒的年齡也是選擇故事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低齡幼兒,宜選擇重復率高(包括詞、句與段落的重復)且朗朗上口的故事。這對幼兒牢固掌握基本的詞彙和句型結構以及形成正確的節奏感很有幫助。
(二)如何設計故事教學中的活動
活動的設計是故事教學的關鍵。語言教學環境下的"講故事"不同於作為娛樂消遣的"講故事"。後者的主要目的是"樂",除了聽或讀以外,一般沒有其他活動;而前者可以說是"寓教於樂","教"才是目的,圍繞故事所展開的各項活動是達成"教"這一目的的途徑。
准備活動:准備階段的活動一般在呈現故事內容前進行,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清除幼兒理解障礙;二是讓幼兒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掃除語言障礙的准備工作主要是針對影響理解故事內容的關鍵詞和句而言的,對不影響幼兒理解或圖畫中可以猜測出意義的生詞不必解釋。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教幼兒生詞的活動,也要既有意義又有趣,並盡可能與故事內容相關。
在講述故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出如下活動:在幼兒聽故事時,教師向他們出示相應的教學卡片,幫助他們理解;讓幼兒通過畫面猜測故事的大意;將打亂順序的圖片按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結合故事的關鍵詞猜測故事內容等。富有新意、手腦並用的活動是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比如,邊聽邊做出相應的動作;根據故事情節找出相應的圖片,或拼圖;根據動作或描述做出判斷,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不是評價幼兒答案的對錯,而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引發他們思考,同時降低聽的難度,提高故事的可聽(讀)性。講故事時教師身體語言的運用可增強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講故事比讀故事更具個性特點,教師可觀察兒童的反應,並隨時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如重復和輔以動作等。講故事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口語水平和較高的表演才能,對於口語水平一般的教師,應在講完故事後,多讓幼兒聽錄音磁帶,這樣有助於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表達活動。例如,可讓幼兒根據圖畫復述故事或簡單描述人物或事物、為故事添加一些內容、根據故事內容分角色表演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提高幼兒的聽說能力,也有益於訓練幼兒的推理和想像能力。為降低活動的難度,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當幼兒試圖復述故事時,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這些活動應盡量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此外,幼兒是喜歡表演從錄像中看到的短劇和故事的,通過表演他們將從中獲得一種成就感。
(三)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任何一種活動形式,時間久了,孩子都會厭倦。冷漠的情緒會使活動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競爭機制,這一難題便會迎刃而解。競爭能激活幼兒潛在的能力,能激起幼兒的進取心。幼兒好勝心強,大都不甘落後,所以在設計活動時,可採用激勵機制,並配以各種形式的獎勵,對優勝者給予賞識,對進步者給予鼓勵。有時是幾句鼓勵的話,有時是-朵小紅花、一顆小星星,這些都會使孩子們獲得一種成就感,始終保持對故事的興趣,將聽、講故事作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總之,在幼兒園開展故事教學活動,要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幼兒通過體驗、參與,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Ⅲ 幼兒園老師給孩子講的故事3分鍾左右的誰能提供下謝謝
十二生肖的故事: 你知道自己屬什麼嗎?有屬小白兔的,有屬大老虎的………有屬貓的嗎?沒有,怎麼有屬老鼠的,沒有屬貓的呢?這里有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們說:「我們要選十二種動物作為人的生肖,一年一種動物。」天下的動物有多少呀?怎麼個選法呢?這樣吧,定好一個日子,這一天,動物們來報名,就選先到...的十二種動物為十二生肖。 貓和老鼠是鄰居,又是好朋友,它們都想去報名。貓說:「咱們得一早起來去報名,可是我愛睡懶覺,怎麼辦呢?」老鼠說:「別著急,別著急,你盡管睡你的大覺,我一醒來,就去叫你,咱們一塊兒去。」貓聽了很高興,說:「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謝謝你了。」 到了報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來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貓的事給忘了。就自己去報名了。 結果,老鼠被選上了。貓呢?貓因為睡懶覺,起床太遲了,等它趕到時,十二種動物已被選定了。 貓沒有被選上,就生老鼠的氣,怪老鼠沒有叫它,從這以後,貓見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拚命地逃。現在還是這樣。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嗎? 它們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怎麼讓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這里也有個故事。 報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們在路上碰到了。 牛個頭大,邁的步子也大,老鼠個頭小,邁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才剛剛跟上牛。 老鼠心裡想:路還遠著呢,我快跑不動了,這可怎麼辦?它腦子一動,想出個主意來,就對牛說:「牛哥哥,牛哥哥,我來給你唱個歌。」牛說:「好啊,你唱吧---咦,你怎麼不唱呀?」老鼠說:「我在唱哩,你怎麼沒聽見?哦,我的嗓們太細了,你沒聽見。這樣吧,讓我騎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來,你就聽見了。」牛說:「行羅,行羅!」老鼠就沿著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讓牛馱著它走,可舒服了。它搖頭晃腦的,真的唱起歌來: 牛哥哥,牛哥哥,過小河,爬山坡,駕,駕,快點兒羅! 牛一聽,樂了,撒開四條腿使勁跑,跑到報名的地方一看,誰也沒來,高興得昂昂地叫起來:「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還沒吧話說完,老鼠從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躥,躥到牛前面去了。 結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給排在最前面了。
Ⅳ 中班語言故事教案歡迎,新年
幼兒園教案:歡迎新年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感受故事的語言美及新年的歡樂氣氛。
2.增進對時間概念的認識。
活動准備:
1.與幼兒談談以往過新年的感受,激發過新年的興趣與願望。
2.學習拜年時人們之間應該說的話。
3.供幼兒作畫時的圖畫紙,筆。
4.背景圖一幅,太陽,雨水,微風,炮仗,溪流,許多小昆蟲的貼絨。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背景圖,引導幼兒說說圖中所展現的氣氛。
二.教師有表情地朗讀作品,引導幼兒安靜傾聽。
提問:
1.不管是天上的太陽,空中的微風,還是地上的花朵,它們都在想什麼?
2.大家是怎麼表現的?
三.教師再次朗讀作品,引導幼兒理解作品的內容。讓幼兒了解新年到來後,各種事物發生的可喜的變化,讓幼兒充分討論,感知故事的喜慶氣氛。
提問:
1.太陽,白雲是怎麼迎新年的?
2.雨水,炮仗花是怎麼迎新年的?
3.微風,溪流呢?
4.許多小昆蟲是怎麼做的?
四.引導幼兒有表情地朗讀作品,重點學習不同人物的語言。
1.教師用聲音賦予故事中不同角色以不同的個性,烘託故事氛圍。
2.引導幼兒有表情地朗讀作品時,要注意發好鼻音和翹舌音,讀好人物的語言。
五.在掛歷上標示新年的日期,和幼兒一起數一數,再過多久是新年?
六.與幼兒一起討論准備怎樣迎新年?讓幼兒將自己的想法畫下來貼在語言區。
【更多幼兒園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
Ⅳ 幼兒園中班期末教案《新年喜洋洋》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讓幼兒知道一年有十二個月,有大月小月之分,初步學習使用日歷查找日期的方法,
大班主題:新年喜洋洋
。
2、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
活動准備:
1、大掛歷一本、數字卡片(12、365、31、30、28)
2、幼兒人手一本日歷
活動過程:
一、出示大掛歷,引起愛好。
提問: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張什麼?(大掛歷)它是哪一年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二、理解數字與掛歷的關系。
1、出示數字12,請小朋友猜一猜這個數字12與掛歷有什麼關系?(一年有12個月)與幼兒一起翻看,並數數。
2、出示數字365,幼兒認讀,並猜猜這個數字是多少?它與掛歷有什麼關系?(一年有365天)
3、出示數字31,一起讀一讀,31與掛歷有什麼關系?(幼兒觀察日歷)(有的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1天呢?(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
4、出示數字30,方法同上,一起發現哪幾個月只有30號?
5、出示28,一起讀一讀,28與掛歷有什麼關系?二月是28天,
三、了解大月小月
師:我們把有31天的月稱為大月,30天的稱為小月,二月最小叫平。你們有什麼好辦法來記住這些大月小月嗎?(拳頭)
四、欣賞故事,加深理解。
師:老師還把這些數字編到了故事裡,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提問:年媽媽的孩子叫什麼名字?年媽媽為日娃娃蓋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最小的房子住了幾個日娃娃
五、我發現的日歷秘密。
師:請小朋友找找你們的日歷上還有哪些秘密呢?
幼兒尋找,鼓勵幼兒間能相互提問。(比如:星期,英語,節日、節氣等)
六、練習查找日期。
老師根據幼兒的生活請幼兒學習查找日期,如六一節,九月一日等,並請幼兒介紹自己尋找日期的方法,比較哪一種方法又快又好。
活動結束:
在活動區請幼兒學習製作一本自己的精美掛歷。
Ⅵ 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會變色的房子》(看圖排序講故事)
幼兒園教案及教學反思:變色的房子 教師:屈老師 活動設計背景: 新《綱要》明確提出了:「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的環境,支持、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讓幼兒想說、敢說。」房子這個話題孩子們是比較感興趣的。每位孩子都有自己夢想的房子,但都不一樣,他們也會對不一樣的房子感到好奇。《變色的房子》這個故事較奇妙別致,小豬通過種下種子讓房子變色,故事充滿童趣,容易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故事中伴們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團結的精神是值得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能對故事情節發展進行合理想像。 2、感受四季的色彩美,豐富幼兒詞彙:綠油油、金燦燦、紅彤彤、雪白雪白。 3、體會小夥伴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四季的色彩變化 難點:運用詞語(如綠油油)說簡單的句子 活動准備: 1、圖片:四種顏色的房子、沒有顏色的房子、小動物。 2、綠葉子、金黃色的小花、紅果子、白雪花。 3、掛圖,VCD,畫有房子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創設環境,引出主題,激起幼兒的興趣。 1·根據生活經驗,讓幼兒談談自己喜歡什麼顏色的房子。 小朋友,你們你們現在住的房子是什麼顏色的?你們住的房子都是不一樣的,都很漂亮,咦?是誰在嘆氣呀?(唉!)引出小豬。哦,原來是小豬,(出示小豬)以小豬的口吻:我蓋了間新房子(出示沒塗色的房子),想給它塗上漂亮的顏色,可是我不知道塗什麼顏色好看? 2、幫助小豬出主意 小朋友,你們願不願意幫助小豬想想辦法呢?你覺得小豬的房子塗上什麼顏色最漂亮呢?(孩子說出自己喜歡的房子以及喜歡的理由),小朋友們說得真好,小豬也請他的朋友幫忙出主意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分段引導幼兒欣賞。 1、有感情、富有童趣地講解故事。 提問:(1)小豬會請哪些朋友來幫忙呢?小朋友想想,他們會給小豬什麼樣的主意呢? 小羊說的是什麼顏色的房子?小羊是怎麼說的呢?(出示綠房子)小鴨又是怎麼說的?(出示黃房子),紅色房子是誰的主意?它是怎麼說的?(出示紅房子)最後一個是誰?它說什麼顏色的房子最棒呢? 2、繼續講述故事。 小動物們幫小豬出了這么多的主意,可是小豬摸了摸腦袋,心想:朋友們說的顏色都很漂亮,但是到底該塗哪一種呢?他的眼珠骨碌轉呀轉,有了好主意:「你們說的顏色都很好,就照你們說的辦,到時候,請你們來做客!」 提問:誰知道小豬想到了一個什麼好主意呀? 3、接著講故事的結尾。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豬的好主意。提問:小豬想了什麼辦法?根據小朋友的回答,出示掛圖講解圖中不同季節的房子。 三、根據故事內容,鼓勵幼兒給故事取名字。 剛剛這個故事裡面講的是小豬的房子,它家的房子會根據季節的變化有不同的顏色,很特別,想一想給故事起個名字合適呢? 四、根據故事內容進行情景表演。 教師與幼兒一起利用創設的場景進行表演,引導幼兒說說故事裡的話:綠油油的葉子、金燦燦的小黃花兒、紅彤彤的果子、雪白雪白的房子。 五、結束活動。 四個小朋友一組一起給每個季節貼上相應的顏色。(綠葉子、小黃花,紅果子,白雪花) 附故事:小豬蓋了座新房子,他想給房子塗上顏色,可是塗什麼顏色好呢?還是請朋友們幫我出出主意吧! 他問小羊,小羊說:「綠色的房子,綠油油,綠色一定很好看!」他問小鴨,小鴨說:「黃色的房子。金燦燦,黃色一定很漂亮。」他問公雞,公雞說:「紅色的房子,紅彤彤,紅色一定很美麗。」他問小兔,小兔說:「白的房子,雪白雪白,一定很棒!」 小豬摸了摸腦袋,心想:朋友們說的顏色都很漂亮,到底該塗哪種呢?啊!我知道啦!他眼珠子骨碌一轉,有了好主意:「你們的顏色都很好,就照你們說的辦,到時候,請你們來做客!」 小豬找來朋友小鳥唧唧在新房子屋頂周圍播下了一粒粒種子。春天,種子發芽了,屋頂上蓋滿了綠油油的葉子。小羊說:「綠色的房子真好看。」夏天,新房子上開滿了金燦燦的小黃花兒,小鴨說:「黃色的房子真漂亮。」秋天,新房子上掛滿紅彤彤的果子,公雞說:「紅色的房子最美麗。」冬天,新房子上鋪滿了厚厚的白雪。小兔說:「哇,白色的房子太棒了!」 教學反思: 本人這次活動的反思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選擇教學內容上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從生活經驗中了解些四季的變化,本次通過故事的形式引導幼兒學習,進一步感受四季的色彩美。 2、在教學活動中,利用豐富的教具,通過分段欣賞,教師逐步向幼兒提出問題,幼兒能根據故事情節,大膽進行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如引導幼兒說說除了綠油油的葉子,還有什麼是綠油油的,幼兒想出了很多事物是綠油油的。 3、本節課優點:准備教具充分、教師引導語言簡練,幼兒易於理解,積極創造幼兒想和說氛圍。不足:教具出示的時間過短,沒能很好掌握利用。 4、如果重新設計這節課,在最後一個環節,組織幼兒到戶外去尋找不同顏色的事物。充分利用教具引起幼兒的興趣,進一步掌握故事的主要情節。 【更多幼兒園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