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五年級語文:牧童和羊皮狼的課件
蘇州市新莊小學 張燕
一、導入:
先送一條能開啟這堂閱讀課智慧的名言給大家:
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法國寓言詩人 拉販獾?/SPAN>
1、點讀。讀了這條名言,你有哪些充滿智慧的思考?交流後齊讀。
2、回憶一下,你們以前讀過哪些寓言故事?
3、師小結:
中國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語,比如剛才同學們說到的《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刻舟求劍》等等;外國的寓言則不同,像我們學過的《狼和小羊》、《烏龜和兔子》、《農夫和蛇》。但是,無論是中國的寓言故事還是外國的寓言故事,它們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往往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
4、這堂課我們就來學習《伊索寓言》中一則大家非常熟悉的小故事――牧童和狼。因為熟悉,所以,相信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更深入的思考,也會有更精彩的智慧火花閃爍。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聞聲趕來 驚慌失措 喉嚨 一貫 說謊
2、按 「身體」和「靈魂」把課文分為兩部分,用「/」在文中標出。
檢查自學情況:(注意指導「貫」的寫法。「慌」與「謊」的字形,「驚慌失措」的意思及讀法。分男女生點讀兩部分內容,齊聲讀好寓意部分。)
三、精讀課文。
1、 在這個故事中,一貫說謊的人指的就是——(牧童)。
2、 請同學們看課文,文中兩次寫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出示有關句子),另一次是——(出示有關句子)。
3、 牧童這兩次大叫都是要告訴村民們——(板書:狼來了)
是真的狼來了嗎?前面的大叫是謊話,後面的大叫是真話。
(板書:謊話、真話)
4、 這兩次大叫的內容相同,結果相同嗎?
(板書:聞聲趕來、沒人幫忙)
5、為什麼牧童說謊話時村民們都來了,而到說真話時卻沒有人來幫忙了呢?
(板書「?」)
請同學們再讀故事,圈圈劃劃能說明原因的詞句。
A、 討論:你從哪裡看出牧童一貫說謊?(1)「好幾次」——一貫;(2)「哪裡有什麼狼!」——根本沒有狼,牧童在說謊,令人氣憤;(3)「哈哈大笑」——牧童以說謊為樂,拿村民們尋開心。
B、 指導朗讀:牧童知道村民會上當嗎?那麼他當時叫的時候是什麼心情?你也用這樣一來的心情叫叫。我們一起來讀好第一自然段。
C、小結:是啊,正是由於牧童一貫說謊,所以村民們不僅氣憤,而且再也不相信他了。因此不幸降臨到了牧童的身上。狼真的來了!
D、這時候,牧童是怎麼叫的?誰來學學。你覺得他讀得好嗎?
老師覺得這里要讀好,得做到三個一點:「嚇壞了」——聲音抖一點;「慌忙」——聲音急一點;「喊破喉嚨」——聲音啞一點。誰再來讀讀。還有願意和他比的嗎?
E、 你的叫聲,讓我彷彿看到了那個驚慌失措的牧童。牧童說的是真話,卻沒有人去救,書中用一個轉折詞告訴我們這個結果。這個詞就是——「然而」,(把它圈出來)這個詞還可以換成——可是;或者——但是等等。
6、我們來想像一下,這時候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
7、 大家想像力很豐富,由此看來,一貫說謊話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就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就會——(帶來危險)。說慣謊話的人就算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
四、總結:
1、讓我們把這則寓言的「靈魂」牢牢地記在腦子里。齊讀寓意。
2、現在,你對這則寓言的理解一定比以前更深刻。有什麼話想提醒大家嗎?想一想,就寫在課文的下方,看誰寫得精練。
3、交流。那麼,這個「?」解決了嗎?(擦去?)
4、會講這個故事的同學請舉手。下課後請你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五、拓展:
1、看來,同學們學習寓言非常得法,對寓言的「身體」和「靈魂」研究得相當透徹。看到你們這么優秀,我就更想和大家進一步探討了。生活中有類似的事情嗎?
2、在《伊索寓言》這本書里,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小故事,想不想再來研究一篇?
出示要求:讀《蟬和狐狸》,想一想故事說明的道理,在末尾為故事添加「靈魂」。
六、作業:課外閱讀〈寓言集錦〉
圖書館、網上,還有許多有智慧的寓言故事等你們去讀,別忘了,讀到精彩的故事把它記熟了,和大家一起分享啊!
Ⅱ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牧童》古詩資料
作品原文
編輯
牧童⑴
草鋪⑵橫野⑶六七里,笛弄⑷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⑸黃昏後,不脫蓑衣⑹卧月明⑺。[1]
注釋譯文
編輯
詞句注釋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鋪:鋪開。
⑶橫野:遼闊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飽飯:吃飽了飯。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擋雨。
⑺卧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2]
白話譯文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創作背景
編輯
鍾傅原本是一個書生,因李憲推薦做了蘭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順,多次被降職。鍾傅在鎮守平涼(今甘肅省平涼縣)的時候,曾經與一位道士閑游,看見一個牧童牽著一頭大黃牛來到院子里。道人說此牧童會作詩,鍾傅不信。牧童應道人之請,即興作下此詩。[3] [4]
作品鑒賞
編輯
文學賞析
首句「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
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第二句「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
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5]
第三句「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末句「不脫蓑衣卧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麼,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全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鍾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鍾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3] [5] [6]
名家點評
《唐詩鑒賞》:呂岩的《牧童》寫盡了牧童的輕松閑適,一派無牽無絆的天然隨意。[7]
作者簡介
編輯
呂岩,一名岩客,字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號純陽子,自
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詳。呂洞賓本儒生,因科場不利,而轉學道,隱居終南山,活動於關中等地。好以詩言內丹旨要,對鍾呂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貢獻。《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卷
Ⅲ 五年級的《牧童》
鋪床。吃飽飯。
Ⅳ 五年級語文.仔細閱讀《牧童》這首詩,體會詩中描繪的畫面,並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疑答惑:
《牧童》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息回圖:廣闊答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悠悠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望採納,謝謝!
Ⅳ 語文小學五年級下冊牧童思維導圖。急求!!!謝謝!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