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高一下班學期英語教學計劃

高一下班學期英語教學計劃

發布時間:2020-12-31 14:07:54

① 高一英語第一學期教學計劃

、教學指導思想

認真鑽研新課標,樹立新觀念,探索新教法,以落實教學常規,規范教學行為為重點,以大興教科研之風,走科教興校之路為抓手,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推行先學
後教當堂訓練為突破口,在學校教學
計劃
指導下進行工作。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繼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全面培養聽、說、讀、寫四會能力,
理解、分析和閱讀的能力,讓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學習。

二、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性
,
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做好初高中的教學銜接工作,讓學生了解和適應高中的英語學習;

3
、在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在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4
、優化學生的英語學習方法,使他們能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主動學習的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學情分析

學生英語整體水平還可以,上課基本能配合老師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學習氛圍較濃,但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基礎偏差。因此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班級情況准備採用分層
授課和分層布置作業使每一位學生得到提高。

四.教學內容

本學期主要學習英語必修一和必修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每個單元中的黑體詞語以及出現的重要句型;語法主要為;定語從句(
I
)(
II
)和時態。

五、主要工作

1
、全面做好初高中銜接工作。高中學段和初中學段在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式和
學習
方式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幫助高中學生了解這
些差異,引導他們盡快適應高中的
學習
與生活,是擺在新學期我們高一
教師
面前的迫在眉睫的任務。

2.
從每個單元中抽出初中學習過的重點動詞、名詞,作為知識預備,掃清學習障礙。

3

認真研究新課程標准,
認真研究新教材,
認真實施學校推行的先學後教
,
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
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認真備課、
上課,
認真進行自習輔導和批改作業。

4
、單詞一直是學生的難點、薄弱點,直接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要重視詞彙教學,狠抓單詞的記憶與鞏固以及對詞彙的意義與用法的掌握。使學生掌
握科學的單詞記憶方法和養成勤查詞典的習慣。

5
、為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從高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聽力訓練。除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外,還堅持每周兩次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集體練聽力。

6
、堅持每周一次作文訓練,訓練題材、方法力求多樣化,並能及時進行講評。鼓勵學生寫英文日記,對個別英語特差的學生盡量多批改、多指導。

7
、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高中教學的重點,也是高考的重頭戲。在單元教學中專門抽出一節課作為閱讀課,並且有計劃的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

8
、開展
英語
課外活動,提高
學習
興趣:

1
)、開展課外
英語
競賽活動:如開展
英語
口語(演講)競賽、
英語
朗誦比賽、詞彙默寫比賽、英文歌曲比賽等;以活動促教學。

2
)、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創設語言環境。如利用晚修課時間讓學生觀看經典英文影片。

9.
因材施教。學生的
英語
水平參差不齊,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在備課的環節中,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和題目,讓他們在課
堂上都能活動起來,都有事情可做。課外輔導方面,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使他們都能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習方法。「讓優等生深化學習吃得飽,讓中等生全面學
習吃得好,讓學困生側重學習吃得了」。總之,關注兩極分化,避免過早分流和掉隊,幫扶工作從高一就應著手排查,措施應得當,既有知識上的,也要有學法、心理層面
上的幫扶。

閱讀全文

與高一下班學期英語教學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