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大班科學《一分鍾有多長》教學反思
一、對研讀教材的反思研讀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對教材有深入的分析,才能順利的設計活動。新《綱要》中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立初步的數學概念,並學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對於大班的孩子,認識時間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孩子時間概念比較模糊,於是為了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時間的寶貴,設計了體驗一分鍾這一活動。活動《一分鍾有多長》關鍵在於體驗,教師應如何使用各種方法讓幼兒體驗到一分鍾的長短,時間本身就是抽象的東西,應把抽象的東西物化到具體的操作中,讓幼兒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體驗到一分鍾的長短。從而延伸到幼兒對時間觀念的增強,學會珍惜每一分鍾。結合綱要和教材分析,因此我把活動的目標定於: 1、在操作中體驗一分鍾的長短。 2、增強時間觀念,懂得珍惜每一分鍾。 3、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㈡ 幼兒園 社會活動《一分鍾能做什麼》教案及教學反思
通過感受一分鍾、測試時間觀念的環節,我發現大部分孩子的時間觀念存在缺失或者很差的現象,我想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整堂課孩子很感興趣,並且很樂於計算一分鍾之內自己所做的事情。重要的是有些孩子可以體會到、感悟到時間多麼寶貴,應該珍惜時間、「擠」時間等一些道理。這就是我的收獲,也希望孩子們有所得。
㈢ 幼兒園日常教學反思記錄怎麼寫大班
活動名稱:小班體育游戲:快樂的小推車 活動目標: 1、愉快地參與游戲,體驗玩小推車和幫助別人的樂趣。 2、在用小推車「運海洋球」的過程中,能讓小推車基本保持平衡。 3、在「過小橋」「運海洋球」的游戲中練習推、拉「小推車」的動作。 自我反思: 1、目標的達成:幼兒能愉快參與活動,在玩小推車時很快樂,並且通過游戲了幼兒學會了推、拉「小推車」的動作,並且在過「小橋、運海洋球」能讓小推車平穩通過,但由於教師的要求沒有講解清楚,所以幼兒在學習推、拉小推車的時候,動作不是很到位。但總體來說本次活動的目標基本達成。 2、幼兒的表現:游戲活動中,幼兒的參與度很高,都能積極的運動起來,並且對小推車的探索慾望很高,都非常願意跟著老師一起玩小推車。但是規則意識不是很強,有部分幼兒對於老師的指令沒有什麼回應,只是自己玩自己的,未能跟著老師一起沿直線走、繞物走。在到最後送運海洋球的時候很積極,所有的幼兒能按老師的要求運海洋球,一次只運一個,要先過橋,再繞過障礙物,最後將海洋球放進籃子里。
㈣ 幼兒園大班科學《一分鍾有多長》教學反思
兩點反思: 一、對研讀教材的反思研讀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對教材有深入的分析,才能順利的設計活動。新《綱要》中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立初步的數學概念,並學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對於大班的孩子,認識時間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孩子時間概念比較模糊,於是為了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時間的寶貴,設計了體驗一分鍾這一活動。活動《一分鍾有多長》關鍵在於體驗,教師應如何使用各種方法讓幼兒體驗到一分鍾的長短,時間本身就是抽象的東西,應把抽象的東西物化到具體的操作中,讓幼兒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體驗到一分鍾的長短。從而延伸到幼兒對時間觀念的增強,學會珍惜每一分鍾。結合綱要和教材分析,因此我把活動的目標定於: 1、在操作中體驗一分鍾的長短。 2、增強時間觀念,懂得珍惜每一分鍾。 3、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二、對活動設計的反思在進行活動時,為了調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我在知識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備,利用網路下載了課件時鍾,用課件時鍾幫助幼兒體驗一分鍾,使幼兒很直觀地看到了一分鍾的運轉,給老師在教學中提供了方便。我設計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調動幼兒有關時間的概念,出示課件時鍾,幫助幼兒認識一分鍾,感知一分鍾有60秒的關系,這樣孩子對於一分鍾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個環節我可以調整課件撥動鍾面,把時針、分針、秒針三個都呈現出來,這樣就不光認識秒針這單一的知識了。第二個環節讓幼兒猜測一分鍾的長短,孩子的回答各種各樣,並且具體到做哪些事情上面,可惜的是,我卻沒有好好利用孩子的回答,給孩子驗證自己的想像。正如專家所說的,教師已經設疑了,就應該讓孩子去驗證,通過驗證發現自己的想像與實際操作的差別,這么好的體驗過程我卻沒有利用起來,沒有給孩子體驗的過程。這使我想到了孔老師的做法,她讓孩子從不同的方面去體驗一分鍾的不同感受,利用等待一分鍾和觀看動畫片一分鍾讓孩子自主地說體驗的感受,這樣的兩種方式體現了孩子的感受,值得學習。第三個環節利用同樣的時間一分鍾卻有著不同感受,讓幼兒參與操作活動,體驗一分鍾的長短,通過兩次的不同操作,引導幼兒發現時間的價值與自身努力的關系。由於我准備的材料沒有考慮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兩次的操作沒有達到的好的效果,孩子在體驗一分鍾就欠缺了。陳老師的點評讓我深受啟發,教師預設與孩子不符合,沒考慮到孩子對操作材料的反應,以致沒有達到預設的教育目標。第四個環節引導幼兒與同伴操作,體驗一分鍾的快樂,這個環節孩子的競爭意識很強,與同伴共同完成一分鍾的事情,孩子通過拼拼圖、搭玩具共同合作,這個環節我對孩子共同完成的成果沒有進行評價,讓孩子的心理有種失落感,老師應給孩子的成果給予肯定與贊揚,從而使孩子心理產生自信。第五個環節屬於延伸活動啟發幼兒討論如何利用時間,珍惜每一分鍾。我在這環節的牽引有所勉強,正如曹老師說的這個內容是應強加給孩子的,應該引導幼兒自主地發現時間的重要性。整個活動在開展時,我的上課速度節奏有點快,對教材的重點沒有深入進去,導致整個活動沒有達到好的效果。幼兒的大腦不是能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炬。科學的激發,可使幼兒大腦的巨大潛能迸發出來。目前,在我國幼教領域的改革中,教育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觀念決定人對事物的價值取向。只有更新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學的問題。充分認識教育活動的價值,提高教育活動的質量。在教育活動中,要改變過去單純由教師講解、演示、示範來灌輸知識的情況,應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充分動腦、動手又動口,使他們的感官處於最佳活動狀態,充分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通過這次活動和專家的點評,使我發現在組織教學方面自身存在的不足,發現自己與優秀教師之間的差距,也讓我深刻認識到幼兒園園本教研的重要性,通過園本教研的開展,讓我們有機會分享她人的教學經驗。要想上一堂好課,必須要對教材有著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主題內容,推敲教材,認真把握好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制定好教育目標,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更新對教育的觀念,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同時,要在教育過程中明確教師和幼兒互為主客體的地位,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依據幼兒學習特點與規律,不過分追求形式的多樣,不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深入尋找形式背後所蘊含的觀念,才能真正落實到教學活動中提出的任務和目標。有了這些充分的認識,對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起到促進作用,讓我在不斷地反思中進步,不斷地進步中成長。
㈤ 小學數學《一分鍾有多長》教學反思
大班科學活動《一分鍾有多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觀察到幼兒吃飯、版洗手、解小便時所花費的時權間有明顯的區別,有的幼兒動作敏捷,速度快,有的幼兒動作拖拖拉拉,動作慢。大部分幼兒的動作觀念比較淡薄,做事拖拖拉拉的情況比較普遍。如何增強幼兒的時間觀念,改變他們做事拖拉的習慣,提高做事的效率,為他們進入小學奠定基礎是我本次活動的宗旨。
我將活動目標定位:1.在游戲和操作中體驗一分鍾的長短,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抓緊時間、珍惜時間。2.學會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其活動重難點為:體驗一分鍾能幹什麼,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抓緊時間,珍惜時間。活動准備有: 1.PPT, 時鍾一口。2.幼兒操作材料:如珠子和繩子,橡皮泥,積木,紙和小框子等
㈥ 幼兒園 社會活動《一分鍾能做什麼》教案及教學反思
《一分鍾能做什麼》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學生已經學會認識鍾面,知道時、分之間的關系,能正確認讀鍾面上的時間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鍾面上的時、分、秒。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使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真切地感知1分時間的長短。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如一分鍾能寫幾個字、跳繩能跳幾下、能拍幾下球、能走幾步、能讀幾個字……以比賽的形式,通過人人參與,人人體驗,人人感悟,認識1分時間的長短。使學生對1分、1秒具有親身感受。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體驗,玩中理解和掌握知識。把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鼓勵積極發言,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給學生搭建自主的活動空間和交流平台。讓學生獲取新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當然,一節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今後要更加關注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培養自信,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㈦ 怎麼寫幼兒園教學反思
如何撰寫幼兒教學反思?
.從一個經典的實驗看反思的重要性。
咱們先提出一個問題:蒼蠅和蜜蜂哪一個更聰明?
實驗:兩位美國生物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現在兩個玻璃瓶中一個裝5隻蒼蠅,一個裝5隻蜜蜂,然後將玻璃瓶的底部對著有光亮的地方,而將開口朝光亮淺暗的一方。幾個小時後,科學家們發現,5隻蒼蠅找到了開口的一端跑掉了,而5隻蜜蜂在撞擊瓶底無數次後全部死在玻璃瓶里。這是為什麼?研究分析:蜜蜂的生活經驗,它們總是認為有光源的地方就有出口,所以每一次總是全力以赴地沖向光源方向,即使是沖在前面的同伴經過幾次的撞擊終於殞命瓶底,它們也不假思索地前赴後繼。而蒼蠅沒有這樣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幾次在瓶底碰壁後,它們改變了單一的線路,終於在瓶口找到了出路。
這個實驗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
教師要積累經驗,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地反思經驗和更新的經驗,這對於自身生存與發展有著直接關系的。
2.我們再提一個問題
如何搞垮一個企業,一位美國企業家曾說「你要搞垮一個企業,很容易,只要往那裡派一個具有40年管理經驗的主管就行了。」這說明:只有經驗,不反思,不與時俱進,不創新,一桶水那就腐爛發臭了,質量就不高了。
喊一句口號: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
智慧從何而來?
讀書啟迪智慧;
實踐中的感悟產生智慧;
更來自反思的升華。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充實自己,優化課堂教學。
「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學,教中學,學中教。
㈧ 幼兒園教學反思
沒有反思,只有發言搞!內容如下: 和孩子一起成長 和所有父母一樣,在孩子日復一日的成長中,我們體會著點點滴滴的感動與喜悅。然而細細想來,卻沒有可供總結的任何心得或理論,一切,原來就那麼順其自然地「無為而治」了。 這也許是一種自我開脫的借口吧。但平常我們確實把自己僅僅定位於父母而非老師,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更注重與孩子相處時間的質量而非數量,希望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與老師的在校教育形成合力,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 某某某自小就是一個敏感細心的孩子,但有點膽小,不願與陌生人交往。我們就有意識地帶她參加各種同事朋友間的社交活動,並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帶她一起去旅遊,在活動中鍛煉與他人交往溝通的能力。特別是在自助旅遊中,要通過與當地人打交道安排食宿住行,了解風土人情,我們盡量鼓勵她參與與他人交往的過程,哪怕在語言不通的異國,也要求她用微笑和簡單的問候語向陌生人打招呼。而別人友善熱情的回應往往肯定和鼓勵了她,使她漸漸變得主動大膽。 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幼兒園這個小群體社會的作用越來越不可忽視。孩子學會了選擇朋友,維護小團體的利益,有了小小的從眾心理,在游戲中學習與人交往的規則。開始,某某某的朋友圈子比較局限,都是女孩子,或是「乖乖仔」。我們每天 聽她講班級小朋友的事情,引導她「易地而處」,發現每個小朋友身上的優點,寬容別人的弱點,在友誼中享受快樂的童年。我們高興地發現,孩子口中的「好朋友」漸漸多了起來,也很希望有機會能組織小朋友們的校外活動。 孩子很喜歡自己的每一個老師,不過往往尊敬之餘有點害怕。我們鼓勵孩子大膽和老師溝通。高老師生病後,很多小朋友很著急。某某某回來說,她和小朋友商量了,要做樣手工送給老師,祝她早日康復。看到孩子學會主動關心別人,我們感到很欣慰。 幼兒園已經提供了各方面足夠的教育,我們只是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一起快樂地成長。爸爸會在看新聞時給她分析國際形勢,媽媽陪她克服畏懼心理學習游泳,只希望在不知不覺中,孩子的觸角更寬更廣,興趣及樂趣更多層面,因關心別人而受人歡迎,少些成長的煩惱,享受成長的快樂。
㈨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
1、 結合主題教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 本學期,我們結合主題課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靜與動」的結合。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優美整潔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環境,我們充分利用各片場地,設計最佳的區角位置,還利用走廊一角,布置成「春天一條街」把孩子們和家人一起製作的手工作品陳列出來,很受小朋友喜歡,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小手也變巧了,還鍛煉了他們的耐心,孩子在教室里追跑打鬧的現象也少了。 2、 加強常規建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的生活具有合理的節奏,使神經系統得到有益的調節,有利於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當然常規也不是以犧牲幼兒的個性、快樂為代價。我班有個別幼兒生性好動,比較調皮,我們兩位老師步調一致,共同合作,重抓教育,使小朋友逐漸能互相幫助、關心集體,搗亂的小朋友少了,熱愛勞動的小朋友多了。 中班幼兒的獨立意識增強,而且自我服務的願望和要求日趨激烈,我們抓住孩子這一心理特徵,開展了「值日生輪換制」,讓做值日生的孩子負責發蠟筆、分點心,擺椅子……抓住這些細小的機會,既培養了他們為同伴服務的能力,而且督促了孩子的自律,潛移默化中培養了 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進了整個班風班貌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