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小學化好嗎
現在不少幼兒園的教學形式呈小學化,漢語拼音、漢字書寫、數學計算等小學教學內容出現在很多幼兒園學前班裡。有的兒童要在課堂上完成即時作業,還會完成大約半個小時的家庭作業。每天像一年級的學生一樣完成課業,這樣的幼兒園,孩子有多少快樂可言?對學習何來樂趣?入園指導 然而,幼教機構應該做什麼?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因此,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將全面取消學前班是十分正確和必要的。 當然,一些幼兒園之所以「拔苗助長」,與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期望值是分不開的,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送到幼兒園是來學數學,背詩讀書的。特別是學前班家長,每日接孩子時第一句話便是今天學了幾道數學題,識了幾個字……這恰恰是拔苗助長。 根據前蘇聯教育家、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佳發展期理論,孩子在學前年齡段最適合在游戲活動中接受新知識、認識新事物。如果幼兒園像小學一樣,每天讓孩子上課、做作業,會使小朋友產生上小學好苦好累的懼怕感,這種抵觸情緒將成為他們以後的學習障礙。因此,幼兒教育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從幼兒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因材施教,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邊玩邊學是幼兒最適宜的學習方式,才藝教育應該融於平常的游戲教學中,重在陶冶情操,激發學習樂趣。 當然,讓學前教育去「小學化」,不能寄予一紙禁令來破解。一方面需要家長、社會和幼教機構都理性認識到幼兒教育 「小學化」是重復型教育,將會危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將學前教育的辦學逐漸納入義務教育體系,使辦學從無序的競爭,轉向關注學前孩子應該得到的教育、引導等方面。另外,教育部門經常要到幼兒園進行檢查、指導、評估,對幼兒教育中有小學化傾向的現象和問題及時糾正,才能使幼兒教育脫離庸俗化和功利化,才能防止學前教育「小學化」。
② 幼兒園教學小學化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
近年來,為了迎合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幼兒園教學違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現象時有發生,小學化傾向有所抬頭,這危害著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幼教事業的發展。
幼兒園教學小學化,幼兒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為這種傾向超越了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違背了學前兒童的認知規律,過早地增加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負擔和壓力,又由於這種教學模式有悖於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學前教育原則,容易使幼兒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產生厭學、畏學等不良情緒,進而提前干擾了幼兒未來的小學學習。
幼兒園教學小學化的弊端如下:
(一)危害幼兒身體發育。
幼兒正處於長身體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並引起心理上的變化,如表情呆板、反應遲鈍等。過早、過多的規范性學習還能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症狀產生。另外,由於小學化教學過早地剝奪了幼兒游戲和動手操作的機會,也就剝奪了幼兒大腦神經元受到豐富刺激的機會,阻礙了神經元和突觸的生長形成,進而阻礙了幼兒大腦的發育。
(二)危害幼兒心理發展。
幼兒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如果此時強迫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和做許多功課,他們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做出的犧牲也就太大,不僅智力水平跟不上,而且由於學習過於吃力,幼兒會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情緒,從而扼殺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三)影響幼兒全面發展。
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小學化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項智育訓練,這種只重視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發展的做法,由於忽視了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忽視了學前教育五大領域的均衡發展,特別是幼兒的非智力因素發展被削弱,因此導致幼兒身心發展的片面性。
(四)干擾幼兒的未來學習。
一些幼兒提前學完小學一年級課程,他們入學後不用費力就能取得好成績,在學習上顯得格外輕松。但由於重復教育,使他們養成了不動腦、不思考、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當他們把超前學習的那點「墊底」知識用完時,面對新的知識就會越來越不適應。可見,採用揠苗助長的方法,只會過早地把幼兒拉入應試教育的泥潭,對幼兒將來的學習和發展不利。
③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有多少危害
現在幼兒教學小學化的傾向比較嚴重,俗話說笨鳥先飛,不管是不是笨鳥,早早起飛總沒錯,學得越早,基礎越牢固!——不少媽媽都這么想。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一位曾任教於幼兒園的老師說:「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最多隻能學到100以內加減法,還要老師用大半年的時間反復教授,總是學不會的孩子還可能產生厭學情緒。但同樣的內容放到小學,他們往往一兩個月就可以學會。勉強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學習小學課程,其本質是在浪費時間。」
幼兒教育「小學化」,危害大:
1、 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小學時期「後勁不足」。
由於已經掌握了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很多此類學生更容易上課溜號、擾亂課堂、不寫作業、不復習等。而小學低年級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恰恰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3年級以後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2、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幼兒主要通過「感知」來認識世界,比如通過玩水來感受水,通過抓蟲子來感受生命。而在6歲以後,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開始重組,從「感知」逐漸過渡到「理解」,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飛速發展。因此,除極少數聰慧者之外,大部分幼兒並不能適應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和教學方式,從而感到「學不會」、「不想學」,產生無助感和厭學情緒。
3、 容易出現不良性格傾向。
如果家庭成員執意讓幼兒學習,就會給他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將逐漸變得自私自利、不懂寬容、不懂合作、心胸狹隘、報復心強烈……嚴重時,還有可能出現暴力傾向。
4、錯失本年齡階段的「成長重點」。
如果把重點放在文化知識或「才藝」上,就會忽視本階段真正育之重點——培養良好習慣與性格、拓展眼界、鍛煉思維,以及發展想像力。
來源:長征教育
掃描二維碼 即刻關注哦
▼ ▼ ▼
閱讀 71贊 投訴
寫留言
④ 幼兒園小學化到底好不好
現在不少幼兒園的教學形式呈小學化,漢語拼音、漢字書寫、數學計算等小學教學內容出現在很多幼兒園學前班裡。有的兒童要在課堂上完成即時作業,還會完成大約半個小時的家庭作業。每天像一年級的學生一樣完成課業,這樣的幼兒園,孩子有多少快樂可言?對學習何來樂趣?入園指導 然而,幼教機構應該做什麼?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因此,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將全面取消學前班是十分正確和必要的。 當然,一些幼兒園之所以「拔苗助長」,與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期望值是分不開的,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送到幼兒園是來學數學,背詩讀書的。特別是學前班家長,每日接孩子時第一句話便是今天學了幾道數學題,識了幾個字……這恰恰是拔苗助長。 根據前蘇聯教育家、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佳發展期理論,孩子在學前年齡段最適合在游戲活動中接受新知識、認識新事物。如果幼兒園像小學一樣,每天讓孩子上課、做作業,會使小朋友產生上小學好苦好累的懼怕感,這種抵觸情緒將成為他們以後的學習障礙。因此,幼兒教育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從幼兒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因材施教,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邊玩邊學是幼兒最適宜的學習方式,才藝教育應該融於平常的游戲教學中,重在陶冶情操,激發學習樂趣。 當然,讓學前教育去「小學化」,不能寄予一紙禁令來破解。一方面需要家長、社會和幼教機構都理性認識到幼兒教育 「小學化」是重復型教育,將會危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將學前教育的辦學逐漸納入義務教育體系,使辦學從無序的競爭,轉向關注學前孩子應該得到的教育、引導等方面。另外,教育部門經常要到幼兒園進行檢查、指導、評估,對幼兒教育中有小學化傾向的現象和問題及時糾正,才能使幼兒教育脫離庸俗化和功利化,才能防止學前教育「小學化」。
⑤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有多少危害
現在幼兒教學小學化的傾向比較嚴重,俗話說笨鳥先飛,不管是不是笨鳥,早早起飛總沒錯,學得越早,基礎越牢固!——不少媽媽都這么想。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一位曾任教於幼兒園的老師說:「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最多隻能學到100以內加減法,還要老師用大半年的時間反復教授,總是學不會的孩子還可能產生厭學情緒。但同樣的內容放到小學,他們往往一兩個月就可以學會。勉強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學習小學課程,其本質是在浪費時間。」
幼兒教育「小學化」,危害大:
1、 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小學時期「後勁不足」。
由於已經掌握了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很多此類學生更容易上課溜號、擾亂課堂、不寫作業、不復習等。而小學低年級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恰恰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3年級以後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2、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幼兒主要通過「感知」來認識世界,比如通過玩水來感受水,通過抓蟲子來感受生命。而在6歲以後,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開始重組,從「感知」逐漸過渡到「理解」,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飛速發展。因此,除極少數聰慧者之外,大部分幼兒並不能適應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和教學方式,從而感到「學不會」、「不想學」,產生無助感和厭學情緒。
3、 容易出現不良性格傾向。
如果家庭成員執意讓幼兒學習,就會給他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將逐漸變得自私自利、不懂寬容、不懂合作、心胸狹隘、報復心強烈……嚴重時,還有可能出現暴力傾向。
4、錯失本年齡階段的「成長重點」。
如果把重點放在文化知識或「才藝」上,就會忽視本階段真正育之重點——培養良好習慣與性格、拓展眼界、鍛煉思維,以及發展想像力。
來源:長征教育
掃描二維碼 即刻關注哦
▼ ▼ ▼
閱讀 71贊 投訴
寫留言
⑥ 為什麼幼兒園不能小學化,可孩子上的幼兒園還是小學化
大勢所趨,如果孩子幼兒園不學習小學知識,上小學跟不上,所以大家都想讓孩子學,只有公立幼兒園不教小學知識
⑦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對幼兒成長帶來哪些影響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對幼兒成長帶來的影響有:
一、不利於幼兒的身體發育。
學齡前幼兒正處於身體發育階段,如果強制要求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他們大腦就容易疲勞,會對神經系統產生傷害,使幼兒表情變得呆板。
把幼兒長時間封閉在教室里,束縛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兒活動的自由,使幼兒缺乏骨骼和肌肉運動,會使幼兒過早產生駝背,不利於幼兒骨骼、肌肉的發育。長時間看書,容易導致近視。
二、扼殺了幼兒成長中所必需的天性的成長。
幼兒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動,他們對什麼事物都懷有一顆好奇的心,充滿好奇感,他們在游戲玩耍中得到樂趣,得到知識,但是幼兒教育小學化卻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少動少玩。
這不僅扼殺了幼兒的天性,而且還剝奪了幼兒的童真童趣、以及自由游戲和玩耍的權利,嚴重的影響了幼兒正常、健康的身心發展,影響了幼兒積極樂觀、開朗自信、自強自尊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阻礙了智力的全面發展。
忽視了語言能力、探索能力、運動能力、審美能力、音樂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想像力、創造力及觀察力等各類能力的發展。在幼兒階段進行小學化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方面的智育,這種只重視單方面智育或某種單一技能發展的教育,實質上是忽視了人的全面性發展要求的。
四、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
幼兒園應該成為幼兒的樂園,游戲、玩耍應該是他們在幼兒園里的主要活動。要在玩耍中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堅韌的品質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才是幼兒園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
五、增加了幼兒的厭學情緒。
每個年齡段都有之相對應這個年齡段的任務,如果孩子在幼兒園過早的將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都學完了,那麼孩子上小學以後將會失去新鮮感,剛上小學就沒有了新鮮感,那就更不要說學習興趣了。
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小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才是學習習慣的養成。
⑧ 幼兒園教學如何去小學化
幼兒園,應該是孩子們無憂無慮玩樂的地方,但現在卻出現了許多教育機構,打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口號,推出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讓孩子提前進入到小學期形式的學習,這種教育方式極大的妨礙了幼兒的身心發展,也違背了教育規律,無異於給孩子們拔苗助長。
一、幼教小學化帶來的危害
(1)擾亂了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幼兒時期的孩子肌肉骨骼都處於尚未定型的時候,如果採用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會使其肌肉骨骼發育出現問題。比如長時間低頭寫字會造成駝背,同時長時間低頭寫字會使孩子的視力受損;小孩子需要多接觸大自然,充分的跑跳玩耍會加快肌肉骨骼的發育。小學化的教育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並且堅持很長時間。首先對於幼兒來說堅持長時間不動已經是扼制天性了,還要集中注意力,這種教育方式會對幼兒神經造成損傷,從而會培養出更多「書獃子」類型的小孩子。
(2)錯失關鍵期,阻礙孩子的自由發展
幼兒在三四歲這個階段處於語言的黃金學習期,對語言的學習能力極強,而如果被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課堂束縛住,會使其語言能力大幅度被降低。與此同時,三四歲的孩子更應該通過與大自然和社會的親密接觸來提高其生活能力和交流能力。把幼兒封鎖在課堂中會極大的傷害孩子的多樣化成長,變成小書呆,導致孩子的實踐和人際交往能力降低。
(3)造成幼兒厭學情緒的產生
在幼兒園階段,學習並不是幼兒的首要任務,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自律性,為小學教育奠定良好基礎。如果提前讓幼兒園的孩子學習了小學的課程,會造成學生在小學一二年級時失去學習的動力,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
二、幼兒園如何做到寓教於樂,解放兒童的天性
(1)利用游戲,做到寓教於樂
游戲在幼兒成長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藉助游戲的表現方式,將教育理念蘊藏其中。比如可以用扮演英雄人物引導孩子培養優良的品質,通過利用游戲的輸贏,引導孩子遵守規則,鞏固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
(2)認真執行以兒童為主的教育理念
幼兒園教育中不能只依靠課本,還要完善教學資源,篩選優質的、科學的教學資源。例如,增加手工課、社會實踐課等,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開發大腦。教師要讓兒童去做,並加以鼓勵,但要注重兒童意願,一切從兒童出發,培養每個孩子的特點。
(3)引導比灌輸更重要
幼兒教師要學會使用引導的方式,在教導兒童做某件事情時,用"你可以去做嗎、你願意去做嗎?"代替"xxx你去干什麼"。時刻注意兒童的變化,發現每個兒童的優點,經常鼓勵,幫助兒童建立自信。在指正兒童的缺點時也不要用斥責的方式,讓兒童感受到自己的錯誤對他人帶來的傷害,增強其同理心。
【2019(秋季)亞洲幼教年會+第八屆亞洲幼教展覽會+山東幼教名園行】,將於10月24日—27日在青島市【同期盛大舉辦】,熱烈歡迎您和朋友蒞臨!
⑨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一)行為規范方面
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遵規守紀,少動少玩。不少幼兒園將小學對學生的行為規范要求搬到幼兒園來,嚴加管束。比如對老師要絕對服從,要馴順聽話,不許頂嘴,不許辯解,不得沒禮貌;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許開小差,不許說話,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問題要舉手;課間不許追逐打鬧,不許跳躍奔跑,不許高聲喊叫,要安靜地休息或做游戲,做好上下一節課的准備。
(三)影響幼小銜接工作的正常進行。
由於剛進小學的一年級新生有一部分學過拼音、寫字,有的甚至還會加減乘除,導致班上學生學習進度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教學計劃。而讓小學教師更為苦惱的是,因為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上的種種不同,造成教學不到位,使一些孩子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如寫字姿勢不正確、筆順不對、發音不規范等等,入小學後需花大力氣進行矯正。在幼兒園接受「小學化」教育的孩子剛進入小學一年級,由於這階段的課程他們已經學習過一遍,所以暫時相對會比接受正規幼兒園教育的孩子學習上感覺輕松一點,但孩子對重復的東西不感興趣,學習不用功,上課不專心,有的甚至由此養成上課走神的不良習慣。接受正式幼兒園教育的孩子則在學習興趣,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明顯優於提前接受「小學化」教育的孩子,而且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