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科學實驗室計劃需要哪些計劃
小學科學實驗室工作計劃
2013-2014學年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提高小學實驗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實驗室材料實現科學化、分類、分檔、檔案管理,加強實驗水平和實驗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發展。
二、主要任務、目標
按國家教委頒布的教學大綱開齊開足實驗教學課程,實驗開出率達到90%以上,引導學生基本能親手完成各個實驗,形成一定實驗技能,培養科學的實踐,實驗,觀察能力。
三、具體工作措施
1、實驗室工作由校長及教導主任直接管理,實驗室設專門管理員,即實驗員,具體管理實驗室工作。
2、實驗室管理員任務,目標;
(1)實驗員必須擬定自然教學計劃,各年級自然教學工作須按計劃進行實驗教學,實驗教學需填寫演示實驗計劃、分組實驗計劃、演示實驗單、分組實驗單等表格。
(2)在進行實驗教學前必須准備好實驗所需儀器,材料,教師對每組實驗有充分准備,精心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過程,方法,寫出相應實驗方案,以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時,應要求學生准備好相關的實驗材料,以確保學生在實驗中有物可做,並指導學生觀察,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完成實驗
教學;
(4)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後,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單(試驗記錄),並認真審閱,引導學生在實驗、觀察中養成科學的自然觀和相應的實驗能力;
3、材料歸檔
(1)每學期(學年)按時將各類材料分類裝訂後歸檔,並按時填寫相應試驗開出數、開出率,完成實驗室材料的歸檔管理,做到科學、規范,便於查閱;
(2)在材料歸檔的過程中注意材料的質量與數量應答相應要求; 4、實驗室器材管理
實驗室管理人員除應管理好材料收發、入檔工作外,還應管理好實驗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實驗器材)的每日發放和收回工作,並作好相應發放,收回記錄及損壞,修理等相應記錄;
(2)作好相關實驗器材的申報,采購,申購等工作;
(3)每周組織學生打掃實驗室,並處理好實驗室,保管室的用電,設備,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發生。
5、其他相關工作
(1)作好與實驗室及實驗室管理相關的一系列工作; (2)不足之處,另行補充。
二〇一四年三月
㈡ 如何做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
1、科抄學實驗課的課前准襲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課前准備的充分則是實驗成功的有力保證。
做好實驗教學課前准備,不光教師要做好准備,還要引導學生做好准備。
2、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3、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㈢ 小學科學教師在進行實驗准備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想上好實驗課,沒有充足的課前准備無異於無米之炊,如果沒有充分的課前准備,科學探究就無從談起。
㈣ 小學科學實驗步驟
雖然小學科學不是主課,但是老師應該對小學科學實驗充分重視,在備課方面要精心准備。確定好教學內容和方向,明確教學目的,對一學期的科學實驗都有一個系統的規劃。
2
/6
學生准備工作。
有的實驗課是實驗室里本來就有現成的工具可以使用的,但是有的實驗課是需要學生自己准備實驗工具的,老師應該在上課前,讓學生們准備好相關實驗工具,並提前預習實驗內容。
3
/6
提升學生興趣。
小學生剛開始對科學實驗課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孩子們年紀比較小,容易在短時間內就對科學實驗失去興趣。老師應該鼓勵孩子動手做科學實驗,並及時予以一定的獎勵。
4
/6
演示方面。
小學科學實驗雖然過程不是很復雜,但是也是需要老師進行實驗方面的演示的。老師演示的時候,要確定每一位小學生都看的很清楚,邊做實驗邊提問,加強互動。
5
/6
教學方式。
小學科學實驗課的教學方式有很多,有的是讓學生一個個的操作過關,有的是讓學生自己組成小組,然後互相合作完成實驗。不管什麼教學方式,一定要學生們寫下詳細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
6
/6
考核方面。
小學科學實驗一般不做考試要求,但是老師們可以自己對學生進行考核。對學生的做實驗的態度、實驗操作過程、實驗結果進行評分,作為小學生的平時成績,引起學生對科學實驗課的重視。
㈤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幾點建議
懸念是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的 「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它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版們在教學中抓住小權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願望。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㈥ 小學科學老師實驗准備課時是多少
《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目前,主體性教學、科學探究已成為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兩面大旗.而實驗教學就能很好地融主體性教學、科學探究於一體. 怎樣才能讓學生們在實驗中有所啟迪和收獲呢?那就是:實驗時應做到「六多」——多看、多做、多思、多說、多聽、多評. 一、多看「想到沒想到,看了才知道.」這是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異想天開》之《想到沒想到》欄目的宣傳口號.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看到了,我們就相信了,就明白了,這說明了看的重要性. 看,不是隨便地看,而是有目的的觀察.觀察是人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是科學實驗的顯著特點,同時教會學生觀察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科學實驗時,不管是老師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都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充分觀察.要引導學生看清、看全事物的真實面貌,更要學生發現平時沒留意的現象.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獲得正確、清晰的事實,掌握第一手的數據資料,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學生還能從中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比如做《熱水變涼》實驗,將一杯熱水放在桌上,連續測量十分鍾,這時要適時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他們會發現開始水溫下降很快,最後越來越慢.最後學生們得出熱水變涼的規律是先快後慢.這由學生自己認真觀察分析得出來的結論,其教學效果是言語傳授無法比擬的. 二、多做「你聽見了,你忘記了;你看到了,你明白了;你做過了,你記住了.」這說明了做的重要性.法國科學教育以「動手做」為口號和切入點,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發現與研究的過程.這種學習過程體現著學生作為主體的生命歷程.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小學生的記憶與思維主要以直觀形象為主.而動手做最能展現事物的直觀形象. 我們老師只要積極創造實驗條件,使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充分的感知,經歷科學的過程,學生就能從中獲得一些最基本的科學素養.在科學課上,學生做實驗很多都是草草收場,學生並未「盡興」.有些教師一發現一個(一組)或者是幾個(幾組)同學做完或做對,就迫不及待地命令學生停止實驗,覺得部分學生的成功已經與教師要的結論相吻合.這種做法與科學教學原則明顯相悖.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科學課的顯著特點,學生都會從中留下終身難忘的經歷.實驗如果不能取得數據並得出結論,那等於沒做.所以,我們在實驗教學中,應讓孩子們多做,做足,做深. 比如教《小車的運動》一課,做實驗前,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們提出假設,作出猜測,弄清變數與不變數的關系,然後讓孩子們多次地、反復地做實驗,獲得數據,並從中探究規律.學生們通過「真刀實槍」地「搞」出來的有關結論,將使他們終生難忘,而這一探究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將使他們受益一生. 三、多思科學探究是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探究一般要經歷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制定計劃、實驗搜集信息、分析得出結論.提出問題必須學會思考.如果對一些現象視而不見,置之不理,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永遠發現不了問題,更談不上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 假設是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思考階段,科學家進行實驗,在沒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也可能就是「胡猜」.所以,學生在實驗時,有關科學的結論,應讓學生敞開思路無所顧忌地想,甚至異想天開.這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認識事物能力的重要手段.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處處伴隨著學生的思考,而且需要學生的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可見學習需要多思,需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比如教學《電磁鐵》一課,教師一上課就出示一個電磁鐵,引導學生認識電磁鐵,而後讓兩名學生各取一個電磁鐵(線圈鐵釘不同),讓學生觀察哪個電磁鐵吸的回形針多,為什麼?這時可鼓勵學生朝不同的方向想.思維就這樣大放光彩. 四、多說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有各自的體會和想法,科學實驗後,要讓學生把實驗過程和結論說出來.如果不讓學生說,我們就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的.不讓學生多說,就不知道他們思維的全過程,不知道他們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就不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達成共識.因此,實驗後應讓學生多說,給他們自由的空間暢所欲言,這是他們的權利,也是教師的責任. 比如教學《觀察水》一課,學生做完高錳酸鉀的溶解實驗後,我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看到的溶解現象,個別說,小組說,集體交流.這樣反復交流,溶解現象就深深印在學生頭腦中,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多聽善於傾聽的學生就是善於學習的學生.在許多的科學課堂,不顧別人的想法,不注意傾聽的現象比較嚴重.傾聽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對發言者的尊重.我們要引導學生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產生智慧的碰撞. 如在《洗衣服的學問》一課中,當學生設計出不同材料去污能力大小的方案時,我就引導大家針對他的方案,提出問題.這樣,學生不但能認真傾聽,還聽出了別人方案的優點和缺點,在交流中,為方案的完善提供了很大幫助. 六、多評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指出,對學生進行評價要做到「四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全面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時機的全程化.要求教師准確把握評價的內容,靈活運用評價方法.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要更注重學生合作能力、實驗能力和安全衛生等方面的評價. 當有個別學生或小組同學出現合作,實驗、衛生等方面的問題和優點時,我就不失時機給予評價,請同學自評,相互評,一堂課下來,評出最佳小組若干,給予加分,當分數累計到指定數時,便可獲得老師的獎勵.獎勵就是一張卡片,一些實驗材料、葯品,或者到科學探究室自主做實驗的資格…… 在科學課上做實驗,學生動手又動腦,個個興高采烈,精神抖擻,興趣濃厚,求知慾強烈.只要我們教師精心准備,正確引導,讓孩子們多看、多做、多思、多說、多聽、多評,我們的科學實驗教學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㈦ 如何做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課前准備
1、科學實驗課的課前准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課前准備的充分則是實驗成功的有力保證專。
做好實驗教學課前准備屬,不光教師要做好准備,還要引導學生做好准備。
2、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3、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㈧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計劃
小學六年級科學實驗教學計劃
(2010學年上學期)
實驗目的: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要以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為宗旨,以實踐為核心,努力擺脫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舊模式,讓學生在自然實踐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本學期在勞動實踐教學中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特點,始終圍繞"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科學素養。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學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使學生能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創新精神,使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為將來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本學期在實驗教學方面有如下打算:
具體要求:
六年級:科學六年級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後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杠桿,由此開始認識杠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杠桿類機械,最後以自行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前面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學生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接著探究不同形狀結構所包含的力學道理,包括條形材料抗彎能力與形狀的關系、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拓展到圓頂形、球形、各種弧形,從人造物體擴展到生物體,在此基礎上探究框架結構的特點,加固框架結構的方法和物體穩定性問題,並展開設計製作活動,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從最熟悉的電出發,探究電生磁,製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玩具電動機原理,然後以電能為中心認識能量及相互轉化,再擴展到宏觀的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能用實驗、調查、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並能利用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調查資料。能夠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願意並能夠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
㈨ 小學科學教學 如何做好實驗准備
我是一名小學專職科學教師。以前我總認為科學課只要教師備好課,准備好實驗器材,便是做好了科學探究前的准備工作。但隨著科學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我碰到了實驗器材准備難的問題,曾多次導致探究活動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探究活動認識不足,准備不到位。眾所周知,科學課是由一個個有結構的活動組成,而每個活動都必須要准備有結構的材料。那如何解決教師實驗前准備難的困難呢?我認為,在科學探究活動之前,不僅教師要准備好,而且學生也應准備好。下面談談我的做法:一、多層次了解學生,通常我會在上一個單元課之前這樣做:事先讓孩子們列出本單元比較完整的一張實驗器材清單,讓每個小組商量著作好相關的實驗准備,根據孩子們可能提供的實驗材料,教師做到心中有數。為此,在每堂探究課之前,再讓每個小組商量著做好本節課的實驗准備,根據學生提供的實驗材料,我再為學生補充一些欠缺的材料。好幾次,我驚喜的發現,學生在了解和准備實驗材料的同時往往會在課前進行一些小實驗,不知不覺中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慾望。這樣的科學課,就為他們的科學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學生多了強烈的體驗,多了高度的參與,真正做到不為教學而探究,而為探究而探究,實現了精彩高效的課堂探索。 二、多角度開放學生,學生的創造性是無限的,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當我們敢於放手的同時我們就會由衷地發現學生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學生的世界是如此的豐富,令我不勝感慨:我在教學三年級科學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課前了解到學生很樂意研究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於是在教師准備相關材料的基礎上,允許學生帶來自己想研究的物體,結果學生們帶來了很多富有意義的材料:有大海螺等「稀有」材料,有重重的小碟子,有洋蔥、蘋果、馬鈴薯等不同沉浮的食品等。這些材料充滿了結構性,在印證重量、體積與沉浮的關繫上具有意想不到的說服力,比我「精心」准備的材料要合理得多,也極大地「吊」起了他們探索的「胃口」!所以當我宣布請各小組自由找5樣東西由重到輕、由大到小排好順序,再猜測、實驗、比較、思考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是那麼高昂,他們的發現又是那麼新穎和科學,他們發現小碟子很重,卻不會沉,放滿水後又會沉下去了;他們還發現,牙簽有是時是沉,有時又浮了,具體要看牙簽有沒有浸透水,浸透了,就會沉。就這樣,當我們在開放材料的同時,我們也開放了孩子們的「大腦」!同樣,對教科書上現成的實驗結論和方法我們也可來個開放式思考:「沉浮」單元中一個活動採用了擠壓瓶子讓「潛艇」沉到瓶底,學生探索時覺得擠壓太困難,太麻煩,繼而想出了只要倒轉瓶子,讓筆帽內充滿水,它自然下沉,而下沉的原理與壓縮空氣後讓水進入有異曲同工之妙。三、多方面激發學生對於小學生來說,探究動力源自於他們對探究活動的興趣,一些新鮮的、未知的、好玩好看的、滿足探究慾望的事物往往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為此,我們要適時適地培養學生自主收集實驗材料的意識,讓更多的實驗成員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探究活動充滿熱情,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當然要讓學生有濃厚的探究興趣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夠產生的,而是在逐步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內化而成的。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材料》時,我讓學生課前准備活動材料以便上課時使用,上課時學生帶來了用放大鏡觀察的材料。瞧,同學們多認真,觀察完自己准備的材料後,互相交換材料進行觀察,還不斷交流自己的想法,看得出來他們非常喜歡觀察。 四、多靈活分組學生 當實驗材料多,需要小組合作時,收集實驗材料就要進行合理分工。我的具體做法是:(1)先分好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喜好,自由搭配學習小組成員,一旦組成就要分工合作,選好學習小組的組長;(2)分小組商討下節課實驗探究內容,預習時間我一般安排在每堂課下課前的幾分鍾,然後討論好要帶的材料,並全班進行交流匯報,以便備齊實驗材料;(3)由組長負責統一分配,落實到每個人帶什麼實驗材料,缺一不可。如果到時哪一小組的某一個人忘了帶實驗材料,則整組將無法展開實驗,他將受到組員的譴責,這樣通過合理分工,互相監督,人人都能及時准備好學習材料。 總之,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