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科學物體的沉與浮的是哪個版本的
教科版的。這是四年級的書,物體的沉浮是五年級下學期學的。
② 小學生沉與浮科學小日記一則
走在淡水河畔,看著流水匆匆而過,彷彿看到當年孔子單薄的身影站在河岸,專對著匆匆的流水發出屬世人為之追尋的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古人的前車之鑒,還是自己的感悟,為何心中會如此的落寞?為何曾是那麼充實的心在這一刻會如此的空虛?
歲月的長河裡,我駕一葉輕舟,從我生命源頭起航,激流中也許只有錯過停泊的岸頭,才能覓得柳暗花明!雨打濕我的衣服,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在河流上狠狠的觸了礁,而河水
③ 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科學史教育
一、滲透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啟蒙學科。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而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素養不僅包括對科學知識的掌握,還包括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已有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實現學生對科學本質理解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科學史教育的感悟。在當前國際科學教育中,將科學史知識整合到科學教育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在教科版《科學》教材中,引入了不少科學史材料,科學史知識將科學知識、能力培養、情感激發三方面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充分挖掘科學史實的教育價值,能使學生理解科學的人文性,對科學發展有更完整的認識,進而理解科學知識的相對性;能使學生得到情感、意志、價值觀上的教育,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索科學的興趣、合作的意識和交往溝通的能力。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引入科學史知識,既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又使學生在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理解了科學的本質,很好地體現了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培養科學素養。
二、利用科學閱讀,滲透科學史教育
科學閱讀(science reading)是通過科學閱讀材料,包括科普讀物、科學文章、科學童話、科學故事等,以增進科學學習,科學史本身就是豐富的科學閱讀素材。科學閱讀能夠增進學生對科學的主動學習、科學知識之理解與科學新聞的判斷,進而提升科學認識觀以及學習興趣。在教學環境的布置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的空間張貼有關科學家的生平、事跡介紹的圖片或利用黑板報介紹科學家的生平、事跡、科學發現。可在學校的閱覽室里增添有關科學家故事、科學發現史等科學閱讀素材。有一次在上《科學是……》的內容時,講到學生所熟知的科學家時,有一個學生就舉手說:老師我家裡有一張愛迪生的圖片,我知道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盞電燈……他把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講的繪聲繪色,還說自己一定要學習愛迪生堅持不懈的精神。下課,我找了那個學生,原來他的家裡有一本掛歷,上面就是介紹一些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由此可見,在教學環境中充分利用科學閱讀素材,對滲透科學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滲透科學史,增強科學探究的興趣
有強烈的興趣才有求知和探索的慾望。有了求知慾望,學生才有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才能保證學習的有效進行。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有很多科學家開展的科學研究生動、有趣,這類科學史能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急於探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由最初的「有趣」上升為樂於探索的「興趣」。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電和磁》。教師介紹了100多年前,奧斯特在實驗中偶然發現,當小磁針靠近通電導線時會有奇怪的現象。學生聽後感到好奇,很多同學向老師表達「想要親自動手操作、觀察」這一想法。通過實驗學生發現:把導線拉直放在指南針上方與磁針指向一致,接通電源,磁針偏轉,電流越大,偏轉的角度越大,最大是90度。斷開電流,磁針復位。這一次科學史教育,重在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認識過程、理解本質和實驗方法。本節課上,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觀察到了當年奧斯特偶然發現的奇怪現象,使得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因此,復制科學家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的發現過程及科學的本質內容,可以增強他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四、滲透科學史,進行德育教育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科學發明成就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小學科學新教材中插入了一些關於我國古代科學家及古代科學研究的故事,教學時要適時引用之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科學發明的重大成果,了解中華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創造的價值,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體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程度,感覺祖國發展的時代脈搏,激發學生的受祖國、愛家鄉、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情感。激發了學生要努力學習,努力創新,長大後為祖國爭光,為祖國爭氣的雄心壯志。科學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構思與傳達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為關鍵的是,構思與傳達的主體科學教師這源頭水必須是活水常流。科學教師應該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能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的教學中,讓他們去領略科學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殿堂里一幅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一幅幅畫面!
五、多種途徑,滲透科學史教育
小學階段科學素養的培養不僅限於科學課程的教學,其他學科也是很好的渠道。比如,小學語文,社會綜合實踐課等課程都可以融合科學史的教學內容。科學史教學還可以在課外開展。如課外利用網路、圖書館等資源,編寫科學小報,介紹科學發展史等。還可以結合科技活動,參觀科技館,聽科技史講座等。科學教師要在不斷認識科學史在教育中教育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科學學科教材中相關科學史內容,構建以科學史為教育平台的學校科學教育方式,多種途徑地實現科學史教育價值。讓學生真正了解科學的本質,彌補科學學科教育中人文因素價值的缺乏的現狀,彌補科學教育中科學方法教育缺乏的現狀。具體的途徑,一可把科學史教育落實於課堂教學,如利用科學史的故事作為課堂的導入,阿基米德在浴盆里洗澡,突然他赤身地大喊大叫「發現了,發現了」跑到街上,那麼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呢?我們可以把這部分內容作為物體的沉與浮的引入部分從而和孩子們一起去探究沉浮的秘密。也可以落實於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地整理科學史的知識,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進行科學家的圖片展、故事會,出手抄報、電子小報的形式廣泛發動學生多方面地收集一些科學史的資料,在科學探究室里專門布置一個圖書角放置一些科學家的故事書,孩子們耳聞目染,情感態度價值觀受到熏陶,形成積極向上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教師也可以採用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教育,將一些著名的科學發現、一些經典的科學故事、一些為了科學而鮮為人知的科學家介紹給孩子,讓這些經久不衰的史實去感染每一個人。
④ 有沒有適合小學生看的科學學科相關的視頻
《走近科學》、《藍色星球》
⑤ 小班科學:水果沉浮的視頻
活動目標:
1、能夠結合自己的經驗,利用盒子來製作撥浪鼓。
2、活動培養環保意識,激發愛護動物情感。
⑥ 沉和浮科學課教案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
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3、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過程與方法:
1、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2、學慣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實驗中理解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和思想的意義。
2、感受科學原理應用於實際的巨大作用。
【教學重點】
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教學難點】
學慣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
【教學准備】
小組實驗一:物體7種,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小組實驗二:水槽,一套相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實驗報告單。
小組實驗三:水槽(與實驗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實驗報告單。
【教材處理】
本課活動內容較多,考慮到探究時間限制,故把製作潛水艇的活動略去,但本活動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動手能力是很有意義的,可作為課外科技活動落實。另把「小瓶子實驗」中的裝液體改為裝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學過程】
一、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
1、導入:我們已經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系。那麼,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2、按體積大小順序排列七種物體,再標出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和它的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3、按輕重順序排列七種物體,再標出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
(說明:兩次排列,隱含著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學意義,在本課教學中主要作為下面活動的契引,故不專門安排記錄單,僅用實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後把浮的物體位置上移沉的物體位置下移即可。)
4、當我們對這些物體進行比較時,為什麼看不出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與沉浮之間的關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
1、引導: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科學家往往採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生作用。今天老師就為大家准備了兩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學都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小科學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讓學生推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並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上。(建議:為了減少教師准備材料的辛苦,此活動也可以只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類和立方體類,在完成自己組的實驗後可以跟其他小組進行交換,既可提高活動效率,又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實驗報告單
第( )小組
實驗一:相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小球的沉浮(從重到輕排列)
小球 1號 2號 3號 4號 5號 我們的發現:
預測
結果
實驗二: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的沉浮(從小到大排列)
立方體 1號 2號 3號 4號 5號 我們的發現:
預測
結果
3、小組領材料,實驗觀察,記錄分析。
4、組織交流:從這兩組材料的實驗中,我們得出什麼結論?(第一層次: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第二層次;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第三層次:體積大、質量小的物體容易浮,體積小質量大的物體容易沉。)
5、為什麼用上節課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大小、輕重對沉浮的影響,而用這兩組材料進行研究時能夠看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與沉浮的關系?(提醒學生對研究過程進行反思,認識到變數控制實驗的意義和作用,體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繼續研究:
1、潛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應用了什麼原理呢?讓我們來做個模擬實驗。
2、提供實驗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實驗報告單,學生小組合作。
小瓶子沉浮實驗報告單
第( )小組
小瓶子狀態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數量
說明:沙子數量可用無、一點點、較多、裝滿來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體積的大致分數來說明。最後一列給學有餘力的小組作其他狀態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間「浮在水中」(即懸浮)狀態。
3、組織討論:這個活動改變了什麼因素,什麼因素是沒有改變的?(改變了物體的質量,物體的體積沒有改變。)
4、學生嘗試用這個實驗結論去分析潛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礎上閱讀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潛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潛艇有一個很大的壓載艙。打開進水管道,往壓載艙里裝滿海水,潛艇會下潛,打開進氣管道,用壓縮空氣把壓載艙里的海水擠出艙外,潛艇就開始上浮。
5、建議有興致的同學課外去製作簡易潛水艇。
板書設計:
2、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小球的沉浮 物體沉浮與自身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
立方體的沉浮 控制變數
小瓶子的沉浮 體積大質量小易浮,體積小質量大易沉
潛水艇 應用沉浮原理
⑦ 沉與浮怎樣做科學實驗
扔進水裡一個鐵勺,和一片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