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一、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語文本來是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但是,應試教育卻使學生感到語文索然無味,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於一體,動靜結合、圖文並茂,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氣氛,令學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生動高效,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我在教學《望洞庭》一課時,首先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在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劉禹錫行經洞庭湖,被這樣一幅美景迷住了。此時,電腦屏幕上相機展現如下畫面,音箱里同時傳出優美動聽的配樂朗誦:「洞庭湖裡的水清清的,綠綠的,湖面平靜得像鏡子一樣,天空中一輪明月灑下一片銀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閃爍著銀色,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鏡圖,更妙的是,遠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這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多麼像那銀盆里放著一個小小的青螺呀,這簡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畫面,舒緩流暢的音樂、滿懷激情的解說相互揉合在一起,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洞庭湖的美景。詩中蘊含的美,變得那麼鮮明、具體。接著,教者請學生把書合上,在頭腦中畫畫,把洞庭湖的美景畫出來。學生爭著發言,有的說:「我在藍藍的天空中畫了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月亮倒映在水中……」有的說:「我在湖中央畫了一座山,山上長滿了青青的草……」有的說:「我還在水面加了一點銀光。」學生多種感官並用,不知不覺進入了詩的意境,煥發出愉悅的情感……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重點和難點進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一文時,我設計了以下動態畫面:夜空中,一隻蝙蝠邊飛嘴裡邊發出聲音,用「))))」代表聲音。「))))」碰上一棵大樹,「((((」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開大樹,安全飛去。在此基礎上,屏幕出現第二幅畫面:蝙蝠變為飛機上的雷達,蝙蝠嘴變成天線,耳朵變成熒光屏,大樹變成一座高山,飛機依靠雷達安全飛行的畫面便展現在同學們眼前。這些生動的畫面不僅幫助學生理清了蝙蝠和雷達飛行探路的復雜過程,而且體會到雷達正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才發明出來的。蝙蝠和雷達兩者這一勾連,文本內容一下子成為生活中可見可摸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三、運用信息技術可減輕學生在課文難點處理解的坡度對突出重點有益處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審美情趣,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文、情、景等審美因素,利用信息技術PPT課件科學的、藝術的進行審美教育,可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賞美和自我展現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材具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優美的環境和景物描寫,在教學中利用PPT效果讓美的情境感染學生。從而積累語言,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跨越時空限制;把難以見到的事物適時有效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大量的多樣化的信息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多樣感官;讓創設的特定環境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使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以較快的速度攝取較多的審美體驗,進而提高他們感受美、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享受語文的審美功能和人文魅力。
四、優化過程,提高效果
我們都知道小學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一直以來都比較單調、枯燥。老師厭教,學生厭學。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就能「化厭為喜」了。我時常或下載或設計一些識字游戲,如「摘蘋果」「找朋友」等應用於識字教學中,學生們學得開心,記得也牢。還有寫字教學,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給學生們做出最好的示範。
五、運用信息技術,模擬課文內容,啟迪學生思維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兒童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並不說明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只停留在形象階段,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材料,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進思維向深層次發展。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用信息技術對課文進行背景資料的介紹,幫助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對課文的理解。因為小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不豐富,對於有些課文所涉及的背景資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儲備。對課文的理解則可能出現障礙,而教師適時的背景介紹就是有效的解決途徑。
六、注重拓展,深化學生體驗。
想像力的基礎首先是豐富的感性知識。其次還要有對具體形象的生動語言描繪的能力和對感性知識重新組合的能力。電教媒體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教師不失時機地利用這些感性材料,培養學生語言的描繪能力和組合某種形象的能力,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決不可滿足於僅僅利用感性材料達到教授知識的階段.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這是一篇介紹我國最南端景色的課文,有海灘、海底、海島許多美麗的地方。課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進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我在課件製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島的圖片及錄像,在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看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充滿生機的島嶼,從而歌頌我們的祖國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這就要藉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從文本到多媒體再到課外知識,無形中,讓學生們學會了自主學習,引導他們探求新知的慾望。從而也更透徹的讓他們理解了課本知識。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要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它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是因為介入了現代教學媒體,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學質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體現多媒體教學的真正含義。只有有機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
㈡ 如何有效的把信息技術應用於小學語文教學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快速發 展,採用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有效整合進行教學成為教育教學發展專的必屬然趨勢。運用信息技術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語文教材中的內容,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利於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在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過程中,教師要深刻探究語文教學的目標和方向,使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實 現創新教學。
㈢ 怎樣把信息技術運用於小學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准》抄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信息技術滲入語文教學,為課堂提供的多媒體的文本、圖形、影像、動畫、視頻、聲響、音樂等多種信息,這種多媒體信息的集成功能為學生學習語文創設了圖文並茂、形神兼備的學習情境,大大開拓了學生眼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使用得當課堂上學生們思維活躍,興趣盎然,不僅大大提高了他們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與感悟能力,而且可以發展他們思維的敏捷性、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以及獨創性等良好的思維品質,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習的效果。
㈣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已是屢見不鮮。它新穎生動,感染力強,由於它不但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而且可以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夠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虛為實,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有利於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記憶,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新穎、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在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的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優化課堂結構,改革舊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顯著提高學習效率。它不僅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獨有的、開闊的學習和活動環境,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觀察、思維和實踐的機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優化的主要表現:
一、創設意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信息技術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 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彷彿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慾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荷花》一文語言流暢,文質優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荷花愛。然而,由於小學生生活經驗少,對荷花沒有有多少感性認識,任憑教師「千呼萬喚」,學生對荷花的「情」也難以激發起來。而藉助電教媒體,進行情境教學,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上這一課時,我先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到公園旅遊。同學們興致盎然。然後我請大家閉上眼睛。然後,我播放課文配樂朗誦課件,學生聽這如詩一般美的語言,想像夢一般的畫面,彷彿來到了荷花池邊,聞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了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荷花,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給他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中那准確簡煉而又美得像詩一般的語言,其後再出示錄像讓學生聽讀課文,使優美的畫面與精美的語句一起印在了他們的腦海里了,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里運用信息技術,達到了「入境始與親」的目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怎能不樂於學習呢?
二、激發學習興趣 ,提高學習效率。
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起決定作用。一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體於一體,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圖像和動畫能將教師用語言和教具演示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形象化處理,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更易體會到事物的本質。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並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互動式的計算機技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條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可以說,直觀性教學是學生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源泉。
在我們原有的教學中,老師的板書、教具的演示和教學掛圖的張貼等等,往往佔用了一節課中不少的時間。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可以把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生動和便捷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教師通過精心製作的課件,在「超文本」狀態下,只要操作滑鼠,就可以讓學生一邊眼看精美的教學圖片,一邊耳聽教師的生動講解或多媒體播出的聲音。動靜結合,輕松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學生容易掌握其內在規律,完成知識的構建。我們發現通過課件的教學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幾何問題,並且教學的時間也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節省了許多,從而使課堂中更多的學生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同時,老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補充一些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三、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我們知道,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信息技術網路環境中的自主學習便是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覺得運用信息技術網路環境下的人機交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建立起學習者和認知材料之間的直接聯系,是開展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式。它的優勢在於能夠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滿足不同學生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的需要,促進智力和思維的發展。
信息技術網路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是與計算機之間的相互對話完成的。學生獲取知識,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識重點的展開和難點的化解以及知識的鞏固應用,都需要親自動手操作。這種方式符合兒童喜歡的自主參與、探索、創新的心理特徵。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由於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自然就形成了確認自己的學習成果的心理定勢。加上多媒體網路所提供的生動活潑的多媒體信息,又不斷刺激學生對新信息的探索與提取,使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的創造活動中。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傳授的對象為班中中等層次的學生,教學的方式方法,對於那些優秀的學生來說,非常容易掌握;對於較差的學生來說,就不那麼容易了。而在多媒體網路中,教師可以設計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自己所能接受的方式方法來學習。
在實踐我們發現,現代網路教育平台能為教師實現網路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備課和組織教學的環境,通過E-mail、BBS進行非實時的學習討論,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視頻點播系統帶來的好處是「看得見老師、聽得到聲音」。學生在老師的聲音和視覺效果中學習如同在教室氛圍中一樣親切、立體、生動、趣味。孩子的興趣和原來看著文字頁面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點播系統中還包括教師上課的教案、學生自主學慣用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可以在家裡通過網路來自主學習、復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早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而運用信息技術,更能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和參與行為。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要注意的問題1.不應過分強調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上的東西。如一些不恰當的動畫等,在使用中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結果達不到預期效果。課件的製作和使用應以實現最終教學目的為宗旨,避免出現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現象。
2.不應重機器、輕教師,不能不分課程內容,過分依賴媒體技術。不應僵化地使用現代化媒體,忽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作用,甚至教師成為現代媒體課件的播放員,學生成為缺乏活力的觀眾,課件成了簡單的電子講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不應喪失的。
3.任何教學手段都不是萬能的,它只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白天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教室環境較暗,學生做課堂筆記記錄困難;課堂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吃力;若教師教學組織不當,學生會感覺單調、視覺疲勞等等。
總之,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有助於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激發學習興趣 ,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㈤ 如何聚焦信息技術應用,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
我們的現代化教學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手段,尤其是對於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每個人都有機會面對整個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呈現在面前,使許多人的理想能夠很快實現。而運用現代技術進行語文教學中,更能發揮更大的效率。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豐富了語文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學習「媒介」,解決了學生學習困難。有利於學生自主地學習,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
我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談談我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豐富了語文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等是多樣而豐富的。而小學生對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特點,非常有利於他們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建構。
例如教學《美麗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林;一會兒彷彿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再如我在四年級教學《火燒雲》一課時,由於學生很少看到火燒雲的樣子,我讓學生課前先從網上搜索了一些火燒雲的圖片,然後課上展示給同學們,並作簡單介紹,讓他們不僅學會了搜集資料,更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課文內容的興趣。由於語文教學中創設了一定的情景,學生豐富的想像能力被充分激發起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主動探索,從而加深、加快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學習「媒介」,解決了學生學習困難。
學生的認知由於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語言文字——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突破學習中的難點,轉化學習內容的呈現形式,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
古詩的語言是高度凝煉的,所創設的意境是深遠的。如何引導學生來學習古詩,感悟詩人語言之凝練,體會古詩之神韻呢?我覺得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解決了這個難題。
比如在教學白居易的《憶江南》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筆下江南春天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我設計製作了能體現詩情的課件,並選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樂。上課初,我先以一張配有詩文的電子幻燈片呈現教學內容,在具有古風古韻的音樂聲中,我動情誦讀全詩,激起了孩子學習的熱情,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理解詩意時,我演示了課件。在太陽緩緩升起,遍地開放著鮮艷的花朵,春光水碧,紅花像燃燒的火焰的畫面出現時,學生眼神中透露出異彩,不但對詩意的理解瞭然於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華。
同樣的在講授《桂林山水》時,採用現代教育技術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講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時,播放課件,畫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樂響起,把學生帶入到山水之間,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逼真地體會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課時學生激情高昂,紛紛說將來要到桂林去旅遊。這樣,在一節課當中,溶入音樂、美育的欣賞,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有利於學生自主地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被動地參與多。
在語文教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就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從而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及其他綜合能力。
比如我在執教《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課前學生查閱了很多有關地球的資料。包括地球美麗的自然景觀,豐富的資源,以及地球環境遭到破壞的資料和圖片。課後學生們又利用電腦製作了保護地球的宣傳手抄報。
四、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
語文教學如果依靠教科書、教師、學習的參考資料(書本)等的信息,那麼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路、圖書館……」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路優勢,能收集更多的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了語文資源。
如教完六年級《景陽岡》之後,為了讓學生的知識面不只停留在書本上,不只對武松的「武藝高超,疾惡如仇」有所了解,還要對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課後布置學生收集大量有關《水滸傳》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經過加工整理辦一期「水滸群英傳」的板報。同學們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聯網上搜索圖片,有的上圖書館查找資料,通過各種途徑同學們把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匯總。這樣學習小組的同學可以做到資源共享,可見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了生動、豐富、快捷的資源,這樣既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學生也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另外,我們語文老師在識字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習作教學等方面也可以適當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合理運用,將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加以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最終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㈥ 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何作用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教師以語文課程標准為依據,以語文課本為憑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指導學生開展語文閱讀實踐活動。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吸取知識,提高認識,發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學過程中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中提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運用現代技術更好地養成收集、處理信息的習慣,提高語文能力。教師應充分、有效地運用媒體、網路等現代技術搜集、處理和運用信息,並在學習過程中合作交流,使現代技術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信息技術有著其獨有的作用,合理使用將在學科教學中起到較好的輔助和促進作用。成為學生獲取信息、合作學習、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和途徑。尤其可以改變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閱讀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克服學習困難。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現狀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所體現的先進性,得以廣泛應用於小學教學的各個學科之中,特別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更突出了它的優勢。但是實踐證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中還存在盲目性、形式主義的現象,甚至將語文閱讀教學課變成了教師課件製作水平的展示台。沒有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輔助、促進作用。
四、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的策略和產生的相應效果
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體現的優勢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畢竟只是輔助學習的一種手段,我們應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量和度,要讓課堂錦上添花,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只有根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深入研究使用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方式方法,才能發揮這種教學工具的巨大作用,產生相應的效果。
(一)啟其所感,導其所難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合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可幫助教學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
1.篩選具體形象信息資源將抽象事物具體化,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皮亞傑(J.iaget)的構建之一:理論形象的學習情境,使教學直觀化、模型化、動態化。能夠表現思維的復雜性,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引起學生持續探索的興趣,對問題從多角度進行解釋,完成知識的意義構建。
【案例1】人教(實驗)版小學第四冊中《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描繪了我國首都北京那燈光燦爛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這座文化古城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首都北京的熱愛、贊美之情。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難點在於詞語句子的理解。
全文六個自然段都是圍繞燈光夜景寫的。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為了表達北京城的迷人景色,文章運用了很多四字成語。如:夜幕降臨、金碧輝煌、光彩奪目、絢麗多彩、川流不息等。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雖然思維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恆性,但這種思維運演還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和發散性思維還很弱。對於抽象的事物,還無法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課文中比較抽象的字、詞的理解能力還很薄弱。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可見具體形象的直觀作用不容質疑。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字、詞的意識,為理解句子和課文內容打好基礎,只有將抽象的事物轉換為具體形象的事物。而信息技術它不僅能將大量的知識信息快速地反映給學生,而且還能將抽象的事物通過具體的畫面變得通俗易懂。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圖片的展示,使學生真正能感受到課文所描繪的北京夜晚的輝煌、亮麗。
㈦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於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
信息技術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 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於創設特定回的意境,學生答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彷彿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慾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㈧ 談談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何作用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個體力求深入地認識某種事物或樂於參與某種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所以,要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首先要喚起他們對學習對象的興趣,吸引他們進入學習的境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提供的至多隻是一幅彩色的畫面,產生的視覺效果差,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在信息技術參與下的語文教學則不然,它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如在學習《秦兵馬俑》一課時,教師展示出《秦兵馬俑》的課件。讓學生盡情地觀賞著眼前各種姿態的兵馬俑,並且讓學生討論回答:「你看到了哪些兵馬俑?」這下,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學生紛紛發言。這樣,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地感知理解了語言文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望廬山瀑布》這課時,可以利用課件出示瀑布壯觀的景象。配上豪壯的聲音,此情此景,激發學生思考,產生情感共鳴。而且能使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潑,活躍了學生思維,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不僅能夠順利的突破學習的重難點,還可以讓學生內心產生探索的慾望,情緒上受到感染,從而使他們輕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二、,有利於拓展學生視野
小學生生活閱歷少、積累少,而且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看到,使問題很難解決。隨著網路技術的普及,學生接觸語文的渠道進一步拓寬,大量交互性很強、更新很快的語言和語言文化信息使廣大師生應接不暇。網上可共享的信息為語文的教育和師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的文化資源。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學生不再受到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計算機網路拓展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師生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檢索、閱讀各類書籍,可以從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獲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資料。如,學習《有趣的發現》,從海島上昆蟲翅膀的有趣特點,引導學生上網收集有關適者生存的實例。學生結合網上的資料和個人感受,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由此而來,學生獲得大量豐富的知識,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豐富了表像,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又如在學習《橋》這一課時,由於我們所處的環境因素,大多數學生對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於祖國一些著名大橋的圖文資料進行閱讀學習。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橋梁的認識,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也增強了學生對祖國美好明天的憧憬,培養和發展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對其課程進行學習和拓展的探討能力。
三、有利於啟迪學生創新思維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集音、像、動畫於一體,生動形象,在吸引學生注意與創設教學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教《貓》一課時,教師適時提出了兩個問題:1、小貓的淘氣表現在什麼地方?2、大貓的古怪表現在什麼地方?這兩個問題綜合、集中、覆蓋面大。教師以這兩個問題為憑借,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教師播放介紹貓的影片,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看完影片後,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就能容易的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既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又能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有效的學習方法。通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歸納總結,使整堂課處於情景交融的狀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型」學習變為「主動型」學習。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發揮其特長,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閱讀教學,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主動性、實效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早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而運用信息技術,更能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和參與行為。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難點
學生在學習不同單元時,會遇到不同的重難點。如何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好的掌握重點,化解難點呢?計算機輔助教學進入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是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處理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處理的問題,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為教師化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要真正做到在課堂教學的「優化」,首要要從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切入,著力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重點難點及信息量的把握。在突出重點和難點的時候,可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製作成幻燈片。根據教學所需,在學生自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並使用幻燈,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激發探求新知興趣,增強記憶。如在學習英雄董存瑞舍時,我用剪輯的電影資料,再現了董存瑞手托炸葯包捨身炸碉堡的壯烈場面:這一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場面深深打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心,他們真切體會到董存瑞的英勇豪邁精神,深化了感情,突破了難點,突出了中心。
綜上所述,網路環境這種基於計算機、多媒體、超文本、超媒體技術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它拓展了教學內容,提供了多種信息呈現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突出了資源共享,實現了人機友好交互,能更好的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對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