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pep小學三年級英語上冊教學案例分析
參考書里有呀
⑵ 小學英語如何進行評課
如何進行小學英語評課
(一)從教學目的上分析
首先,從教學目標制定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全面指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確定;具體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體現學科特點;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的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
其次,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
間是否的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能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我們在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准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A. 看教學思路設計
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課者評教學思路,一是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二是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感;三是看教學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我們平時聽課看到有些老師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個程度就是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思路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造成的。所以評課,必須注重對教學思路的評價
B. 看課堂結構安排
教學思路與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側重教法設計,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課堂結構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可見課堂結構設計是十分重要的。
⑶ 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在於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然而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如果採用「一刀切」,「一鍋煮」的教學方法,就會產生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現象,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嘗試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體做法如下: 一、分層建組A教師針對學生的智能,英語上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在校表現等進行綜合分析,然後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分組。這樣的「組」和「層」都是動態的,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學習進展情況和學業發展情況及時調整學生類屬。這樣既使中差生覺得有前途,又使得優等生有壓力,充分調動全體學生都來認真學習。先把學生分成、B、C、D四個程度級,再按ABC、BC、DA的搭配方式編座,組成各學習小組。這樣便於組織優良生輔導中差生活動,教師能巡迴了解中差生的學習情況及優良學生的表現使各類學生生活在和諧、平等、友好的學習氛圍中,共同奮發進步。 二、分層教學 針對學生的智能差異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教師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兼顧「提優」「補差」。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個新的進步。聽說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基本功,也是學習英語的目的之一。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對聽的內容進行模仿,儲備有聲材料,再通過說檢驗聽的效果。在對聽的內容進行模仿進行說話訓練時,就可對不同程度級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如教學5A Unit6一課時,我要求D類同學會讀對話,C類同學在會復述的基礎上表演對話,B類同學能在熟記對話的基礎上對原文稍作改變後表演,A類同學能根據一個新內容仿照原文自編對話表演。如這一課是關於打電話談論一些做家務和做家庭作業的事,我給出一個打電話約請同學出遊的話題。學生就可以仿文為:A:Hello. Is that xxx?B:Yes. Good morning.A: Good morning. Are you free now? B: No. I』m doing homework. What』s the matter? A: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by bus? B: OK. How about tomorrow morning? A: Great! See you tomorrow morning. B: See you. 通過這樣的聽說訓練,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激活了上進心,使各類學生都能跳起來摘到蘋果。 三、分層作業 作業是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另外也是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作檢查和評價的方式。我以新課標和教材要求為先導,根據學生的自身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差異對學生的作業分層。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的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深度加以分層和調控。如布置預習作業,我要求A類學生聽錄音磁帶會讀單詞,了解課文內容;B類學生能試讀單詞,對課文有大概的印象;C類同學會讀復現單詞;D類同學先熟悉一下復現單詞。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作業時不再感到困難,即使有困難,努力一下也能順利完成。 四、分層輔導 實行分類型,多形式的輔導,對C、D類學生採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幫助他們復習鞏固舊知,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作業,學會思考和學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對B類同學採用分組討論,教師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對A類學生除給予較多的獨立思考和個別點撥外,主要通過英語角活動,製作英語手抄報,課外興趣閱讀等手段拓寬、加深他們的知識面。 五、分層評價 評價是英語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地評價體系是實現英語教學的重要保證。通過評價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所帶來的快樂。評價也應有分有合。分表現為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學習有困難、自卑感強的學生,要給予表揚鼓勵評價,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看到希望,逐步消除自卑心理;對中等程度的學生,採用激勵評價,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不甘落後,積極向上;對成績好,自信心強的學生,採用競爭評價,堅持高標准,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向上。合表現為採用小組競賽機制。由於在編排小組時,小組內優差搭配,這樣各小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與組之間存在可比性,所以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競爭激勵機制,把所有小組成員取得的成績看作整體來評價,這樣形成組與組之間的競爭,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托馬斯說過每個學生都應有均等的機會去達到目標,盡管每位學生達標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適當的條件,世界上任何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夠掌握,通過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用不同層次的評價使每位學生都對英語產生興趣,能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域」內得到充分的發展,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⑷ 簡要分析怎樣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做好充分的教學准備活動 1.有效的備課保障有效的課堂 讀活教材內容。 新課程為我們一線教師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增加了更大的難度。新課程提倡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不能局限於教材而僅僅停留在課本上,而是要全面細致地了解教材的特點和編寫意圖,熟悉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的實際需要,科學而合理地重組教材,從而能深入地理解和准確地把握教材,達到靈活運用並超越教材的境界。我們要在「讀」上下功夫,要把「死」教材讀「活」,要讀出教材的深度與廣度,讀出教材的橫縱立 體框架,然後才能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 准確定位目標。教學目標引領著師生的教與學,教師只有在教學前准確、全面地定位好教學目標,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落實各個目標點,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確立和表述教學目標時,知識要從技能立意,技能要從策略出發,並且目標的完成還盡量要有行為表現。准確定位教學目標,我們不僅要看到教材所顯現的認知目標,還要明確教材所含的能力目標,更要挖掘教材背後所蘊含的情感目標。這樣,課堂教學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學的綜合能力也隨著課堂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有效發展。 2.尊重學生的實際水平 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前提,教師設計的教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周密地考慮到學生存在「已有知識經驗和思想方法基礎」的事實。並根據這一特點來確定教法,力爭達到教與學的統一。保證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性。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反應,並根據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 1. 組織有效活動 總的來說,一節有效英語課的各環節中,復習舊知要做到精練和實用,導入要有利於新知的呈現,教授新知要突出探究和創新精神,鞏固新知要注重時效。在新課程改革中,構建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型教學為途徑的教學模式仍然是小學英語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活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能夠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但在設計活動時往往只注重了活動的趣味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而忽視了活動的有效性,從而導致活動流於形式,表裡不一,這樣不但學生基本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教學任務也難以完成。因此,我們要在遵循小學生語言學習規律和不同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需求和特點的前提下,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每一項活動,使活動具有可操作性,同時還應考慮活動的實踐性、交際性、自主性、探究性和拓展性等多種因素,使每一個活動在目標指引下有機地聯系起來,並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很好地把所學語言用於日常的交際中,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學得非常愉快。 2.做到有效反饋與評價 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老師要有及時有效的反饋與評價,引導並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1)適時性。要根據學習內容的性質選擇適當的時機。在進行語言技能的操練時,教師反饋要及時,學生做對了立即予以肯定,可以增強其自信心、愉快感和自豪感,並有助於保持已有的知識。如果做錯了,立即告知正確答案,盡快在頭腦中消除錯誤的痕跡,建立正確的概念。 (2)啟發性。學生做不出練習或練習做錯後,反饋要有啟發性。有些錯誤是由於學生不會靈活運用所學語言知識而導致的,這時教師只要稍一點撥,學生便能自己改正。例如,關於any 的用法:There aren't ____... 學生剛學時,很容易把any寫成some。老師只要提醒他是肯定句,疑問句還是否定句。學生立刻就能反應過來了。 (3)激勵性。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是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教師要在自己的課堂反饋中通過自己的表情、語言、神態等多一些熱情鼓勵,少一些懲罰。對於差生和缺乏自信心的學生更應該這樣。學生做不出練習或出錯時,老師說一句:It doesn'tmatter.都會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使其懷著良好的心態,繼續聽講與實踐。 (4)具體性。學生出錯時,教師對於某些錯誤應在給出正確答案後由出錯者再做一道同類型的題,給予及時強化。事實證明:學生的知識學習同教學最初呈現知識和隨後提供的反饋的清晰性有顯著的正相關。學生練習正確時,要簡明扼要地予以表揚,指出其具體的優點,不能只籠統地說:「Good!」「, Excellent!」這樣有利於學生揚長避短、精益求精。 (5)針對性。要針對學生的特點與個性來評價。對差的學生、自信心弱的學生多鼓勵,多提供參與機會,對其進步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對過於自信的學生除了表揚之外,還要指出其不足之處,這樣既是褒獎,又促使學生學得更多更細些。 三、積極開展課後的反思活動 教案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是課堂教學的准備,教案作為教師教學思想和方法軌跡的記錄,也是教師認識自己,總結教學經驗的重要資料。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一旦放開,真正活躍起來,就會有很多突如其來的可變因素,學生的一個提問、一個「發難」、一個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則可以幫助自己總結和積累經驗,形成一套能適應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知識體系的本領,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重視自身業務素養和文化的積淀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既在於學生主體性的提升,更在於教師引領作用的發揮。一個好教師分析教材應入木三分、如數家珍,處理教材應精巧適度、推陳出新,駕馭課堂應淡定自若、收放自如,這些無不來自於理論的洗濯和實踐的歷煉。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其它科目教師所要具備的基本教學技能,更要了解外國的人文歷史,了解產生語言的土壤——文化的底蘊。我們可以通過自學、培訓、進修以及與同行討論、交流、參加學術活動等途徑提高和發展自身素質。 總之,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我們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於平日的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後實踐,在實踐後反思,在反思後改進,在改進後再學習。如此地潛心鑽研與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必能更低負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