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發展心理學》的紙本書哪本比較好
1、《發展心理學 : 人的畢生發展》 羅伯特·費爾德曼 ,這本看過一版,可讀性上的確比國內好很多。
2、《發展心理學 : 心理學導讀系列》David R.Shaffer。
以上兩本都是我們發展心理學課的老師大力推薦的,第一本是北大心理系蘇彥捷老師譯的,她是國內心理學很知名的學者,所以這本書的專業性很好,加上國外教材一向很重注可讀性,這本應該是最好的發展心理學讀物了。
② 心理學。發展心理學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
內容介紹:
《自序》: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把全書十章分為兩個部分,前兩章是研究發展原理,並評價諸多心理學派關於心理發展規律的理論;後八章則系統地論述個體心理各個發展時期的特徵。當然,發展心理學研究發展心理的原理和研究各年齡階段心理特徵是相互交叉的,在本書中,這種思想亦一以貫之。例如,前兩章也涉及各年齡階段心理特徵的問題,後八章在討論每個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特徵時,也作了一定的理論闡述。這樣的體例安排,在國際發展心理學界是常見的,而對我來說,卻是刻意安排,因為這體現了朱智賢教授和我的學術思想。」
書籍目錄:
世紀心理學叢書總序
自序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發展心理學的界說
第二節 發展心理學的發展
第三節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四節 發展心理學的進展與展望
本章摘要
建議參考資料
第二章 發展心理學理論
第一節 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
第二節 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
第三節 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觀
第四節 皮亞傑的心理發展觀
第五節 朱智賢的心理發展觀
本章摘要
建議參考資料
第三章 胎兒期與新生兒期的發展
第一節 胎兒期的發展
第二節 新生兒
本章摘要
建議參考資料
第四章 嬰兒期的心理發展
第一節 嬰兒神經系統的發展
第二節 蹣跚學步與動作發展
第三節 嬰兒語言的發展
第四節 感知運動的智慧
第五節 嬰兒情緒與社會發展
本章摘要
建議參考資料
第五章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展
第一節 幼兒園的小天使
第二節 在游戲的王國里
第三節 學齡前兒童言語的發展
第四節 前運算期幼兒的認知發展
第五節 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本章摘要
建議參考資料
第六章 小學兒童的心理發展
第一節 背起書包上學去
第二節 具體運算期的小學生認知
第三節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本章摘要
建議參考資料
第七章 青少年期的心理發展
第一節 青春期生理的劇變
第二節 形式運算期中學生的認知發展
第三節 中學生情緒的特徵
第四節 青少年期的社會性發展
本章摘要
建議參考資料
第八章 成人前期的心理發展
第一節 從志於學到而立之年
第二節 成人前期認知的發展
第三節 人生觀的成熟
第四節 成人前期的社會性
本章摘要
建議參考資料
第九章 成人中期的心理發展
第一節 從不惑到知天命
第二節 成人中期的認知發展
第三節 成人中期的家庭生活與職業
第四節 成人中期的社會性發展
本章摘要
建議參考資料
第十章 成人晚期的心理發展
第一節 成人晚期的心理適應
第二節 老年人的認知
第三節 老年人的社會性
第四節 成人晚期的心理衛生
第五節 生命的最後階段
本章摘要
建議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索引
(美)費爾德曼發展心理學
第一部分 生命的開始
1 開篇:畢生發展緒論
2 生命的開端:遺傳和產前發展
3 嬰兒出生和新生兒
第二部分 嬰兒期:形成生命的基礎
4 嬰兒期的生理發展
5 嬰兒期的認知發展
6 嬰兒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三部分 學前期
7 學前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8 學前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四部分 兒童中期
9 兒童中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10 兒童中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五部分 青春期
11 青春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12 青春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六部分 成年早期
13 成年早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14 成年早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七部分 成年中期
15 成年中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16 成年中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八部分 成年晚期
17 成年晚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18 成年晚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九部分 生命的結束
19 生命的結束:死亡和臨終
術語表
參考文獻
蘇彥捷,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心理學會秘書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心理學報》、《中國特殊教育》等雜志的編委。從事發展心理學和比較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可見,兩者不一樣
③ 請各位學過心理學的人給我推薦一本現實生活中利用率比較高的發展心理學書籍.
發展心理學
作者: [美] 羅伯特·費爾德曼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副標題: 人的畢生發展
原作名: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譯者: 蘇彥捷 等
出版年: 2007-7
頁數: 802
定價: 78.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中國心理學會推薦圖書
ISBN: 9787506286572
作者簡介 · · · · · ·
羅伯特·費爾德曼(Robert S. Feldman)是位於馬薩諸塞大學Amherst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本科教學部主任,並獲學院優秀教師獎。費爾德曼教授也是Hewlett Teaching 研究員和馬薩諸塞大學資深在線教學研究員。費爾德曼教授以優異成績從衛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本科畢業,並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社會和發展心理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他著作了100多部書籍、章節和文章,包括《兒童非言語行為》(Nonverbal Behavior in Children,Springer-verlag出版社)、《非言語行為理論與研究應用》(Applications of Nonverbal Behavioral Theory and Research,Erlbaum出版社),以及合編的《非言語行為基本原理》(劍橋大學出版社)。費爾德曼教授還是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和美國能力喪失康復研究中心的基金獲得者,以支持他關於兒童非言語行為發展的研究。作為一名曾經的Fullbright lecturer和一名研究學者,費爾德曼教授也是美國心理學會(APA)和心理科學協會(APS )會員。
目錄 · · · · · ·
第一部分 生命的開始
1 開篇:畢生發展緒論
2 生命的開端:遺傳和產前發展
3 嬰兒出生和新生兒
第二部分 嬰兒期:形成生命的基礎
4 嬰兒期的生理發展
5 嬰兒期的認知發展
6 嬰兒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三部分 學前期
7 學前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8 學前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四部分 兒童中期
9 兒童中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10 兒童中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五部分 青春期
11 青春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12 青春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六部分 成年早期
13 成年早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14 成年早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七部分 成年中期
15 成年中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16 成年中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八部分 成年晚期
17 成年晚期的生理和認知發展
18 成年晚期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
第九部分 生命的結束
19 生命的結束:死亡和臨終
術語表
參考文獻
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作者: 戴維·謝弗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譯者: 陳會昌
出版年: 2012-6
頁數: 588
定價: 88.00元
ISBN: 9787115276254
內容簡介 · · · · · ·
《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第5版)》是一本優秀的「發展的」教材。全面的向讀者介紹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研究的當前情況。注重將理論、研究和實踐相結合,內容有趣、全面、新穎,文筆簡潔、語言精練,通俗易懂。
《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第5版)》共14章,前3章介紹了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研究的取向和研究工具,包括對研究方法論、經典理論和現代理論的回顧。4~10章主要講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的「產品」,包括情緒發展、親密關系的建立、自我發展、成就、性別類型化與性別角色的發展、攻擊性與反社會行為、利他與道德發展。11~13章講人在其中獲得發展的「生態」背景和環境,包括家庭以及電視、電腦、學校和同伴群體的重要影響。第14章進行了簡單的總結,提醒讀者學以致用。
作者簡介 · · · · · ·
戴維·謝弗 (David R. Shaffer) 是美國喬治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亞大學本科生項目主席,畢生發展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項目前任主席,在該大學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人類發展課程35年。他發表的多篇研究論文涉及到利他行為、態度與說服、道德發展、性別角色與社會行為、自我表露、社會心理學與法律。他還擔任《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人格與社會學學報》、《人格雜志》的副主編。1990年,他獲得喬治亞大學最高教學榮譽獎約西亞·梅格斯(Josiah Meigs)優秀教學獎。
目錄 · · · · · ·
譯者序
序
第1章 概論
普適父母機--一項思想實驗
從歷史角度看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前現代化時期的兒童期
作為研究對象的兒童:嬰兒傳記
兒童心理學的產生
理論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關於人類發展的問題和爭論
關於人類本性的早期哲學觀
天性對教養
主動性對被動性
連續性對不連續性
發展是普遍性的還是特定性的
研究方法
科學方法
收集資料:發現事實的基本策略
查明關系:相關設計與實驗設計
相關設計
實驗設計
自然實驗(或准實驗)
發展研究設計
橫斷設計
追蹤設計
序列設計
微觀發生學設計
跨文化比較
附言:做一個發展研究的明智受益者
第2章 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的經典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慾理論
弗洛伊德理論的貢獻與批評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埃里克森理論的貢獻與批評
今天的精神分析理論
行為主義(或社會學習)理論
華生的行為主義
斯金納的操作學習理論(激進行為主義)
班杜拉的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中的交互決定作用
社會學習理論的貢獻與批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觀
皮亞傑關於智力與智力發展的觀點
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皮亞傑理論的貢獻和批評
第3章 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的近期理論
現代進化論
經典的習性學理論
習性學與人類發展
現代進化論
進化論的貢獻及對其的批評
行為遺傳學:個體差異的生物基礎
估計遺傳影響的方法
估計基因和環境的影響
遺傳對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遺傳和環境共同影響發展
行為遺傳學取向的貢獻及對其的批評
生態系統論:一種現代環境論觀點
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發展環境
生態系統論的貢獻及對其的批評
現代認知觀
兒童社會性與個性發展
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
社會文化理論的貢獻及對其的批評
社會信息加工理論(或歸因理論)
社會信息加工觀點的貢獻及對其的批評
理論和世界觀
第4章 情緒發展與氣質
情緒和情緒發展概述
情緒和情緒發展的兩種理論
分化情緒的表現和發展
第一年中分化情緒的發展順序
快樂這一積極情緒的發展
消極情緒的發展
自我意識情緒的發展
情緒表達的後期發展
識別和理解他人情緒
對情緒的早期識別和解釋
識別他人情緒的後期發展
對情緒原因的理解
學會調節情緒
情緒和情緒自我調節的早期社會化
調節情緒的認知策略的出現
學習和遵守情緒表達規則
情緒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適應
氣質與發展
氣質及其測量
遺傳和環境對氣質的影響
氣質的穩定性
早期氣質表現與後期發展
第5章 親密關系的建立及其對未來發展的意義
什麼是情感依戀
依戀是互惠關系
同步互動與依戀
嬰兒怎樣對他人產生依戀
依戀的最初發展
依戀理論
依戀安全性的個體差異
測量依戀的安全性
依戀中的文化因素
影響依戀安全性的因素
養育質量
嬰兒的氣質
作為依戀對象的父親
作為養育者的父親
父親是情緒安全性和其他社會能力的促進者
依戀與後期發展
安全與不安全依戀的長期影響
依戀特徵為什麼能預測後期發展
依戀是終生不變的嗎
無依戀的兒童
嬰兒期和兒童期社會剝奪的後果
早期剝奪為什麼是傷害性的
兒童能從早期社會剝奪中恢復過來嗎
母親就業、日托與早期情緒發展
變換式養育的質量
父母教養方式與父母對工作的態度
怎樣幫助參加工作的父母
第6章 自我與社會認知的發展
自我概念的發展
自我的出現:分化、區分和自我認識
我是誰?學前兒童的反應
兒童的心理理論和私人自我的出現
兒童中期和青少年期的自我概念
自尊:自我的評價成分
自尊的起源
兒童期自尊的成分
青少年期的自尊
隨時間發展自尊是穩定的嗎
兒童社會性與個性發展
父母和同伴對自尊的影響
文化、種族和自尊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同一性的形成
同一性形成的發展趨勢
同一性形成是一個多麼痛苦的過程
個人、社會和文化對同一性形成的影響
少數族裔青年的同一性形成
社會認知的另一面:了解他人
個人知覺發展的年齡趨勢
社會認知發展理論
第7章 成 就
成就動機的概念
成就的動機觀
成就的行為觀
對個體成就的早期反應:從掌控到自我評價
成就動機理論與成就行為
成就需要理論
維納的歸因理論
德威克的習得無助理論
對成就理論的反思
文化和亞文化因素對成就的影響
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成就觀
成就的種族差異
成就的社會階層差異
家庭和家庭成員對成就的影響
依戀特徵與成就
家庭環境
教養方式與成就
創造力和特殊天賦
多成分觀:斯騰伯格和盧巴特的投資理論
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創造力
第8章 性別差異、性別角色發展與性
男性與女性的區分:性別角色標准
關於性別差異的一些事實與誤解
性別之間的真實心理差異
文化方面的誤解
文化誤解能解釋能力(和就職機會)的性別差異嗎
性別定型的發展趨勢
性別概念的發展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發展
性別定型行為的發展
性別定型中的亞文化因素
性別定型理論與性別角色發展
進化論
莫尼與艾爾哈德的生物社會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
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理論
性別圖式理論
一種整合理論
心理上的雌雄同體:21 世紀的一種預示
真的存在雙性化的人嗎
雙性化個體有優勢嗎
應用:改變性別角色的態度和行為
性特徵與性行為
文化對性特徵的影響
青少年期的性態度與性行為
青少年性行為的個人與社會後果
第9章 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
什麼是攻擊性
攻擊性是一種本能
攻擊性的行為界定
攻擊性是一種社會判斷
關於攻擊性的理論
本能論
學習理論
道奇的社會信息加工理論
兒童社會性與個性發展
攻擊性的發展趨勢
早期沖突和攻擊性的起源
攻擊天性隨年齡發生的變化
攻擊性是一種穩定的特質嗎
攻擊性的性別差異
生物學觀點
社會學習觀
交互作用(或生物- 社會)觀
文化和亞文化對攻擊性的影響
亞文化差異
家庭對攻擊性的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
家庭氛圍和兒童的攻擊性
控制攻擊和反社會行為的方法
宣洩:一種有爭議的策略
營造非攻擊的環境
消除攻擊性帶來的好處
社會- 認知干預
應用:防止校園內的攻擊和暴力
第10章 利他與道德發展
什麼是利他行為和親社會行為
利他和親社會發展的理論
生物學流派:親社會行為是"預先編程"的嗎
精神分析理論:以良心為向導
社會學習理論: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利他的認知理論:成熟是中介
利他行為的發展
親社會行為的起源
利他性隨年齡發生的變化
認知與情感對利他的影響
角色承擔和利他
親社會道德推理
移情:影響利他的重要情感因素
把自己看做利他主義者
社會與文化對利他的影響
文化影響
對利他主義的強化
榜樣的影響:利他的實踐和宣揚
什麼人能培養出利他的兒童
什麼是道德
發展心理學家怎樣看待道德
精神分析理論對道德發展的解釋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道德理論
良心早期發展的新觀點
認知發展理論:兒童是道德哲學家
皮亞傑關於道德發展的理論
對皮亞傑理論的評價
柯爾伯格關於道德發展的理論
對柯爾伯格理論的支持
對柯爾伯格理論的批評
道德是社會學習(與社會信息加工)的產物
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一致嗎
學會抵制誘惑
什麼人能培養出道德成熟的兒童
對霍夫曼教育方法的批評
兒童眼中的教育方式
第11章 家 庭
什麼是家庭
家庭是社會系統
直接和間接影響
家庭是不斷發展的系統
家庭是蘊含式的系統
變化的世界中變化的家庭系統
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的養育社會化
教養方式的兩大維度
四種教養方式
行為控制與心理控制
父母影響模式與兒童影響模式
兒童社會性與個性發展
教養方式的社會階層差異和族裔差異
追求自主:青少年期的親子關系
同胞和同胞關系的影響
新生命的到來給家庭系統帶來的改變
整個兒童期的同胞關系
同胞關系的積極影響
獨生子女的特點
家庭生活的多樣性
收養家庭
精子捐贈家庭
同性戀家庭
家庭沖突與離婚
再婚和重組家庭
職業母親和雙職工家庭面臨的挑戰
當教養方式失常時:虐待兒童問題
誰是施虐者
誰是受虐者
環境誘發因素:虐待兒童的生態學
虐待和忽視的後果
對家庭的思考
第12章 家庭之外的影響(I):電視、電腦和學校教育
早期窗口:電視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
電視與兒童的生活方式
電視理解力的發展
電視暴力與兒童的攻擊性
電視的其他不良影響
電視是一種教育手段
電腦時代的兒童發展
教室里的電腦
對電腦的擔憂
學校是一個社會化的機構
學校教育能夠促進認知發展嗎
有效(和無效)學校教育的決定因素
我們的學校是否滿足了所有學生的需要
對兒童的教育效果:跨文化比較
第13章 家庭之外的影響(II):同伴對社會化的影響
同伴是什麼人,起什麼作用
同伴互動的重要性
同伴交往的頻率
同伴影響的重要性
同伴交際性的發展
嬰兒期和學步期的同伴交往
學前期的交際性
兒童中期和青少年期的同伴交際性
父母對同伴交際性的影響
同伴接納與受歡迎程度
測量兒童在同伴中的受歡迎程度
兒童為什麼被同伴接納、忽視或拒絕
提高被拒絕兒童的社交技能
兒童及其朋友
友誼的發展
朋友之間和相識者之間的社會交往
擁有朋友有好處嗎
父母和同伴是影響源
越來越遵從同伴
交叉壓力是一個問題嗎
第14章 結語:內容整合
人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人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規劃
人是自身發展的積極貢獻者
發展中存在著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可塑性
天性和教養的區分是一種偽二分法
正常發展和異常發展都重要
人在文化和歷史背景中發展
從多個視角看待發展
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教養方式(和成人指導)的重要作用
多種社會力量共同促進了發展
來路已經很漫長,但前方仍然路漫漫
專業術語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