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說說你對問題情境的認識,它與幼兒園工作有何關系
教學情境在幼兒教學活動中很重要。教學情境中的活動是需要幼兒之間或幼兒與教內師之間協作或合作的活動,容能夠使幼兒體會到在與他人協作或合作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幫助;教學情境不僅為幼兒的交流提供話題,還要為幼兒的交流提供較為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可以使每一個幼兒的體驗和想法都能與其他幼兒共享,並成為幼兒新經驗的組成部分。
⑵ 為什麼要創設情境開展教學活動 幼兒園
數學課程改革的中心環節是探究,探究發端於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應用——拓展反思」是數學課程標准倡導的教學模式。所謂問題情境,是把若干新知滲透到奇妙有趣的情節場景或故事中,以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為需求,激發學生在環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與自信。認識「做中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整和創新的原則技巧。問題情境為師生在分散的學科課堂教學與自然,社會環境有效結合的過程中進行教學互動提供了展示平台。 心理學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問題之中有情境,情境之中有問題,其核心是問題,「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全面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下面結合本人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體會與認識。談談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一 利用名人事跡和數學史話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數學文化,可以揭示數學科學中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的原動力。這是新課標的理念。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有趣的名人事跡和數學史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 在教「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可創設如下情境: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相傳2005年以前,一次,畢達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其他的賓客都在盡情的歡樂,高談闊論,只有他卻看著朋友家的方磚地而發起呆來。原來朋友家的地是用一塊塊直角三角形形狀的磚鋪成的黑白相間,非常美麗大方。主人看到他的樣子非常奇怪就想過去問他。誰知他突然恍然大悟的樣子,站起來大笑著跑回家了。同學們,我們也來觀察下面圖中的地面,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是否也和大哲學家有同樣的發現呢? 通過這些有趣的名人事跡,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主觀能動性得到很大的發揮,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創造潛能得以發展。 二 藉助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有些是由自身的發展而產生的,有些源於實際生活。因此,數學問題的引入也可以聯系實際,生活實踐。如果將數學問題改編為實際的應用性問題,讓學生積極去思考,便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新知識,促使學生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在執教七年級教材里的《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我出示了這樣的問題:某商店出售的某種茶壺每隻定價20元,茶杯每隻3元,「五一」期間,該店推出一種優惠方法,即買一隻茶壺贈一隻茶杯。我校花170元,買回茶壺和茶杯一共38隻,問我校買回茶壺和茶杯一各多少只?此問題的引入 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注重數學的實際應用功能。 三 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我們注意到學生在游戲時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們主動參與游戲,性質勃勃,在這過程中游戲的趣問性是誘發興趣的關鍵。如果我們將一些數學問題改造為有趣的學生游戲,必然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在教「有序數對」一節時,可先讓學生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在本班確定的告訴同學們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學生們都會踴躍的參加,學生活動完後,教師出示如下的問題: (1)只給一個數據如:「第三列」你能確定你朋友的位置嗎?為什麼? (2)給兩個數據如「第三列」,「第二排」你能確定你朋友的位置嗎?為什麼? (3)你認為需要幾個數據能確定一個位置? 四 為加強概念理解,創設直觀性問題情境 「直觀是認識的途徑,是照亮認識途徑的光輝」。物體的直觀形象本身,能長時間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由於同時能看得見,聽得著,感受的到並進行思考,在學生的意識中就形成了情感記憶。如果不形成發達的,豐富的情感記憶,就談不上有充分的智力發展。所以,形象化的問題情境適合初中生思維形象具體的特點,易於引導學生的興趣,愉悅學生的情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如講授「數軸」時,利用溫度計來導入新課,在講授「等式的性質」時,利用天平來演示,這些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利於知識的掌握。 五 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注重問題情境的層次性。 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就是把一個復雜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簡單問題或步驟,使學生易於接受。也就是說,教師應當依次提出一些適合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和心理水平的小問題,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認識能力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在講解難度較大的絕對值方程時可作如下處理:解方程 只要問題的設置坡度適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層次結構的系統,學生思維與創造的空間較大,不僅使學生產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體現了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 六 創設矛盾式問題情境,注重問題情境的發散性 良好的問題情境在於他能有效地引起學生認識的不平衡,使其產生矛盾心理。通過精心設計,巧妙揭露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與數學知識結構之間的矛盾,進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製造矛盾打開學生的心扉,激發學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如在講授「有理數乘法」時,先復習小學學過的正有理數的乘法4+4+4=4*3,4*3就是3個4相加,接著,提出問題,問題1:4*(-3)是什麼意思呢?總不能說是負3個4相加吧?那又該怎麼理解呢?問題2:前面學習的有理數加法是在數軸上進行的,如向東走5米再向西走3米,兩次一共向東走2米,即5+(-3)=2,那麼,有理數乘法是否也能在數軸上進行呢?這樣,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之後,教師開始講授有理數的乘法。 綜上所述,創設問題情境應滿足以下特徵 七 利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 如對「軸對稱」概念的講授,教師可利用製作一隻會飛的蝴蝶,這只蝴蝶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讓學生們根據蝴蝶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的現象很快就能理解「軸對稱」的定義, 第 一,現實性。一方面,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學習的對象,因而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有利於良好數學關的養成,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現實的問題情境也可能提供了一個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因而要求學生通過所學數學知識獲得解決,這樣的問題情境有利於提高學生具體問題解決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 第 二,一致性。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工具素材,這樣的問題背景應該引發學生對某個數學知識的的學習,或者說應該指向某個具體的數學知識內容。 第 三,趣味性。創設的問題若能生動有趣,則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會十分活躍。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要認真仔細的鑽研教學大綱,教材和參考書,把握知識分布點,教學重點和難點,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就能創造出多種多樣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冬季,使學生產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強烈願望,進而轉化為一種對知識的渴求,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⑶ 談談目前幼兒園教學活動存在哪些問題
一是執教者過分關注觀摩者的反應。要真正上好一堂觀摩課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執教者除了認真備課外,還要精心製作教具、課件,進行多次試教。可能每個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實施的效果粵時沒有人觀摩反比有人觀摩好。其原因在於我們過分關注觀摩者的反應,忘記了教學活動的真正目標是促進孩子的發展,這樣的課肯定不能達到最佳效果。其實教師只要時刻關注孩子,心中裝有孩子,就能在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充滿激情,並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是勞師動眾地准備活動。有的執教者為了上好一堂公開課,總是想方設法,勞師動眾准備眾多的教具。殊不知有的教具非但起不了作用,反而會對教學活動產生干擾。筆者曾觀摩過一堂美術課,執教老師給全班40多個小朋友每人准備了一個頭飾,這些頭飾在這堂課中並沒有發揮多大實際價值,教學效果也很一般。還有些老師為了上好一堂公開課,事先製作了精美的課件,精心攝制了錄像,費力掃描了照片,甚至請人錄音,等等,總之是折騰了好幾個星期才告一段落。上課時,為了不使自己的一片苦心付諸東流,自然是小心地實施,惟恐哪個環節遺漏。在此過程中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都不是教師所關心的了。
三是擇優選用「小班化」教學。有的老師為了使教學觀摩活動課順利進行,常從全班幼兒中挑選20餘名「聽話」幼兒進行活動。這樣做,雖然整個教學過程井然有序,效果也比較好,但筆者認為這種以犧牲其他幼兒學習機會為代價的做法,易使這些被「遺忘」的孩子產生自卑、逆反的心理,進而挫傷他們的自信心,不僅不利於和諧師幼關系的建立,而且會給家長工作帶來消極的後果。其實調皮的孩子思維活躍,常能發表一些出人意料的精彩見解,教師若能把握時機,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就能對這些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是水分十足的「精彩演出」。一般的觀摩課常出現這種情況:活動形式新穎,活動場面熱鬧,幼兒的思維活躍,表現出色,儼然是一堂精品課,殊不知這種課基本上是教師事先在班上認真反復排練,而且將問題的答案都告訴了孩子們的結果。有的觀摩課甚至連「錯誤」都是精心設計的。執教者為了完成精心策劃的30分鍾教學流程,根本不考慮活動中的現場生成,只是呆板地根據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孩子們根本無自主可言。這樣的觀摩活動不僅不能發展孩子的能力,還會讓孩子感到成人的虛假,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五是形似神非的克隆仿製。名師的示範課使聽課者如沐春風,於是有些好學的教師便把這些優秀的課例拿來仿製,這不失為一種取人之長的學習方法。可許多老師費了力卻只學了個形式,最多隻是照搬名師教學的主要環節而已。如有位名師的音樂教學活動出神入化,小朋友情緒歡快,動作協調,打擊節奏鮮明。之後另一名教師就認真仿製了這一堂課,雖然課的形式、語言、動作都很相似,但她的教學卻出了問題,孩子們在打擊樂器時根本沒有按她要求的節奏敲擊,教師由於根本無法控制局面,只好強行要求幼兒中途放棄。其實這堂課失敗的原因是這位老師對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估計不足,這些孩子平時節奏訓練不多,而且很少使用打擊樂器,以至於活動目標和孩子的實際發展存在較大的距離。這位老師的克隆課以失敗告終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⑷ 如何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創設教學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一個成功的幼兒語言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對語言的持久興趣,激勵幼兒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語言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 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幼兒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幼兒的熱情,加強對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培養,讓幼兒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並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下面就我們對提高幼兒語言學習興趣談以下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構建語言學習的新舞台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運用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幼兒時期,是口語發展的最佳時期。而創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根據幼兒特點,給幼兒提供聽的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在對幼兒訓練聽的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他們良好的聽的習慣,對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內容同樣對待。教室的擺設、教具等都可作為訓練幼兒口語能力的素材,讓孩子在訓練中提高動手能力,對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維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語言情境,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角色,有了說話的機會和說話的內容,而且,這種形式,也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
二、把握良機,渲染語言課堂氣氛,引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幼兒有著愛說愛鬧的孩子氣,他們無所顧忌、敢想敢說、好動,求新求異的願望強烈。因此,我們因勢利導,不為盲目追求課堂紀律壓抑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上課時,
教師盡可能用抑揚頓挫、語調豐富、風趣幽默、充滿激情或懸念的語言,並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給
幼兒創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使幼兒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自然就敢用通順的語言大膽發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學習語言和展示自我的興趣。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幼兒的現實生活,因此我們適當地把教室變成他們的活動場所,讓他們自由地施展個性,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特別注意利用上課的前十來分鍾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比如唱一些歌曲,開展有趣的知識型游戲,活躍課前氣氛,增強語言課的趣味性,激發幼兒的求知慾。
三、充分研究教材,認真備課
,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還要考慮到對幼兒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幼兒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呈現語言材料前,想辦法為幼兒創設新穎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幼兒注意力,再由該情景過渡到課本所展現的情景中,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掛圖、簡筆畫、現場錄音、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比如在進行新課教授時,
教師可採用自製課件來進行教學,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
,來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刺激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幼兒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如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以後,讓幼兒用撕紙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種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鵝、金魚、烏龜等。做好後,讓幼兒邊演示邊口述,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力和想像力。
四、運用多媒體有效創設聽說游戲的情景
聽說游戲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教育活動,它含有較多的游戲規則。而中班和小班的
幼兒,因為認識水平不高,且游戲角色各不一樣,往往是沒聽懂或沒弄清規則,出現一片混亂的現象。若採用多媒體演示,
老師再輔以說明,則形象明了,淺顯易懂,幼兒很輕松就能弄清楚游戲規則和要求,這就有利於游戲活動的順利進行。如在小班的聽說游戲《食物在哪裡》的教學活動中,
教師一開始先讓幼兒戴上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頭飾,到布置好的「草地」上拿一樣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然後使用多媒體導入游戲:屏幕上出現一隻在樹林里飛來飛去的鳥媽媽,它用著急、傷心的聲音告訴「小動物們」,它的孩子被狐狸抓走了,要想救出它的孩子,就要按狐狸的要求去做。鳥媽媽請「小動物們」幫忙救救它的孩子,然後宣布游戲的規則。由於形象逼真,再配上一定的音樂背景,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很快進入了角色。為了救出小鳥,不讓鳥媽媽著急、傷心,每個幼兒都十分認真地聽著游戲規則,為接下來的聽說游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幼兒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與同伴交往、游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讓我們一起努力,悉心守護幼兒,為他們創造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用語言表達對生活的體驗;用語言描述對未來的憧憬;致力追求教育兒童的最高境界——帶著對兒童的了解,帶著人格的魅力和靈性,去發現與喚醒幼兒的語言潛能,潛移默化,讓教育淋漓盡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對幼兒的關愛。
⑸ 如何在幼兒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認識事物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對幼兒的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幼兒的興趣與中小學生的興趣還有些不同,認識到幼兒自身興趣的特點並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增強幼兒學習的興趣,對幼兒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興趣幼兒教學環境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認識事物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對...人們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雖然幼兒的興趣仍處於低級階段,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幼兒興趣的特點和作用,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對幼兒的興趣進行培養,促進幼兒的學習進步。 一、幼兒興趣的特點 幼兒的興趣發展處在較低級的萌芽階段。科學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無意注意、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有意注意、抽象思維能力較低。他們感興趣的是直觀形象的材料,快樂多樣的游戲,生動有趣的講述,簡單易學的操作。 幼兒時期的心理、生理尚未完全發育,因此幼兒的興趣具有廣泛性、表面性、不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特點。從醫學和社會學角度來看,學前兒童的神經系統雖然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過程還很不平衡,興奮過程處於主導地位,抑制的機制還很差。同時,學前兒童知識缺乏、經驗欠缺、智力水平較低,很多事物對他們來說都有新鮮感、新奇感。由此決定了學前兒童的興趣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們對什麼都很感興趣,而這種感興趣的狀態又常常是轉瞬即逝的,是極不穩定和經常變化的。與幼兒興趣不穩定性相對應的是學前兒童興趣有極大的可塑性,正因為興趣的不穩定才有興趣的可塑性,所謂幼兒興趣有極大的可塑性,即學前兒童興趣的持久性、穩定性是可以通過環境、教育等來培養的,並能使其沿著有趣、樂趣和志趣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和家長只有認識到幼兒的興趣特點才能更好地對幼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二、培養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策略 1.創設良好的環境,營造氛圍,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首先應該加大對幼兒園的教育投資力度,提供場地、材料等物質條件,建立不同活動區,各個活動區應該按照幼兒的口味來設計,特別是教室更應該以有利於幼兒成長的高度來裝扮,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幼兒能夠按自己仍然處於初級萌芽階段的興趣來自由選擇活動的內容,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氣氛中發展自己的探索才能。讓他們通過自己親自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促進幼兒更好的成長。 2.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幼兒學習興趣 人的思維總是由問題激發的,幼兒學習的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那些有價值的問題才能使幼兒的思維處於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活躍狀態,反之那些質量低劣、毫無價值的問題不僅浪費課堂時間,而且容易引起幼兒的反感。幼兒園教師要能主動地創設問題情境,自然而然的引出一些問題,迅速吸引幼兒的眼球,激發幼兒求知慾和學習興趣,使幼兒思維處於一種積極的思考求知狀態中。教師在幼兒園課堂上最好能夠把情境內容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幼兒能夠在自己平常生活中熟悉的情境中體驗教師創設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幼兒的直接經驗,這樣不僅有利於幼兒理解生活情境中的問題,而且有利於幼兒體驗到在生活中知識是無處不在的,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來。 3.恰當運用多媒體設備,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它以直觀形象的優勢正在迅速的融入到幼兒教育中。由於幼兒無意注意、形象思維占據著主導地位,孩子們更關注的是直觀形象的材料,即他們更關注的是形象的圖片、影像,而多媒體設備集聲、光、影、像於一體,能夠給幼兒多種感官的刺激,這也符合多感官學習法的原則,幼兒更容易接受多媒體教學中講授的知識。據對記憶保護率的研究發現:單用聽覺,3小時左右能保持所獲知識的60%,3天後下降至15%;單用視覺,3小時左右為70%,3天後下降至 40%,若視、聽並用,則3小時左右為90%,3天後為75%。實踐表明,將多媒體教學引入到幼兒教學中,起到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效果,學生的記憶力有所提升。但是廣大的幼兒園教師更應該認識到不能夠完全依賴多媒體設備,杜絕離開多媒體自己就講不好課的現象。教師們還是要通過一定的教師話語對幼兒進行啟發教育的,多媒體設備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不是教學的全部。 4.善於發現,區別對待,尊重每一個孩子的興趣 由於幼兒們生活的環境不同,幼兒父母們的早期教育方式也不同,加上他們先天的素養差別,以至於他們的興趣、經驗也有較大的差異。所以我們不能期望任何時候所有的孩子都對同一活動感興趣,應該相信和允許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興趣。有些孩子喜歡繪畫,有的孩子喜歡寫作文,有的孩子喜歡做算術,這就是孩子們的最初級的學習興趣。我們要在課堂上認真觀察幼兒們,善於發現他們的個性化的興趣,區別對待,順從幼兒自身的意志,對他們進行鼓勵引導,尊重每一個孩子的興趣,在激發他們興趣的同時,順便擴展幼兒的生活視野並延展幼兒的興趣,更好的促進他們的成長和成才。 總之,為了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家長和教師要了解幼兒興趣的重要性與特點,尊重幼兒選擇喜歡的游戲和其它活動的權利,使幼兒產生求知、探索的情感態度,擴展自己的視野,延展自己的興趣,促使幼兒主動地學和全面地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⑹ 淺談情境教學的幾點誤區及反思
誤區一:眼花繚亂,嘩眾取寵,熱鬧心頭是空虛
教師將情境僅僅作為一種附加手段或者是教學擺設;設計比較粗糙,大量情景堆砌,缺乏提煉,價值不高;一些情景過於華麗,注重饈,輕視內涵。
1、情景運用過多、過濫,使教學污染。
2、流於形式,只為興趣,使教學失效。
誤區二:情境游離,情感缺失,隨聲附和實迷惘
由於對情境教學的功能缺乏全面認識,致使教師在實施情境教學時,仍然沒有擺脫「教師講、學生聽」的窘境。主要原因有:目標虛化,遠離學生生活;開發不足,假問題情境使思維游離;過時情境,教師無激情,學生無熱情。這樣的情境教學,無法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缺少真正的體驗,長此以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學習越來越趨於被動,由無趣到迷惘從迷惘到集體沉默,最終淪為教師的木偶。
通過網路名師研修,不斷反思,我對以往自己在教學中採用情境教學法的一些情況進行總結,得到如下有助於提高課堂效率的經驗和方法。
一、精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中外教育名家的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課具有時代性特徵,教材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是真實生活的典型化。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品德課活的靈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學,使教學走進生活,使學生學會生活。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並針對學生思維的疑點、難點設計問題。可以發動學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表演,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指導學生行為實踐,促進知識內化,做到知行統一。但情景運用一定要注意:
情境設置不宜過多過濫,要精心篩選,突出經典情境。 創設的生活情境要能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真實、可信,就更容易喚醒學生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和對未來的希望憧憬,激發出學生心底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要求,啟迪學生對問題的自發質疑和求知慾望,使整個課堂到處是思想的碰撞、心靈的交融和彼此的理解和接受,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學會生存和發展,過健康而有意義的生活。
二、巧設活動情境,指引學生主動體驗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當地創設探索性的活動情境,使學生感悟到思想品德問題的存在,並激發其挑戰的慾望,能夠擴展學生的參與,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的活動當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東西訴諸學生的感官,引起想像,進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實現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飛躍,然後再用理性認識去分析社會現象,指導社會生活。
⑺ 幼兒園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思想,以主題活動為主要活動模式,以分科教學和區域活動為輔助形式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開展至今,回首我們走過的道路,為我們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上的改革和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地時,同時也要清醒的看到教師在教育教學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當下"尋找解決教學問題的大策略"已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明顯趨勢,要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就必須深刻挖掘幼兒園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化"概念模糊
我們一直在摒棄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盡管有幼兒園領導和部分老師通過各種形式學習了"小學化"對幼兒成長的危害,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在理解上有偏差,導致在教育內容上也一律不準體現小學內容。其實我們反對的是小學化模式而不是完全小學化內容。比如在大班的幼兒園主題活動中就穿插了一些數的認識、點數、數的分解等小學一年級的內容,關鍵是我們一定要把這些知識以幼兒的形式教給幼兒,讓幼兒在看一看、聽一聽、擺一擺、玩一玩、動一動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游戲中學習。所以我們應該清楚的理解反對"小學化"是反對灌輸式、無游戲式、無可操作教具的小學化模式而不是教育內容。
二、只追求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忽視活動目標的實現
因為在評價一節課的優劣時我們經常會說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所以導致老師本末倒置。在活動中老師們只追求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新穎性,不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和年齡特點,忽視活動目標的實現。以中班科學"認識天氣符號",活動中教師安排了幼兒聽音樂感受不同的天氣狀態。由於幼兒缺乏對音樂的感知,一時難以快速地把聽到的音樂與不同天氣狀態相匹配。因此,多數幼兒不會分辨,最後只好由老師告之答案。看是形式多樣又新鮮,但是完全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這樣的教學形式是無法達到活動目標的。
三、只關注幼兒的動手參與,未引導幼兒的思維參與,
動手是幼兒的活動模式之一,是激發幼兒參與興趣的有效途徑。有的教師只注重提供給幼兒大量的材料,而忽視在操作過程中幼兒的思維參與,導致雖然參與動手活動了,但是無論在經驗獲得、成功體驗和智能發展上都沒有收獲,也就是幼兒在知識、技能、情感上的三維目標沒有完成。以大班科學探究活動"自製飲料"為例,老師在示範配製飲料、介紹了提供的操作材料如:果珍、白糖、小蘇打、檸檬酸等說:"下面,就請小朋友自己選用材料製作飲料。"操作時,小朋友們都在忙著動手將這個材料、那個材料放入杯中,會盲從性的選擇,,忙得不亦樂乎,還不時地有孩子在品嘗自製的飲料,有的送飲料給老師看,有的告訴老師自己的飲料很難吃。當老師請幼兒說說"你是怎麼配製的?",竟沒有一個幼兒能清楚地說出自己究竟在杯中放了多少的果珍、白糖、小蘇打和檸檬酸。活動中,教師准備了大量的材料,孩子動手操作也忙得很樂呵,而在配製的過程中老師是讓幼兒感知認識,還是獲得經驗呢?在整個操作活動幼兒是在忙於將面前的材料放入杯中,唯恐動作慢了讓他人用完了,根本無心去思考怎樣配製才好吃,無法去關注自己配製過程的變化,經驗從何而獲。是讓幼兒體驗成功嗎?可是幼兒配製出來的飲料沒有一個是可以讓他自己連喝兩口的。可見這樣的操作活動看似幼兒動手操作了,並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但是仔細想想就要認真推敲這樣的活動我們到底是讓幼兒發展什麼?所以我們在讓幼兒動手參與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引導幼兒思維的參與,讓幼兒的智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四、只關注幼兒主體性,忽視教師的主導性
在幼兒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所以我們在設計活動時更多關注幼兒主體性的實現。但是我們更要清楚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有效地引導幼兒才能最大化的實現幼兒的主體性。如大班"復習幾何圖形"教學活動,老師設計了"變魔術"這一操作活動即用一張長方形的紙變各種圖形。操作前,老師:"下面請小朋友當魔術師,用這張紙變圖形,看哪個小朋友變得又多又好。請小朋友拿起剪刀,開始變。"不一會兒,每個幼兒都剪出了好多圖形。當老師請幼兒說說都"變"了哪些圖形時,幼兒說的最多的是三角形,其次是梯形,正方形很少,長方形沒有一個,而說不出名的碎片卻佔了相當一部分。教師如果在幼兒動手操作前和操作時進行適時的引導相信結果會很不同。
上一頁12下一頁
上一篇:小班幼兒的快樂建築活動
下一篇:讓幼兒插上想像的翅膀
最新課件下載
幼兒園中班多媒體科學:水的秘密
幼兒園中班多媒體美術《有趣的手指印畫》
幼兒園中班健康教育——蔬菜品種多PPT課件
幼兒園小班手指游戲課件:大家的東西
幼兒園小班手指游戲——大樹媽媽PPT課件
幼兒園小班多媒體手指游戲《兩只老虎》
幼兒園小班手指游戲:鈴鐺說話PPT課件
幼兒園小班多媒體手指游戲《蘿卜房》
幼兒園小班手指游戲——誰在叫PPT課件
幼兒園小班手指游戲課件:我的小手變變變
⑻ 簡述問題情境與幼兒園工作的關系
情境教學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版之者不如樂之者」權,大量的實踐證明,幼兒只有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有繼續探究的動力.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的心理特點,精心創設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