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大班教學過於小學化的利與弊
幼兒教育大班化有利於學校教育,在大班中學習的知識在上一年級的時,學生有興趣,學習常規等問題可以得到解決。不利於之處是,大班教學對於5歲的孩子壓力過大,使孩子缺乏活力。
② 簡述幼兒集體教學的利與弊
早上幼兒園也有一些好處,像可以提早學會獨立,和交友,但弊多於利,專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太緊張,小孩屬的壓力太大,在能寵她,能縱容他的時候不妨就讓他放鬆,將來,當他長大,想起小時候的快樂生活,說不定也能幫幫他呢,最起碼有個快樂的回憶,而不是辛苦的童年。
③ 幼兒園分科課程,綜合課程,主題活動課程各有什麼利弊
首先是在教學當中要確定主題,而後己教學設計都是圍繞著主題進行的.分科是對於不同領域的活動安排或者說是對主題的表現形式,整合是對於各領域的貫穿,也就是說在一個教學活動中還有其他領域的課程涵蓋.
④ 現在的幼兒園教育那些弊端
教育體制不健全,老師家長互相責備。出了問題都不找問題所在。
⑤ 幼兒園區域教學的利與弊
分組教學在幼兒園實踐中有利有弊,但我對分組教學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表示贊成。分組教學是指將一班幼兒分成兩半或更多小組,由班內幾個教師安排不同的課程或活動,對幼兒實施分組施教。在幼兒園教學組織形式中,分組教學同集體教學一樣也佔有重要地位。分組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班級教學難以解決的因材施教的問題,而且為幼兒的合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分組教學也為教師創造了更好的與幼兒互動交流的機會,讓教師有跟多的時間關注幼兒的個別發展,有利於教師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幼兒園教學由於受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影響,其教學內容帶有廣泛性、啟蒙性等特點,故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分組教學能根據班內幼兒的發展水平和特點,有針對性的將幼兒分成兩組,以利用活動區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小組或個別教育,安排不同的活動,促進幼兒的興趣發展。分組教學有利於提高幼兒自由活動的效率,規范幼兒的行為。豐富多彩的活動區分組活動能有效地避免幼兒以往集體自由活動時出現的無所事事、無聊乏味地浪費時間,甚至追逐打鬧或出現破壞性行為等種種不良現象。 教師進行分組教學,更有精力去注意組內幼兒的發展情況。分組教學使每組活動的幼兒人數減少,教師也不會因為分身不暇而忽略了某些幼兒的活動問題。同時教師在選擇教學目標時,可以更全面的考慮班級和幼兒個體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方法,制定不同的課程,滿足幼兒不同的個體需求。 幼兒園內的分組教學適合開展一些區域區角活動。讓幼兒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和物質條件,使每個幼兒都有很好參與活動的機會,減少了因為活動角色和活動器材之間的沖突。分組教學也適合開展些班級特色教育活動:每個班級根據組內幼兒的實際水平、興趣、愛好、教師的特長、結合時代的步伐等開展具有班級特色、地方的教育活動,促使幼兒富有個性化的發展,從而發展教師的創造性地設計活動的能力、教育能力和促使幼兒的個性發展。 在班級進行分組教學,必須具備一些良好的分組活動條件。活動區的環境創設十分重要。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投放相應的設施和材料,為幼兒創設的分區活動的場所。場地大一些的,可設置大的活動區;場地比較緊張的,可設置小一點的活動角,如圖書角、數學角、自然角、娃娃家等。活動區大多以班為單位獨立設置。有條件的幼兒園應設置共用的大型活動區,如圖書館、科學宮等,以期裝備更好的設施、投放更豐富的材料,為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有效的活動場所。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活動區,材料的投放都要注意豐富、分出層次(適合不同水平的幼兒),並適時增添和更換。 幼兒分組教學,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靈活的進行時間切換。在創設活動時,就要先安排好分組活動小組目標的默契感。讓教學活動不會因為分組活動而產生班級發展目標脫節,使活動與活動之間很好的銜接而不會浪費時間。 綜合上述,我對分組教學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施持贊成意見。但分組教學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但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將集中教學和分組教學相結合,對幼兒的發展將是覺得有利的。
⑥ 幼兒園課程模式的利弊
近年來,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各省、市也爭相編制本區域的學前教材,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高潮迭起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 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表明,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 在課程建構的理論方面,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為幼兒園課程的建構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根據。但由於課程建構過程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和參與建構課程的人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價值取向、理論水平、實踐經驗的差異,使得課程建構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的目標求高求全,概念求大求深,教師望而生畏。如將「分科課程」 改曰「七大領域」,將「自然」說成「生命科學」,將「圖形分類」說成「集合」,就連教師和家長都弄不清楚的「生命科學」這樣宏大的概念,也寫進了教師參考書。課程的內容繁多,面面俱到。各學科內容平鋪均設,沒能將幼兒「關鍵期、敏感期」易掌握的內容列為重點加以突出,幼兒難以接受,更談不上消化了。內容的選材脫離幼兒生活實際現象較為嚴重。教育方法、形式單一,多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出現,雖然在理論方面強調了「以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但在課程建構中體現的仍不明顯。課程評價在一些課程建構中雖然得到了注意,但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對幼兒的學習結果和幼兒發展狀況的測量和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質量等指標的評價。如何將課程建構理論轉化為具有實踐價值的課程這一問題,仍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共同探究和解決的難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課程目標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 1、課程目標的定位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了:以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益的興趣和求知慾望的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的塑造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要以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其遠期發展目標應定位在激發幼兒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自己積極的自我評價,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標方向要與遠期保持一致,近期的發展目標要有利於中、遠期的發展。若近期目標的方向與中、遠期目標方向相矛盾時,應服從中、遠期目標,確保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幼兒園課程近期目標的定位要以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為依據,既要考慮到質的問題,又要考慮到量的適度。如過多過細,就會束縛教師和幼兒的手腳,過於宏觀,過於寬泛,則教師無從把握和操作。幼兒階段心智的開發,應著力於幼兒發現問題的積極態度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的培養。決不可超出幼兒年齡范圍和身心發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奪性開發,以犧牲遠期目標為代價,換取近期人為目標的實現。教育的超前性應體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課程目標。 2、課程目標的形式及選擇 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要因教育的側重點,而選擇不同的目標模式。如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行為目標的模式比較有效。若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目標模式較為適合。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表現性目標模式較為合適。 3、課程目標設置的建議 筆者認為,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將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分級制定,將目標設計與過程設計緊密結合起來,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最低課程目標,各省、市可酌情超過統一的最低目標,制定省、市級統一的課程目標,目標不宜過細,制定階段性目標即可,不可將目標細到每一節課。各幼兒園再根據省、市級目標,制定本園的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及教育形式。這樣,既能保證課程目標與國家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又能確保其符合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既能保證幼兒發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兒發展的主動性、教師施教的靈活性與幼兒園辦特色園的積極性。 二、內容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實際需要 1、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不同年齡對學習的某個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即2—5歲是幼兒提高語言素質的最佳期,幼兒園課程應將語言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其他學科應少設或在促進語言發展的前提下穿插進行。幼兒園課程必須考慮到幼兒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分階段,有重點,合理安排內容。而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沒有體現這一點。課程內容多是各學科平均鋪設,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發展」和課程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沒能真正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 2、幼兒的記憶規律 幼兒的記憶效果與事物的重現率成正比。因此,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以幼兒身邊的生活為主,以幼兒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教學進程也應該是螺旋式上升,盡可能在重現幼兒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提升。但是,這里所說的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再現,而是以幼兒已有的經驗為基礎。 3、幼兒的生活實際 我國全日制幼兒園,幼兒每天在園平均時間可達9小時。三餐兩點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時,除去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餘下的是教育活動時間。也就是說,幼兒正式的教育活動時間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事實上,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日常生活瑣事,如果我們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幼兒生活的實際,只等在每日一個多小時之內完成我們預定的教育目標,勢必造成教師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忙不擇法,幼兒因達不到預定目標,失去自信而望學生厭。另外,課程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幼兒離園後的生活需要,如:幼兒在家要進行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等活動,如果我們將這些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方法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講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飛機是怎麼飛上天的」,更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嗎? 目前比較流行的「活動課程」、「生活課程」、和「游戲生成課程,課程生成游戲」、「一日生活即課程」等觀點,都強調了幼兒教育要就近取材,貼近生活。筆者認為,這些思想及課程的設置,較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易使幼兒接受和產生興趣。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認知特點 其一,在幼兒園課程的具體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個體態度的重要成分,作為其學習的內部動機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選擇教育形式必須首先考慮的。幼兒階段最大的興趣就是「玩兒」。所謂的「玩兒」就是游戲。《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游戲多被理解或演變為各種活動,如: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語言活動、體育活動等等,仍沒能跳出「上課」的框框(到底怎樣的活動才是游戲,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里不加展開)。幼兒的需求和發
⑦ 幼兒園主題活動的反思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反思
安全措施:活動安全,火警演練,突發情況
活動是否符合主題要求。是否對幼兒的教育或身心發展有助
如果要改善 哪裡是值得加強的。 效果突出或者顯著的環節是否可以在提高 後者 如何提高其他環節的效果
等等等
⑧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利與弊
提高集體教學的有效性應關注活動內容的適宜性,創設幼兒發展的鷹架,關注幼兒的主動性與互動性。
首先,關注活動內容的適宜性,符合本班多數幼兒的發展需要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活動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是保證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相比較於中小學課程,幼兒園教學內容的隨意性比較大,也會造成內容選擇的隨意性。《指南》就明確指出:集體活動內容的選擇要符合本班多數幼兒的原有經驗、學習和發展水平。
大班孩子聽了《騎白馬的蒼耳》的故事後,對種子的傳播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班級里常能聽到孩子們討論的聲音,不管是晨間談話、玩游戲,還是排隊、喝水的空當。自然角一躍成了班上最熱鬧的角落,各種各樣的種子紛紛「登場」。在幼兒園里散步時,孩子們也到處尋找植物的種子,並猜測它的傳播方式。當班級孩子的興趣集中並且強烈得要溢出來時,新的教學活動《種子的傳播》自然就產生了。由此可以看出,吻合班級絕大多數孩子發展意願的活動,有利於幼兒分享經驗、引導探究、解決共性問題的活動就是適宜的活動,集體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需要捕捉課程時機,才能為課程的進程把脈。
其次,把握臨界點,創設幼兒發展的鷹架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教學過程中的臨界點是指教學活動的某個時間段中,幼兒的學習因受當時各種因素的促進或制約而出現停滯之前的瞬間時刻是幼兒的發展獲得質的飛躍的節點,是幼兒發展中遇到的挑戰也是幼兒發展的機遇。幼兒能否突破臨界點獲得新的發展,需要得到教師及時敏感的引導和幫助。
鷹架觀念源自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即幼兒的發展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走在幼兒現有發展水平的前面,為其創設最近發展區,幫助其從現有的發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發展水平,鷹架就是建立在幼兒現有發展水平基礎上,為幼兒提供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支撐。
比如,可以通過有效的提問和追問創設鷹架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注意提問類型的多樣化,提問要清晰,句式結構簡單、句子簡短、有針對性;關注提問的序列性,引導幼兒的思考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逐漸實現經驗及其意義的建構。
再其次,關注幼兒的主動參與,引發互動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幼兒參與是有效學習的關鍵,是集體教學轉化為幼兒發展的中介,也是評價幼兒園集體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參與的指標不僅應關注兒童是否有積極的行動參與,更要關注兒童積極的心理參與,積極的心理參與才能說明教學活動是孩子喜愛的、滿足幼兒發展需求的。
學齡前幼兒是「在行動中學習」的,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說明了行動對於幼兒發展的重要性,二是強調行動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這對於集體教學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即讓幼兒在以互動交往為主要方式的集體課堂中學習。
⑨ 幼兒園社會領域與游戲教學的結合有什麼利弊
游戲教學是兒童最喜愛、最能發揮主體性的活動,游戲本身就是他們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獨特方式。通過游戲,不叫你可以滿足兒童參加成人生活的願望,而且對於他們的社會認知、人際交往、社會行為等都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