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
可創設情境,增加直觀性、形象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設身處地的參與。
興趣是最好版的老師,它是推權動學生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會,並進而主動的創造。而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聽聲情並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過聲像並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並且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新大綱」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2. 如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提高教學質量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成為當前社會和家長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而同時也成了老師們多年以來絞盡腦汁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的關鍵在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決定課堂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不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也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在此,我就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 合理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觀潮》這篇課文時,先播放錢塘江大潮的錄像片。學生通過畫面真實的看到了錢塘江大潮的獨特的景象,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看完了錄像片後,學生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化解教學重難點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傳統的教學往往在突出教學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問題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如此,學生仍然感觸不深,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方法是變革教學手段。由於多媒體課件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一些不足,讓學生通過視聽等直觀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學內容,突出重點
1、運用多媒體化文為圖,巧解難點。
教育學的研究表明,小學生以具體形象化的思維為主,然而有些課文涉及的知識是比較專業、復雜,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理解是較為困難的,即使反復讀也難以領會、感悟其中的知識意境。而這些難點往往是關鍵性的知識,也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障礙。如果難點不突破,學習不僅不能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標,而且還會降低學習熱情。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於學生掌握。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學生對「設計人字形鐵路」極其陌生,所以對「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多了」這一難點百思不得其解。教學中,我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將火車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陡坡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真正理解火車是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山的。讓學生親眼看到北上的列車到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學生隨著演示過程經歷了形象性思維,形成了鮮明的表象,難點不攻而破。這時再來朗讀,學生就會豁然領悟,從讀中感悟到人字形鐵路的巧妙之處。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從而突破了語言訓練的難點,實現了讀中感悟。
2、運用多媒體模擬過程,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
模擬,即寫真。通過程序設計,模擬過程,達到真的目的,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提供周圍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體的模擬功能,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願望。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的限制,把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又增加課堂信息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奮不顧身」一詞,運用多媒體模擬:喊殺聲,槍炮聲混成一片,紅軍戰士不怕危險,奮勇奪橋……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定格放大讓學生仔細觀察幾個紅軍戰士奪橋的動作(鋪橋、沖鋒),用「紅軍戰士奪橋奮不顧身、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在視聽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運用詞語把它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通過模擬過程,視聽結合,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詞語理解更為深刻透徹。模擬過程,還能使課文重點理解更為方便。例如:《飛奪瀘定橋》另一重點段「搶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即可運用多媒體模擬敵我雙方搶時間的經過,使學生很快就能了解重點,進入課文的情境中。
3、運用多媒體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
美國教育家德加戴爾認為,當學習是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比較容易。語言文字作為描繪客觀世界的符號,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於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並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化難為易。如《鳥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寫榕樹葉子「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引導學生理解「顫動」一詞是個難點,「顫動」字面上可解釋為「抖動」,光理解這些是不夠的,這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葉在微風中輕輕地顫動……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便領悟到了「顫動」一詞進行說話訓練。這樣,從感知→理解→運用,從抽象→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易化作文課堂教學。
作文教學中,由於學生生活面狹窄,作文題材單調,學生害怕寫作文的現象非常普遍。而如果把多媒體引入作文教學課堂,可極大地增強開放作文的教學氛圍,激發寫作興趣,收到較顯著的效果。
1.運用多媒體,激起學生寫作慾望
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面狹窄,生活經驗少,往往造成他們在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無從說起」。運用多媒體可突破地域、時空的限制,將人、事、物等通過熟悉的圖畫、文字、聲音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提供了鮮活、生動的形象,能充分地調動學生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積極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為學生提供了鮮活的寫作素材,不僅激發起學生的寫作慾望,還解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2.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動聽的音樂、絢麗的色彩、迷人的動畫,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在作文教學時,根據習作要求運用多媒體手段,把學生平時不易看到的內容呈現在眼前,以生動的圖、文、聲、像撥動孩子們的心弦,然後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抓住特點,觀察事物,效果很好,也可以將特定的鏡頭緩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復,強化學生的觀察訓練。教學時,指導學生隨著圖像的播放,按由遠及近,從整體到部分,進行細致地觀察,學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並展開聯想。如教學《秋天的樹葉》時,由於小學生缺乏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因此教學難點是抓住特點、按一定順序去描繪景物。我們可以先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播放一段描寫各種樹葉的視頻,配以優美的音樂,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後,再說說自己看到的樹葉,有什麼感受,由於學生這時已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腦子里有了樹葉的形象,便感到有話說、想要說,最後再讓學生作文。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就非常得心應手。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生動的題材,促使他們再現表象,逐步使學生克服了「望題生畏」的心理現象,可以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興奮、激動的狀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3.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作文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把收集的零散素材通過生動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一篇習作語言的運用與表達的精彩與否也是形成好習作的關鍵。我們可以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寫出通順優美的語言。如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讓學生對著畫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學生在說時往往是語言不連貫,這時我們可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糾正補充,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這樣學生就會很快形成較為連貫的語言。
4.運用多媒體,創設學生樂於表達情境
習作中的語言文字給學生極大的想像空間,而多媒體則能幫助學生積極理解文字內容,感悟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能真實地再現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學習情景、活動情景的優勢,以聲動心,以像傳情,積極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得到深刻的印象,真切的感受,激發學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慾。例如教學《記述一次體育活動》時,學生參加的活動雖然很多,提出時也很有興致,可是當真正動手寫作時,卻無話可說,寫出來的文章毫無生動而言。針對這種情況,我將運動會上比賽的錄像在課堂上進行再現。緊張、熱烈的比賽場面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在短跑比賽中,運動員像離弦的箭,奮力沖向終點,兩旁的觀眾揮舞著雙臂大聲吶喊;跳高賽場,運動員生龍活虎、喊聲震天……不斷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參賽選手的表情、動作等精彩細節,以及觀眾們的熱烈表現。通過展開討論、交流,一篇篇優秀習作就這樣產生了。確實,生動的畫面、動聽的聲音能喚起學生真切的內心體驗,引導學生自由地感悟,自由地傾吐,自由地抒發。在學生作文的過程中,播放帶抒情性的樂曲,為學生提供一個觸發靈感的寫作環境,從而文如泉涌,一氣呵成。
誠然,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流於形式,不見實效,只有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合理應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切不可畫蛇添足,勉強為之。
3. 如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小學語文教學
一、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網路可以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及時更新,可以實現教師——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將會空前擴展教師和學生的信息資源,可以訪問各種資源庫,獲得直接相關的素材和資料。通過網站,獲得學科的最新信息,為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模擬性,而且可以生動直觀地展示原來無法直接展示的東西,擺脫了傳統的,被動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並茂,豐富多彩的互動式人機界面。因而,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其實現探索和發現知識創造有利條件。從而真正達到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實現自己獲取知識,甚至自我創造新的知識。
例如:《詹天佑》一課,最能表現詹天佑具有傑出才能的是他所設計的「人」字行線路。為什麼要設計這條線路?火車是怎樣在線路上行駛的?教學中的難點,單憑教師對文字的解釋以及版畫的講解都很難突破這一難點。惟有計算機的演示,能將此難點化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在屏幕上出現青龍橋陡峭的坡勢,讓學生了解此處的地形特點,然後演示出」人」字行的線路,一列火車在「人」字行線路的行駛過程,用直觀演示,動靜結合的效果,無須教師的任何講解,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並從內心產生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正是遠程教育資源的巧妙運用,才將學生活動引向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的前台,教師也由講解者變為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
二、有效應用遠程教育資源,優化語文教學目標
教學手段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要緊扣優化教育教學目標這一中心,兼顧協調好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式之間、教學媒體與學生認知規律之間、教材的支撐作用與媒體的輔助性之間,有效服務於語文教學。在實際應用中用好、用實和用巧現代信息技術。
1、營造學習氣氛,激發興趣。將現代教育技術恰當地運用於語文教學中,藉助電腦畫面等教學手段,以語文內容為本,用圖畫配上音樂為輔助,創設模擬情景,給學生以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激起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奮點」,達到「課伊始,趣亦生;課進行,趣漸濃;課結束,趣猶存」的境界。
如:教學《麻雀》一課時,我板書課題後問:課文寫了幾個角色?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通過電腦投影逐一顯示出小麻雀、獵狗和老麻雀,接著隨著驚險的音樂聲起,追問一句: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然後放映錄象,為學生創造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內容,使他們興趣盎然,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作了鋪墊。
2、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在語文教學中有些詞句,文段往往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在教學中從直觀、形象的教法入手,有利於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展形象思維。
如《雨》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電腦的圖象、聲音、動畫,從表現形式上喚起學生對語言的主動感悟,體會詞語運用的精妙。「雨水順著房檐流下來,開始像斷了線的珠子,漸漸地連成了一條線」一句話中,「漸漸地」一詞學生理解上有難度,我讓學生看兩幅動畫:一幅動畫顯示雨水由慢逐漸變快,由一滴一滴的雨珠慢慢連成一條線;一幅圖畫顯示雨水突然變快,一下子連成一條線。學生馬上指出第二幅動畫不對,可見已經領悟到了雨的變化由緩到急、慢慢變化的。接著,我又出示了幾幅圖像:花兒慢慢地開放,太陽從地平線上慢慢升起……讓學生用「漸漸」說話,他們不僅說了老師展示的畫面,還聯系生活實際說了很多漸漸變化的事物。因而,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的今天,學生主動感悟詞語,積累詞語,表達思想,思維能力造能力都能得到同時發展。
三、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能有效促進語文教師專業發展
由於受地域、教育經費、體制、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環境落後,技術人員緊缺,經費緊張,很少有機會參與象樣的學習培訓,教育思想不能及時更新,導致教育觀念滯後,遠程教育網路向各項目學校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讓廣大農村學校的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直接從計算機或光碟上聽課和獲取信息,從專家的培訓講座及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優質教案、經驗文章、論文著作中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對自己進行較系統的現代教育理論培訓,樹立新觀念,新思想,更新教育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特別是我們語文教師,能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平時的教學中,為提高教育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遠程教育的運用,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它對深化課堂教學,發展學生思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隨著科技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遠程教育資源必將以更優的設計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務。
4. 如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由於其課堂容量小回,一節課下來答,學生所得並不多;由於形式單調,學生易生厭倦情緒,難免產生「少慢差費」的結果。利用錄音、幻燈、投影、電腦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能夠形象表現許多教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學內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師的許多口頭表達所不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