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中班數學巜好玩的跳跳球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 每次晨練的自由活動時間,大部分幼兒爭先恐後地選擇玩球,部分幼兒常為沒選到球或球沒氣來找老師幫助.鑒於幼兒喜愛球以及球有多種玩法,我便設計了《好玩的球》這一活動方案,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中獲得新知識新技能並掌握新玩法. 一、活動目標 1.練習夾球跳,增強幼兒腿部力量。 2.樂意參加體育活動,體驗玩球的樂趣。 二、活動准備: 皮球人手一個錄音音樂。 三、活動過程: 1.准備活動. 帶領幼兒練習自編球操:上肢運動,下肢運動,體側運動,體轉運動,跳躍運動。 2.供各種不同的球,讓幼兒運用感官,發現球的外形特徵. 師:今天有許多漂亮的球寶寶來和我們交朋友,你們願意嗎 (幼兒自選一個喜歡的球)請你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的球寶寶長得怎麼樣 等會兒介紹給大家。 師:你們的球寶寶真漂亮,都是圓圓的,都有顏色或花紋,有的硬,有的軟,有的大,有的小。 3.幼兒探索玩球方法. 幼兒自由玩球,,鼓勵幼兒想出多種玩球的方法. 師:我們的球寶寶除了漂亮,還有很多本領呢!可以和我們小朋友做很多游戲,你知道我們用球可以玩哪些游戲嗎?請大家想一想,玩一玩。 4.幼兒逐個介紹自己的玩球方法,其他幼兒模仿練習。 師:剛才你是怎麼玩的 你願意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一起玩嗎? (1)用手拍著玩的.(教師組織幼兒集體練習拍球) (2)把皮球放在地上滾來滾去玩的. (3)把皮球扔高再接住 鼓勵幼兒練習各種不同的拋接方法,引導幼兒兩人一組練習相互拋接球. 5.夾球跳 師:小朋友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玩球的方法,老師今天也帶來了一個新的玩球的辦法,你們想看一看,學一學嗎? 教師示範:把球夾在兩腿之間,然後跳起來,這叫夾球跳。 幼兒練習2-3次 6.集體游戲:《送球寶寶回家》,鞏固夾球跳。 師: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項新的本領,現在我們來比比看誰學的最好。 比賽規則:分成四隊,每隊第一個小朋友出發到終點後,跑回來打下第二個小朋友的手,哪隊先完成任務,哪隊就為勝。 7.結束 師:這些球寶寶真好玩,它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是我們游戲時的好朋友,以後我們可以找出更好玩,更有趣的玩球方法,好嗎? 8.放鬆運動 師:好累啊,跟老師一起放鬆放鬆吧! 活動反思: 這是一次探索性的體育活動,探索球的不同玩法,球是幼兒最感興趣的體育器材,所以設計了這節課。這節課主要介紹夾球跳,可能要求說的不是很明確,幼兒操作練習是很混亂,根本聽不清老師的安排,也是我語言組織不夠干練所導致。聽課老師都給予了很多寶貴意見,經過兩次反復的修改,在最後一次教研課中,改變課堂氣氛過於拘謹,幼兒不能充分活動開的局面,在這次課中,幼兒思維都比較活躍,可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練習夾球跳的時候沒能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場地,以至於幼兒們沒能很好的掌握技巧。我想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一如既往地關注幼兒的一些興趣點生成類似的一系列活動。也希望領導、師傅和老師們多給我指點和批評,讓我進步的更快!
2. 中班情境數學《簡單對應》教學反思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內度價值觀容。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3. 幼兒園教師中班數學梯形樂園教學反思
今天讓孩子們學習了數學活動《找梯形》,活動的目標是 1、幼兒通過折折、找找、拼拼等活動來認識梯形,知道其主要名稱、主要特徵。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想像能力。 活動中我覺得開始老師利用小朋友認識的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導入課題,並且以魔術的方法讓長方形變成梯形,這種用對比,觀察等方法來認識梯形,這使幼兒初步感知長方形和梯形的不同特點,效果較好,孩子很投入,能夠很快的了解梯形的特點。在最後的操作環節中,我讓幼兒在幼兒畫冊上進行操作練習,可以邊觀察自己變出的梯形,進行對比,再在多個圖形中圈出梯形,進一步加深對梯形的判斷和認識。小朋友開心著看著自己的作品,尋找出梯形。能夠很好完成作業,這表明小朋友掌握梯形很好。 不足的地方是:我只是用了長方形來變梯形,以後可以用正方形、三角形也來變梯形,可以更進一步地讓孩子掌握梯形的主要特徵。
4. 中班數學活動比比誰最多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感知10以內物體數量並比較多少。
2.能正確運用數字記錄每次所夾種子的數量。
3.能大膽地講述自己操作的過程與結果。
活動准備:
1.實物投影儀。
2.自製記錄單,黑色水筆;提供3種種子(蠶豆、花生、玉米),每組擺放1種種子;人手一雙筷子、1個小碗。
活動過程:
(一)以游戲的形式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今天我們要玩什麼游戲嗎?對,我們要玩"看誰夾得多"的游戲。用筷子夾哪些東西呢?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種子。
(二)感知10以內數量--幼兒第一次游戲。
1.提出遊戲要求。
教師:今天我們不僅要看誰夾得多,還要看誰能准確地把自己夾了多少種子也記錄下來。
2.教師出示記錄單,並介紹游戲規則。
教師:你夾的是什麼,就在記錄單上找到相應的標記,然後在其下面的空格里用數字記錄你一共夾了幾顆。聽到開始口令時才能夾,聽到停止口令時就要放下筷子。
3.幼兒游戲。 、
4.幼兒交流。
教師:誰來介紹你夾了幾顆什麼?他夾的種子和記錄的數字是一樣多嗎?誰比他夾的種子的數量多?
5.教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幹,不僅數對了,而且也記對了。
(三)比較10以內數量的多少--幼兒第二次游戲。
1.提出第二次游戲前的要求。 、
2.幼兒游戲。
3.幼兒交流。
(四)怎樣夾得多--幼兒第三次游戲。
教師:每人想一想,怎樣夾才能讓自己夾得更多?這次夾完後不但要記錄你夾了幾顆種子,還要比一比在自己的三次記錄中,哪一次夾得最多,請你在下面的格子中對最多的一次做上標記。
5. 幼兒園中班數學鋪地磚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知對稱的含義,認識較復雜圖案的對稱關系。 2.學習跟同伴合作擺出對稱的身體造型。 活動准備: 1.大小、顏色不同的四種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梯形圖卡若干。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將幾何圖形進行等分,發現這些圖形都是對稱圖形。 2、在各種圖形中找出對稱的兩塊。 3、找身體上得對稱部位和與同伴合作做出對稱的動作造型。 4、打開幼兒用書,完成上面的練習。
6. 幼兒中班數學好吃的糖果教學反思
小班數學活動《好吃的糖果》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屬於數學領域,活動的目標確定為:1.通過各種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對1和2的點子卡片進行實物糖果的匹配。2.通過形式多樣、有趣的操作,激發幼兒樂於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幼兒園教育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操作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作為教師的我要成為引發者、支持者和引導者,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整個活動以游戲化、情節化的形式展開。活動中,我創設了良好的游戲情節,提供了豐富的、開放性的教、學具,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使孩子始終在積極的狀態中自主地學習。活動改變了以往傳統數學教學的模式,更加註重對幼兒能力、習慣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照《綱要》精神,反思我的教學,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1.在活動中要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新理念,教師要真正做到以參與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現在整個活動中,如:讓孩子看,讓孩子猜,讓孩子試,讓孩子說,讓孩子學,在各種游戲活動中掌握點子與食物的配對。
2.教學內容:源於生活,緣於興趣。
新《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好吃的糖果》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源於幼兒的日常生活,緣於幼兒的興趣。因此,選擇這個來源於幼兒生活,又是幼兒感興趣的糖果作為數學活動內容,既是幼兒熟悉的,又基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只要動手操作,就會有體驗,有收獲。同時又有挑戰性,而幼兒這種積極參與活動的態度、情感,是幼兒終身發展所要具有的。因此,我認為教學內容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價值的。
3.教學目標:著眼發展,注意整合。如:在讓幼兒說一說,自己裝了幾粒糖?去給小動物送的時候,說一說,小青蛙,我送你一粒糖等等,敢於說出自己操作結果是滲透語言領域的目標;,「積極主動地參與操作活動,感受成功的樂趣,喚起自信心」,則是社會領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