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教育應遵循哪些原則
有很多方面,比如在幼兒社會教育方面,應遵循以下原則: 1、考慮幼兒現有水平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原則(立足現在) 2、兼顧幼兒現實生活和世界未來發展趨勢原則(著眼未來) 3、有組織的社會教育活動與隨機教育互補原則 4、班內、園內教育與班外、園外教育相結合原則 5、幼兒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的發展相統一原則 6、面向全體幼兒與注重幼兒個別差異原則 這些原則最重要的基礎是尊重兒童的人格和意見、另外有時間可以了解一下盧梭、誇美紐斯.或福祿培爾、蒙台梭利和杜威等教育家的書或者思想,很有幫助
❷ 幼兒園孩子可不可以給零花錢
孩子從小不要養成花錢的習慣,習慣都是從養成的,零食都是垃圾食品,盡量少吃小零食品,為了寶寶身體健康少給孩子零花錢。
❸ 如何合理安排幼兒園幼兒一日的生活
一日生活安排與組織的基本原則與策略
(一)一日生活安排與組織的基本原則
1. 創設溫馨、安全、有序的環境
應該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感到愉快、溫馨、安全、有序,這樣,幼兒才願意探究,主動、積極地開展學習和游戲。幼兒園環境包括在園幼兒直接生活與游戲的活動室環境和戶外環境。
「溫馨的」環境,要求教師一方面注重營造幼兒與同伴、教師間相互尊重、愛護、幫助的友好合作氛圍,另一方面,要以積極的心態關心和了解每一個幼兒,主動與其交流,熱情回應他們的不同需要。
「安全的」環境,要求教師同時保障幼兒園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的安全。其中,安全的物質環境體現在:凡是有幼兒進入的場所、場地都應有成人看護,保障其人身安全;保證活動室、戶外活動場地和各種活動材料的清潔、衛生;保證幼兒所使用的各種材料、玩具、工具、器械等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標准,確保不存在任何安全隱患。安全的心理環境體現在:讓幼兒在環境中按自己的興趣、意願和需要選擇活動,自由地進行探索、交往和表達;允許幼兒以不違反生活常規的、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和探究。
「有序的」環境,要求教師做到:制定幼兒能理解的並符合其特點的公共規則,如進入活動區的規則,以幫助他們有序地開展活動;環節過渡要自然、有序、安全;成人之間應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一日生活的組織和指導。
2. 常規安排應穩定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1)常規安排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幼兒園應根據本園實際情況和幼兒生理、心理發展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穩定的生活制度與常規,為此,應保證幼兒有規律地生活與游戲,避免幼兒因不必要的緊張、忙亂而產生失控感和不安全感;應相對穩定地執行幼兒園的作息制度,使每個幼兒知道每日日程的基本安排,形成初步的生活節奏感,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心理准備;應盡可能地減少環節轉換。
(2)常規安排應具有相對的靈活性
一日生活安排在保持穩定性的同時,還應根據幼兒活動的實際情況(表現、進程、需求等)靈活調整。一方面,遇到特殊情況或需要可適當臨時調整日程安排,但要事先告知幼兒,以使他們有心理准備,避免其情緒產生太大波動;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活動環節中,可根據幼兒的反應和表現適當地縮短或延長某個活動。
3. 幼兒的自由活動與教師組織的活動保持平衡
幼兒的自由活動和教師組織的活動是幼兒園的主要活動。其中,教師組織的活動應包括晨談、教育活動、餐前/離園准備等活動。
兩類活動在時間安排上應保持一定的平衡。這要求:要保證幼兒有足夠的時間和場地進行自由游戲;教育活動盡可能地採用小組活動,讓幼兒有充分的表達和表現機會,注意觀察、了解每個幼兒的需要並積極做出回應;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和內容需要適量採用集體活動,並在活動中盡可能讓幼兒主動探索和游戲。
(二)一日生活安排與組織的基本策略
1. 注重安排的整體效益
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是一個教育整體,一日生活中各類活動(入/離園、生活活動、自由游戲、教育活動、戶外活動)的安排與組織應充分發揮活動間的互補作用,做到生活中學習、游戲中學習。為此,應樹立一日生活安排的「效益觀」和「整體觀」。
(1)效益觀
幼兒園教育的目的,決定了幼兒園一日生活不能完全等同於幼兒在家的生活。因此,幼兒園教育必須注重一日生活安排與組織的效益——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根本目的的實現)。相應地,教師的角色既不是母親,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同伴,而是「以專業的眼光賦予學習者和學習以價值的人」。
(2)整體觀
一日生活中各環節教育價值的充分發揮,取決於各環節有機配合的「合力」,即追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因此,一日生活的有效安排,應從「整體觀」出發,有機地整合各個環節、各項活動,努力提高各項活動的整體成效;不應只注重每個活動環節的精細打磨(玉盤里的大、小珍珠),更應跳出細節,關注如何「串珠成鏈」,讓一日生活迸發出整體的光彩。
2. 注重班級成人之間的默契配合
成人之間在一日生活安排與組織工作中的配合,體現了成人教育的一致性。成人之間的配合不當、不一致不僅會導致生活安排的無序,還不利於幼兒控制感和安全感的產生。
3. 幫助幼兒了解生活常規及其變化
如前所述,幼兒對穩定的一日生活常規的了解與熟悉,有助於其心理控制感和安全感的建立。在一日生活常規的建立與執行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賦予幼兒這個「小主人」以足夠的「知情權」。為此,入園之初應花時間向幼兒介紹和講解一日生活制度和常規,還應在常規調整和變化前告知幼兒。
4. 逐步引導幼兒學會自我安排
幼兒是學習與發展的主人,這一理念體現在一日生活安排與組織工作中要求教師同樣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從外在規約向調動幼兒內驅力轉變。為此,應幫助幼兒將生活制度和常規內化,引導其逐步從外在的控制與管理向有效的自我安排與管理轉變,使其真正成為自己生活的掌控者。
一日生活各活動環節的具體安排與組織
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安排與組織除遵循以上基本原則與策略,還應當關注五類基本活動(入/離園、生活活動、自由游戲、教育活動、戶外活動)自身的特殊性。由於活動類型不同,五類基本活動在具體的安排與組織上也有不同的要求。這里,我們著重對「自由游戲」和「教育活動」安排與組織的具體要求進行探討。
(一)自由游戲的安排與組織
在幼兒園學習環境中,活動區(也稱「區域」、「區角」)主要應被用於為幼兒的自由游戲——而不是教育活動——提供場所和條件。在活動區活動中,教師應允許幼兒按自己的興趣、意願或想法選擇活動區、同伴及材料。
當把活動區交還給自由游戲之後,不少教師可能會擔心:幼兒自由了,就失控了,他們會隨意地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包括製造混亂、浪費時間;幼兒只會去重復做那些簡單的事情,這樣他們就永遠也無法掌握幼兒園課程期望他們學會的。
當把活動區交還給自由游戲之後,教師該做什麼呢?那就是——觀察兒童。我們時常聽到教師們抱怨「沒時間觀察孩子」,而當活動區真正還給自由游戲後,教師便有了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兒童,了解兒童,並根據觀察到的幼兒的表現和水平制定或調整教育活動計劃,以增強課程的適宜性,有效促進幼兒發展。
(二)教育活動的安排與組織
1. 小組活動的組織策略
特別要強調的是,不能把小組活動簡單地等同於「分組活動」,後者有可能只是「集體活動」在形式上的變化(更小的「集體」)。
安排與組織小組活動時,應注意:每次小組活動要有清晰的目標,提前准備好所有的活動材料;活動中提供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材料和工具;觀察和了解幼兒如何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經驗和方法,幼兒有困難時可針對其能力調整任務難度;鼓勵幼兒與同伴相互學習、交流與合作。如,通過任務設計、材料選擇來促進幼兒的合作學習;讓幼兒自己把握活動的進程,獨立地完成所承擔的任務
2. 集體活動的組織策略
安排與組織集體活動時,應注意:活動內容和方法要符合大多數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活動場地的選擇、幼兒座位的安排要靈活多樣,材料的呈現要照顧到全體幼兒;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盡量給幼兒表達、表現的機會;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興趣、情緒和需要),及時調整教學行為和活動時間的長短;活動過程中成人之間默契配合,關注幼兒的個體需要,並做出積極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