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三年級下冊珍珠泉教學用書

小學三年級下冊珍珠泉教學用書

發布時間:2020-12-27 14:21:09

❶ 三年級下冊第四節課珍珠泉裡面的aabb詞語有哪些

彎彎曲曲 [wān wān qū qū]
[解釋] 曲折不直的

珍珠泉
吳然
我們村子前面的小山包,遠遠看去真像一個綠色的大絨團。山包上,樹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條石板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地穿過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盡頭,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這是一潭深綠的泉水。周圍鑲嵌著不大整齊的石頭,石頭上長著一層黑里透綠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會滑倒。那綠得沒有一點兒雜色的蕨草,那悄悄地開放著的花朵,給珍珠泉編了個樸素的花環。水是那樣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的。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潭底的青褐色的石頭,能看見沉積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經發黑的樹葉。可惜沒有魚,是水太清太涼的緣故吧?

最有趣的,當然是那晶亮的、飽滿的、一嘟嚕一嘟嚕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了!開始,水泡很小,搖晃著越升越高,越來越大,最後在水面綻開了,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太陽篩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銀色的光斑交錯著;水泡閃亮閃亮的,射出紅的光,黃的光,綠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這就是美麗的珍珠泉,這就是我們村的珍珠泉!
不用說我是多麼喜歡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來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斷流的時候,在村裡的井水乾涸的時候,它還是不停地冒著水泡。難道是有許鄉快樂的孩子,躲在什麼地方吹泡泡玩兒嗎?他們一定玩得很高興吧?每次,挑著阿爸給我做的小桶,來到珍珠泉邊,我都這么想。

挑著滿滿一擔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潑灑了多少珍珠啊!

❷ 三年級下冊珍珠泉讀後感350字

珍珠泉讀後感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知道了噴泉也有各種各樣的名字,就像書回上說的那樣有「白答馬泉」「犀牛泉」「雙泉」「燈籠泉」等等,好多好多哪!
春天到來的時候噴泉最好看,有的噴的高高的,有的斜著噴,噴泉在噴射時還可以看到熱氣,還有的吹起小泡泡,噴的像一朵朵小花,落下來的時候非常的快,像泉水姑娘一樣,從這個泉眼裡跳出,又從那個泉眼裡鑽回來,非常有趣。
泉水不僅好看還有許多用處。泉水冬暖夏涼,還是釀酒、調配飲料的最佳水源,還能治療多種疾病,用來發電、取暖。在農業上,可以用來浸種、育秧、等等用途。謝謝你泉水,你給我們帶來了幸福,帶來了甜美,帶來了歡樂!

❸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珍珠泉先寫什麼,然後寫什麼,最後寫什麼

先寫了來珍珠泉的地理位置,然後自寫了泉水綠、深、清的特點和有趣而又美麗的水泡,最後抒發了對珍珠泉的喜愛之情。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5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課文開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寫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頭鑲嵌,青苔、綠草、野花環繞,就像一個大花環。泉水色綠且深,清可見底。

第三自然段講從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陽光下呈現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講這就是自己家鄉的珍珠泉,表達了家鄉孩子對珍珠泉的喜愛之情。

拓展資料: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讀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麗景色,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和家鄉的熱愛之情:二是了解敘述順序,積累課文優美語言。本課的教學重點:了解珍珠泉的美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❹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文《珍珠泉》為什麼叫"珍珠泉"

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泉底一直向上冒水泡,一串串的水泡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所以叫珍珠泉。

❺ 三年級下冊第4課珍珠泉的3自然段找出這眼泉水為什麼叫珍珠泉的相關句子

因為它的泡泡像珍珠

❻ 三年級下冊《珍珠泉》一文中,珍珠泉的特點究竟是什麼啊!急

四周景物:綠
珍珠泉的水:綠


有冒不完的水泡
在陽光下,水泡像彩色的珍珠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小學三年級下冊珍珠泉教學用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