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學生讀題能力的培養
你好,應用題對孩子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
1、首先要求孩子要能讀懂題意,閱讀理解能力必須要培養;
2、理解題意還要能將公式定理、數字和題意結合,做出列式解答;
3、解答過程中,還要要求計算不出錯,對孩子計算能力也是種考驗。
所以,如果孩子應用題做得不好,建議參考這幾點,對照孩子哪裡有不足,加強練習即可。
㈡ 如何有效利用小學英語數字教學資源
教新課的時候可以播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做課本練習的時候也可以用
㈢ 數字資源在小學語文中怎樣運用才算恰如其分
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平時上課也要多次用到數字資源,在平時聽課的過程中,我也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老師上課一會兒播放音樂,一會兒讓學生快餐式的讀圖,一節課幾乎變成了多媒體技術的展示課,讓學生有點應接不暇,眼花繚亂.後來我發現這種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於是我就在想:這是不是我們老師對數字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的理解上有一定的誤區呢?多媒體應該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應該使我們的課堂更精彩,可我咋覺得總有點作秀的感覺呢?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怎樣運用數字資源才算恰如其分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和同事們在一起探討了以下幾個課例,希望能從中尋找一個比較好的答案.
這樣的課讓學生得到了視覺和聽覺的美好享受,可是學生完全失去了探究和思考的主動性,破壞了文學形象朦朧的神韻,破壞了學生的想像力,與語文教學激發學生想像力的教學目標相去甚遠.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通過閱讀、品味、體會,展開豐富的想像,教師應該盡可能的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想像,去補充、去創造.實際上,通過閱讀課文,每個學生心目中都有一幅美麗的荷葉圖,為什麼不讓學生自己描述出來呢?
課例二:一位老師在講《九寨溝》一課.上課了,老師用詩一般的語言導入,在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容後,教師問:要想深入了解九寨溝可以用什麼方法?學生說出了讀課文、查閱課外書、上網、看影碟等方法.現在同學們最想干什麼?看影碟!異口同聲.於是老師放影碟.學生看完後,接著用了將近半個小時的時間交流課前從書上、網路上查到的文字、圖片資料,有風土人情、地形位置,甚至連旅行路線的介紹也進了課堂,還評出了多名信息之星.終於讀書了,讀到第三節,老師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給畫面配音.學生不是讀快了就是讀慢了,最後終於圖文相符,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可教學效果又是如何呢?課後抽查幾名學生,他們連課文都讀不正確.
新課程標准強調由封閉走向開放,強調活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課文還是教學的首要憑借.過多的進行非語文活動,擠占學生寶貴的讀書時間和思考時間,是不利於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的.文本是教學之本,語文教學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對文本中語言文字的品讀、體味和感受.閱讀教學的感受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只有讀,才能讓學生在主動和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只有讀,才能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課例三:這是一位下鄉支教的老師在一個鄉鎮小學上的一節課,題目是《難忘的潑水節》.文章寫的是周總理在傣族村寨參加潑水節活動的事.當講到周總理穿著傣族的服裝,背著象腳鼓走出來,全場歡呼的場面時,老師拿出了一盤錄像帶,說:這個場面真是美極了,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當時的實際情景,老師帶來了一盤錄像帶,你們想不想看?想看!學生們興奮不已.老師又說:這是一盤獨特的錄像帶,不用眼睛看,只能用心看.你們閉上眼睛,誰用心誰就能看到.學生們都閉上了眼睛,老師充滿激情的朗誦著:周總理穿上了傣族的服裝,.朗誦把學生帶到了美妙的情境中,他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朗誦完了,老師問:同學們看到了嗎?看到了!看到了什麼?周總理來了.同學們歡呼啊!老師激勵著大家.周總理來了!周總理來了!學生們開始歡呼了.老師又說:有兩個同學真的看到了,你們看,他們多麼激動,揮著雙臂歡呼著.全班同學都揮起了雙臂歡呼著.周總理來了!周總理來了!場面熱烈極了,師生共同融入到課文當中,教室里許許多多聽課的老師也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老師接著說:誰來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立即站起來好幾個同學,他們繪聲繪色的,像真的目睹了當時的場面似的.
語文新課標之一是: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可以肯定的說,學生大腦里構建的圖畫,並不一樣,他們描繪的場面也各不相同,正如有多少個讀者就有多少個哈姆雷特一樣,有多少個學生就有多少個潑水節的場面.其實這一點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不是在思考.在這樣一個訓練思維體操的黃金年齡,為學生揚起思維的風帆,插上思維的翅膀,才是教育者的天職.正因為沒有潑水節場面的圖片,才給學生想像的空間和思維的餘地.
當然,多媒體在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形象的聲音和畫面,開拓學生視野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畢竟是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過多的讓學生繞著媒體轉,勢必擠占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和欣賞、想像思考和體驗情感的時間,語文自身的美反而被傷害了.隨著數字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的深入發展,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過程中的確出現了一些偏差,有的隨意運用,有的學校甚至把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在各種類型的教學競賽和評比中,實行多媒體技術一票否決.如果在教學中教師沒有按照要求運用多媒體,即使在教學的其他環節都表現得十分出色,仍會被毫不留情的淘汰.
數字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運用才恰如其分?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這樣認為:教師適當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變模糊為清晰、變抽象為具體,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有效的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從而將教學引入一個全新的境界.多媒體技術這些獨特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過多過濫,不僅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針對多媒體使用過濫的做法,有專家指出,不應當誇大信息技術在新課程中的作用,不能以信息技術的運用與否來衡量課堂教學是否符合新課程的要求.他們建議,要避免教師投入太多的精力開發一次性課件,應當根據不同學校的發展水平和特點,對信息技術進行多樣性的、創造性的應用,防止技術配置和應用上的一刀切.信息技術運用與教學之中,應當適度、適合,不要為了技術而技術,用的不恰當,反而會增加教師的負擔.在教學方面,城市有城市的特點,農村有農村的優勢,不必強求一致.為此,教師在運用數字資源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的媒體選用程序:首先,要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確定必須有多媒體表現的教學內容.其次,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把系統內的各個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選擇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使課堂教學產生最佳的教學效益.第三,甄別供選擇的媒體類型,包括掌握媒體的教學功能特性、教學效能,選擇高效低耗的媒體以及設計媒體呈現的時機、方式、步驟、次數等多個方面.不同的媒體,其功能特性也不同.同一個媒體,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其教學效能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的媒體,對同一教學內容.其教學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㈣ 自考大專有哪些專業
自考大專的專業有:
1、020203 會計(專科) ,030112 法律(基礎段),080701 計算機及應用(專科),020103 財稅(專科) ,020105 金融(專科), 050308 新聞學(專科),050207 英語語言文學(專科) ,030111 律師(基礎段) 020109 國際貿易(專科) 。
2、050114 漢語言文學(專科) ,020201 工商企業管理(專科),020207 市場營銷(專科) ,030301 行政管理(專科) ,020212 企業財務管理(專科), 020116 金融管理(中英合作)(專科) ,020228 物流管理(專科) ,100701 護理學(專科) ,040101 學前教育(專科) ,040103 小學教育(專科) 。
3、060201 檔案管理(專科);01A0811 通信信息管理(專科) ;080801 房屋建築工程(專科) 050102 秘書(專科) ;071501 心理學(專科) ;020215 電子商務(專科); 020111 證券投資與管理(專科) ;020107 保險(專科) ;082207 計算機信息管理(專科);080306 機電一體化工程(專科); 020214 商務管理(中英合作)(專科) 。
(4)小學教學數字資源擴展閱讀
自學考試是我國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是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制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學生經過系統的學習後,通過畢業論文的答辯、學位英語的考核達到規定成績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可申請授予學士學位、參加研究生考試,並可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待遇與高考統招生相同。
自學考試的特點是:學費低、教考分離、畢業生質量高、寬進嚴出、課程的社會適應性強、單科結業、不限補考次數、各科成績合格准予畢業、頒發畢業證,是一種學習形式開放靈活的、畢業證含金量相對比較高的新型高等教育。
㈤ 小學數學教學計劃的教學措施怎麼寫
一、要優化師生關系
長期以來,教學一向強調「師道尊嚴」。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居高而下,採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的做法,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
要提高教學質量: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老師與學生是平等和民主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極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教師就與學生一起玩,一起學,互動互學,知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幫學生所忙。在課堂里,教師包辦的事情要盡量少一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要盡量多一些,師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學中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讓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這時,教師才真真正正地成為學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於參與的先決條件,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於學習。
二、要趣味化教學
由於 小學生年齡小,自製力差,學習時心理因素影響佔主導地位,所以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起作用的因素。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並說明課題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可以通過生活實例,知道學習到的知識能解決什麼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激發和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例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後,可以讓學生量出家中電視機的長和寬,然後求出它的面積;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學校沙池的面積。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明確學習的意義,對探求數學知識產生了樂趣,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就能一直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獲得優良的成績。
三、巧施教學方法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在競賽中,由於強烈的好勝心、好奇心驅使,他們總希望爭第一,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們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這里沒有什麼分組原則,總之要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獲的成功,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感,這樣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將會更大,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
四、用「活」教材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如改革家庭作業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
總之,在教學工作中,要做一名好教師,要先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願學、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㈥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小學教材全練第十三課《只有一個地球》答案
.詞句理解。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這是作者對地球的贊美,突出了地球的可愛與美麗,體現了作者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句中將地球比作「母親」「搖籃」,說明了地球是人類及萬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闡明了地球與人類及萬物生存的密切聯系。比喻的運用使句子在表達上通俗易懂又生動形象,讀起來極富感染力。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葉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見,人類的活動范圍是非常有限的。從而說明了地球對於人類而言是多麼的珍貴,人類應該珍惜和保護地球。
③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
「本來」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確地點明了可再生資源已遭受破壞,強調了「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現在的不可再生性,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結合前文「礦物資源」的闡述,再一次證實了自然資源的有限及面臨的危機,從而給讀者以警示、提醒。
④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這句話引用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40萬億千米」直觀地表明了范圍之大,大到人類根本無法到達。「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限於這個范圍,「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體現了說明的嚴謹性。同時,「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進一步說明了距離的遙遠,從而簡潔有力地證實: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易於理解,又讓人信服。
⑤「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這句話引用了宇航員的感嘆,與前文照應,簡潔、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徵,突出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說地球「可愛」,是因為地球無私地養育著人類,孕育著萬物。而「破碎」一詞,一般用來形容玻璃、瓷器之類的易碎品,在這里可理解為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對地球的傷害,如,文中提到的資源枯竭的危機。這樣表達不僅使句子生動形象,同時又能引起人類的警覺,突出了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2)對詞語的理解。
晶瑩:光亮而透明。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資源: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
礦物:地殼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數自然元素,具有相對固定的化學成分和性質。大部分是固態的(如,鐵礦石),有的是液態的(如,自然汞)或氣態的(如,氦)。
恩賜:原指帝王給予賞賜,現泛指因憐憫而施捨。
濫用:胡亂或過度地使用。文中指胡亂或過度地使用化學品。
威脅:用威力逼迫、恫嚇,使人屈服。文中指自然資源被破壞及一系列的生態災難,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最終使人類無法生存下去。
二、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正確讀寫「遙望、晶瑩、資源、礦物、恩賜、節制、枯竭、濫用、威脅、指望、設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藹可親」等詞語。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3.體會說明文用語的准確、嚴謹,學習說明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有條件的地方可布置學生在課前查找有關地球知識的資料,同時搜集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遭受破壞的事例、數據等。教師也可准備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適時加以運用。
2.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引導學生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意識。可採取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首先,圍繞「課文寫了關於地球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自讀、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明白課文是從宇航員遙望地球引入,接著從「地球的渺小」「自然資源有限」「目前人類無法移居」三個方面來說明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最後告訴人類應該保護地球。
通過討論、交流,重點引導學生從「自然資源有限」「目前人類無法移居」兩方面深入感悟「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
(1)從「自然資源有限」感悟「只有一個地球」。文章從「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與「可再生資源遭受破壞」兩方面入手,描寫了地球資源面臨的危機:首先礦物資源的形成需要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因此,「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就可能面臨「枯竭」的危險。另外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等各種本來可以再生的資源,由於人們「隨意毀壞」「濫用化學品」,不但不能「再生」,還釀出「生態災難」,威脅人類的生存。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人類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
(2)從「目前人類無法移居」感悟「只有一個地球」。課文引用科學家研究成果說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這里需重點引導學生理解「40萬億千米」的概念,如,可以通過舉例,以目前一般飛機的飛行速度來估計,40萬億千米大約需要600萬年時間才能到達,同時要強調對「至少」這個詞語的理解,體會文章用詞的嚴謹。從而使學生明白:就算有適合的第二個星球,人類也無法到達,因此,地球是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而至於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種種設想,即使能夠「實現」,也是遙遠的事情,況且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最後,聯系實際,提升情感,使每一個學生明白: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比如,可以設計小練筆:你想對地球、對人類或對自己說些什麼?以此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只有一個地球」的認識,並內化為自己的行動。
3.課文中引用的宇航員的感嘆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教學時,可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可愛」「破碎」「同時」來理解,首先聯系課文說說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裡,容易「破碎」又表現在哪裡,為什麼要強調「同時」。體會地球的「可愛」,可從「遙望地球」所見到的景象,以地球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及無私奉獻自然資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從「不加節制」地開采礦物資源,「隨意毀壞」「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而使可再生資源遭受破壞等方面去思考;強調「同時」,就是強調地球的兩重性:它既有可愛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們,如果「不加節制」「隨意毀壞」資源,可愛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懂得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4.本課在表達方面注意用詞的准確,行文的嚴謹。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真地加以體會,課後第二題的編排就體現了這一意圖。教學時,可以這兩個句子為範例,先讓學生把加點的詞語去掉,與原句作比較,體會這些詞語在表達上起到了什麼作用;然後,可讓學生從課文中再找一找類似的句子,用同樣的方法去分析比較;最後,引導學生在朗讀課文中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以增強學生的語感。除此,本文還大量採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可結合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這些方法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學習並運用到平時的習作中。
5.朗讀科學小品文,除了同敘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感情以外,還要注意體現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但是,即使這些設想能實現,也是遙遠的事情。再說,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一句,「但是」要強調,以引起人們對後面內容的重視,「即使」可強調,使人們感到,這種設想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又有多少人」稍加強調,使人們認識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是極少的人。
6.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情感,教學中要重視通過聯系實際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在體會資源的有限時,教師可有針對性地補充有關自然資源的具體數據和資料,也可引導學生根據平時的積累,補充有關事實;在感悟生態災難對人類的威脅時,可引導學生聯系具體的事例來理解;在理解移民基地的設想時,可引導學生聯系月球、火星的有關資料,懂得這種設想要實現是遙遠而不可能的事情;教育學生要將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時,可從平時生活中存在的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小事說起,引發思考,並轉化為行動。
7.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晶瑩」兩個字都是後鼻音;「資」和「賜」都是平舌音;「濫」的韻母是「an」,注意與「ai、ang」的區別;「藹」和「竭」有一部分相同,可強化不同部分,以區別字形。
四、教學案例
感悟自然資源的有限
師:請大家讀讀第三、四自然段,說說這部分讓你看到了怎樣的地球?
生:我看到的地球到處都是被人類殘害的傷痕。
生:我看到的地球因為濫用化學品,空氣、河水被污染了,花草樹木也不再生長。
生:我看到地球美麗的藍衣服、綠衣服不見了,卻穿上了一件枯黃的舊衣裳。
師:哦,那是大片大片的沙漠呀!
師:是誰造成了地球的這些變化?請用文中的話告訴我們!
生:讀「地球是無私的……枯竭」,是人類自己不加節制地開采資源造成的。
師:這里你特別注意的是哪個詞語?
生:「不加節制」!這些資源是要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地球那樣慷慨無私地奉獻給我們,我們卻不加節制地開采。從這個詞可以看出人類是多麼地自私呀!
生:我覺得還可以看出人類是多麼無知,因為這樣做是自己害了自己!
師:是的,一個「不加節制」,把地球的無私與人類的自私明顯地對比起來了,你能讀好這一句嗎?(指導讀出氣憤、可惜等語氣)
師:還有嗎?
生:讀「人類生活所需要的……威脅」,這一段也在告訴我們傷害地球的是人類。
師:注意「本來」一詞,你覺得去掉它行嗎?
生:「本來」在這兒是「原先」的意思,用在這里表示這些資源在原先的時候是可以再生,但現在不能了。
師:「本來」一詞體現了課文用詞的准確性,它突出了這些資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點,強調了現在已經不可再生。造成這一後果的罪魁禍首是誰呢?
生: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
師:知道什麼是「生態災害」嗎?舉例子說說吧!
生:比如,因為亂砍亂伐引起的洪災。記得三年級學過的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那就是最好的例子。
生:我還知道大氣被污染後形成的酸雨現象。
生:還有土地沙漠化現象。
師:不光是這些,請大家看看這份資料。(見相關鏈接「全球生態環境狀況的幾個數字」「我國生態環境狀況的幾個數字」)
生:(快速瀏覽。)
師:看!所有一切的生態災害都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也給人類的行為發出了嚴重的警告。誰能帶著自己的理解讀好這一段?
五、相關鏈接
地球 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遠近的次序計為第三顆,形狀像球而略扁,自轉一周時間是一晝夜,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是一年。周圍有大氣層包圍著,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和動植物等生存。有一個衛星——月球。
全球生態環境狀況的幾個數字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報道:全球生態環境亮起紅燈,表現在:
23%的耕地面積嚴重退化。
50%的江河水流量減少或被嚴重污染。
25%的哺乳動物、12%的鳥類瀕臨滅絕。
1/4人類所患疾病與環境惡化有關。
1/3土地面臨沙漠化。
80個國家嚴重缺水。
10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脅。
我國生態環境狀況的幾個數字1999年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指出,我國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遏制,主要表現在:
——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面積的38%,全國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千米,並且每年還以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
——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壞,大大降低其防風固沙、蓄水保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毀林開墾、陡坡種植、圍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草地退化、消化和鹼化(以下簡稱「三化」)面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三化」草地面積1.35億公頃,約占草地面積的1/3,並且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
——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我國已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2008-07-21
下載:
【上一篇】第四組
【下一篇】14* 大瀑布的葬禮
㈦ 請問學而思的語文怎麼樣
他們家主要是抄輔導中小學生學科的,選擇語數英三大學科輔導的人也不少。㈧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運用數字化資源
具體而言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情境型 指教師根據文本的意境,創設一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想像優美的意境,體驗美好的情感。簡言之,通過導入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描寫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創設並引導學生進入教材所描繪的情境,無疑對優化課堂教學起著重要作用。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中受到感染,教師就要善於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在閱讀課的導入中時常是通過營造出一種氣氛,或再現一個場面,從而把課文描繪的意境再現出來,把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和追求美的情趣激發出來,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順利進入到課文學習中去。
1、看圖導入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的每一課都安排了意境優美、色彩鮮艷的情景圖,配有教學掛圖,通過網路資料還可查閱到更多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它們作為直觀教材,比形象的語言更具有說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學生獲得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為具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鮮明地揭示事物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導入時充分發揮其作用,以此導入新課,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習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藉助媒體導入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進步,多媒體教學的日趨完善,現代的課堂趨向於「聲情並茂」。在課堂導入時教師根據需要結合聲、色、圖,甚至是影視片段來輔助我們的教學,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可感性,能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創設一個讓學生積極思考的氛圍,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達到語言所難以企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