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新入園的孩子怎麼培養排隊的
讓孩子排隊看似簡單,其實不容易,我們要做一個會觀察、分析孩子行為的幼師,積極探究孩子排隊行為的原因,通過各種方法讓孩子主動意識到在集體生活中排隊的重要性。
家園合作制定階段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組織與實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對於新入園幼兒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更是離不開家庭的理解、支持與配合。
1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
通過家園合作,讓幼兒在大約兩周的時間里認識班裡的老師、小朋友;熟悉並喜歡幼兒園和自己所在的班;願意參加集體活動。
2在戶外能有秩序、專注的排隊走
不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裡,努力在一個月的時間里讓幼兒學習一個跟著一個走;學習沿直線走、沿圓圈走;以游戲的情景和口吻練習自己排隊走;培養幼兒的集中注意力。
3在室內能有秩序的進行生活活動
教師與家長每天都耐心教育幼兒,學習按秩序拿水杯,按秩序如廁;學會控制情緒,有一定的秩序感。
多種形式建立排隊常規
1營造愛的氛圍
新入園的孩子沒有集體生活的體驗,對幼兒園的一切充滿恐懼。孩子從以往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生疏的地方,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根據3歲幼兒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情緒易受周圍環境的感染等特點,自幼兒入園,所有的教師都應以微笑接待,使幼兒覺得老師像媽媽一樣關心他,愛護他,慢慢消除他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建立對教師的親切感、信任感,然後再慢慢進行良好常規的培養,這不僅需要教師的細心和耐心,還要講究教育的藝術。
2發揮「以大帶小」的榜樣作用
同伴往往是新入園幼兒學習的榜樣。首先,讓新入園的幼兒觀看中大班幼兒的半日活動,激發新生向他們學習的動機;然後,對班內已有規則意識的幼兒進行積極地評價和鼓勵,讓幼兒知道好習慣是每個人都需要養成的,發揮同伴間的榜樣作用。幼兒有了學習的榜樣,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如何做,從而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3創設兒歌文化
小班幼兒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有限,決定了教育方法要尊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學習朗朗上口的兒歌,是培養小班幼兒常規的又一良策。如
《排排隊》:小朋友,排隊走,你在前來,我在後,一個跟好一個排,整整齊齊排好隊。又如《排隊走》:小小手——擺擺動,小小腳——踏起來,小胸脯——挺起來,一二一,一二一……
4張貼規則標志
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在教室中布置適宜的環境能夠起到暗示作用。語言講解幼兒不一定能夠很快理解規則「一個一個有秩序地進行」,但結合直觀形象的標記圖,就能通過模仿學習到該行為。如:用小動物的形式貼出排隊出操、拿杯喝水、如廁、洗手等情景,讓幼兒學習他們守秩序。
5根據幼兒的特點設計活動
游戲、模仿、愛聽故事是小班幼兒的天性。為此,教師可以參照建構式課程,設計符合小班年齡特點的游戲、集體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將常規意識融入到集體教學、游戲中,如《誰不見了》《開火車》《橡皮膏小熊》《我們一起排排隊》等,寓常規訓練於快樂的集體活動與游戲中,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
幼兒的排隊常規習慣養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點的關注、教育,並採取多種方式去進行培養。通過親身活動和情感體驗來接受教育,使幼兒能相對獨立地解決力所能及的小問題,從而最終真正理解行為規范的要求並遵守相應的行為規范。
Ⅱ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
一、什麼是有效提問?在幼兒園教育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是每位幼兒教師所頭疼的問題。就我個人認為,在對幼兒提問時,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啟發性:即所提問題能夠給幼兒以指向性,讓幼兒明白所提問題的大致方向。(二)、層次性:即所提問題要做到由淺入深,不能追求一蹴而就。(三)、情趣性:對幼兒提的問題,一定要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四)、開發性:即所提問題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二、 幼兒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一)提出的問題沒有經過認真的課前准備,隨意性較大 一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提出問題時由於沒有充分的考慮和思索或不能查到更多的資料,准備很不充分,或提問帶有隨意性,不是按照本節課教學要求向幼兒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不著邊際,使孩子們的思維游離了課堂教學中心。 例如:在大班語言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主題是「美麗的春天」,教師要引導幼兒敘述春天美麗的景色,教師可以從讓幼兒敘述春天看到的花草樹木講起。但教師在一開始就提問「在這么美麗的景色里,你最想做什麼?大家說一說?」然後就讓小朋友舉手發言,這個問題不錯,可以使幼兒加深對美好景色的認識,但是因為沒有放在恰當的時候提出,所以顯得太隨意了,沒有起到好的效果。(二)提問的語言貧乏不生動,調動不了幼兒的積極性 孩子們喜歡新鮮的、有吸引力的、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可有些教師的提問如同一杯白開水,讓孩子們在回答問題時產生不了興趣。這樣,很多孩子都不願或不敢回答問題,課堂氣氛單調乏味。所以教師應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上適當的語氣甚至運用肢體語言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出的問題富於啟發性,語言生動形象。 例如在一次大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幼兒學習7的組成,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老師一直採用:「7還可以分成幾和幾?」這樣一問題向幼兒提問。語言枯燥又單調,一遍又一遍的提問使幼兒感到越來越枯燥、厭煩,沒有一點積極性,慢慢地開始不集中注意力、開起了小差。正是因為教師的提問太過於乏味,吸引不了幼兒,才導致了不良後果,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沒有充分考慮問題的內容,不會對提問加以引導和控制 教學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幼兒回答問題積極性很高,不讓他說他也要說;二是幼兒不懂回答問題的方法,不懂思考問題的方法,老師提出問題後幼兒亂說,課堂活而亂。出現以上兩種情況使得有些教師不知所措,使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無法進行。 例如:大班科學活動課上教學關於熊貓的知識,可是老師提問:「你喜歡什麼動物啊?」因為班上小朋友家裡養寵物的比較多,大多數小朋友對這個問題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室里的氣氛立刻就活躍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沒有經驗去加以控制,只是與一些坐在前排離自己較近的幼兒進行交流,結果課堂變得混亂不堪無法控制。(四)提問沒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徵,不切合幼兒實際情況 對於不同的年齡班,提問的要求不同,教師應該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小班的提問應具體明確,小問題一個個地問,不可以提幾個連續性的問題,大班則不能提太簡單的問題,要提些有點深度、概括性的、多樣性的問題,中班幼兒適中即可。例如:大班折紙活動課——「會變的樹」。老師先拿出一張畫有一棵樹的紙,對小朋友說:「你們看,這是什麼啊?」小朋友回答:「一棵樹」。老師說:「很好,下面老師要給大家變魔術。」於是就拉開紙張,「哇」——伴著小朋友的歡呼聲,筆者發現原來是紙張上的樹變高了,開始看到的是折疊後的紙張,現在全部展開,所以變高了。然後教師給小朋友看了幾遍後,提問:「你們知道為什麼樹會變高嗎?請知道的小朋友告訴我?」。此問題一出,很多小朋友躍躍欲試,但是由於知識結構的限制,很少有小朋友回答正確。而老師也無法用一種兒童能夠容易理解的言語來表達。因此只能說這個問題提的不切實際。最後老師只能用「跟我一起折」、「是這樣折的」、「不對,再看我折一遍」這樣一些話來教幼兒折紙,浪費了很多教學時間。三、 解決問題的建設性對策 (一)注意提出問題的特性1.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幼兒年齡特性 幼兒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因其知識結構及思考能力的多種原因限制,他們不可能對一個問題有多方面、深層次的思考,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問題的內涵,因此教師的提問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性,問題的難度要適宜,提出的問題使幼兒能夠接受,在幼兒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例如:音樂教學活動中讓幼兒欣賞《獅王進行曲》,當活動快結束的時候,老師提問:「這首曲子表現了獅王怎麼的情緒?」可是幼兒缺乏這樣細致的情境體驗,是難以回答這類問題的,應該換個幼兒能理解的問題:「這首曲子欣賞完了,大家知不知道獅王的心情是怎樣的啊?開心的?還是難過的?」這樣的提問就符合幼兒的年齡會讓幼兒容易理解容易回答。 2.問題的表述要明確,不能產生疑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應具體明確,以便幼兒回答。因為幼兒經驗少,對許多概念還不是很明確,提模糊不清的問題,容易對幼兒產生誤導,發生不必要的錯
Ⅲ 幼兒園教師教育教學隨筆
群峰幼兒教育,您值得依賴!
Ⅳ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首先是和寫日記差不多 記錄時間地點 給你的故事起個名字如:**寶寶笑了等等 之後講述你在工作是觀察到的事件如兩個孩子之間的戰爭 或是孩子在游戲時的表現 等等 可以涉及你工作的方方面面、 再來是 你對事件的感悟 並做出的教育過程 最後是通過你的教育孩子有了什麼樣的轉變 或是你的教育沒有達到一定的效果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你可以針對這個問題有後續的觀察 新的教育方法等等、 但 這些都立足於真實的事件教育反應 、 對於小班 你可以將立足點放在保育上 如孩子的挑食 孩子想媽媽了 孩子的衣服為什麼又濕了 等等、 用你善於發現的眼睛去觀察 是不難看到他們的
Ⅳ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怎麼寫
把你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寫出來,就是隨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