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自然課教學計劃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水變成水蒸氣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過實驗了解加快蒸發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時所發生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學准備: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濕抹布,毛巾、 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
每組一塊手絹,培養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了解蒸發現象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水單元(用濕抹布在黑板上寫一個水字),請你猜測一下,這個「水」會有什麼變化?
2.學會匯報,(變幹了,變成水蒸氣,蒸發掉了等等)
3.這是怎麼回事呢?(或你知道為什麼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麼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我們就叫做蒸發。(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現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的三個條件。
1.從剛才的回答中,老師發現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者,這一點老師非常喜歡。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經驗怎麼樣。比如說,老師這兒有一塊濕毛巾,你能想到幾種方法讓上面的水蒸發掉呢?
2.學生思考後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麼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後,它會不會干?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干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匯報時注意說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匯報(按方法匯總)
7.老師事先准備了幾樣實物,但還有幾組的同學只能對不起你們了,加入到其它組去吧,好嗎?
8.分組實驗
9.剛才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象?
10. 現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呢?
三、鞏固,小結
1.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蒸發,關於這水和水蒸氣,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2.老師倒准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
現在,唐老師把它放入燒杯中,攪拌一下(邊說邊演示),現在,我又想把放進去的鹽取回來了,你有辦法嗎?
(2)有1號和2號這樣兩杯水,我想讓1號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發掉,你有什麼辦法?你能讓2號中的水盡量不減少嗎?
『貳』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計劃與科學教學計劃有什麼不同
我也是初教科學,請教了老教師他們說實驗計劃是本學期本冊課本中所有實驗的計劃,而教學計劃則是你本冊課本的計劃
『叄』 小學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科學》四年級上學期教材共由五個單元組成:
有生命的物體、溶解、天氣、磁鐵、聲音,分別涉及新課程標準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部分。教材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專題研究,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要求:
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掌握到的科學知識,自主設計實驗活動解決問題;二、提高學生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例如使用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利用測量得到的信息繪制圖表等;
三、注重收集和了解事實,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一)、科學探究
1.學會從生活中尋找研究的問題,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並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
2.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外經歷一些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3.學慣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進行有系統的科學觀察訓練。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好奇、愛問、愛想像。
2.讓每一個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都能體現自我的價值,嘗試成功的喜悅,建立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
3、學習傾聽別人的見解,尊重他人說話的權利;能運用各種方法記錄與表達自己的事實。
(三)、科學知識
1.了解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圍繞「溶解」的主題,運用對比思想研究觀察物質之間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現象,進行溶解的觀察實驗,進一步擴展學生對溶解現象的認識。
3.認識天氣的最基本要素,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去開展對天氣現象的研究活動。
4.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磁鐵的兩極,不同磁鐵之間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規律。
5.研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區別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區分樂音和噪音
三、本冊的重點`難點:
本冊的教學重點: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學生能按要求進行過濾和加熱蒸發的實驗操。作能設計一個對比實驗,驗證聲音在液體中可以傳播
教學難點是:學生能按要求進行過濾和加熱蒸發的實驗操作,以簡單的方法對風進行觀測、記錄。
四、教具`學具的准備:(見實驗課計劃)
五、教學中採取的措施`方法:
1.要求教師盡可能提供時間、空間,創造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積累和掌握某一科學事物的有關知識和觀察經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來增進對研究對象的了解,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2.重視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加強學生對事實收集和表達的指導與訓練,要求學生更為准確和細致地觀察物體,要求學生使用科學的測量方法,要求學生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有關的現象。
3.在觀察和收集信息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認識,並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抽象概括,從而形成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概念。
六、本冊教學內容的課時及課時計劃:
本冊教學共有30課時,上課21課時,機動課9課時.
『肆』 誰有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
湘版教材三年級科學教學計劃(2009年上學期)
一、基本情況
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孩子們對於身邊常見事物的外部特徵及屬性的觀察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重點訓練了學生能按要求有順序地觀察,能在教師引導下借用工具間接地觀察物體,對身邊的動植物、土壤、水、空氣、材料等內容進行了初步了解。
這一學期,要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重點訓練學生的實驗能力、實驗過程的描述能力,學習「冷與熱」、「變化的天氣」、「我們來養蠶」、「磁鐵的奧秘」、「多彩的光」等內容。
因此,我將和孩子們一道,並引領他們經歷一個又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希望這54個孩子在科學學習中都能獲得比較好的發展。
二、本學期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提問——嘗試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並用一定的方式表述;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初步比較和評價。
2、猜想與假設——能對觀察的現象進行猜想;能對提出的問題做出假設性解釋,會根據觀察的現象對將來的事件做出初步的推論;能用「如果……那麼……」對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設。
3、觀察和實驗——能按觀察對象的變化,培養細致、敏銳和長期觀察的能力;會藉助工具間接地觀察物體;知道對某些被觀察對象進行簡單處理;嘗試制定簡單的調查、實驗或觀察計劃;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控制變數實驗;會使用直尺、量筒、指南針等工具進行定量觀察,採集數據,並作簡單記錄。
4、製作——根據教材要求,在教師指導下或他人幫助下進行簡單製作。
5、數據收集與處理——能讀懂淺顯的文獻資料和簡單的二維圖表;能根據事物的顯性變化特徵進行分類;能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有目的地室內采訪和室外調查,獲取有效信息;能在教師指導下用簡單的表格統計處理數據,並用簡單曲線圖表達。
6、表達與交流——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能初步構建自己的觀點,並能用語言、文字、統計表等方式將自己的研究過程、結果、觀點表達出來;知道怎樣描述自己的實驗;根據觀察的結果,嘗試對現象做出解釋。
7、評價——知道感官在觀察中存在局限;能針對別人的研究結論提出質疑;知道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針對研究的問題提出它的缺點或不完美之處;知道結果可以重復驗證;尊重證據。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我們來養蠶」的活動,形成對生命周期的認識,獲得珍愛生命的豐富情感體驗。
2、從「變化的天氣」等單元的活動中,體驗科學與生活的聯系、科學與社會的聯系。
3、在「冷與熱」、「磁鐵的奧秘」、「多彩的光」等單元學習中,激發起對物質世界探索的興趣和好奇心,在求證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4、在閱讀科技史的過程中引發更多的情感共鳴。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溫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知道物體一般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不同的材料傳熱的本領不同。
2、知道各種不同的天氣現象,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以測量的量來描述;知道風有風向和風力的不同;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據雨量來判斷的;知道天氣預報的有關知識。
3、知道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生長階段。
4、知道磁鐵有磁性,有磁極;知道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知道鐵釘等可以被磁化。
5、知道什麼是光源;了解影子產生的條件;知道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知道鏡子能反射光、能成像;知道陽光是七色的,了解彩虹的形成。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兒童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規律出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重點訓練學生的實驗能力、實驗過程的描述能力,圍繞認識事物的變化和性質,引領學生學習「冷與熱」、「變化的天氣」、「我們來養蠶」、「磁鐵的奧秘」、「多彩的光」等內容。
本冊教材在「指南車」卡通人的引領下,通過游戲、觀察、測量、實驗、調查、製作等活動方式,讓學生認識物體冷熱變化的特點、天氣變化的特徵,了解蠶的生活習性、生長變化過程以及磁鐵的性質、光線傳播的性質,學習實驗描述、長期觀測和記錄的方法,提高實驗技能,並滲透珍愛生命、敢於質疑、尊重證據、持之以恆、認真細致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為後續的科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單元(冷與熱):教材從自然界、生活中的冷和熱現象導入,引出溫度計並由此展開對熱脹冷縮現象的研究,接著進行熱傳遞現象的研究。安排了「感覺冷熱」、「測量溫度」、「自製液體溫度計」、「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研究鐵軌間為什麼留縫隙」、「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象」、「物體怎樣傳熱」、「測量變化的水溫」、「材料的傳熱本領」、「自製保溫盒」等10個活動。
第二單元(變化的天氣):本單元以「總——分——總」的結構來構設教材,按「各種天氣現象——觀測天氣——天氣預報」的順序來組織教學,設計了「多姿多彩的天氣」「測量氣溫」「觀測風」「雨下得有多大」「怎樣預報天氣」等5課。通過「觀測氣溫」、「觀測風」、「觀測雨」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指導學生運用溫度計、自製簡易風向儀和雨量器進行觀測,指導學生搜集有關數據並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處理,得出結論。
第三單元(我們來養蠶):教材以蠶的生長、發育、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為主線構建單元,重點讓學生親歷飼養的全過程,了解怎樣照顧蠶的一生的飲食起居並記錄蠶一生的變化,總結歸納昆蟲的特徵,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細致而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堅持不懈長期記錄的科學研究態度以及珍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第四單元(磁鐵的奧秘):本單元以認識磁鐵的基本性質為線索,通過學生探究性的實驗來幫助學生了解磁鐵的知識。分「神奇的磁力」、「司南的啟示」、「磁鐵游樂場」3課,設計了「探物游戲」、「哪裡磁力大」、「自製指南針」、「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調查磁鐵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沙里尋針」、「辨認磁極」、「製作玩具」、「我們還能應用磁鐵的性質解決生活、學習中的有關問題嗎」等活動。
第五單元(多彩的光):本單元以光和材料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研究光照在物體上產生的現象和光通過放大鏡、棱鏡、水等材料產生的現象,引領學生設計、觀察實驗,描述實驗過程,解釋實驗現象,讓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及日光的色散想像,在親歷「沒有光的世界裡」的活動中激發學生善待盲人、保護眼睛的意識。本單元指南車信箱中呈現有關皮影戲、古代潛望鏡、神奇的激光等科技史資料,意在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第六單元(我愛做實驗):這是湘版科學教材的特色單元(每冊都有),都是對全冊教材的探究技能訓練重點的回顧與總結,並用又一次的活動來進一步強化、提升,而本冊教材是在總結了實驗技能和方法之後,通過「怎樣才能讓降落傘降得更慢」的活動來鞏固、提升的。
四、教學措施
1、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依據學生的實際開展教學活動。
2、落實三年級下冊重點訓練項目——實驗、描述過程的能力。實驗過程中,要求記錄實驗情況;實驗結束後,組織好同學之間的表達和交流。
3、精心設計探究性的求證活動,引領孩子們經歷一個又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主要從引發沖突、自主求證、布設「迷宮」等方面著手,讓孩子們在求證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長期觀察所面臨的困難,對學生的評價以激勵和診斷性評價為主,促使學生保持飼養、管理、觀察、記錄的興趣。
5、充分發揮教材所凸顯的科技史特色資源的優勢,如創設情境、進行方法引領、情感熏陶等。
五、教學進度安排(每周3課時)
第一周 常規教育、民選組長和科代表、翻閱新書、學習《多姿多彩的天氣》
第二周 《知冷知熱》、《熱脹冷縮》、布置養蠶的任務
第三周 《熱的傳遞》、《蠶寶寶出生了》、養蠶第一次集體展示、交流和評價
第四周 《蠶寶寶在長大》、養蠶第二次集體展示、交流和評價
第五周 《誰的傳熱本領強》、《測量氣溫》、
第六周 《觀測風》、《雨下得有多大》、
第七周 《怎樣預報天氣》、前兩個單元的學習小結、養蠶第三次集體展示、交流和評價
第八周 《神奇的磁力》、《蠶寶寶大變樣》、養蠶第四次集體展示、交流和評價
第九周 養蠶第五次集體展示、交流和評價、
第十周 《昆蟲》、第3單元學習評價
第十一周 期中考試
第十二周 《司南的啟示》、《磁鐵游樂場》
第十三周 《光與影》教學研究(本期重點研究課)
第十四周 《光照在鏡子上》、《透過玻璃的光》
第十五周 《與水有關的光現象》、《光線與視覺》
第十六周 第4、5單元學習評價
第十七周 《我們怎樣做實驗》、《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第十八周 第6單元學習評價、復習
第十九周 復習
第二十周 期末考試
『伍』 冀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劃分為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通過對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通過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只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系。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系。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結實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光煥發分為四部分,讓我們了解重力、彈力、反沖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太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拭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 、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自然課仍然要加強直觀,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作.
2、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變化規律和原因.
3、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如探究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原因的採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多採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復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系。
5、注意發展兒童智力,培養能力。
6、注意與其它年級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
五 基本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訖月日 教學內容 教時 執行情況
1 8月30日至
9月6日 1.1種子發芽的實驗
1.2種子發芽的實驗
2
2 9月10日至
9月14日 1.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1.4蚯蚓的選擇
3
3 9月16日至
9月20日 1.5食物鏈和食物網
1.6做一個生態瓶
1.7改變生態瓶 3
4 9月22日至
9月26日 1.8維護生態平衡
2.1光和影
2.2陽光下的影子 3
5 10月1日至
10月5日 國慶節放假
6 10月6日至
10月12日 2.3光是怎麼傳播的
2.4光的反射 3
7 10月15日至
10月19日 2.5光與熱
2.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2.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3
8 10月22日至
10月26日 2.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3
9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3.3堅硬的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3
10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4土地壤中有什麼
3.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3
11 11月5日至
11月9日 3.6什麼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
3.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3
12 11月12日至
11月16日 3.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4.1我們的小纜車
3
13 11月19日至
11月23日 4.2用橡皮筋作動力
4.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3
14 11月26日至
11月30日 4.4測量力的大小
4.5運動與摩擦力 3
15 12月3日至
12月6日 4.6滑動與滾動
4.7運動與設計 3
16 12月10日至
12月14日 4.8設計製作小賽車 3
17 12月16日至
12月21日
18 12月24日至
12月26日
19 12月31日至
1月4日
『陸』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計劃
小學六年級科學實驗教學計劃
(2010學年上學期)
實驗目的: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要以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為宗旨,以實踐為核心,努力擺脫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舊模式,讓學生在自然實踐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本學期在勞動實踐教學中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特點,始終圍繞"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科學素養。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學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使學生能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創新精神,使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為將來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本學期在實驗教學方面有如下打算:
具體要求:
六年級:科學六年級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後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杠桿,由此開始認識杠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杠桿類機械,最後以自行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前面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學生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接著探究不同形狀結構所包含的力學道理,包括條形材料抗彎能力與形狀的關系、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拓展到圓頂形、球形、各種弧形,從人造物體擴展到生物體,在此基礎上探究框架結構的特點,加固框架結構的方法和物體穩定性問題,並展開設計製作活動,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從最熟悉的電出發,探究電生磁,製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玩具電動機原理,然後以電能為中心認識能量及相互轉化,再擴展到宏觀的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能用實驗、調查、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並能利用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調查資料。能夠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願意並能夠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