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進行文本解讀——《小學語文教師》的群研討
「文本解讀一個基點——基於文體特徵;三個台階:得意——寫的是什麼;得言——怎麼寫的;得趣——寫得怎麼樣。三個關註:關注編者目所編的意圖;關注教師所得的高度和精度;關注學生能得之路徑和難度」這是江蘇南通的范崚瑱老師在今天剛剛結束的《小學語文教師》群研討中的發言。 為什麼要進行文本解讀?怎樣進行文本解讀?總結如下: ——文本解讀是有效教學、高效教學的前提。正確的、深刻的文本解讀是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的基礎。缺少了有深度、有厚度的文本解讀,教學必將流於泛泛,課堂必然低效。 我聽過一節《知了學飛》,在那堂課上,知了成了十足的反面教材。 後來,跟一個老師備《知了學飛》,在進行文本解讀的時候,我們從文本的每一個部分,抓住對知了的描寫,揣摩知了的心理,這樣定位:學飛前的知了是有目標的,好學的;學飛時的知了是不耐煩的、怕艱苦、不虛心的;學飛後的知了是懊悔的。這樣的知了的形象是立體的,在對寓意的理解上,學生也就能夠很自然地想到只有目標,缺少扎實的努力,收獲的也必將不夠圓滿這樣的寓意了。 聽《知了學飛》,備《知了學飛》,給我留下的印象極其深刻。——深度的文本解讀,真的是前提和基礎。抓的關鍵在哪裡?兩點,一是知了的心路歷程,一是關鍵詞句。文本解讀的抓手—— 一是全篇;二是細節。全篇是通篇的通覽性的,是從整體上把握。細節是詞句段的細細品咂,是品詞析句似的。 如何進行文本解讀? 很多課堂看到的就是教師一個人的主角式表演。必須要看從一個文本,老師扎扎實實帶給了孩子們什麼。 文本的語言有三個層次:一是適合兒童現時交流的夥伴式語言,學生能聽懂,也能自由運用表達;二是適合兒童發展的目標式語言,學生經過學習、模仿就能學會的語言;三是適合文學作品的精粹語言,這樣的語言典範、優美、蘊涵豐富的思想和語言的表達藝術,具有言語智慧,但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和情感積累,才能逐漸體悟到。對於適合學生學習的目標語言,教師應該設計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模仿、運用,將課文語言逐漸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我們常常驚嘆於名師精彩紛呈的課堂,孰不知「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課堂教學中的精彩往往來源於課外的功夫:來源於教師豐厚的文化底蘊,來源於教師獨到的教材解讀,來源於教師精心的教學預設……我們追求精彩的生成,但不可忽視精心的預設,必須在備課上花功夫,尤其是要在解讀教材上下力氣。 薛發根老師說:「我以為教材(文本)必須用兒童的眼光來解讀、用教學的眼光來審視、用生活的眼光來選擇。」 我覺得文本指向就該兼顧全面——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全方位的,雖然我們不能憑借一篇課文完成所有的訓練目標。你的教學指向內容,那你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作者的寫作背景、編者的單元主題;你的教學指向表達,那你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能夠更多關注的是作者 文本解讀,個人觀點,要循著作者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來解讀。 最終的落腳點是學生得到了什麼——結合課標的要求,在「語文素養」的范疇內,扎實地給了孩子怎樣的訓練。具體來說就是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思。當然,有側重,有取捨,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倡導「一課一得」。 所以,老師通過閱讀要盡可能早一點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達成一致,這樣益於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學。 有些時候,既要「作者不必有,讀者不必沒有」,有時候有忌主觀臆測。關鍵是「真實、朴實」地進行教學,學生「扎實」地學有所得。 文本解讀要遵照文體的特點。小學主要的文體也就幾種吧?——記敘文側重寫人的,如《渡河少年》;側重寫事的,如《向狼借路》;側重寫活動的,如《賽龍舟》;側重寫景的,如《黃山奇石》《香山的紅葉》《船過三峽》。還有就是說明文,如《長城》。再就是古詩文、神話故事類、寓言類了。 其實很多文章原本是作者自然的情感流露,不是非要告訴別人什麼道理。教材解讀時不和思想品德教育掛鉤,也是在還原本文的真實性,引導學生更多地感受文章真實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懂得習作的特點就是要真實,說真話抒真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文本要傳遞的或讀著體悟到的所謂的「道理」,原本就是因為個人的關注點的不同,會有所不同,這才是科學的,才是符合人的個體特點的。但是因為我們的考試的指揮棒的制約,像中考、高考都規定了所謂的「標准答案」,才使得我們的老師比較多地硬性地求一致,給學生所謂的「思想教育」「道理」等等。這個很無奈的。咱們教學也無奈地要兩條腿對待——一條看考試要求,一條看學生自主發展。但課堂上要是不關注這個問題,我覺得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訓練來說,難免有缺憾。先解讀文體特點。在文體特點基礎上再定位某篇文本的解讀要點。 《植物媽媽有辦法》的解讀——寫什麼?科學知識: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為什麼寫?用詩的語言,激發孩子們觀察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可能不全面) 《春》的課文解讀------ 內容:描繪了盎然的春景,表達了輕快的愉悅。形式:活潑的語言風格(修辭手法、遣詞造句……)核心價值:散文的情感美與形式美如何和諧統一?( 敬請指正) 每一種文體,像兒童詩、散文等,只是一個大體的分類,在兒童詩中,有更細的分類,比如抒情兒童詩、科普兒童詩、童話兒童詩、寓言兒童詩、故事兒童詩……這些都有兒童詩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點。像《植物媽媽有辦法》這首小詩,淺顯易懂,趣味、生動,根本不需要深解,只是要把握住詩的主要意圖是什麼,如何讓學生學會觀察,對大自然的奇妙產生興趣,對詩的語言、表達方式有所了解並嘗試寫一兩句,我覺得就可以了。
❷ 小學語文名師文本教學解讀及教學活動設計為什麼還是舊版的
這個有個時間問題,
不可能新的教材內容剛一出現,那些教學解讀及活動設計也同時會有。
這里需要有一個研討、實驗的具體過程,然後才能成文,因此,肯定要滯後一些時間,這也屬正常。
不要著急,相信不久就會有的。
❸ 如何搞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如何搞好小學語文課堂
現在的語文課堂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拿閱讀教學來說,一個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於是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統統都要撿,「眉毛鬍子一把抓」來個一網打盡。一個是教學過程太繁,太復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另一個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為「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勢必削弱了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語文的魅力,導致語文應用能力不強,同時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鍾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上完一節課後,我們每個人都要習慣問問自己「我教給了學生什麼?」,問問學生「你們學會了什麼?」其實,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麼樣新的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什麼是務實高效?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可以說,高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認為:
一、「潛心會文本」——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什麼是「文本」呢?語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在現代化技術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製作課件等教學輔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書看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首當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教師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祖國的語言文字。
我們聽過不少優秀教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沒有華麗,只有朴實;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地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彷彿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試想,如果教者自己沒有對文本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聽者走進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與文本對話,才能重拾文本的美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用心解讀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確解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鑽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麼」,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首先要「鑽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巒理事長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兩化」和「三多三少」的問題。
(二)、用心解讀文本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本。大家也許都聽過「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這句禪味十足的話吧。聯系我們的閱讀教學想一想,面對課文,教師的「杯子」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麼裝得下孩子的心聲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種欣賞並悅納的良好心態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
(三)、用心解讀文本更應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讀文本。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從網上聽竇桂梅老師的課我學到的往往不僅僅是課文。從《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生讀到了《雨果致巴特萊的信》、《告別圓明園》、《透過圓明園的硝煙》等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愛如茉莉》、《愛之鏈》等文本段落使學生對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有了更深的情感體會。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學素養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更沉實,教師責無旁貸。
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二、「精心巧設計」—— 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關鍵。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或離開課文語言挖掘人文內涵的教學套路,依據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
讓我來分析竇桂梅老師執教的《秋天的懷念》一課。整個課堂設計就由兩大部分組成:讀出韻味,讀出思考;圍繞主題「好好兒活」構建課堂。三個層次層層推進:感受「咱倆」的「好好兒活」,體會「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而整個教材的處理,又置於作者史鐵生的一組作品之中,教學環節可謂是環環緊扣,條理清晰,新穎簡潔,設計巧妙。
又如我在銀川聽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上的《荷花》一課,整堂課以「美」為主線,設計了三個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發現美 2、在品詞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會美。課堂設計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從表象的美到意會的韻,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在潛心會文的過程中發現、感悟、意會美,最後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去創造美。整節課一氣呵成,重點突出,在看似簡潔的教學環節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簡簡單單教語文,其中一點要做到教學環節要簡化,而環節的簡化,最重要的體現在對學習內容的精選,對理解、積累、運用語言整合的處理上。」縱觀許多特級教師的優秀課例,他們無一不是遵循這樣的原則,根據文本,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實現了老師在簡單中教,學生在快樂中學的教學境界。
三、「靈活用方法」——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保障
如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怎樣的課堂才是務實高效的課堂?我們說只有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由此看來,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尤為重要。
(一)、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認為,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於知識的生成。因此老師要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以一種自由、放鬆的心態投入學習中。然後再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把學生逐步引入課文深處,讓他們不知不覺中進入深層次的學習之中。讓他們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探索知識,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中來,為實現高效課堂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 將小組學習落實到位。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現今課堂上主要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教師所喜用。小組學習中的討論不是為了活躍氣氛,而是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真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設計怎樣的問題成了合作學習的關鍵所在。我們認為討論的問題必須是高質量有探究價值的。那麼應如何設計問題呢?我們可以這樣操作:如:請同學在課堂上就某些問題進行一一討論,首先要求同桌之間相互進行講解,直至剩下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後再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第二輪討論,實在解決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師一起討論,這樣在課堂上建立起一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維模式。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知識無疑比通過老師講解獲得的印象更為深刻!從而為高效課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
古人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高效的課堂必然是思考的課堂。思考是高效課堂的催化劑,是高效學習的助跑器。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重要目標。所以,語文教師在處理課堂提問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 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3、設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學生答問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教師不善於變通引導,而是仍舊反復問,讓學生再答,直追到與自己的標准答案一致為止。這種鍥而不舍一再追問的做法,也是主觀主義與形式主義在作怪。
4、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四)、課堂練習鞏固拓展。
每節課結束,設計一些具有鞏固拓展作用的練習非常必要。好的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無意之間進行了知識的強化和鞏固,而且一些拓展題更使學生增加了課外知識的積累,使所學的課內知識更豐富、充實。另外,設計合理巧妙的練習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培養學習的興趣和科學精神,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練習是高效課堂的保證。
(五)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爭創個性化的教風
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
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而有的教師感情充沛,善於以情感人;有的教師思維敏捷,注重設疑問難;有的教師嗓音清脆,通過誦讀課文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有的教師表達言簡意賅,從不經意處入手引導學生步步深入。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六)、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除了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總之,高效課堂是語文課堂發展的必然,他體現了以人為本,更明確的說是尊重了學生的自主。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能夠心甘情願的學習,能夠帶著興趣去學習。在歡樂和諧中提高效率。從而獲得最優的學習效果。
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把握文本解讀的準度
定安一小 甘家忠
一、要准確把握文本所要傳遞給讀者的信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
例如,《小動物過冬》一課的第三自然段是這樣寫的:燕子說:冬天快要來了,蟲子也快沒啦。我要飛到南方去,那兒暖和,還有很多蟲子。等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再飛回來。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來讀的:師:讀了這段話,大家想像一下,小燕子在南方生活得怎麼樣?生:很快樂。師:是啊,多開心的小燕子啊!誰能開心地讀一讀?(指名讀)師:第二年春天,春暖花開,多美呀!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吧!安排這一段的本意是讓學生了解小燕子的過冬方式。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語言文字訓練和科學知識的普及結合起來。整體上看,這一段只是小燕子在講述自己的過冬方式,並沒有流露出小燕子的高興、激動與快樂的情緒。所以,這位教師的引導偏離了文本內容的主題,這也說明教師自身對文本的解讀也是存在問題的。
再如,《珍珠鳥》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個小傢伙。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是這樣引導的:師:是誰撥開的綠蔓呢?生:是作者。師:是作者撥開的嗎?好好讀讀。生:不是,是珍珠鳥自己撥開的。師:對!是它自己撥開的。大家想想,珍珠鳥那麼膽小,如果是作者去撥,不是會把它嚇壞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大家議論紛紛,爭論不休。最終,這個問題在老師最後的權威認定下確定了結論:是珍珠鳥自己撥開的!難以想像,教師這種錯誤的解讀,帶給學生的將是怎樣的一種混沌與迷惑!學語文,意在通過文本感悟其內涵,感悟語言文字運用的准確與精妙,進而領悟表達方法,遷移運用。如果教師自己連最基本的准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都做不到,談何引領又談何領悟呢?二、適當滲透文章背景,深入解讀文本。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題目是《孔繁森》,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天夜裡,孔繁森悄悄地來到醫院,請求獻血。醫生見他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沒有同意。經孔繁森再三懇求,醫生才勉強答應。在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設計:師:為什麼孔繁森在夜裡悄悄地去呢?生:他怕孤兒知道不讓他去,所以等他們睡著了孔繁森才去的。師:對,感動嗎?誰來讀讀。孔繁森夜裡去獻血,難道僅僅只是怕被孤兒知道嗎?讓二年級的學生去體會時代中優秀人物的崇高品質本來就有難度,憑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所以,如果教師在此時適當地補充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就可以很快喚起孩子們對人物的崇敬之情。如果仔細看看教學參考書,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這次獻血之前,孔繁森為了撫養孤兒,已經去醫院獻過兩次血了。他的司機為此抱住他失聲痛哭,說:您身體不好,再難咱也不能賣血啊。作為一個地委書記,每天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可孔繁森不顧自己的身體,心裡裝著的全是別人。如果在教學這段時教師把這一背景介紹給孩子們,學生對孔繁森夜裡悄悄去獻血的原因就會有更深層的理解,對文中人物的崇敬之情也會油然而生。所以,在教學中適當地滲透文章背景,有助於教師和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給學生以感悟的空間,鼓勵個性化(多元)解讀。
文本是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編寫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語用的結晶,凝聚著作者的文思和情結,涵蓋著語文知識和技能,決不只是語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簡單堆砌,它不僅貫穿著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傾向,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語用經驗也高度優化於其中。解讀文本的過程,就是學生、教師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編寫者)展開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是通過分析來理解文本之象(文道質)的過程。但分析、理解,肯定有一個背景、方式、角度、時空以及度的問題;而且,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等,也對分析、理解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由於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使是對同一文本的文、道、質也會做出不同的解讀。在教學中,教師要敢於放手,給學生以廣闊的閱讀思維空間,由此激發學生多元化解讀、個性閱讀。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九色鹿》一課時,生怕學生感悟不到,採取了先入為主的方法,用自己的閱讀感受牽著學生走:師:九色鹿不僅外表美,心靈也美。看看文中哪些句子體現了九色鹿的心靈美,找出來讀一讀。(學生找、畫、讀)師:九色鹿是多麼勇敢啊,誰能把當時九色鹿的奮不顧身、見義勇為、情況危急的情形讀出來?(指名讀)色鹿這一形象所體現出來的種種品格,應該是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自己感悟,在反復地誦讀與品味中逐漸獲得。上面的這位老師一味地讓學生機械地帶著教師的閱讀感受去找去讀,剝奪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空間,使品讀這一過程變得枯燥、呆板,使課堂缺少了靈動與生機。
再如,在教學《珍珠鳥》一課時,一位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文中的一句話: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然後教師設計了下面的環節:師:想像一下,作者被小鳥啄得疼嗎?生:不疼。師:為什麼不疼?生:從上面的學習我知道珍珠鳥很喜歡作者,所以這是珍珠鳥表示對作者的友好,所以它不會使勁啄的。師:你說的真好。能把這個啄字換成一個讓人感到親切的詞嗎?生:可以換成吻一吻。生:還可以換成碰一碰,表示珍珠鳥對我很友好。生:還可以換成親一親。師:這是一種多麼特殊的吻啊,同學們,讓人鳥之間的友情伴隨著我們的朗讀悄悄流淌吧,齊讀這一段。教師抓住啄這個詞,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在孩子們不同但卻精彩的解讀中,將愛的種子埋在了每個孩子的心裡,真正讓學生走入了文本。
四、文本解讀的深入與巧出
文本解讀,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一言以蔽之,深入、巧出。所謂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內,老師要深入鑽研文本,從而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由詞得言,由言會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從而領悟文學作品的神韻美和魅力。所謂巧出,就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教師通過設計一些悄然的過度,遷移拓展,使學生出乎其外,啟發學生走出課本,實現文本解讀的再創造,把課內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運用,為學生終生學習、運用語文打下堅實基礎。怎樣出呢?出的一般形式有讀出、說出、寫出等。出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可以在課內完成,也可以放在課外。
我們語文教師,就是學生與文本間的一座橋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認真解讀文本,大到整篇課文,小到一個詞語,都要反復品味,仔細琢磨,整體觀照,力求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准確而深入的引領,讓我們駕著智慧的小舟,載著孩子們在語文的瀚海中欣賞每一朵浪花,聆聽每一次濤聲。
❺ 如何解讀小學語文文本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效的閱讀教學的基礎與前提,決定著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與體悟。文本是作者與讀者溝通的唯一橋梁,真正做到正確解讀、深入研讀文本,是我們把握作者情感與理念的的最終目標。那麼,我們究竟該從何著手,走近作者的文字,進而走進作者的內心呢?
一、仔細琢磨語言特點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從「語言」這個根上長出來的樹。語文老師必須時時想著自己在教語文,時時想著從文本中尋找有獨特精妙的語言表達,引領學生反復揣摩,領悟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就語文教學來說,選擇與切入文本閱讀的角度,是整體把握文本的關鍵所在。如果把教材內容當作教學內容,一堂課從文章的開頭到結尾,從文本的「可講處」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問題,東碰一下,西摸一把,就會造成學生體驗與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或句子。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
(一)解讀關鍵字。
比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我們可以抓住課題中的一個「游」字,引導孩子質疑:「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呀?」「魚是怎麼游到紙上的呢?」學生帶著疑問默讀課文,找到兩個關鍵的句子:「魚游到了心裡」和「魚游到了紙上」。他們還弄清了這兩者的關系是先與後、因與果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換字的方法理解「魚游到了心裡」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魚游到了心裡」就是魚的靜態和魚的動態已經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裡,就是「胸有成魚」的境界。這個「游」字,贊頌的是青年從春到冬的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看魚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刻畫出青年看魚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形象。而「魚游到了紙上」中的「游」就是「畫」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畫」而用「游」呢?一個「游」字,就令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金魚萬千的形態和生動的姿態;一個「游」字,金魚和青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了。難怪古人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執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話。作為語文教師,在研究教材的時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還要努力引導學生用字用詞准確、簡潔和生動。
(二)解讀關鍵詞。
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這個詞,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文章中 「父」的偉大,「子」的勇敢、無私。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課時,古怪一詞是含有貶義的,那麼,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達他對貓的討厭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1-3自然段,發現課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詞句,可是也不難體會到作者對貓的情感傾向。比如,作者贊貓「有時候很乖」,誇貓捕鼠的時候「多麼盡職」。並詳細描摹貓動作的「溫柔可親」和叫聲的「豐富多腔」。細讀課文,聰明的學生發現作者其實十分喜歡貓,因為他把貓印在稿紙上的泥腳印比喻為漂亮的小梅花;還能從貓毫無意義的叫聲中聽出「長短不一、粗細各異、變化多段」和「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作者經常都在關注貓,難道這不是因為喜歡它嗎?
(三)解讀關鍵句。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許多老師認為簡單而忽視的「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去領悟文章所蘊含的「誠實」思想內容。又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魯教版五上冊《草船借箭》一文時,慧眼獨具地開發出了諸葛亮的「三笑」,從而使學生從一個「笑」字就領悟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課文精髓。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體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從「整體」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確定,分析課文應咬准不放的關鍵詞句的提煉,以及板書的設計等等,都是基於這個「神」的。
二、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文本
(一)要了解語言背景
文本解讀必須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才能准確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課引導學生感悟課文重點句「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時,由於教師沒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時代背景,出現了看似熱鬧,實則無意義甚至誤導學生的現象。生:老師,我覺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後了。師:噢?你是個很有見地的孩子,能說說你的獨特感悟嗎?生:像蘋果和石榴那樣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人,我覺得他們既好看又實用,比「花生」那樣的人更好!老師眼睛一亮,表揚說:「你的見解真獨特。同學們,你們的看法呢?」生1:外表不好看,用人單位不歡迎,找工作困難。生2:像花生一樣深深地埋在地下,沒有表現的機會。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種用處,起碼讓別人看了「賞心悅目」。師總結:「你們真了不起,一個個見解獨特,值得肯定。」
作者許地山筆名「落花生」,剛好與文本題目一致,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顯自己做人的態度。再聯系那個時代水深火熱的中國,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樣,為大義、為祖國、為社會「藏而不露,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啊,哪怕這索取的僅僅是旁人因看見「體面」而產生的「愛慕之心」。如果教師對文本的作者、創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質疑,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師:同學們,其實花生那樣的人就是作者那樣的人!讓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是怎樣的人吧!(簡介作者生平)師:(質疑)在作者的心裡,和講體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麼?(是教書育人,是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是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是為發動更多的人參與救國……)師:是呀,和這一切相比,講體面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再讀讀這個句子,你們覺得和蘋果、石榴、桃子相比,誰更可敬呢?相信此時沒有學生再會為花生雖實用但不好看而遺憾,相反,會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獻而自豪,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獻而敬佩。
(二)解讀文章題目。
文章的題目往往與文本的內容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標題常常是已經告訴或暗示了文章的內容、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看法及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題目,從題目入手,可以通過題目大致推測一下文本的內容,這樣就能較快地進入文本的內容解讀,為深層次的解讀奠定良好的基礎。如魯教版三下冊第七單元,這組教材是以「認准目標,不懈努力」為主題,仔細觀察,發現《全神貫注》、《魚游到了紙上》,這兩篇課文的題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文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只要我們注意了它,我們就或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是抓住了文章行文線索、或是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明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這無疑對我們整體把握文章大有禆益。
(三)以孩子的角色體驗文本
閱讀文本,讀者就會從中獲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個人的知識、閱歷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所以每一個人與文本對話時都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小學生處於六到十二歲這一年齡段,他們與我們這些成人,無論是在知識結構,還是在生活閱歷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差距。而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維去體驗文本,往往會把課文讀得太深。
如《生命 生命》這一文本,如果用我們成人的思維去解讀,除了能體會到作者分別從動物、植物、人類這三個不同的方面談到了生命現象,從而分別從強烈的求生欲、頑強的生命力、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等角度強化了生命的價值這個主題,還能體會到這三個例子是有關系的,前兩個關於飛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說明了它們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們人類才能主宰生命。但是,如果讓他們體會第二層就有點拔高了。因此,從孩子的思維角度考慮,我們應重點引領孩子體會第一層。同時,我們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維去體驗文本,才能更切實地體會到,哪些會是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最容易出現的疑問。真正把握好這一點,我們才會從學生實際出發去設計問題,所提的問題也才會更加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我們要達到對文本進行深入而獨到的解讀,必然要熟悉文本、直面文本、回歸文本,通過文字與作者進行真正的心靈層面的溝通與交流,真正做到走進作者的心與靈魂,與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語文課堂充滿自己的個性和色彩!
❻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每個語文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年輕教師,都很關心這樣的問題,渴望知道答案,這問題就是:如何當好一名語文教師,如何當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本人建議如下,與君共勉:
一.追求內在於心靈的財富——專業成長
我們參加骨幹班培訓、新秀班培訓、校本教研,以及外出聽課學習等等,應該追求的是自身的專業成長,並非為了外在的榮譽證書,或者外在的功與名。我們應該追求生命本質的東西,專業成長正是內在於我們心靈的財富,專業智慧,專業能力,專業經驗,如金一般的寶貴。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有智慧的教師,比任何榮譽證書都更有人生價值。
二.積極學習,積淀文化素養,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也許學習是老生常談,但學習正是每一個有所成就者的不二法門。誰永遠保持學習的熱情,誰就能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什麼時候放棄了學習,什麼時候就開始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我們常常發現自己失去了讀書學習的興趣,覺得沒什麼好看了,好像什麼都知道了。這是個危險的信號,我們開始固步自封了。
一個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讀的能力,它直接制約著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學設計的能力。教學設計的水平是文本解讀能力的直接體現。老一批特級教師令人驚嘆的便是極高超的文本解讀能力,而文本解讀能力背後,則是深厚文化素養的支撐。文本解讀三個層次:課文說了什麼,課文怎樣說的,課文為什麼這樣說。
提高文化素養,我們已經失去了優勢,因為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都不是大學中文系科班出身的,這是無法追回的遺憾。但先天不足後天可補,那就是學習。學習是不管什麼時候開始都不遲的,廣泛閱讀經典,閱讀名著,日積月累,仍可期待。人的一生,其實是不斷積累的過程。文化素養也是,文本解讀能力也是,教學智慧也是。只要我們有心學慣用心積累,總能一步一步走得更遠,走得更高。
正是一直以來的積淀,才成就今天的你我。我們應該樹立一生備課的理念。
三.心存理想,堅持實踐
今年《小學語文教師》第7、8月合刊,第一篇刊出了《管建剛和他的作文教學革命》,管建剛是江蘇吳江愛德雙語實驗小學副校長,蘇州市學術帶頭人。他的作文教學革命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辦一份班級作文周報,名叫《評價周報》,配一本評價周記。評價周記分為兩部分,一是每日簡評,二是每周一稿。他的作文教學革命逐步構建了三大系統,動力系統、助力系統、保障系統。動力系統第一年等級評獎,第二年積分活動,第三年稿費活動。
他的成功並不在於他的作文教學革命有多創新,而是他堅持做了8年,辦了300多期的《評價周報》!這是一種令人震撼的精神力量!正如他自己說的:「一件事情,當你堅持做8年,你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你必須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才能堅持下去。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的同時,也就是教育智慧孕育和誕生之際。」
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是一種打井的精神!契而不舍,金石可鏤!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缺少靈感,缺少的正是靈感之後的堅持不懈!淺嘗輒止,見難即退,正是我們不能成為大家的根本症結所在。平庸,就是這樣形成的。
任何偉大的事情,都是想了之後做出來的。只有想是沒有結果的!更重要的是要實踐,堅持不懈的實踐,不斷加以反思的實踐!
因此,我們如果能夠心存理想,堅持實踐,此生必有所成,必有所獲。
❼ 如何在小學語文中進行文本重構
綜觀小學生的閱讀實踐,普遍存在電視替代書籍的慵懶閱讀行為,淺嘗輒止版的敷衍閱讀行權為,只愛口袋書、漫畫書的偏食閱讀行為,只讀作文選的功利閱讀行為,隨波逐流的盲從閱讀行為,以及無「法」可依的浮躁閱讀行為等現狀。課外閱讀的管理、引導滯後,從而使得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質效很低,並亟待提高。 根據本校學生語文學習及課外閱讀特點,在本學期,為了在課內教學時間爭取更多的閱讀指導時間,進行更為扎實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我們進行了基本課內文本的相關文本群文閱讀進課堂的研究,主要對群文閱讀進課堂的時機及文本的選擇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從以下三種基於課內文本的群文閱讀拓展教學探索,努力構建大語文課堂。 一、簡化課內教學,精簡教學課時,引入相關文本 現行語文課本中的不少文本對於孩子來說,理解並非難題,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經常是老師滿堂問,學生滿堂答,一些明明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閱讀就可以弄明白的問題,老師也要提問。有些課文的教學,老師處理得比較復雜,總想挖掘文本中所有語言文字訓練點,忘記了一課一得,把語文課上得簡簡單單。這兩種情況無疑浪費了不少課堂教學的時間,也給課內群文閱讀帶來了時間上的障礙。
❽ 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文本閱讀興趣
1.1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若是教師無法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僅重視教師的教學行為,忽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感受,是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的,也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只有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來,從而獲得語文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1.2有利於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正處於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的能力,為小學生後續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只要小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就會自覺主動的進行閱讀,在長期的閱讀中逐漸發現閱讀的樂趣,總結閱讀的技巧,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樹立終生閱讀觀念。
1.3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
語文教師都知道學生的理解能力取決於學生的閱讀量,但是,許多語文教師有這樣的困惑,在語文教學中,自己已經督促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為何學生的理解能力沒有明顯提高,這是由於學生的閱讀是被動被迫的,在閱讀過程中,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閱讀,缺少動腦思考的環節,只有小學生喜歡閱讀,自主閱讀才能在閱讀中進行深入的思考,逐漸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文章表達的情感,從而提高理解能力,要注意的是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小學生堅持不懈的進行閱讀,語文教師切忌急功近利。
2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文本閱讀興趣的幾個有效策略
2.1設置懸念,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設置懸念的方式,引起學生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生文本閱讀的慾望。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名人的傑作,並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曾經看過誰的傑作?」教師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傑作這個詞的意思的同時,引出大自然的傑作黃果樹瀑布,讓學生從感性上初步認識黃果樹瀑布。學生對黃果樹瀑布是不了解的,教師要注重利用多媒體播放與黃果樹瀑布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們直觀感受到黃果樹瀑布的壯觀景象。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們提問並設置懸念:「作者認為黃果樹瀑布是大自然的傑作,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如果真的來到了黃果樹瀑布風景區,身臨其境看到瀑布的雄姿,你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懸念,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激發學生深入探索課文內容的興趣。
2.2挖掘並向學生展示文本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文本閱讀的興趣,教師要注重挖掘閱讀文本中的魅力,並在課堂教學時有效向學生們展示出來。通過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的脈絡,快速有效實現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如,《珍珠鳥》中,有一個詞藤蔓中的蔓,讀法是在1985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上統一了的讀法原文:蔓(一)m??n(文)延不支(二)w??n(語)應讀為w??n注重從文章的精彩語句處挖掘文本的魅力。使學生體會到段落中語言的優美,激發學生文本閱讀的慾望。
2.3利用朗讀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章大都是非常優美的,教學時教師要注重進行示範朗讀,利用繪聲繪色、抑揚頓挫、情深意切的示範朗讀,將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有效地傳遞給學生,促使學生更加投入閱讀文本中的內容。在教師進行示範朗讀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跟讀,模仿教師朗讀時的節奏和技巧,提高閱讀能力。除了示範朗讀外,教師還要注重開展學生之間的朗讀比賽。以《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學習為例,教學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兒童詩中的內容。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詩歌中的內容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優美的音樂,在優美的音樂背景下開展學生的朗讀比賽,利用朗讀比賽激發學生文本閱讀的興趣。
3構建生動的閱讀引導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加強備課的准備工作,構建生動的閱讀引導情景,選擇高效的導入方式,設計好極具趣味性的切入點,幫助學生能夠更加迅速地進入?讀情境。針對兒童的生理特徵及心理特點,可採取極具童趣的導語,應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動作來增加趣味性,同時結合針對性的問題式導入模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長城和運河》一文中,首先可以通過有效語言構建情境,激發學生的同理心,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心理狀態下提升文本閱讀的興趣,同時也增加了在文本閱讀過程中找到問題答案的熱情,從而在潛移默化之間形成閱讀的習慣,提升語文學習的素養。
提升想像能力,感受到文字及閱讀之美。首先文本閱讀具備極強的語言美、音律美以及遣詞造句之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和培養文本朗讀的習慣,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到文字閱讀的內在美感。以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安排角色扮演朗讀、戲劇排練朗讀以及演講式朗讀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融入感情,更為深入地感受文本閱讀的朗讀魅力。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與文本展開心靈對話,撥動學生的心弦,善於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魅力。
4結語
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設置懸念,深入挖掘並向學生展示文本的魅力,利用朗讀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強化閱讀教學效果。
❾ 小學語文老師怎樣備課範文
先了解每冊教材的教學要求:《新課程標准》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師應首先認真回學習領會《課程標准答》,明確教學目的、教學原則以及教學要求和任務,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和銜接。讀課文、讀作者、讀學生、讀自己;研:研文本、研教參、研教案;聽、說:集體備課;寫:寫書案、寫教案、課中改、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