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慶出版出版社出版的綜合實踐活動六年級下冊教案
有重慶出版出版社出版的綜合實踐活動六年級下冊教案嗎?誰有呀?
『貳』 6年級語文下冊第8單元綜合實踐活動
當我們開始這一次綜合性學習的時候,學生已經在小學學習了六年,並且即將離開小學,開始新的學習生活。六年來,學生從天真爛漫的幼兒成長為身心健壯的少年,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結果,也浸透著學校、老師的心血。這六年中,發生過多少令人激動、喜悅、憂愁和傷心的事;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開始起步而永遠難忘的歲月。在即將畢業的時候,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把師生情、同學情以及對母校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並且永久珍藏,成為美好的回憶,是師生共同的需求。這次綜合性學習就是充分運用多種語文形式,讓學生回憶美好的小學生活,互相激勵,繼續前進。
「難忘小學生活」分成「成長足跡」和「依依惜別」兩大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開展活動。「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可以激起對六年小學生活的回憶,激發對老師、同學和學校的感情,同時在寫講演稿、給母校老師寫信、臨別贈言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開展活動的材料不止於此,學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師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級,學生已開展過三次這種任務驅動、活動貫穿始終的綜合性學習,也具備了一些綜合性學習的基礎。教學中要充分體現綜合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開放的特徵,抓好策劃、活動、交流、評價等幾個環節,使這次綜合性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為學生難忘的回憶。
綜合性學習要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主。「成長足跡」板塊可以以製作「班級紀念冊」為中心開展活動。為了製作好「班級紀念冊」,可以做以下幾件事:(1)讀「閱讀材料」中的文章。(2)回憶和說說自己成長的故事,共同尋找班級「成長的足跡」。(3)搜集個人和集體「成長的足跡」,寫寫小學生活中難忘的人和事。最後製作成班級紀念冊。「依依惜別」板塊可以有選擇地開展下面的活動:(1)為老師和同學寫臨別贈言。(2)為母校做點事,留作紀念。(3)舉行一次畢業聯歡會,在聯歡會上回憶成長經歷,表達惜別之情,互相贈言。
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0~14課時,一般一星期完成一個板塊。開始時可以用1課時制訂和交流活動計劃,結束時用1~2課時展示、交流學習收獲。為了便於開展活動,可以適當調整課時,把幾節語文課連在一起,有一些活動,如,搜集個人和集體成長的資料、為母校做有紀念意義的事、為准備畢業聯歡會排練文藝節目,需要利用課外的時間。
1.通過讀「閱讀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對小學生活的懷念,對母校、對老師、對同學的感情。
2.回顧個人和集體的成長經歷,懂得成長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離不開學校的關懷、老師的教導和同學的幫助。
3.用多種形式表達對老師和同學、對母校依依不捨的感情,並立下美好的志向。
4.會寫臨別贈言、簡單的倡議書、建議書和演講稿。(選做)
5.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與同學一起組織策劃聯歡活動。(選做)
(一)基本思路
本次綜合性學習與以往的綜合性學習單元相比,學生自主活動的比重更大。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既要引領學生回憶小學生活,學會表達情感,學會感恩,又要通過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組織、策劃能力。大致可以採用這樣的流程:
1.瀏覽本組教材,討論和制訂活動計劃。(1課時)
主要包括:
(1)閱讀單元導語,聯系實際,激發開展綜合性學習的興趣。
(2)閱讀「活動建議」,明確可以開展哪些活動。
(3)瀏覽「閱讀材料」,了解可以參考哪些材料。
(4)根據「活動建議」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開展哪些活動。制訂和交流活動計劃。
2.「成長足跡」板塊,可以以製作「班級紀念冊」為中心開展活動。(6~7課時加課外時間)
(1)閱讀《難忘的啟蒙》《老師領進門》《新來的王老師》和《忘不了的笑聲》《作文上的紅雙圈》,感受作者對小學生活的深厚感情,學習作者是怎麼表達這種情感的。(2課時)
(2)回憶小學生活,寫寫自己難忘的老師和同學、難忘的校園生活、難忘的一節課或難忘的一次活動等。(2課時)
(3)和同學一起暢談自己的成長故事,共同尋找班級「成長的足跡」,搜集材料。(1課時加課外時間)
(4)同學合作,製作班級紀念冊。(2課時加課外時間)
3.「依依惜別」板塊,可以有選擇地開展活動。(4~5課時)
(1)寫臨別贈言,送上真情與祝福。也可以寫好臨別贈言,在班級聯歡會上相互贈送。(1課時)
(2)在離校之前為母校做點事,如,為學校圖書館修補圖書,為校園里的花草樹木澆水培土,修理課桌椅等;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寫倡議書、建議書。(1~2課時加課外時間)
(3)策劃一台畢業聯歡會,排練節目,進行聯歡。(2課時加課外時間)
這次綜合性學習要把每一個人都吸納到活動中來。活動的形式可以多樣,個人、小組、全班穿插進行。集體活動要分工合作,使每個學生得到鍛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二)實施要點
1.瀏覽本組教材,討論和制定活動計劃。計劃要把時間、地點、參加人員、活動內容等列清楚。除了教材活動建議中提出的活動形式以外,還可以把本校和本班的一些特色活動也吸納到計劃中來,如,出一期「再見吧,母校」的黑板報,為學校圖書館修補、整理圖書,開展「我為母校捐本書」活動。
2.「成長足跡」板塊。
活動建議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動:認真讀一讀閱讀材料;寫難忘的人和事;暢談成長故事,共同尋找班級「成長的足跡」,製作班級紀念冊。教學中可以以「班級紀念冊」為中心,把各項活動有序地穿插在一起。
(1)認識製作「班級紀念冊」的意義。六年的小學生活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難忘的。讓每一個學生都把那些珍貴的回憶留住,那不僅是對過去日子的美好回憶,也將是對未來學習生活的激勵。許多年後,當一個個同學長大成才,在不同的崗位上工作的時候,班級紀念冊將永遠連接著小學老師和同學的情誼。
(2)討論「班級紀念冊」的內容和形式。討論內容主要是確定欄目,如,「師恩難忘」「同學情深」「集體榮譽」「運動場上」「藝術天地」「美好祝願」。班級紀念冊是為了留下美好回憶,所以形式可以多樣。可以是書刊式的紙制班級紀念冊,也可以是網頁式的多媒體班級紀念冊。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班級紀念冊,都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努力做到圖文並茂,有的還可以用實物。教師要鼓勵有創意地製作「班級紀念冊」。
(3)閱讀材料——邁好製作班級紀念冊的第一步。
閱讀材料中的5篇文章,是不同時代的作者回憶自己難忘的小學生活。
《難忘的啟蒙》《老師領進門》《新來的王老師》和《作文上的紅雙圈》側重於回憶老師的教誨,《忘不了的笑聲》記錄的是班上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同學。
閱讀這些文章,要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對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要了解作者通過哪些具體事例再現老師的品格。同樣是回憶老師的文章,表現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有的是贊揚老師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嚴謹的教學風格(《難忘的啟蒙》),有的是回憶老師的才華橫溢和對學生的循循善誘(《老師領進門》),有的是難忘當年老師對自己的鼓勵(《作文上的紅雙圈》)。這三篇文章的作者後來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教授,今天他們事業有成,都是小學老師為他們奠定了基礎,所以也一直懷念和感謝小學時代的老師。希望學生在閱讀別人懷念老師的文章中,聯想起自己的老師,回憶起老師教育自己的事,激發起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激發起表達的慾望。閱讀回憶同學的文章《忘不了的笑聲》,要留意作者寫作的切入口——通過笑聲寫出一個個同學的特點,體會同學間濃濃的情誼,領悟到寫同學可以有多種切入口,也可以有多種寫法。
(4)搜集和積累班級紀念冊的內容。
①寫難忘的人和事。
在閱讀的基礎上,勾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可以藉助照片,尋找小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開一次交流會,進行「難忘小學生活」為主題的「搜索」活動;可以在校園里漫步,在各個角落裡重溫童年的夢。這是用習作形式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所以要鼓勵學生打開心靈,說真話,訴真情。
為了幫助學生拓展思路,挖掘素材,可以用下面的表格幫助學生回憶:
難忘小學生活
類別〖〗內容〖〗難忘的理由難忘的老師難忘的同學難忘的一節課難忘的一次活動難忘的運動會難忘的文藝演出難忘的……
②暢談自己的成長故事。
成長的過程中,有鮮花,也有荊棘;有歡笑,也有眼淚。但無論酸甜苦辣,都將成為珍貴的回憶。可以在班裡開展一次「我的成長故事」的主題班會,教師要做個良好的傾聽者,同時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主題班會後把印象最深的事記下來。
③共同尋找班級的「成長足跡」。
這是材料搜集與整理的最後階段。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搜集,搜集的內容包括照片、獎狀、實物等。搜集到的內容與每個學生提供的材料放在一起。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分類整理了。根據材料確定紀念冊的各個欄目名稱,做好班級紀念冊的策劃,並把相應的任務分解到各個小組或每個學生。也可以先確定班級紀念冊的欄目,再搜集相應的資料。
(5)製作班級紀念冊。
紀念冊的製作,關鍵在於計劃要周密,分工要明確。誰負責封面設計,誰負責哪個主題,都要事先確定。老師要即時關注情況,督促、指導學生完成。班級紀念冊完成後要展示,有條件的可以列印,發給每位同學和家長,送給曾經任教的老師。
3.「依依惜別」板塊。
活動建議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開展。
(1)寫臨別贈言。閱讀材料中《畢業贈言》提供的給老師和給同學的贈言是一些範例,通過閱讀,讓學生明確贈言的主要目的及內容是:回顧學習生活,抒發惜別之情;感謝老師教導,贊美同學情誼;展望美好未來,表達真誠祝願。贈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據同學和老師的特點寫。寫好的贈言可以在班內進行交流,評一評誰寫的贈言最有個性,誰寫的贈言最風趣,誰寫的贈言最幽默,誰寫的贈言最有文采。在評議中要注意杜絕庸俗的傾向,對一些比較消極的贈言,要及時予以引導。學生也會請老師寫贈言。給學生題寫贈言是老師給學生上的「最後一課」,如果上好了,會讓學生終身難忘,受益匪淺。老師為學生題寫畢業贈言要重在鼓勵,因人而「言」。
臨別贈言可以寫在同學錄上,也可以寫在自製的卡片上。無論是寫在同學錄上還是賀卡上,教師要提醒學生不要追求豪華時尚,以簡單樸素為宜,提倡自己動手製作。
(2)為母校做點事。
這項活動的范圍是很廣泛的。
「閱讀材料」中提出可以給母校、老師寫封信,表達自己的心聲;可以用演講的方式,向母校告別;可以把對學校的各種建議寫成建議書;可以暢想20年後每個同學都是什麼樣子的。寫信,要注意抒發真情實感;演講,要安排好時間、地點、形式,要調動場內的氣氛;寫建議書之前要對學校進行調查,針對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議,建議盡可能具體。
除了以上活動,「活動建議」還提出一些實踐性活動,如:為學校再搞一次衛生,再給小樹澆澆水;寫倡議書,號召全體同學為美化校園環境、創建文明校園出點力。
開展「為母校做點事」的活動要因地制宜,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是學校所需要的;同時要力所能及,是小學生能做到的。
(3)籌劃一台畢業聯歡會。
畢業聯歡會可以以班級形式進行,也可以以年級組形式(所有的畢業班合在一起搞活動)進行。前者准備方便,參與面廣;後者氣氛熱烈,場面隆重。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聯歡會,事先都要進行周密的安排。先要總體設計畢業聯歡會的安排,再具體編創和排練節目;也可以讓學生自由報名參加表演,再根據報名情況進行編排。要考慮學生的參與面,盡量讓班上每一個學生在這次聯歡會上都有事做,都發揮參與者的作用,不要只當觀眾。一台精彩的、人人參與的聯歡會,將是學生一生美好的回憶。聯歡會盡可能由學生自己策劃、主持、布置環境,給每個學生鍛煉的機會。
上述這些活動,雖然安排在「依依惜別」板塊,但也可以把一些書面的材料和活動照片充實到「班級紀念冊」中,讓班級紀念冊更加豐富多彩。
『叄』 小學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教案
第一單元 春天的微笑
活動內容:
1、最美的笑容
2、如春的年華
3、春天的祝福
活動目的:
1、通過繪畫、寫作、攝影以及社區服務等方式表現春天「最美的笑容」活動,增強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愛。進而親近自然,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升藝術審美、語言表達及寫作能力。
2、通過對小學六年級難忘往事的回憶、總結,對信息的搜集、處理等活動,促進信息素養的提高及運用計算機做簡單的圖文設計的能力。
3、促進自我了解,肯定自我價值,根據自己特長、愛好,確定奮斗目標,發展興趣特長,形成健康進取的生活態度。
4、培養熱愛母校、熱愛家長、老師,珍惜友誼、熱心公益勞動,關愛他人等優良品質。
活動課時:共7課時
主題活動一:最美的微笑
活動目的:通過繪畫、寫作、攝影以及社區服務等方式表現春天「最美的笑容」活動,增強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愛。進而親近自然,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升藝術審美、語言表達及寫作能力。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記錄春天的微笑: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大自然及身邊的人和事。留意春天中美好的事物及感人的事跡,做生活的有心人,並做好資料搜集、整理。
2、交流自己在春天裡發現的「最美的笑容」的素材、資料小組匯總分類整理。
3、學生自主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交流,評價表現春天裡人們最美的笑容。
第二課時
微笑服務:
1、學生自願組合,組建「微笑服務小分隊」,首先討論或做社會調查,擬定服務內容和開展服務的具體計劃、安全措施。
2、選擇有價值的服務,如:關愛殘疾人;為孤寡老人獻愛心;市容環保、社區文化、健康等。
3、「微笑服務」總結、交流。
主題活動二:如春的年華
5、活動目的:通過對小學六年級難忘往事的回憶、總結,對信息的搜集、處理等活動,促進信息素養的提高及運用計算機做簡單的圖文設計的能力。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難忘的回憶:
1、引導學生搜集小學1--6年級學校生活中的精彩回顧與相關照片、繪畫,對自己成長歷程的記錄、搜集和整理。
2、小組交流自己或同學、家長間六年來記憶猶新、難忘的往事,並推薦出有特色和代表性的1--2為同學全班交流。
3、個人以「成長的日子」為主題設計、製作個性化小報
第二課時
絢麗的今天
1、開展一次批評與自我批評班級活動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心聲。
如:自己目前的學習、生活狀況;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是否融洽;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煩勞的事情;自己的奮斗目標與理想等真實想法。
2、觀點、問題相近的同學自願組成活動小組,針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制定並實施「讓我們的今天更加絢麗」的活動方案,並相互督促實施。
第三課時
美好的明天:
1、交流、討論自己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理想,
2、設計、製作「理想之舟」小冊子。
3、策劃「讓理想之舟遠航」主題活動。
讓學生自願組合、自主設計、自己推選負責人,進行活動准備。教師指導制定出合理的活動計劃,並根據實施具體情況,進一步修改計劃,主持活動。
主題活動三 春天的祝福
活動目的:
1、促進自我了解,肯定自我價值,根據自己特長、愛好,確定奮斗目標,發展興趣特長,形成健康進取的生活態度。
2、培養熱愛母校、熱愛家長、老師,珍惜友誼、熱心公益勞動,關愛他人等優良品質。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情系母校:
1、策劃:「為母校出份力」活動,為母校留下一份值得紀念的作品創作。
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做,為自己的小學生活畫上圓滿的句號。
第二課時
播下希望的種子:
開展一次主題班隊會活動,讓學生在畢業之際許下自己的心願,互贈祝福贈言,並回憶六年來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和友愛的美好時光,讓他們懂得友情的珍貴,珍惜友情。讓小學的臨別變為人生永恆的回憶。
第二單元 奇妙的食鹽
活動內容:
1、了解食鹽
2、食鹽的用途
3、食鹽的來源與精煉
活動目的
1、了解常用食品食鹽的物理性質,開展相關實驗的探究性學習,從活動中學習科學觀察方法、物質間鑒別方法、分離方法等。
2、了解科學實驗的基本程序,初步掌握科學的實驗驗證方法,學做實驗設計和實驗評價。
3、提高科學和人文素養,了解食鹽的開采、煉制歷史和方法,認識食鹽與人類生命健康的關系。
4、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培養科學、規范的實驗操作基本技能及實踐創新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活動課時:共3課時
主題活動一 了解食鹽
活動目的:了解常用食品食鹽的物理性質,開展相關實驗的探究性學習,從活動中學習科學觀察方法、物質間鑒別方法、分離方法等。
活動過程:
一、觀察食鹽
引導學生觀察食鹽在常溫、常壓下色、態、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質。
二、區別食鹽與另一種物質的方法
1、白糖與食鹽
依據:
方法與現象:
結論:
2、沙與食鹽
依據:
方法與現象:
結論:
3、食鹽溶液與潔凈水的鑒別。
4、實驗設計
引導學生用實驗或生活實踐的方法驗證自己提出的鑒別食鹽溶液和潔凈水的方法是否正確。
5、學做實驗評價
6、食鹽與沙的分離。
主題活動二 食鹽的用途
活動目的:了解科學實驗的基本程序,初步掌握科學的實驗驗證方法,學做實驗設計和實驗評價。
活動過程:
一、人體為什麼離不開食鹽。
1、人體為什麼離不開食鹽?
2、人體中食鹽含量過少、過多會有什麼危害?
沒人每天的鹽分攝入量大約為10--20克。
3、我國要求市場上出售的食鹽中,加入了哪些對人體有益的成分?為什麼要加入這些成分?
加入了碘、鉀、鈣等。
二、食鹽與日常生活
三、食鹽與工農業生產
主題活動三 食鹽的來源與精煉
活動目的:
1、提高科學和人文素養,了解食鹽的開采、煉制歷史和方法,認識食鹽與人類生命健康的關系。
2、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培養科學、規范的實驗操作基本技能及實踐創新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活動過程:
一、食鹽的來源
我國的主要食鹽產地有哪些?
四川自貢市、鹽源縣、萬州等;青海湖、江蘇淮安縣、湖北潛江縣.....
我國探明的食鹽儲量共有4075億噸(指岩鹽)。
二、食鹽的精煉
介紹鹽都自貢的取鹽和煉鹽史
三、製作鹽蝴蝶。
第三單元 多彩的編織
活動內容:
1、我們身邊的編織品
2、巧編織
3、美麗的壁掛
活動目的:
1、通過對各種編織品種類、材料、工藝特點及用途的搜集、對比、認識,提高信息素養,激發技術學習的興趣。
2、通過對我國民間編織藝術:草編、紙編及織、綉等工藝的實踐活動,了解編織的部分技能、技巧、材料、技術與地方經濟發展聯系的經濟意識和質量意識。
3、學習利用當地的自然材料和民間藝術,簡單工具設計編織藝術品,提升審美能力、創作情趣和技術素養。
4、磨練細心與耐性,培養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個性品質、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愛惜勞動成果的優秀品質。
5、通過多層次的作品展示、交流活動,進一步拓寬視野,激發創新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品質。
活動課時:共6課時
主題活動一 我們身邊的編織品
活動目的:通過對各種編織品種類、材料、工藝特點及用途的搜集、對比、認識,提高信息素養,激發技術學習的興趣。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認識不同的編織品
1、展示學生搜集的各種編織品
2、課件展示老師搜集的各種編織品,
師生共同欣賞、認識各種編織品的工藝特點、產地、材料和用途。讓學生了解編、織、紡的相同點與區別。
二、組織學生查詢、了解,討論後,填寫教材中的兩個表格。
第二課時
1、學生自報了解並掌握了哪些編織方法、曾動手編過什麼物品,每件物品說明採用的材料是什麼?
2、動員學生將自己的編織作品在班級展示、交流,互相學習編織技藝。
主題活動二 巧編織
6、活動目的:通過對我國民間編織藝術:草編、紙編及織、綉等工藝的實踐活動,了解編織的部分技能、技巧、材料、技術與地方經濟發展聯系的經濟意識和質量意識。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學編蟈蟈籠
1、參照教材中介紹編織的方法,一步一步讓學生邊看邊編,
2、材料的選擇:可多樣化,除麥稈、竹篾等,還可選擇當地和身邊易找的其他材料。
3、式樣的選擇:除教材中介紹的式樣外,教師和學生可發揮自己的特長,開展多種形狀和品種的編織活動,如:圓球型、長方體、正方體等形狀。
第二課時
學編紙藤籃
1、教師講解編織過程
(1)製作紙藤,紙材料可用廢舊報紙、畫報紙,
(2)編紙藤作品:編底部、編側部、收尾。
2、在學習編織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自主設計、自選材料進行編織,
3、學生製作作品
(1)學生設計作品
(2)列出所需材料清單,按清單准備好材料,並向當地民間老藝人學習,可編織實用性強的竹編、草編。
4、作品展示交流。
主題活動三 美麗的壁掛
活動目的:
1、學習利用當地的自然材料和民間藝術,簡單工具設計編織藝術品:壁掛,提升審美能力、創作情趣和技術素養。
2、磨練細心與耐性,培養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個性品質、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愛惜勞動成果的優秀品質。
3、通過多層次的作品展示、交流活動,進一步拓寬視野,激發創新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品質。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壁掛
壁掛即掛在牆上的精美藝術品,其種類很多,我們學習的只是其中一種。
1、引導學生觀察壁掛
2、學生調查與了解:
(1)壁掛和地毯的主要產地和品種有哪些?
(2)編織壁掛一般採用哪些原材料?
(3)編織壁掛的主要工具和針法?
二、學習編織壁掛
編織過程中老師進行指導,師生共同完成。
第二課時
壁掛設計與編織
1、自選主題,要求主題一定要鮮明。
2、自己設計圖樣:圖樣要能表達主題,色彩要協調,給人以美的享受。
3、在編織針法中,可用學過的針法,也可以用其他針法。
4、展示作品,交流總結。
『肆』 六年級下冊新疆綜合實踐活動教案六年級下冊 新疆人民出版社
「 company was founded on the principle of helping others. It starts with our commitment to our community and continues with our involvement with a diverse range of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s both here and abroad.」
Is this a running company? Yes, it is. And, yes, this is what』s written at the top of Newton』s Global Responsibility page. 「It』s my dad,」 explains Wendy Lee, whose dad, Jerry Lee, is CEO and cofounded Newton Running together with Danny Abshire, CTO. 「Honestly, when he founded the company with Danny, he was at a point where he had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his previous career. He said, 『If I』m going to start another company, and particularly a running shoe company, the reason I』m doing it is to help other people.』 It starts with him and he made the philosophy from the beginning and made it understood.」 Lee, who is Director of Global Sustainability and oversees Newton』s initiatives in this arena, adds, 「Of course, we want to make the best running shoe and provide the best running ecation,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want to help the lives of other people.」
And this isn』t just a Jerry and Danny thing. Employees hear about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ir initial interviews and are introced to it in the orientation process. It』s also written into job descriptions. 「Every employee needs to be involved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whatever level possible. Everyone knows that』s what we stand for and that』s why we exist.? It』s not just something we do on the side, this is why we exist and I find that people really like it and get excited,」 explains Lee.
So what exactly does all this talk mean?
Trickle Up works with local organizations to help train these women how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usually in textiles or farming. They help these women to establish their own micro-economy and to have a sustainable economy for themselves, which then allows their kids to go to school and to get an ecation. Each season, Newton chooses a shoe from which a $1 per sale goes to the Trickle Up campaign.
Being a company that does the right thing also means that after Hurricane Sandy hit, Jerry Lee spontaneously gave 100s of pairs of running shoes that the company had brought to sell at the New York marathon expo to a group of firefighters who happened to be walking through the expo. They in turn donated the shoes to survivors of the hurricane.? Likewise, shoes have been sent to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company even helped their own community after the Colorado floods sent water gushing through Newton』s backyard this fall.?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where we can,」 says Lee. The company also gives a discount to military members.
Although Jerry Lee won』t toot his own horn, his daughter will, as will Newton employees who have witnessed the giving firsthand. Lee encourages others in the running community to do the same, to look around and see where there is a need. 「If there』s any way to help, then do it. Be aware of what』s going on and get involved.」 She adds, 「We have so much to be thankful for, our health and our well being, particularly when you think about the flooding and the fires that have happened in our own backyard. We』re thankful as a company for our customers and their support of us. We have been fortunate and continue to be so as a company, so it』s our Onitsuka Tiger Mexico 66 online responsibility to give back. It』s what we do.」
『伍』 小學生六年級下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表內容有么
「志願服務,奉獻社會」社區實踐記錄活動報告
調查地點:新城逸境社區
調查成員:
調查時間:年 月 日 星期六
一、活動目的:
通過服務社區的活動,使小組成員熟悉社區在地理環境、人文景觀、物產特色、民間風俗等方面的特點,繼而萌生親切感、自豪感,並懂得愛惜、保護它們;使同學們經常留意社區中人們關注、談論的問題,並能學會綜合而靈活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加以解決,從而掌握基本的服務社區的本領,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環境的情感和態度;使學生在服務的過程中學會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團隊意識和歸屬感,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感。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場所必須從課堂走向社區、走向社會,學習內容的載體也必須從教科書轉向豐富多彩的社區、社會生活實際。因此,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堂外的,蘊藏於社區、社會生活之中的課程資源,直接影響到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課程的有效實施。
二、活動內容:
幫助社區站點開展活動,做前期准備、搬桌子椅子。掛橫幅。打掃衛生等。感受春節傳統風俗、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
二、活動體會:
從這次社區服務中,讓我學到了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去拼搏,才能撐起生活的風帆,而不是坐以待斃的等著.同時我感悟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真諦。學校這次組織的公益勞動讓我懂得了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而我們也該為了公共利益而自覺自願地參加勞動,因為那是我們中學生的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徵。不記報酬也是我們中學生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徵。我們講的公益勞動,就是以不記報酬為前提的;那是根據以公共利益而勞動;我們必須為公共利益而勞動,自覺要求進行勞動。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社區實踐活動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引導了我們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而學校組織的勞動,更讓我們明白了學會獨立的重要性。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對於我們這些出生牛犢的中學生們,獨立的培養和社會的洗禮是多麼的重要。在這個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適應社會也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困難。對於現在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就意味著我們越能適應它。
『陸』 六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教學計劃表
上海科技出版社小學六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計劃
『柒』 小學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 研究性學習下冊教案
小學六年級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學設計
一、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有什麼特點?
1、粗放性。在常規教學中教學設計的對象是固定的,重點難點也是明確的,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要通過對內容的研究就可以確立教學目標。整個教學設計過程基本上是線性的。而在研究性學習中,由於學習的內容具有不穩定的特點,研究的范圍也難以界定,因而教學設計只能是對下一階段工作進行試粗線條的估計,至於自己的設計是對還是錯教師心中也沒有底,從這一點看,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是一種對未知過程的想像與摸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創造力,教學設計的內容形式可以百花齊放,整個設計過程是粗放的也是立體的。
2、動態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研究過程,而不是研究的結果,由於這一過程是不斷變化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內容和方式必須根據過程的變化而變化,因而它還具有動態性的特點。研究性課程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也上對課題研究的一個設計過程和跟蹤過程。
3、協作性。不僅在研究性學習中要強調協作性,就是在教學設計中協作性也非常重要。這里既有師生間的合作與老師間的合作,還有學校與社會的合作。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許多東西對我們廣大老師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只有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才能妥善解決好研究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從而找到最佳的解決方式。教師間的合作,在研究性學習中至關重要,因為集體的智慧總要超過一個人的智慧。
4、靈活性。在常規教學中,教師只是對規定內容進行處理,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在研究性學習中,由於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形式千差萬別,學生的研究內容與方式也各不相同,隨時都可能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這就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設計也必須靈活機動,可以說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時,靈活性尤為重要。
二、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①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研究性學習在不同階段的內容和要求是不一樣的,教學設計理應針對這些變化進行調整。例如:在選題階段,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選擇恰當的、便於研究的課題,這就要教師針對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能力、已搜集到的資料及能為研究提供的資源環境等進行設計。在結題階段,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寫好結題報告,這就要教師針對學生收集到的所有資料,對學生進行資料的整理、歸納、分析等方面指導。
②針對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研究性學習的每一次教學活動所要完成的目標是不一樣的,教學設計就要針對不同的目標,制訂不同的計劃,設計不同的方法和過程。例如:外出采訪搜集資料,就要對學生基本的外出調研知識進行指導,特別是在文明禮貌、交通安全等方面加以強調;上網查閱資料,就要對學生進行如何上網、下載指導。
③針對學生。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各不相同,學生的個性存在差異,學生的交往能力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指導學生小組分工時,就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合理分工。性格活潑開朗、交際能力強的學生負責對外聯絡,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負責攝影或做實驗,理論水平強的學生負責書寫和結題,性格內向,做事認真、細膩的學生負責資料保管。
④針對現有的教育資源和環境。研究性學習要以學校、社區為依託,要充分考慮學校、社區的現有教育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及教育環境設施,盡可能地加以充分利用。在選題時特別要加以考慮,否則可能會造成選擇的課題不能研究,導致半途而廢。例如:農村、小城鎮的學校千萬不要像大城市的學校那樣選擇科研要求極高的課題。因為它們沒有大城市那麼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作依託。
2、科學性原則
教學設計的科學性體現在教學目標明確、方法得當、重點突出、過程清晰、內容准確、課時合理、科學用語規范等。要使每次教學設計科學合理,有利於教師的管理指導和學生研究的順利進行。我們認為在每次教學活動之前師生應該協商備課,發揮集體的智慧;每次教學活動之後,應該及時總結,寫教學後記並作適當的調整,以便充實和完善教學設計。
3、主體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本,強調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為主。整個教學始終要圍繞學生自己發現-----選擇----探究----解決問題這一研究過程來設計,教師在研究中只起點撥、指導、領路的作用。每次活動的教學設計同樣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外出采訪。教師給學生提出這次外出采訪的幾點指導性建議:①需要帶些什麼東西(訪談表、介紹信、錄音機、錄像機、照相機等);②需要解決什麼問題;③在采訪中若遇到突發性問題應如何合理解決(如:被采訪的單位或人不接待怎麼辦)。接著讓學生各盡所長,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采訪。
4、鼓勵創新原則
研究在不斷變化中進行,有許多的新鮮事物不斷出現,要求教學設計作不斷的調整和創新,特別是鼓勵學生在研究中大膽地對教師提出質疑並不斷調整研究方向。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去研究。沒有創新的設計和學生自身的創新,研究性學習就沒有生命活力。同時,每次的教學設計也不必千篇一律,應該要創新出各種不同的形式。
5、可持續發展原則
研究的事物隨時間、空間在不斷變化和發展;學生的知識、能力及認識事物的水平隨著研究的深入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故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要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不僅僅是為了一屆又一屆的師生積累豐富資料和寶貴經驗,更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今後的人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幫助。教學設計的思想和理念要新,不能著眼於現在,應放眼於未來,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教育學生要有堅定的政治方向、敢於創新和實踐的作風、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等;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善於思考的思維方式等。
三、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要進行哪些方面的准備?
這是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時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為了不打無准備之戰,使自己的備課更有針對性,教師必須對方方面面的情況都進行充分的調查和估計。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尋找備課依據。
1、學生情況研究
學生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體,他們研究熱情的高低、活動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強弱將直接決定這門課程的成敗。為此,必須對學生的知識現狀、能力層次、研究興趣、活動區間、生活環境作一正確的評估。由於這門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因而不能憑主觀臆斷。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手法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一次摸底,以找到一些教學設計的依據。
(1)興趣方面:了解他們對開設研究性課程所持的態度。一般來說,學生對一門新的課程總會抱著一定的好奇心來參加,態度普遍比較積極。可由於研究性課程是一項社會實際活動,對動手能力相對薄弱的中國學生來說,他們的反應可能並不如想像的強烈,對此,我們應作好充分的估計。
(2)活動能力方面:了解他們在平時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點。如他們是否常常與同學或家長進行交流,是否願意與陌生人聊天,是不是敢在大庭廣眾之下高聲說話,是否願意到一個不熟悉的部門去進行采訪等。我們知道學生的活動能力有強弱之分,性格有內向和外向之別,而活動能力又往往受到家庭環境和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影響。一般來說,性格外向的學生社會活動能力要強一些,但自製能力往往要差一些,工作也相對要浮躁一些;而性格內向的學生雖然拙於言辭,不善交際,但卻非常沉穩。了解這些,可以幫助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能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指導策略。
(3)知識結構方面:雖然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還處在一個未定型的時期,但他們對某些學科又或多或少有些偏愛,因此有必要對他們的知識現狀摸底,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才幹。如了解他們是比較喜歡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學得最好的是哪些學科,最不感興趣的是哪些學科,喜歡看哪種類型的課外書等。這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就可以避免許多重復勞動。
(4)日常生活方面: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他們往往目中無人,惟我獨尊。他們大多不願向別人袒露自己的思想,心理封閉。這一點在常規教學的重要性並不十分突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大可不必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研究,而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強調集體的協作精神,一個課題研究小組有無凝聚力往往決定著這個課題能否順利進行。因此,了解學生是否具有合作意識就成為我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前必不可少的一環。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不同側面去進行了解,如他們是否願意與大家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悅,是否願意向父母或朋友傾訴自己的心思,是否喜歡自己的父母或鄰居,是否有過孤獨的感覺等等。
(5)困難預見方面:研究性學習的困難不僅體現在研究過程中,還體現在這門課程的推行中。因為在大多數學生看來,它與高考聯系並不緊密,花那麼多的時間去搞調查、做實驗,有不務正業之嫌。學生最擔心的恐怕就是會影響常規課程的學習,為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想法,在進行這門課程啟動前的教學設計時,就應想方設法打消他們的顧慮。
學生的另一個困難來自客觀方面,我們可以向學生了解一下他們希望學校能為他們提供哪些方面的幫助,如做好校內圖書館、電腦室、實驗室、後勤部門的服務工作和家長的說服工作以及社會有關部門的聯系工作。另外,還有必要了解一下他們希望從教師那裡得到哪些方面的幫助和對老師的要求。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研究,我們就掌握了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的第一手材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就可以對症下葯、有的放矢了。
研究學生的常用方法是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找學生聊天。只要我們尊重他們,以誠懇的態度去對待,他們一般都會樂意與教師進行交流。
2、教師情況研究
一個課題指導小組往往由幾位教師組成,這些教師在專業知識、心理性格、業余愛好等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區別,因此,有必要對同組的每個教師的優點和不足進行認真的研究,取長補短,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課題指導小組的作用。
專業知識方面:高中教師大多是教授一門課程,知識面相對比較窄,對邊緣學科知識了解有限,因此在對學生指導時要進行合理分工,讓每個教師盡量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但由於教師在學歷層次、能力結構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在分工方面不能一刀切。如本校在學生的開題和結題報告中都要求要有一篇英文概述,英語教師雖然能解決學生的英語語法問題,但對學生的報告是否抓住了研究的核心內涵可能並不清楚,這就要求其他教師也必須參與進來。
心理性格方面:每個人在心理性格方面都與別人有區別,即或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也可能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性格特點,因此,對本組每一位教師的性格志趣進行研究,會幫助我們找到一些最佳的指導方法。如性格內向的老師往往比較有耐心,能幫助學生認真分析研究中的得失。性格外向的教師往往交際廣泛,能幫助學生與社會上的有關部門取得聯系,讓學生順利地進行采訪,在指導學生方面往往不拘一格、富有創意。
興趣愛好方面: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社會實踐課程,它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如果單憑幾個教師所學的專業知識,在指導的時候可能會感到捉襟見肘。因此,必須充分利用教師的興趣愛好這一有利資源。如有的老師電腦玩得不錯,有的老師喜歡收藏,有的老師喜歡攝影,這些技能都是研究性學習所必須掌握的,這些教師完全有能力給學生提供幫助。
3、指導策略研究
指導策略是提升學生研究興趣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的研究興趣能否得以長期保持、研究過程能否順利完成都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策劃,要當好這一導演的角色,就必須掌握一些指導的技巧。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指導策略進行研究,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策略,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持學生研究的積極性。常見的指導策略有如下幾種:
激勵法。一般來說人都是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當學生在研究中有突出的進展時,教師不應吝惜自己的表揚,要表揚得讓學生受寵若驚,讓學生都有一種「我是天才」的自豪感。學會欣賞學生是指導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第一步。即或學生的某次活動毫無收獲,我們也不應多加指責,在與學生一道分析失敗原因的同時,一邊鼓勵學生去繼續自己的實踐,盡量去發現學生研究的長處,哪怕只是很細微的優點。
激將法。當學生在研究中受到挫折,比如去采訪某人受到拒絕時,教師要想辦法激起學生的勇氣。如我們可以向他們說某個小組的同學去采訪某人時受到了很熱情的接待,你們就承認自己不如哪些同學嗎?現在的中學生自尊心都很強,利用他們的這一心理特點,就可以培養他們知難而進的爭勝意識。
求助法。教師有時候不妨拿一些自己已經知道的問題去向學生求教,當一回學生,讓學生也感受一下當教師的滋味。這一方法既可滿足學生的虛榮心,又可密切師生間的關系,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指導藝術。
4、困難與優勢研究
(1)困難研究
研究性課程自始至終都面臨著困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中必須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做出充分的估計,並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一般來說在課題論證階段學生會面臨許多方面的困難,如不知怎樣選擇課題,不知怎樣去研究,不知從哪些地方去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料,去采訪做調查也搞不清該了解些什麼。此外還有一些來自社會方面的壓力,如家長的反對等。對這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都必須認真准備,做到心中有數。
在開題准備階段,由於學生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對研究性學習的輪廓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因而在這個階段出現的困難主要表現在資料的收集、開題程序和開題報告等方面。如他們往往搞不清在收集的材料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搞不清開題報告到底該怎麼寫,寫什麼內容,哪些內容要重點寫,哪些內容只要稍微提一下就可以了。這些問題也是這一階段教師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
在學生的開題順利實施後,課題的研究就進入中期實施階段,這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飛躍階段,學生需要佔有大量的材料來論證自己的課題。這一階段學生的最大困難恐怕是研究熱情的維持問題。學生由於剛剛通過了課題的開題,普遍認為可以松一口氣了,因而課題研究最容易有始無終。又由於這一階段大多處在學生的長假期,他們很可能因其他活動而把自己的研究給忘了。如有些研究花卉的同學讓花蔫了,有些研究汽車尾氣的同學讓用來做實驗的老鼠餓死了。對此,指導老師應認真設計學生的實施計劃,對學生的研究過程進行全方位的跟蹤。
最後是課題的結題階段,進入到這一階段,學生面臨的困難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結題報告的撰寫;成果展示;經驗與教訓總結。
(2)優勢研究
中學生處在一個思想情緒很不穩定的時期,他們自身所能具備的最大優勢就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未來充滿遐想,任何一點成功都會使他們的心理得到滿足,正確的引導會點燃他們創造的火花,為此,應好好對他們的這些自身優勢進行研究,充分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除此之外,還應進行有針對性地研究。如了解學生的專長、興趣愛好,以便他們在選題時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同時教師還應對本課題組教師的優勢進行研究,以便進行合理分工,優勢互補。
5、活動形式研究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可謂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不同內容採取的活動形式也往往不同,那麼教師該怎樣去開展活動呢?最常見的活動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討論式。這是研究性學習中採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形式。教師根據課題進展的情況,向學生提出一個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小組集體解決。
調查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課題需要,帶著問題,都有關場所去進行社會調查。
采訪式。學生到有關部門去采訪與課題有關的專家,或到網上尋找在自己課題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專家學者。
交流式。各個課題小組定期交流自己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互相介紹自己的研究經驗和心得。
查閱式。學生到校圖書館、新華書店、市圖書館、互聯網等場所查找與課題有關的資料。
實驗式。學生到實驗室等場所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實驗。
教師在安排每一次活動時,一定要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急於求成,做到三個「切忌」:活動范圍切忌過寬;活動內容切忌模糊;活動目標切忌過高。
另外,教師在進行活動安排時還要考慮到學校總的課時設計,以便急早安排好每一階段的活動目標。如本校高一年級是用一年的時間來完成這門課程的,因而,學生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就相對豐富一些。一般來說,起始年級所花的時間要長一些,以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來適應這門課程。
6、學習資源研究
(1)人才資源
所謂人才資源指的是本課題組研究人員所具備的智力優勢及與本課題有關的社會人才資源。在向學生進行開題動員的時候,要能充分宣傳自身的優勢。
教師的智力資源固然重要,但研究性學習的主體畢竟是學生,為此,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能力優勢更是課題研究的關鍵。
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要對與本課題有關的部門和社會專家進行了解,向學生提供一些采訪的渠道和專家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就,以供學生研究時作參考。另外,有些學生的家長可能就是在某個領域做出了傑出成就的專家,對此千萬不能忽視,因為聯系家長比聯系其他部門的領導要方便得多。
(2)物力資源
首先要充分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如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微機室;其次是到社會上去尋求幫助,如新華書店、市圖書館、科教中心等;再次就是取得家長的支持。如本課題第一小組的幾個同學家庭條件都不錯,家長對孩子的活動也很支持,家長給他們提供了活動所需的有些設備,如采訪機、數碼相機、錄像機、攝像機、電腦等。這樣他們的課件製作高出其他同學許多也就在情理之中。
四、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的內容有哪些?
第一:確立課題研究目標
這里所說的課題研究目標,是指每次活動的主題構想。這是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那如何來確立每次活動的主題構想呢?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展開。
1、每個課題都有課題的中期和長期目標,在確定每次活動的主題構想時,應結合課題的中長期目標來設計本次活動的課題目標。
2、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和原先預計的目標有所不同,那就要求在教學設計時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活動目標。
3、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要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分析總結,結合組內學生的工作能力、知識水平以及上次活動完成情況等,來確立下次活動的目標,使之更加適合學生,使他們在實施過程中,少走彎路,多有收獲,為整個課題的完成打好堅實的基礎。
在制定活動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具體,有可操作性。一次活動最好著重解決一個問題,達到一個小的研究目標。
第二:預計重難點
預計重難點,就是對每次課題研究的活動目標的重點進行分析,對學生研究中可能出現的困難進行估計,這是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為了避免設計的盲目性,課題組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應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要對學生在上一次活動中碰到的困難進行了解、分析,從中找出一些共性的問題,進而分析這些出現這些問題的症結和根源;二是要對課題研究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對可能影響課題研究的客觀情況進行估計。這樣在進行每次活動的教學設計時,就可能更具有針對性,對重難點的把握就可能更接近於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第三:操作過程
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的操作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式。
一種是教師指導。這既有指導老師結合本次活動所確定的主題構想,對學生進行一些知識性的指導和對學生前一階段研究工作總結,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作一集體回答,又有專門為學生開設與課題有關的專題講座,如《怎樣寫開(結)題報告》、《怎樣收集材料》等。
一種是學生活動。這是指課題組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課題活動內容進行安排,對活動過程進行指導,以及對活動過程中各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估計。這時教師教學設計的重點應放在對學生活動過程的管理上。如有些學生可能利用這個機會到外面去玩耍,或到網上去漫遊,所以對學生活動內容的設計,一定要盡可能從各方面考慮,多想方法,使課題的操作過程,既符合規范,又有創新。
第四:知識更新
由於課題組老師是由不同科目的課任老師組成的,各個老師都有知識的局限,單憑一個老師的專業知識是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的,因此教師應認識到自身知識的缺陷,不斷地提高自己,豐富自己。在進行每一次教學設計時,都應對本次活動所需要具備的知識作充分的准備,對自己陌生的知識應虛心向同行或專家請教,對一些基本的技能應認真去學習,如有關電腦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指導教師都必須熟悉。另外,教師在指導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能,要及時反映在教學設計及指導中。因此在進行每一次教學設計時,都要把自己的知識更新作為一個專項列出來,以促成自己的研究素質的提升。
第五:反思總結
這部分內容是教學設計的最後一環。盡管我們對研究性學習的方方面面都作了充分的准備,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總會有許多意料不到的情況發生。因此,對每一次的活動進行總結反思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們應多問幾個為什麼,如為什麼會出現種情況?為什麼沒有預見到這種情況?是自己的能力問題還是自己的主觀認識問題?這一反思可增強指導教師的責任感。
此外在每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還應對自己前一階段所指導的工作作個總結。看自己在指導學生的課題研究中,自己有哪些收獲,教育教學行為和教育方式有哪些轉變。這一總結,可增強教師指導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