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三年級品社教學總結

小學三年級品社教學總結

發布時間:2020-12-26 00:49:09

㈠ 未來出版社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怎樣面對煩惱優秀教學設計與反思

本課教學內容來自第二單元「做樂觀向上的人」的第一課《怎樣面對煩惱》,本單元主要是教育學生能夠正確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煩惱、困難、壓力和失敗,學會自我調節,提高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怎樣面對煩惱》一課旨在教育學生懂得在學習和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煩惱,遇到煩惱並不可怕,關鍵是敢於面對它,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使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教學要生活化,避免說教,要注意保護個人隱私,談話要有針對性,幫助學生樹立樂觀向上的態度。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        對待學習中的煩惱(學困生、學習障礙)學習中遇到困難,導致學生厭惡學習,不按時完成作業,逃避學習。
二、        對待生活中的煩惱(貧困、留守、單親、導致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與說話,課堂上不善於發言同時也不與同學交流.)
三、        成長中的煩惱(如:個字矮小,身體殘缺、導致自卑)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懂得:在學習和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煩惱。遇到煩惱並不可怕,關鍵是敢於面對它,解決問題。
    2.學習消除煩惱的方法。
    3.初步形成面對煩惱的正確心態和積極調整的意識。

㈡ 2015至2016學年小學三年級上冊品社月考試卷分析怎麼寫

首先從試卷的整體難易程度分析學生的考試結果,從學習態度上,比如學習困難內的那些有進步容,那些倒退,得與失在哪裡,還可以從學生做題中分析,從教師的平時教學態度上。總結這次的得失,下次應該從哪裡入手,如何實施。。

㈢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重難點

《可能性》說課稿(三年級數學上冊)一、說教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准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的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2、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小正方體實驗、塗色活動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三、說重點、難點: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 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四、說教學策略:1、 說學情 :學生在平時的說話中也會用到「可能」這個詞,說明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 教具准備:小正方體、盒子、課件。五、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呀?那明天一定是星期幾呢?可能是星期六嗎?為什麼呢?同學們都盼望周未,因為周未呀!有你們自己自由的空間,那麼周未你可能去干什麼呢?(一) 創設情景,導入課題。教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小正方體的游戲,讓學生推薦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到講台上來,但其中只能有一名學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後讓學生以剪子、包袱、錘的形式來決定勝負。然後師小結:同學們從剛才活動中,我們可以想到有可能男生贏,也有可能女生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生活當中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引出課題:可能性(二) 通過摸小正方體游戲,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感知階段)老師和同學進行摸小正體游戲,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麼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紅色的小正方體,由於有了疑問,下面的學習就更有了實效性。學生會主動的對所出現的摸小正方體現象進行推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體驗階段)通過教學教材105頁的例二,讓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判斷哪個事件是一定發生的,哪個事件是可能發生的,哪個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接著讓學生進行一個即興表演活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生活中的事情。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四)應用知識,拓展練習。(升華階段)通過對教材108頁練習二十四1、2題和課件上面的練習題的練習,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五)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習了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㈣ 小學三年級品社《熱愛自然 珍愛生命》教案

珍愛生命

在網上看見川音一位學生自殺了,這是成都市內大學今年自殺身亡的第三個大學生。

上個月,我市某重點中學相繼有兩位學生自殺,一個是殉情服用安眠葯,一個是賭氣跳樓。去年,本市某小學一個學生因與別的孩子鬧矛盾,母親罵了他一頓,他就服用農葯自殺,因救治太遲而不幸身亡。

我有一個侄女,13歲,讀初一,整天嘻嘻哈哈的,問她成績時她總是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能考好。結果半期成績是班上的倒數第六名,小姑娘一下子蒙了,在日記里說:「我對不起老師!對不起爸媽!我沒臉見人了,不如去跳水死了的好。」她的同桌看到了她的日記,偷偷向老師報告了,老師作了思想工作,她才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後來,我問她時,她笑著說:「這有什麼嘛,我們班上還有一個想跳樓自殺的。」

自殺的人從大學生到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有。情況愈來愈不容家長學校樂觀。

是啊,在學生中想以「死」來逃避考試、逃避家長老師的責罵同學的嘲笑的不在少數。我就曾經在我所任教的班級里做過問卷調查,其中有過自殺念頭的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中學生自殺身亡的人數也在增多。

這些如花一樣的生命啊,就這樣因一時的沖動凋零在青春飛揚的時刻。為什麼?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生命的美麗?還是在我們的教育中,忽視了對學生珍愛生命的教育?

古人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說法,自戕則是對父母的不孝;西方宗教里說,自殺的人是上不了天堂的,所有的罪過都得不到上帝的饒恕。

曾在醫院里看到被醫生推出手術室的渾身插滿管子的病人,也曾看到在病榻著掙扎著與病魔作斗爭的患者,那時候,我才真切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可貴,在生命面前,其它的一切都不值得一提。曾經有人這么說: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健康;比健康更重要的是生命。

當前全國上下為抗擊非典表現出的熱情足以證實生命的重要,感受到人們對生命的熱愛。
年青的朋友啊,請你,也珍愛你的生命!

珍愛生命,要學會善待自己,學會放飛自己,讓自己更貼近自然。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事,生命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去嘗試著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踢踢球、上上網,與朋友去郊遊,去大海里游泳,去小溪邊釣魚,去看看喜劇片,去爬喜歡的山,去看看飛瀑,去聽聽濤聲……那麼多的事等著我們去做,那麼多的開心需要我們參與。我們奔跑,我們跳躍,我們歡笑,我們歌唱,這一份美好,皆因有了生命。

珍愛生命,要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價值。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為了人生的充實,為了生命的完美,你沒有理由不努力,讓生命因奮斗而精彩。

珍愛生命,還要學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平靜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要相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讓我們帶著這樣的一首小詩踏上人生之路吧:

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無論生活怎樣回敬我。
報我以平坦嗎?我是一條歡快的小河;
報我以崎嶇嗎?我是一座大山莊嚴的思索;
報我以幸福嗎?我是一隻凌空飛翔的燕子;
報我以不幸嗎?我是桿勁竹經得起千擊萬磨……

㈤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我是誰的教學

教學目標:
1.體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不同人、身處不同地點、從事不同活動所充當的不同角色。
2.通過活動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應承擔的不同責任。
3.願意在現實生活中當好自己的角色。
教學重點:通過幾個活動使學生體驗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充當的不同角色。
教學難點:深入了解自己所充當角色應承擔的責任。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同學們,你們好!上課前我呀想先考考大家,看看誰是我們這個班最聰明的孩子。
出示題目:兩個爸爸加上兩個兒子為什麼只有三個人?
2.學生討論,揭示答案。(演示一個人既是爸爸又是兒子,他同時充當了兩個角色。)
師小結:當一個人面對不同的人時,會有著不同的角色。
師小結:當一個人面對不同的人時,會有著不同的角色。
師:聽到同學們對我的稱呼,感到很親切。能為你們上課我感到很幸福。今天我還帶來了幾張照片,想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你們說一說照片中的我還是誰?
師:(課件:第一張圖片)這張照片是我在家裡與兒子照的,我又是誰?(媽媽)
師:(課件:第二張圖片)這張照片是我去超市時拍的,老師又是誰呢?(顧客)
師:(課件:第三張圖片)這張照片是我昨天晚上參加慶祝建國60周年合唱比賽時拍的,此 時的老師是誰呢?(演員)
二、交流互說,認識自己
在不同場合我變換著不同的角色。(板書:角色)有個小孩叫明明,他也會變。(課件顯示:教材中的圖片。)
1、問:就一個明明,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稱呼呢?(看來我們在不同場合角色在發生著變化。)
2、我會變,小明會變,你們也會變。誰來變變吧--指名一個學生,此時此刻,我是老師,你就是(生答學生),回到家裡,你就變成(生答兒子),再指一名學生:發燒了,生病了,上醫院,你又變成了(生答病人)。
3、你們還會變出什麼身份來呢?在生活中不同的地方,都變成了誰?趕緊在小組里給夥伴們介紹介紹吧,在活動時老師給大家提點建議
課件顯示:
老師的建議:
a、認真聽小組同學介紹,可以相互補充。
b、不要影響別人。
c、盡量不與別人重復。
(1)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師巡視。
(2)選代表上台說,有照片的可以展示,師適時引導。
4、說一說你身邊的人在不同的場所又變成了誰。
(1)師:不但我們自己在變,爸爸媽媽也在變。瞧,明明又要說了。
(2)課件顯示:我的媽媽在上班時是售貨員,在家裡是我的媽媽;
我的爸爸上班時是學校教師,在家是我爸爸。
(3)自由說一說家人的變化。
5、小結:其實,你,你的爸爸媽媽,還有我,在社會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板書:社會)
三、利用游戲形式引出下一學習環節
師:上了這么長時間的課,大家一定都有點累了
,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吧!誰願意參加?
(教師讓一個學生找3名好朋友共同參加。)
生做游戲:搶椅子。
四、體會不同角色的責任
師:剛才,我們在做游戲時可以搶椅子,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不能做沒有秩序的搶椅子的事情呢?
生:排隊的時候,上課的時候……
師:看來,我們有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身份下我們還有不同的責任。(板書:責任)
五、情景表演--當好不同的角色
1、孩子們講得真好,通過學習明白了同一個我在不同的場所,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斷地變化。在不同的身份下還有不同的責任。那你們說說作為在學校學習的你怎樣才是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學生自由說)
2、我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怎樣才算是好孩子呀?你說說。不錯,關心家人,幫家人做事,懂得珍惜爸媽的勞動。叮咚,門鈴響了。你家來客人了,現在的你是誰?(板書:家裡)
師:想一想,告訴大家。很好,是小主人。同一個我在參照對象不同時,我的角色也變化了。
3、豐富的生活賦予了我們多種角色,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還有不同的角色呢?
(1)、出示圖1我是小遊客
(2)、出示圖2我是一名小顧客,你在超市購物時是怎麼做的?(小顧客要遵守商場的規則,按順序排隊付錢。文明有禮貌,講究衛生)
(3)、出示圖3我是小觀眾
六、總結
在生活中,我們的角色在隨場所變化而發生變化,在不同的場所又對我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真正做個好孩子,文明的小學生、小遊客、小顧客。
板書設計
我是誰
學校 家裡 社會
角色 責任

㈥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教案與反思

我能為學校復做點什麼制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學校名片,激發學生關心學校、熱愛學校的情感。
2、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良好個性。
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學校名片,激發學生關心學校、熱愛學校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良好個性。
教學方法:討論法、練習法、講授法 教學准備:
1、學生設計表格,搜集有特色的名片。
2、學生准備硬卡紙、彩筆、剪刀等製作工具
教學過程:
一、初識名片,激趣導入
1、生活中,名片有什麼作用?
2、小組交流自己帶來的名片,看看別人在名片上介紹了什麼
3、導入活動主題:同學們願意為學校製作一張名片嗎?
二、找出學校的特點
1、你對學校有了哪些了解?(地理位置、校園環境、教學設施、榮譽、老師和同學的情況、開展過的大型活動)
2、匯報結果
3、游戲--「校園之最」快速搶答 如:學校最有名的人是( ) 學校最美的地方在( )等
4、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學生名片投影展示

㈦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溫暖的家教案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社第二單元《溫暖的家》——《1、我的名字》教案

課時編號:第6課時 課型:問題探究式「我的名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道自己名字的故事,明白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進而理解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2.激起學生的幸福感和對長輩的感激之情,從而努力學習,以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與希望。教學重點和難點1.怎樣回報父母的愛與希望;2.理解每個人的名字寄託了家人對自己的愛與希望。教學准備照片、磁帶、桃心、粘貼、名字卡片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出示一張嬰兒圖和嬰兒啼哭聲的錄音帶。師:小朋友聽,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聲,一個小生命來到了我們這多姿多彩的世界裡。從那一刻起,他就在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中慢慢長大。看,多可愛的孩子啊!(出示幼兒圖)胖乎乎的臉上鑲嵌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你知道他是誰嗎?(出示一張學生全家照片)瞧,這就是他們幸福的一家子。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家就像一個溫馨的港灣(出示這五個字)。在這個溫馨的港灣里,每天都會發生一些真實而平凡的小故事。這節課,我們就來聊聊每個小朋友都有的名字的故事吧(板書:名字的故事。)二、學文明理今天,老師為小朋友領來了三個新朋友,想知道他們的名字嗎?翻開書,自己認識一下吧。學生自己看書,可說給同學聽。教師提問:你知道他們的名字是怎麼得來的嗎?從他們的名字看,你認為他的名字實際上體現了爸爸媽媽對他們的什麼心情?(學生答「愛」)對,體現了爸爸媽媽對他的愛。(板書:愛)教師提問:1.從謝凌寒小朋友的名字里你又知道了什麼?2.你知道「凌寒獨自開」是哪首詩里的句子嗎?你能背給大家聽嗎?3.你們知道梅花具有什麼品質?4.從這里可以看出她爸爸媽媽希望她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討論並回答。老師小結:剛才,我們認識了三位可愛的新朋友,我們不僅知道了他們的名字,而且還知道了他們名字的故事。從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他們的名字實際上是體現了家人對他的愛與希望。板書(希望)。一個小小的名字要把家人對他的愛與希望體現出來,可想而知,他們家人當初給他們起名字時,一定費了不少心血。老師就有這么一段難忘的經歷,想聽嗎?師:介紹給自己孩子起名字的故事。教師提問:你能把當初家人給你起名字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嗎?學生自願回答。聽了這么多小朋友的介紹,我們知道了一個人的名字不是爸爸媽媽隨隨便便取的,而是費盡心思,才有了你們現在的名字。他們為什麼要這么做呢?因為你是他們的(愛與希望)。既然這樣,那我想你的名字里一定有一個個溫馨的故事吧,能說給大家聽嗎?三、小組交流名字的故事先請小朋友在小組中互相交流,一個同學說,其他同學要認真聽,每個同學說完後要把你的名字卡貼在「溫馨的港灣」的家中。其他小朋友等他貼完後回到座位上再接著說。每個小組的組長負責,全組小朋友都要說。並且推薦一個同學們認為名字最有意思的小朋友代表小組進行全班交流。等全部小朋友把名字貼在了黑板上,進行全班的名字交流。記者采訪全班小朋友名字的故事。評出最佳小記者。四、激情導行猜老師的名字。師:小朋友表現得真不錯,今天,我特別高興,因為我認識了這么多新朋友,不僅知道了你們的名字,還了解到了有關你們的名字的有趣故事,那你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名字呢?請小朋友來猜我的名字怎麼樣?教師小結:其實,老師的名字也和你們一樣,也體現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與希望。是啊,我們幸福,我們驕傲,因為有愛我們的爸爸和媽媽,請讓我們閉上眼睛,(停頓,等學生閉眼再按音樂)回想一下這么多年來父母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家庭的美和溫馨(時間大約一分鍾)。此時此刻,你最想對愛你的爸爸媽媽說些什麼?學生自由暢談。根據學生回答,老師隨機引導學生說出怎樣去回報爸爸媽媽的愛和希望,現在應該怎樣做等。小朋友說得真好,我想如果你們的爸爸媽媽聽到你們這番話,一定會非常非常高興,因為他們有你們這樣懂事的好孩子。五、寫名字的故事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聊了名字的故事,你懂得了什麼?剛才小朋友都說得不錯,那你能把你名字的故事寫下來,製作成一張名片卡,送給他們嗎?學生製作名片卡。教師小結:四十分鍾匆匆而過,小朋友真能幹,讓我們彼此能記住對方,永遠記住爸爸媽媽的愛與希望,讓我們的家永遠是一個溫馨的港灣。

㈧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經說過:「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作為新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於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是一門生活經驗課程。因此,在《規則有什麼用》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把學生置身於他們生活中所能遭遇到的各種因素中,建立課程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並以游戲、對話交流為載體,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習得生活方法,提升生活品質,使品德與社會學科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努力把這節課打造成為一堂真實、互動、開放的課堂。
這節課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和整合,對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進行了課前預設,讓學生課前去調查訪問、查找資料。這樣,教學空間就得到了拓展,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關心身邊事物的態度,最終理解了規則的作用。具體來說,本堂課較為成功的地方有:
一、充分利用生活資源,還課堂的真實性。
教學內容要源自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否則這些所謂的生活對於學生來說,只是一種符號與事件。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教學要聯系生活事件,生活體驗,生活空間,生活領域,所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克服「課程即知識」的傾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活體驗,使課程實施的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成為指導生活的過程。為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做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品德教育回歸學生生活,並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由近及遠地感受生活中的規則,活動內容緊緊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展開,如參與游戲活動、實地調查,以學生調查的素材進行辨析,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從游戲的開始,由近及遠,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規則,讓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課程內容是真實的,真切的,可以觸摸得到的。
二、多方位對話,讓課堂靈動起來。
如果把課堂看作是一種生活的話,那教學就應該是對話的過程。
教學中,我多處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下談規則,如在游戲中談規則,在小組交流前談規則,在即將下課前談規則,使學生又一次實現了與現實生活的對話。而學生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獲得新知,老師則在學生的回答中重新梳理事先的教學設計,從而實現了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這堂課中,我還安排了三次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里合作探究,尋求答案,又在課堂的匯報中不斷完善、充實答案,實現了學生於同伴的對話。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進行有機的整合,並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同時,完善課本中的表格,進而做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而學生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對話的過程中獲得了自主的發展,從而感受到課堂學習是一種享受。
三、學生自主探究,在建構中感悟與理解。
作為經驗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它恰恰讓學生獲得的是一種經歷。而新課程也指出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大膽活動,所以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就不應該是一種傳授,而應該是一種探究、感悟與體驗。「規則」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枯燥而又乏味的話題。在這節課中,沒有因為我的「告訴」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與體察,沒有因為我的「知性」去扼殺學生的「感性」,而是通過游戲感悟、小組討論感悟、反面事例感悟、規則兒歌感悟等手段了解規則的作用,並且自覺地遵守規則,讓學生從有意識地要我遵守規則轉變為我要遵守規則,從外在的道德教育轉化對學生道德的引導,進而促使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課堂上,不僅學生動了起來,還實現了主體參與的廣泛性,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究、去建構,去盡情的展示自己,從而獲得了成長的經歷。
此外,我還在活動中,有意識地讓每一步驟都有規則,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時給予多種形式的鼓勵和表揚,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㈨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案勤儉節約自身做起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版法;權教學案例描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㈩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我把交織著歡樂抄與憂煩的青年時代拋到後頭,開始了新的路。
此去的人生將一天天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舊的大街還會有新樓挺立,蒼老的竹野還會有春筍競出。生命只要未僵,總會有新的嫩芽從心中萌動,總會有新的嫩葉從肝膽的枝頭上崛起。
我還要經歷無數墾植與收割的日子。一段生命是一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會有春花秋實。即使到了滿頭白發,我確信生命還會有自己的繁榮。只要純潔的心懷里,還盪漾著春風,飄灑著春雨。
此去的人生還會有坎坷。坎坷與平坦並不重要,坎坷的路固然難走,平坦的路也會使人麻木。活生生的人,在坎坷與平坦的路上,都一樣往前征服。在坎坷的路上防著跌倒,在平坦的路上防著飄浮……

閱讀全文

與小學三年級品社教學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