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急急!求利用發現學習的中小學美術教案一篇
教案-小學美術課《菊花》教案
課題:菊花(中國畫)
課型:中國畫臨摹
年級:五年級
課時: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中國畫傳統寫意花卉的技巧特點,學會欣賞中國畫作品,並從中領會到畫的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務。
2、學習中國畫寫意菊花的簡單畫法,進行筆墨基本功訓練。
教具:
1、學生用具:中國畫顏料、墨汁、毛筆兩支{一支為狼毫小筆用於勾勒線條,一支為羊毫用於點、染色(如大白雲)}、調色盤、水罐、一張舊報紙代替墊布、八開生宣紙。
2、教師用具:繪畫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畫一張、分步步驟圖一張、空白生宣紙1張。
教學重點:本課重點是提高學生對中國畫的認識,練慣用毛筆、宣紙作寫意花卉畫的技巧。
教學難點:本課難點是用筆用墨和掌握適當的水分表現不同的濃淡墨色。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學慣用具准備情況。
二、導入新課
我們在四年級時已學過用中國畫的寫意畫法畫,荸薺和櫻桃、西瓜等,今天,我們學慣用中國畫的寫意畫法畫菊花。(板書解題:菊花中國畫)
三、講授新課
1、啟發談話
你們知道菊花什麼時候開花嗎?(指名回答)(——它是深秋時獨自開放)
(——深秋之日天氣已經開始變冷,為什麼菊花還會開花呢?)因為菊花不怕冷,不畏嚴寒,故它能在深秋獨放,而正是它的這種特性,能引起人們的心理共鳴,且不同心境的人均可從中尋覓出不同的寓意。我們可以從唐代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的兩首詠菊詩中看看他是如何贊美菊花。其一:「颯颯西風滿院裁,香寒蕊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借菊花不在春天開放,嗟嘆生不逢時,流露出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抒發要干一番大事的雄心壯志。其二:「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陣陣香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則充滿革命的豪情,表達了他對起義軍的勝利前景的自信。
你們看,一朵小小的菊花競然使人們產生這么多的遐想,實屬不易,今天我們就用菊花這種傲然的精神來學畫菊花吧!
2、讀畫
菊花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到處可看到各種各樣的品種,又因近代以來經過園藝家的精心培育,更是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然而最常見的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畫的黃色小菊花。(出示範圖)
(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菊花,看看它們是由那幾個部分構成的?(——菊葉、菊枝、菊花)。再看看菊葉有什麼不同?菊花又有什麼不同?菊枝呢?(——菊葉有大有小,有淡、有濃、花有全開的花、半開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沒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開的花,菊枝幹勁有力地襯托著葉和花)。而花是由什麼形狀的花瓣組成的?——由尖頭橢圓形組成的。
(2)再請同學們觀察課本21頁中菊花和菊葉的步驟圖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畫的(——先勾花瓣、後填色,先側鋒畫出菊葉,未全乾時勾出葉脈)。
(3)寫意花卉的技巧特點:
寫意花卉使用生宣作畫。講究用筆筒練流暢狀物形神兼備。其作畫程度不像工筆畫那樣。把色、染步驟分得那麼清楚,往往根據繪畫藝術效果的需要,綜合勾、皴、擦、染、點等手法表現對象。而今天所學的「菊花」為小寫意畫、下面看看老師是如何所畫它的!
3、作畫步驟
邊講邊現場演示(貼出空白生宣紙),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菊花的花和葉,均需枝幹支撐,花須掩葉、葉則映枝。畫法一般先畫花頭,後穿枝條。而後添葉,也可先畫花頭,次畫葉,最後穿枝。以自已的習慣為准,沒有定法。下面介紹一般畫法:
①畫花:先用濃墨從花心往外有層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後再上藤黃色。如枝頭有含飽未放的花苞。用淡綠色為小底藤黃色點出。[師示範畫後板書]
②畫枝:用筆可曲可直、要有節奏,不可太光,可中鋒,可側鋒,要留下用筆的痕跡。用色一般同葉色。[畫後板書]
③畫葉:先用毛筆蘸淡墨(可調少量墨綠筆尖再蘸一點濃墨大筆點畫,趁墨色未乾時用濃墨勾葉脈)[畫後板書](出示分步步驟圖)
師小結:畫花和葉運用了兩種不同的手法這兩種手法就是小寫意花鳥畫的最基本的枝法特點。
4、帶領學生臨摹
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這幾朵菊 花安排在畫紙的適當的位置上。可先用鉛筆輕輕的畫個大慨,以便掌握整體。
畫花:用狼毫小筆蘸濃墨從花心往外有層次的勾出花辨、干後填上藤黃色。花蕊用綠色填上。
畫枝:用筆可曲可直,要有節奏,不可太光,可中鋒,可側鋒要留下用筆的痕跡,用色一般同葉色。
畫葉:用大白雲濕毛尖蘸少許的墨在盤中間調幾下(可調少許墨綠),筆尖再蘸一點濃墨,大筆畫葉(這樣畫出的一筆,就有深有淺,墨色比較活)。
(巡迴檢查一遍,是否符合,及時表揚與糾正)
四、巡迴指導
1、突出重點:詳細講解勾線用筆方法與點染要領,指示學生注意筆墨的濃淡、干濕變化。
2、提醒學生注意環境衛生、不要亂甩毛筆,要用專用的抹布或吸水紙來吸墨、揩桌、擦畫具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五、小結
1、展示畫好的作業
2、評價作業優缺點
3、提出今後應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課外學習
欣賞以菊花為題材的美術作品,思考畫家是怎樣表現菊花的,怎樣通過菊花表達作者思想感想的?如有時間也可以寫生或者臨摹一幅菊花寫意圖。
Ⅱ 我是美術老師、學生有點多、我平時要做范畫、怎麼樣讓大家都能看見、我在教學中發現、有時候學生不認真、
投影儀的確是一個好辦法,其實不管是什麼牌子的投影儀使用方法都大版同小異,不要太緊權張,投影儀都有電源,將電源開關打開,一般還有遙控器,沒有的就不用了,有的話將遙控器的開關鍵也打開,然後找到與你要投放連接設備的顯示輸入插孔,類似台式電腦的顯示器連接線插孔VGA,將你要連接的設備(主機箱、筆記本等等)與投影儀連接,應該就會有反應,如果沒有,可以切換輸入線路,投影儀有可能有多個輸入插孔,切換一下就會有顯示了。
還可以分批進行,先緊著中等水平的,進步空間比較大,再是比較差的,最好的其實什麼都會了,就差勤畫。
Ⅲ 在美術活動中怎樣發現美
走進大來自然中去感受生活源,感受美術創作的多樣性,使其在美術學習中去觀察、想像和創造,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感受能力。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利用范畫、實物,結合語言引導,組織幼兒根據自己的畫編小故事,在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之下,講述畫中的故事,因此,繪畫與語言表達架起了一座自己溝通的橋梁。在繪畫中,幼兒體會了觀察、思考、審美和創造,學會了語言表達,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加深了他們的視覺印象。
Ⅳ 美術的起源
Ⅳ 怎樣在美術課堂中實施美育
一、 細心觀察發現美
我校地處杭州市的閑林古鎮,古街幽巷,廟宇飛檐,庭院深深。但是很多同學在古鎮生活了許多年,卻沒有發現古鎮的美。筆者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發現美,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明白美就在身邊。
觀察過程的實質就是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筆者在引導學生觀察事物時先提出觀察的目的,幫助學生認識對象的特徵(形狀、大小、色彩等)。
如在執教鄉土美術《章太炎故居》一課時,筆者帶領學生來到章太炎故居參觀,在參觀前,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 章太炎故居的結構是怎樣的?(四進加一過道的大宅院)
2. 它的上面有那些裝飾?(木雕、磚雕等)
3. 雕刻了哪些內容?(故事情節、構圖等)
4. 它有什麼顏色?
章太炎故居是至今保存完好且不可多得的、集清代木雕之精華的所在。無論是「扶雅堂」的漏窗,還是後屋的「牛腿」,抑或是正廳的木飾,雕嵌鑲飾技藝精湛,鎪鏤剔繪巧奪天工。經過同學們的認真觀察發現,僅圖案裝飾一項就有六類:人物、動物、花卉、幾何圖形等,其中花卉有:梅花、蓮花、牡丹、竹子、松樹等。這些花卉還有著美好的寓意,比如蓮花代表連年有餘,牡丹花代表富貴等;製作工藝形式有浮雕、透雕、圓雕等;創作手法有寫實、誇張。經過細心的觀察,同學們無不驚嘆:太美了,這座故居猶如一個藝術的寶庫。
沒有用心去觀察生活,就難以發現美,即使有很好的素材出現在眼前,也會視而不見。經過引導觀察,學生漸漸養成了觀察的好習慣,大家經常在一起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為美術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二、 文化情境中感受美
課程標准提出「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這一理念。確實,古建築中的美術作品只能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被正確地認識和解讀,而且只有將美術作品與廣泛的文化情境聯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
筆者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實地游覽餘杭通濟大橋、餘杭雙塔。學生在欣賞古建築的過程中,感知古建築所傳達出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精神。學生真正理解從中所傳達出的文化內涵,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啟迪了學生的智慧,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筆者通過向土生土長的餘杭老市民了解關於雙塔的故事傳說、查閱地方縣志等途徑了解雙塔,編寫了鄉土美術教材《家鄉的塔》,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餘杭雙塔的故事嗎?
生:老師,我從老人的傳說中知道,餘杭的兩座寶塔與大禹治水的故事有關。大禹治水時用了竹篙把船固定住,就下船治水了。人們為了紀念大禹,就在插竹篙的兩端造了兩座塔,這就是塔的來歷。
生:我經常在苕溪邊玩,也聽老人們說起過這個故事,大禹真是個做事一心一意的人。
師:是呀,學習這一課,我們還知道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上這節課時,學生們興趣特別大,經常在苕溪邊玩耍的學生們紛紛講起了自己熟知的故事,他們把從大人那裡聽來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有的更是加上了自己的豐富想像,把一個個故事講得有血有肉。其他學生對雙塔和自己的家鄉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家鄉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鄉土美術的傳統是鄉土文化沉澱的結果,是民間生活、民族心理和審美價值的共同要求,也是文明賴以延續和升華的基礎。把鄉土美術和學校傳統美術有機結合,讓鄉土美術在與學校美術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生命力。
三、 點石成金創造美
創造是藝術的本質,也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美國的教育革新者認為: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在感受美的基礎上進而創造美是教育的主要任務。
在古鎮的一些民間藝術作品中,如磚雕、木刻、譙樓、古塔等藝術與兒童藝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造型簡潔、誇張、概括、平面化,表現內容常常跨越時空,將不同屬性的事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與超現時性,兒童在欣賞評述、感知體驗、創造表達中易於產生親近感,容易引發兒童的創造表現慾望,又能使兒童在多樣化的表現方法中探究創造出自己心中的圖像。
有一位同學創作了一幅名為「古鎮印象」的黑白紙版畫,畫面的左上方是東門譙樓,右下方是北門譙樓,兩者之間用青石板、棋盤石鋪成的古街相連接,畫面簡潔概括,令人贊嘆。我問她為什麼想到這樣創作?她說,我家住在東門,而學校卻在北門,每天上學、放學都要踏著青石板經過這兩座譙樓。我以前總覺得譙樓陰暗破舊,令人有些害怕,經過老師的講解,我就開始留心觀察它們,才知道這古樸、簡潔、無華也是一種美,所以想創作它。
餘杭山溝里,山水秀美,山間潺潺的小溪,溪中嬉戲的魚兒和被溪水打磨光滑的鵝卵石,是學生們的最愛。
筆者聽過《卵石變個樣》一課,執教教師通過提供各種素材讓學生找創作的靈感,引導學生巧妙利用卵石,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要用創造性的眼光去發現美和創造美,以打開創作思路,豐富表現方式,用藝術家的眼光去嘗試變廢為寶的藝術活動,從創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學過程中,執教教師將課堂創作面向全體學生,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中所見的各種各樣的人,並根據石頭的不同形狀,通過彩泥進行想像添加,創作自己喜愛的作品形象。如以下兩件作品,就是學生根據石頭的形狀,進行巧妙的添加創作的栩栩如生的大象和小刺蝟。
四、 從我做起熱愛美
很多古建築由於年久失修,風吹日曬,逐漸風化,失去了昔日的風采。這正需要美術老師重拾古建築那段光輝歲月,讓它們再次發出熠熠光輝。
例如某老師執教的《餘杭水城門》一課時的片段。
師:生活中看到過哪些城門或水城門?
生:(講述自己查閱資料獲得的有關城門即水城門的知識。)
師:古往今來,水城門一直扮演著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們對水城門也傾注了許多美好、豐富的情感。
師:我們的家鄉餘杭有沒有這樣的水城門呢?
生:(古鎮餘杭現存有2座水城門)
師:今天,我們就來設計或畫一幅水城門的作品,表達一份對文物古跡的熱愛之情吧。
接著,老師根據學生的描述,用線描的形式示範作畫過程。學生在教師直觀的示範過程中明白將要採用的作畫步驟。
在評價作品時,老師要求圍繞三點(出示要求);
(1) 是否表現家鄉的水城門。
(2) 水城門的造型美嗎?添畫背景是否適合?
(3) 構圖合理嗎?
通過這樣一課,學生不僅了解了餘杭水城門,更是通過繪畫把它保存下來,從而更加熱愛自己家鄉的本土文化。
古鎮有悠久的民間故事、美妙傳說、風土人情、鄉土文化等。同時,由於人們對鄉土美術文化的認識、開發和保護不夠,在迅猛發展的社會大潮中,它們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遭到破壞或消失,尤其是那些民間製作工藝,隨著老一輩藝人的故去,它將永遠消失。引導學生關注鄉土文化,還可以組織學生訪問當地民間藝人,搜集記錄有關資料,將鄉土民間藝術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習並製作地方相關民間藝術,如剪紙、年畫、泥塑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學生們走街串戶,詢爺爺問奶奶聽神話傳說故事、歷史典故,訪民間工藝,查家譜,收集地方戲曲資料,品嘗家鄉小吃;教師帶學生外出寫生,描繪家鄉的一草一木,臨一臨古建築的裝飾圖案並進行整理分類,作為資料保存下來,畫一畫家鄉的風土人情。學生在這一筆一畫中進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鄉,並激發熱愛家鄉的感情。
Ⅵ 什麼是美術,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發現哪些美術現象呢
1。美術是「造抄型藝術」襲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在歐洲17世紀
開始使用這一名詞,泛指含有美學意味和審美價值的活動及產物,中國五四運動前後開始普遍使用這一名詞。
繪畫、建築藝術、工藝美術、雕塑、設計等都可以列入美術的范疇。
2。美術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請看看身邊的、想想生活中的每一樣事物,從書包、鉛筆盒、牆上的裝飾品,到你穿的衣服、住的建築、看的書報,可以說美術現象無處不在。設想身邊如果沒有了美術,會是什麼樣?
呵呵
Ⅶ 據羅恩菲爾德研究發現,在美術創作中,( )的兒童傾向於形成表現主義風格。
D.觸覺型
--------
概括地說,視覺型兒童會依據客觀經驗來表現對象,觸覺型兒童會根據主觀經驗來表現對象。
Ⅷ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意識
1.
老師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驗美,通過體驗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感知訓練,即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美」的眼光去認識和觀察周圍的世界。記得剛教一年級時,班上有個單親小女孩性格內向,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幾節美術課下來,我發現這個孤僻的小姑娘很有想像力,就想:何不通過繪畫來改變她的性格呢?於是就破格錄取她為校繪畫小組成員,她成了組內年齡最小的孩子。當時正趕上國畫寫意創作練習。考慮到她之前沒有這方面的訓練,我打算讓她從基礎的墨色開始練習,可她堅持要畫國畫,我答應了她。不一會,她就畫完了。看著她那期待的眼神,我不忍心批評她,只從畫的顏色上給她提出了一些建議,接著說:「這么美麗的花兒不但要給你和老師看,還應該讓每一個愛花的人看,你說對嗎?」她聽了我的話,使勁地點了點頭。我想:孩子能夠將觀察到的大自然、生活中的美真實、生動地畫出來是最可貴的。通過一段時間的繪畫訓練,這個小女孩的性格開朗了許多,她的繪畫中有了快樂的場景,線條變得靈動了,色彩也絢麗起來。我把她的作品展示給班級同學看,於是,同學對她刮目相看。她對繪畫表現出更高的熱情。現在,她已經有了自己的繪畫天地,創作已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這與我平時對她良好習慣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二.
美術老師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美,通過感受來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小學美術課程主要包括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在美術教學中,美術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很直觀的形式之一,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美術課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受美。
三.
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教學
學習是相互的,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是相同的道理。我和其他學科聯手舉辦繪畫創作比賽,諸如:和語文組聯合舉辦 「感悟經典 詩情畫意」古詩配畫比賽,「經典誦讀」課本劇表演」;與英語組共同舉行迎奧運慶六一」英語剪貼報比賽,指導學生自己繪制單詞卡等等。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你撰文,我配畫」漫畫比賽。作品中幽默詼諧的故事情節和誇張變形的人物肖像讓學生大開眼界。更讓人沒有料到的是自從經歷這次難忘的「漫畫」比賽後,學生中掀起了一股「漫畫熱」,誕生出一批「漫畫大師」。平時,他們除了根據自己的日記創作漫畫以外,還義務為同學作文配漫畫。學生們把這些配有插圖的習作裝訂成冊,並親手設計出富有個性的封面,互相傳閱。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水平,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對促使學生留心觀察並記錄身邊的人和事起到了很大作用。往往是今天發生的事情,第二天就被寫進作文,第三天就又變成了漫畫。這一獨特的學習方式,引起《威海晚報》記者的關注,《教育時空》欄目也對其進行報道。可見學生對美的創造離不開社會活動,因此,我在教學中還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適時與時事相結合進行美的創造活動。眾所周知,今年是奧運年。舉國上下齊心協力,以各種形式積極籌備奧運會。7月23日,奧運火炬將在我們威海進行傳遞。為此,我們在美術課上開展題為「傳遞奧運,我能做什麼?」的主題討論活動。有的說:利用周末到社區進行衛生義務大掃除,讓威海變得更整潔;有的說:抓緊時間學好英語,和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對話;有的說:以繪畫、剪紙等形式表現威海美麗的風光,送給火炬手,讓世界了解威海。目前,學生們都正為「奧運火炬來我家」積極准備著。
四.
美術老師要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美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生活。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是的,美是和情感聯系在一起的,美不美就在於能不能調動人的情感、感受其中的美。只有在生活中,學生才可以真切地體驗到方方面面不同的美。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把美術創造活動與學生日常活動緊密相連,在學校范圍內不定期開展主題性繪畫創作比賽活動,如:創辦「年俗文化展」、「感恩母親」繪畫比賽、「安全在我心中」手抄報比賽、「文明就在我身邊」連環畫比賽、「我為生命添色彩」剪紙比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廢舊材料製作賀卡、小手工等禮物送給親朋好友,真切體會自己的愛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帶來的喜悅和溫暖。同時,還教他們利用這些小飾品來裝點生活,讓學生自己在活動中用雙手創造美
Ⅸ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
審美教育的一方面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學家認為美學教育要從審美形態和美感教育兩方面進行。審美形態教育是培養人對自然界中千變萬化的美的形態結構和藝術品的形態、形式、風格的鑒賞、識別能力。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建立健全審美心理結構,提高人的審美感受、情感、想像與理解等心理能力,並使之相互協調,最終使人具有敏銳的審美知覺及對美的欣賞力和創造力。中小學美術課的審美教育應從上述兩個方面進行。
那麼,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實踐證明,學生學習興趣愈濃,審美教育的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所選擇的欣賞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並能激發其情趣。教師可以各種形象的教學手段,電影、電視、錄象、范畫、參觀、訪問等引導學生增加直觀形象感受,提高其審美的能力。
第二,要讓學生從小接觸大量提高水平的美術作品,豐富學生的形象貯存。中小學的美術欣賞可以專題欣賞,也可以是通過繪畫、工藝、設計等課業,進行隨堂欣賞。同時,也可以舉辦美術作品陳列展,經常陳列展示學生自己的作品、教師的作品等。有條件的地區或學校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甚至訪問畫家,參觀畫家的畫室或工作坊。
第三,要培養學生學會欣賞自然,學會欣賞生活,在自然與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
第四,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審美的規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比較。教師不要急於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應當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
Ⅹ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怎樣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基礎教育的任務是給學生大基礎.這種基礎不但是指掌握基礎,而是包括基本能力的培養.我們並不是要小學生現在就有什麼重大的發明創造,畫出什麼不朽之作,但要他們學會創新性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敢於探索,敢於創新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力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正是由單純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通過美術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是每位美術教師不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精編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要選擇有利於激發學生求知慾,觸動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教學內容.培根說:「好奇是知識的萌芽.」因此:教學內容應力求構思新穎,趣味性強,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利於培養和保護學生學習的星期和信心.運用科學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激發起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表現慾望和創作沖動.人們常說:興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應是豐富,生動多樣的.教師要精心選編內容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單一化狀態:利用豐富多彩的現代話教學設施和技術條件強化學習內容的啟發與趣味性,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要選擇有利於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發散的內容.在藝術教育里「藝術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於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念獲得較高的創造力並將之應用於生活和職業,那麼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達到」(羅思菲德語)這就要求我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只看到傳統意義上的美術學習。而是要看是否有利於學生良好綜合素質發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是否有利於學生個性品質完善,是否有利於知識的遷移:課業的布置要具有靈活性給學生以充分發揮想像的空間。採取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教學計劃,一定不要強迫學生,讓其自由選擇.如,在講述《巧巧手》一課時,引導著學生開展豐富的想像,以手為原先畫出各種圖案,學生都興致勃勃地畫起來。老師在前面用彩碟布置了紅,黃,綠,紫等幾種顏料,並沒有進行特別地說明,只是告訴學生如有需要可到前面來取。此時,教室沉浸在一片喜悅自由的氣氛中。學生們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有的以「手」為原形畫出了兩只面紅耳赤的大公雞,他們的大尾巴可真漂亮,紅黃綠條條相間,五彩繽紛。還有的學生畫出了一隻只象徵和平的白鴿,白鴿那潔白的羽毛就像學生那純潔的心靈,那麼美好。這時,同學們視線中出現了一個平時在班上並不起眼的小女孩。她慢慢的走到顏料前,挽起她的小袖子,伸開小小的手,把她的左手上塗滿了大紅色,又伸出了右手的中指沾滿了綠色。老師走在後面跟她回到了座位,只見她把左手往紙上一印,有了一個紅紅的小手印。老師迷惑了,不知她下一步要干什麼。只見她又噶右手的中指往紅手印下一按,老師恍然大悟,哇,好漂亮的一奪花呀!那紅的花,綠的葉真實好看。面隊這樣的情景,老師的心裡泛起了一陣陣的漣漪,多麼聰明的學生,多麼美好的畫面!我被深深的感動著。同時,老師的心裡也湧出了一種感覺——慚愧。當時老師准備顏料只是想讓學生做畫面的點綴用,並沒有想到可以用這種方法「畫」如此富有想像力的畫面,老師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又如:在《唱念做打傳精神》一課中,我嘗試用手提電腦在網上收集一些京劇臉譜、服飾圖片,接到教室的電視機上放映,在學生們看得興趣盎然時,聯系課的內容提出問題,講授知識,布置作業,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就高了。在《豐富多彩的線》一課中,我在黑板上畫一根直線,問大家:這可以是什麼?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有講電線桿、竹笛、一堵牆的側面的,有講是斑馬線,日光燈、火腿腸的。引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樂不可支。這讓學生的思維不受任何的限制。
第二: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發展
在美術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應該有創新型的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肩負著向學生傳授技術知識和培養美術能力的責任。教師的教學理念,採用的教學方法,營造的課堂氣氛,評價學生的標准等,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創新性品質對學生創新性品質的培養也同樣具有榜樣和示範的作用。如果教師很有創新意識,並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表現出創新傾向,那麼就會在無形中激發和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應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者。教師要把新的學生觀融入到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創設活潑的課堂氣氛,將教學過程視為師生共享經驗的過程。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採用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方法來進行教學。課堂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步:首先,是自由式繪畫: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展示範畫引導學生觀察,然後要求他們獨立思考,按自己的想法畫。教師還可以用語言、動作、直觀演示、實物、電教等手段來啟發學生內在心靈的覺醒。其次,為引導式繪畫,這是理性的繪畫,重視後天培養,為吸收知識階段。這里關鍵是要教活,如在畫海底世界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放映有關海底世界的錄像,使學生了解海洋里的生物,然後讓他們閉上眼睛任意想像,並把其想像圖畫到紙上,運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而且還能保持他們純真的本性和最基本的特點,這樣有利於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其心理,更好的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再次,為領悟性繪畫:這是對學生的悟性進行開發的階段。從感性到悟性,從常規到創造,在於引導與開發。孩子們的想像力異常豐富,引導學生學會用心去畫,把後天的顯意識又返回到先天的潛意識中。
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也應盡可能多的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創作,然後把他們的作品組合成完整的合作品,這樣既可以相互學習又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使課堂氣氛更和諧。師生關系和課堂氣氛的和諧能夠使學生更樂於積極地參與學習,這樣會使課堂更具有生氣。
第三:多搞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運用「發現法」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激發和提高創新能力。
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在於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在於進一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創造性的開展活動,在活動中全面提高他們的各種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要開展一系列課外活動。蘇霍 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 探索者,發現者,這種需要在兒童內心世界更為強烈。」而過去一味以「講授——接受」方式為主的填鴨式早已露出弊端。學生作為 的主體,必須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自己發現知識,凡是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凡是學生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們自己想,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提倡教學的實踐性,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質疑問題,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求發現,求創造,又熱「做中學,學中玩,情景交融的原則」,提倡解放學生的腦手,在做中學,在游戲式玩中學,在教學的趣味化,情景式中體驗。體現出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是以「探索和嘗試」為核心設計教學環節。讓 學生真正在「做做,學學,玩玩」中體驗「學」的樂趣,體會「玩」的藝術。如,在講《飛旋的紙條》這一躺手工製作時,可以首先讓他們在玩紙條中充分體驗,並發現紙條旋轉的問題。例如:「我的紙條為什麼不能轉起來呢?」然後引導孩子自己通過與夥伴的比較,發現自己的紙條上面的問題,並得出結論:「小紙條必須有翅膀。」同時,再引導學生怎樣把沒有翅膀的紙條變成有翅膀,一系列製作過程,染學生自己進行嘗試,在嘗試中自己找出缺點,再自己修改,不斷得出更好更完美的效果。教師由一個講解者變為引導著。學生則由一個聽講者變為主動操作者。並嘗試教師做學生,讓學生做小先生來教教,來講講。再如《漂亮的羽毛》一課可以謎語導入新課,在重點描述羽毛特徵的環節上,採用課前尋找羽毛,並在課堂上用「看看。摸摸,玩玩」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活躍學生創造性思維。正如詩中生動形象地說明動手動腦與創造的內在關系:「人有兩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要培養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一生活受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慾望。又如:課外寫生、優秀作業展覽、外出參觀、舉辦專題講座、興趣小組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其創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發揮。如:在《秋色如畫》一課中,在講授了基本寫生技法後,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寫生,學生們通過添加、移動、簡略等手法,畫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並在校園里作了一次專題展覽,反映熱烈。
第四:建立科學正確的評價機制,鼓勵、扶持,促進創新。
評價的科學合理,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評價應使不同先天素質,不同智力水平和個性特點的學生通過美術活動都得到發展,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和自豪,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教師千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美術作品,不能用「干凈整齊」「像不像」來作為衡量的標准,否則學生會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失去創造的自由意識。大名鼎鼎的沃爾特·迪斯尼小時的經歷就值得我們借鑒。他上小學時,曾把老師留的作業「盆花」的花朵畫成人臉,葉子畫成手,這神奇的幻想非但沒有得到稱贊,反而得到老師的一頓毒打,差一點讓這位藝術家早年夭折。
評價要鼓勵探索與創新,杜絕平淡與重復,重視個性的培養。聯合國教科文所撰的《學會生存》一書所指出的「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經驗是我們感知這個萬古長青的世界的兩條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樣,一個人的想像力也必須得到發展,因為:想像力既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也是科學發明的源泉。」 著名的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指出: 「處於偉大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最需要的是創造力。」因此:我對學生作業的處理是這樣的:一看是否有創新意識,二看畫得是否好,三看作畫態度是否認真;作業允許遲交,要的是質量;作業當面批閱,不進辦公室,每堂課布置好作業後,批閱上次的作業。這樣可以當面肯定作品的成功和指出不足之出,甚至親自動手改畫,且可進行師生、學生間討論或當場出示表揚。
第五:在評價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美術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學生美術作品的展示評價。美術作品是借物質材料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心聲,和教師相比,學生與學生之間更了解彼此的興趣、愛好,更易溝通情感,更能讀懂其美術作品的內涵。
在姚老師《趣味漫畫故事》一課中,將每個小組同學的作品分別展示在一塊小架板上,學生先完成作品的像畫展一樣地欣賞其他人的作品,學生邊看邊進行交流,有利於全體同學平等地建立自信心,更有價值的是全體同學能獲得一個開放交流的環境和機會,能在這么一個難得的環境和機會里感受、議論、切磋、溝通、理解、觸發。
陶行知先生說:「讓我們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鏡,要看事實,看未來;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巾,要想得通,想得遠;要解放嘴巴,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地,談出真理出來;解放雙手,甩去無形的手套,大膽操作,向前開辟:解放空間,把學生從文化的鳥籠里解放出來飛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去捕捉。」讓我們敢於發掘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弘楊人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的發展,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而盡自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