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數學教師形成怎樣的教學風格
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理論指導下,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的探索和追求形成的、並逐步完美的教學活動,並且在教學觀點、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技巧、教學作風、教學效果等方面綜合體現出來的、穩定的、具有獨特個性的教學特點與審美風貌。那麼,探討研究那些因素影響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和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要注意哪些問題,這有助於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從而成為名師名家。
一、影響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
(一)內在因素
1、教師受教育的程度和更新知識的理念
記得初為人師時,我們把「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作為座右銘,認為教師就是知識的傳授者,只有具備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才能居高臨下,駕馭自如,向學生輸出知識的精華。一個知識貧乏的教師,即使用最好的教學手段也教不出好學生。固然,教師自身受教育的程度的確是教師風格形成的前提。一般來說一個教師文化層次越高,他的知識越淵博,在教學過程中能提高教學內容的深度和新知識的含量,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具有一桶水。但常識告訴我們,水也是有區別的,有清水、活水,也有死水、臟水,甚至腐水、臭水,那麼,老師有了一桶水是不是就夠了呢?顯然是不行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具備了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和不斷更新知識理念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
2、教師的樂教敬業精神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以其光輝的一生鑄造了教師的理想人格: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對教學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理論聯系實際,重視革新創造,時刻堅持「學高為師,身正是范」。正是他的這些優良品質影響著學生,才塑造出眾多社會棟梁之才。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師徒如父子」。這句話說明老師可以像父親一樣的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當老師一臉陽光地走進教室時,學生們的心情就會很舒展、很輕松;當老師一臉怒氣地走近他們時,學生們則噤若寒蟬,生怕自己撞到老師怨氣的槍口上;老師在課堂上以熱情的語氣肯定學生,以贊賞的眼光激勵學生,他們的心裡會充滿幸福與喜悅,表現得很興奮,使學生產生求知慾望;老師指責、挖苦、嘲諷學生,則無疑是給他們心靈的天空濛上一片沉重的烏雲。
一個教師只有樂教敬業,才能認真地對待每堂課的教學,才有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強烈願望,才能力求自身教學技術和教學效果的完美。教師的樂教敬業精神程度對教學風格形成具有決定作用。
3、教師個性特徵產生的影響
文如其人,課也如其人。有的人熱情開朗,激情澎湃;有的人沉著冷靜,思維慎密;有的人機智敏捷,幽默詼諧……,個性特徵的不同教學風格就會有所不同。
瑪蘭德在《教室里的雕塑藝術》中指出:「教書育人就是一門雕塑藝術,每一位優秀教師都是一位雕塑家。雕塑家依據自己的風格作用於他的工作對象,那麼他的作品必然也會體現出他的風格特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如一位雕塑家,有的教師習慣於一種教學方法;而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變換教學手段和方法;這種風采各異的教學風格主要來源於教師的個性特徵。正是由於這個個性特徵在講台上表演才使教學風格呈現多樣性,使教學成會艷麗多彩的藝術。
4、教師自身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創新意識
教學風格形成是教師大膽實踐、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結果。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資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外部環境,諸多不確定因素決定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經歷各種常態的接觸,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特長的比較穩定的教學風格。正如優秀教師所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在積累教學經驗的同時,更要不斷地創新,千學萬學,都應在自己的風格基礎上不斷完善變化,唯如此,才能在教學上自己得心應手,教有成效。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不斷進行教學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一種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
(二)外在因素
1、社會傳統和時代要求的影響和制約
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提出的「五步教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教師,因而成為我國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這五步法已寫入小學數學教法的教科書,也作為我們評價教師一堂課的標准,由此,就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固定的教學風格。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網路化的發展趨勢,對21世紀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思想觀念與教育模式都產生了根本的變革。而站在培養人才講台上的教師如果不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將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育工作,成為現代教育的落伍者。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教學中創建了許多新型的教學模式。江蘇省特級教師邱學華,他的「嘗試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特別強調「先試後導,先練後講」,提倡學生要能嘗試,多嘗試。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也在這個時期提出了「六步教學法」,即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比較著名的還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盧仲衡教授,「自學輔導模式」,就是主張「先學後教」。
2、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是影響教學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採取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小學數學包含:小學數學的概念、計算、問題解決、幾何等不同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風格不能一成不變的,應在自己形成的較穩定的風格基礎上去應和不同教學內容的要求。比如:小學數學概念「1」,誰能見到真正的「1」,我們只能見到一棵樹、一支筆、一個人、一頭牛,而絕不會見到作為數學概念的「1」,數學概念的這種抽象性就決定了小學數學的學習,就要以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經歷一個將感性材料在腦海里來回辨析,從模糊到逐漸清晰的過程。特別是新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更要關注如何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堂上學生對教學內容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見,作為老師,不能按照預設一味尋求答案標准性,而應注重課堂的生成性。由於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比如:學生的年齡大小,智力的差異,學習基礎的好壞等等也會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產生極大的影響。
3、學校的教學民主和氛圍
學校教學環境主要是指校內的教學民主和研究氛圍、學校對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學生狀況、教學設施等等。在一個寬松的、民主的、探索的教學藝術環境里,教師經常研究切磋不同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取長補短。這對於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技術的創新都是極其有利的,特別是年輕教師隨時隨地都可以學到新鮮的東西,促進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同時對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4、學校對教與學的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教學評價對教師教學風格形成和發展將起到導向作用。目前學校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存在種種弊端,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核心,著重考查學生對教師授課內容的記憶和再現情況,注重答案的標准化和統一化。沒有給學生的獨特闡釋和創新理解留下必要的空間。從而造成嚴重的應試教育現象。
數學的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和評價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對教師形成什麼樣的教學風格產生重大的影響。
5、教學設施及學校環境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種「一支粉筆,一本書就可以走上講台講課」早已過去。隨著教育事業的日新月異,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具有圖,文,聲,像合一的特點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它可以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多媒體技術如何恰當地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達到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良好效果,同時也影響到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
二、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做有激情的智慧型的小學數學教師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最本質的東西是以情感人。一個不喜歡甚至厭惡自己所教學科的教師,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難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激情是一切藝術之母。激情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瘋狂,而是你對小學數學這門學科深沉的愛,在平時的交流中要讓學生感到老師同他們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無視學生或者看不起學生,可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痛苦,摧毀自信,醞釀敵視。當然我們熱愛學生,就要在我們的行為中清清楚楚地表露出來,熱愛學生包括對他們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的欣賞。創設問題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對學生有建設性的想法,要尊重理解,並給予賞識性評價,少說「你不行,你不對」多說「你真行,太棒了」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使課堂高潮迭起,充滿生機。
2、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是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自我意識的內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全面了解自己在觀察力、思維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等方面的優勢和劣勢所在。特別是數學學科的特點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而不同於其他學科。例如對於自然數的認識:1,2,3,…,101,102,103,…,1001,1002,1003,…無限制地繼續下去時,很遠很遠的大數是決不可能由真實事物中直接抽象出來的,而只能依靠人的想像。這種想像的數,實際上是人的思維的產物,把它看成是一種「理想元素」。類似地直線的無限性,有理數的稠密性,實數的連續性等概念,也都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不可能直接為人們所感知。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緒、意志、興趣、性格等因素。教師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屬於哪種氣質,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因為不同的氣質體現了不同的個性特徵,因而分別適合於創造不同教學風格。可見,這種知「己」是相當重要的。
3、要有不斷學習的意識
陶行知先生說過:「惟其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如果天天賣舊貨,索然無味,要想教師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難的了。」又說:「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就地位論,好學的教師最為重要。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換句話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同學也互相感化。好學的同學能引別的同學好學。教師一旦停止學習,教師的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在機械枯燥的活動中,教師會喪失人的本質,會覺得生活毫無意義,會沮喪而沒有活力。現在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地加快,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地在推陳出新,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堅持終生學習的思想,就不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因此不斷地學習就成為當今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勤於學習、學會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4、要有一個良好的心裡定勢
定勢理論認為,定勢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動所形成的一種預先的心理准備狀態,它使人們以比較固定的方式去進行認知或作出反應,並影響著問題解決時的趨向性,這種趨向性,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起到正效應;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帶來負效應。小學數學教師的心理定勢對小學數學教學有較大影響,積極的心理定勢推動教學的進展,消極定勢妨礙教學的深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即反映認識上的心理定勢,又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教學風格的形成有賴於一種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定勢,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松、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為此,我們應採取相應的對策,既要強化心理定勢,又要適時地突破定勢的束縛,不斷完善心理結構,從而形成一個獨特的審美情趣、思想傾向、思維方式的教學風格。
總之,具有獨特的穩定的教學風格是每一位老師的追求,不是名師、特級教師才有的追求。教師的全面成長和教學風格的形成,只有通過每位教師的刻苦努力,不懈的追求,從現在開始,從你的每一節課開始,朝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Ⅱ 教師教學風格有哪些
教學風格類型:
1、立法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創造和提出規則,依照自己的方式教學,喜歡並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2、執行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按照既定的規則、程序解決問題,喜歡按事先計劃好的活動進行教學;
3、批判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判斷和評價事實、程序和規則,喜歡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分析或評價任務。
4、整體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面的全局性、抽象性的問題,偏好總體性、概念性、觀念性的教學任務。
5、局部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細節性、具體性的教學任務,完成工作時能夠深思熟慮;
6、激進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超越現有的規則和程序,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教學任務;
7、保守型。具有這種風格的教師喜歡熟悉的教學任務、教學情境,喜歡遵從傳統的教學方式。
教學風格形成的基本模式:
1、模仿。模仿是形成教學風格的第一步。每個教師,都要模仿他人的教學風格。但模仿的目的不是為了照搬,而是為了熟悉他人的教學藝術,有的教師模仿的多一些,有的相對少一些,模仿的目的,是對不同教學風格有所了解,不斷熟悉,但切忌「東施效顰」,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
2、選擇。在熟悉眾多的教學風格後,根據個人的特點、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主要依據個人興趣、愛好、特長、心理、生理條件去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模式。
3、定向。選擇了某種教學模式之後,就應該對自己的教學風格的發展方向做初步設計,並在教學實踐中向這一方向努力。
4、創新。向確定方向努力的過程,就是創造具有自己特色的高層次的教學風格的過程。這種創造是自覺地將教學藝術運用於教學實踐,將各種教學要素融為一體,並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