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品德課體驗式教學感受

小學品德課體驗式教學感受

發布時間:2020-12-25 16:34:43

『壹』 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它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等具體形式。講授法是一種最常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具有傳遞知識信息和控制學生的認識活動兩方面作用,通過這些作用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於積極的狀態中。他們一邊在緊張的思考,一邊又在感受求知的樂趣。教師在講授中既可通過分析和比較、歸納和演繹、綜合和概括,又可通過講重點、講關鍵、講難點、講思路、講規律、講方法等多種形式來促進學生掌握知識、認識知識的價值,並將其內化為一種學習的動力。
(2)談話法。又稱問答法,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師生間的問答對話而使學生獲得新知識或鞏固知識、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談話法分為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形式。談話法可使教師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一般來說談話法花費的教學時間較長,對學生知識准備情況要求較高,所以,在一堂課中,談話法一般與其它的教學方法配合使用。
(3)讀書指導法。這種方法是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以及課外讀物,使學生獲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方法。它包括指導學生預習、復習、閱讀參考書、自學教材等形式。讀書指導法是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在使用此方法的時候,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同時交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當學生讀書完畢後,教師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作示範性實驗和動作,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或印證所學書本知識的方法。演示法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為了使學生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主要通過實物、掛圖、模型等演示。第二,為了使學生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主要使用幻燈片、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媒體。第三,教師身體力行的示範性動作,例如體育課中的示範性動作。演示法是通過視覺刺激完成的,所以要養成學生有目的的知覺習慣,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使用演示法,要依賴一定的物質條件,同時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方法,要與講授法、談話法等方法結合使用。
(2)參觀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去實地觀察學習,從而獲得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的方法。參觀法有準備性參觀、並行性參觀、總結性參觀三種形式。參觀法可使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豐富感性經驗,開闊視野,又可以在實際中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參觀過程中,為了防止學生偏離參觀目的,教師要在參觀過程中對學生加強指導,參觀結束後要安排學生討論參觀心得,或布置與參觀相關的作業。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1)實驗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作,通過觀察研究獲取知識,培養技能、技巧的方法。實驗法可分為感知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兩種形式,被廣泛應用於中學理科教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實習作業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在校內外的一定場所,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實際操作或其他實踐活動,以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實習法的特點是感性、綜合性、獨立性和獨創性,在自然科學和技術學科中佔有重要地位,如數學的測量實習,物理、化學的生產技術實習,生物課的植物載培和動物飼養實習,地理課的地形測繪實習,勞動技術課的生產技術實習等。實習法有利於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
(3)練習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練習法分為各種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際操作練習、模仿性練習、獨立性練習、創造性練習等形式。練習法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具有重復性特點,在各科教學中被廣泛使用。它不僅能使學生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等優良品質。
4.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
(1)討論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或班級的形式,圍繞某一中心議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從而獲得知識的方法。通過討論可以使學生們集思廣義,取長補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增長新知識,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民主協商的人際關系技能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研究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獨立地探索、創造性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方法。使用研究法時,教師要為學生獨立思考提供必要的條件,選擇正確的研究課題,讓學生可以獨立思考與探索問題。

『貳』 思想品德課如何實施體驗式教學

一、活動教學和情境教學是體驗式教學的二種基本方式 (一)活動教學 活動是產生體驗的重要途徑,在活動尤其是主體性的活動中,學生主體會對活動產生豐富的體驗。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因此,在教學中應首先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體驗),然後再去提升直接經驗,這是學生形成思想品德素質的重要前提。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主要由教師將間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傳授往往脫離學生的直接經驗,因而教學實效性不高。採用活動教學,則可以通過情境的設置、學生的互動、師生的互動、學生與認識客體的互動產生各種信息,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體驗),在此基礎上經過思維加工上升為抽象的知識。因此,活動教學能極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課堂教學中設計的活動大體可以分為: 1.思辨類活動 這類活動主要是針對某一問題或觀點組織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辯論,從而澄清錯誤認識,增強是非善惡觀念。思辨類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嚴謹縝密的學風,達到"思想的交流、經驗的分享"。例如,教《享受健康的網路交往》時,可以設計這樣相互聯系的四個環節:(1)讓學生"實話實說":你上過網嗎?在哪裡上網?每周上網時間有多長?上網一般干什麼?是否有網友?最近網上流行什麼游戲?讓學生回歸生活,感性體驗。(2)組織學生"網路辯論":"中學生上網是利大還是弊大?"讓學生思想碰撞,理性感悟。(3)組織學生開展"推薦好網站"活動:交流心得,總結體驗。(4)引導學生向同齡人發出"快樂學習,健康上網"的倡議書,在體驗中踐行。顯然,經過辯論這一環節,學生對網路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i生認識。 2.分享類活動 這類活動主要是在教學中讓學生講一段故事、經歷或談某種感受,渲染氣氛。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回應,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再次體會和感悟,從而加深理解與升華情感。例如,在講"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內容後,我布置了課後作業:"請你的父親母親或爺爺奶奶談談他們的經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把你感受最深的事情記錄下來。"然後在全班開一次交流會,讓作者在班上宣讀,與同學們分享。在20多年社會的巨變中,盡管一個個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只是小事情,但是,在這種普遍的體驗中,有誰會否認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呢! 3.表演類活動(角色扮演) 表演類活動主要是讓學生根據生活體會和觀察,扮演劇情角色,在劇情中培養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例如,在講"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時,我讓學生扮演《向中國人脫帽致敬》的故事情節:一個留法學生第一天上課遭到法國教授的刁難問題: 留學生:先生,我沒聽清你的問題。 留學生:只有一個中國,先生,這是常識。 留學生:最起碼的一條是:任何一個離開國門的我的同胞,再也不會受到像我今天要承受的這類刁難。 在這場精彩的對話中,留法學生不卑不亢,處處維護著祖國和個人的尊嚴,令人肅然起敬。通過模仿表演,傾聽對話,學生們深受感染,一種維護祖國尊嚴和個人尊嚴的情感油然而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創設一個個活動的平台,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得到體驗學習的機會。在活動形式的選擇上,一個主題可以選用一種形式,也可以選用多種形式。 (二)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教師利用自然、社會現象或人為創設的具體場景,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一種教學活動。創設教學情境最有效的方法是: 1.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眼前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對藏在後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因此,教師必須善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和思想上的焦點,設計一些富於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情境"。例如,在講"積極適應新生活"時,先講述《誰動了我的乳酪?》的故事,然後設置以下四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1)你願意做小老鼠還是小矮人?為什麼?(2)小老鼠為什麼會有如此遭遇?假如你是小老鼠你會怎麼做? (3)請你說說這個故事對剛邁入初中的新生有何啟示? (4)作為一名新生,你將如何尋找自己的乳酪?這樣的問題設置,無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應當指出,新教材基本上每課都設置了情境性事例,教參"活動建議"欄中也對每課的情境材料和相關鏈接提供了"設計意圖"、"活動過程"、"注意事項"。因此,教師在教學前需要看看"活動建議"。 2.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豐富的視聽情境 多媒體技術的最大特點是生動、形象、直觀、容量大,還可以利用音樂、錄像、圖片等形式來設置教學情境,全面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在講"守護我們共有的家園"時,我藉助多媒體技術精心設計了四個教學情境:(1)音樂訴情。觀看mtv《一個真實的故事》(畫外音)有一個女孩她留下一首歌,為何這片白雲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低聲訴說,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飛過......(2)圖片展示。大量遭到屠殺的藏羚羊的屍骨及失去父母的小藏羚羊的圖片和大量已滅絕的如恐鳥、渡渡鳥、亞州獅、巴厘虎等的圖片。(3)故事思考。講述《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藏北高原的一個老獵人的一次經歷:一頭懷孕的藏羚羊為了保護兒子的生命,用跪拜的方式,乞求老獵人放生,但仍然被槍殺,之後老獵人面對自己親手殺死的藏羚羊母子陷入深深的懺悔,從此在藏北高原消失。引導思考:為什麼說老獵人是"殺生與慈善共存"?藏羚羊跪拜,使老獵人明白什麼道理?(4)啟發感悟。動物是自然的一員,也有生存的權利。任何人都應對生靈保留一些同情,養成善良、博大、寬容和慈善的心靈。因為保護生靈,其實也是保護自己的心靈。這個情境設計,由於綜合運用音樂、圖片、故事等資料,學生的視覺、聽覺受到強烈刺激,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可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視聽情境,是保持思想品德課活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叄』 如何在品德與社會課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進行體驗式學習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連的課程,如何讓生活能真實地走入品德與社會課程,凝聚著多少老師的智慧和關愛。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在生活中感受、體驗。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樣的「課堂」,是靈動的、美麗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多樣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情感,感悟道理。體驗式學習像生活中的體驗一樣,是內在的,是個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引導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通過有趣的活動親身體驗、感悟道理。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以下兩種方式:
一、給予關注,注重學生的生命成長
源於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感動,觸動心靈,所以教師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我們的品社課堂,引入生活之水,為他們搭建生活平台, 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以及網路資源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盡力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使活動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易於學生接受,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
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人間自有真情在》一課時,並沒有按照教材中給出的唐山地震圖片和事例進行教學,而是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將教材中1976年發生的唐山地震的內容換成學生親身體驗了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這個鮮活的教學資源。對於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對1976年唐山地震距離較遠,感情淡漠。巧用資源,選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孩子們都親身經歷了募捐活動,有體驗,有感受,易激起情感,能引發孩子們的共鳴。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一段影片、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張照片,一段感人的視頻,由總理到普通老人,由成人到兒童,由國內到國際層層滲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無不讓同學們感悟到大災有大難,人間有大愛,體驗真情。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小學品德教育的空間是廣闊的,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時時有教育。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 使之散發德育魅力,綻放成長足跡。
人間有大愛,體驗真情。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小學品德教育的空間是廣闊的,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時時有教育。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 使之散發德育魅力,綻放成長足跡。
二、獲取經驗,提高學習實效性
在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安排了《生活中也有災難》、《當災害來臨時》、《人間自有真情在》、《災難後的思考》等章節,在學生積累了一定自救自護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進行理性思考,更深一層地提高學生的自護能力。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培育對自己以及他人生命負責的意識,逐步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進一步落實了課程標准中的「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適應社會的能力。」
從以上分析不難得出,一堂生動並且有實效的品德與社會的主題教育課,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好錄像、投影、錄音等電教媒體,上活品德與社會課,積極引導學生對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等方面具體而真實的感知,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規范,同時,也要重視發揮實踐活動的作用,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所以,關心少年兒童的健康,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善於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多了解一些他們的生活,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份洞察力,多一份判斷力。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於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肆』 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有哪些方法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內組成。教容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閱讀全文

與小學品德課體驗式教學感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