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架子鼓手棒怎麼搖的
爵士鼓的學習與基本方法介紹(上)
爵士鼓可以將現場氣氛帶到昂揚的境界,也可以表現出平靜安詳的情境,在福音音樂里爵士鼓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爵士鼓難度相當高,因為需要4肢分離,猶如4個人同時打4個樂器,何況一般教會中業余鼓手占絕大多數,其練習的時間一定是不足以與職業鼓手相比。所以學習爵士鼓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挑出適當合用的章節練習,然後馬上可以派上用場,簡而言之就是說如何當自己的老師,學習如何 ~自我教育~ 才行。
1.握棒方式:
1.手的動作從握棒開始,不正確的握棒方法通常是使得日後進步困難的主要原因。但是握棒法依需要而有多種握法,不可局限1~2種握棒方法。
2.主要分為傳統式、對稱式...等握法,兩者差別只在左手的不同。傳統握法以左手拇指與食指之間(虎口處)輕輕夾住鼓棒上下揮動。對稱握法左右手同樣之握法,雙手鼓棒成八字型,手背向上角度不一定,以右手為例,敲擊Hi-Hat 或 Ride Cymbal 時右手背向上的角度角度就是不一。以左手來說,敲擊小鼓或落地鼓時左手背向上的角度也不一樣。
3.拉丁音樂為求敏銳音色,常用13 吋短拉丁鼓棒,此時鼓棒尾端握手心,以雙手拇指、食指、中指敲擊。
4.剛開始握棒以輕松為原則,切勿用力緊捏,造成肌腱傷害不說,此外還有腕力使用不當,造成Tom Tom過門鼓點混濁,Hi-Hat 打點不清脆之缺點。 5.握棒的方式非常多樣,有時依需要可能一手握2支鼓棒,所以沒有那一種握法是絕對正確的。
6.握棒的長短依需要也有多種,不過握在鼓棒尾端1/3處為多。想增加力道者可以握最尾端。
7.要是鼓棒槌頭有破損而仍然打鼓的話,很容易造成鼓皮凹痕,打出的鼓聲也不好聽,鼓棒是消耗品,該換時千萬不要吝惜。
8.鼓棒槌頭要是有黑色污垢時,打小鼓時很容易將黑色污垢沾粘在小鼓的霧面鼓皮,如此當您想用鼓刷奏時,很難演奏完美的沙沙音效。2.鼓棒種類: Top鼓棒的種類有各式各樣,以教會爵士鼓手常用的鼓棒來說:
1.鼓刷(Brush)俗稱鼓掃把:有金屬及塑料材質刷毛之分,打擊之音色細膩柔和,用在音量需求小之地方如柔和的樂曲、空間狹小、傳統詩班教會。
2.束棒(Rute):以細竹木條捆札而成,其打擊音色有沙沙聲,音質與音量介於鼓刷和一般鼓棒之間。
3.一般鼓棒(Sticks):外形有粗細輕重之分,一般來說重鼓點用較重的鼓棒,可是輪鼓卻比較吃力。
4.棉槌(Mallets):鼓棒前端為棉或橡膠製品,打擊音色有低沈穩重庄嚴感,所以打擊落地鼓(Floor Tom)有定音鼓的味道。如果用在輪鈸,會產生輕柔綿密的共鳴延音效果,可以營造出柔美天堂境地的效果。
5.拉丁鼓棒(Latin Sticks):鼓棒前後端粗細一致,長度有13 吋、15 吋與16 吋3種,打擊牛鈴(Cowbells)、天巴鼓(Timbales)等等節奏音效,有熱情喜樂的感覺。
3.打擊姿勢:
一位鼓手的打鼓姿態,大概就能顯露出來他打擊的水平如何。怎麼說呢:
1.上半身不正,左右肩不平衡。
2.鼓椅高度不適當,造成左右腳施力點不佳,鼓點強弱不平均,Hi-Hat 開閉時間抓不到。
3.手臂僵硬,無法隨音樂律動擺盪。動作生硬無彈性,容易腰酸背痛,無法長時間演奏。4.只用臂力打鼓,腕力不太會用,造成過門鼓點混濁(尤其是鼓皮較松軟的落地Tom Tom), Hi-Hat 打點不清
脆之缺點。
4.基礎練習一:往下紮根,向上結果。(賽37:31) Top
1.基本手法是日後非常重要的關鍵,如果忽略此練習,很多節奏不容易練好
鼓的音量最大,Tom-Tom的聲音聽不清楚,Solo的困難度就更高了。不管學打擊過多久,基礎練習永遠不能停,此外手鼓的基礎練習也是如此。
2.如果您想鼓藝精進,或是想以鼓為業,國際鼓手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udimental Drummers)於1933年所發表基礎打擊的26式練習(The 26 rudiments),就是最基本的課程。如果要涵蓋交響樂與軍樂的小鼓技巧,那麼國際鼓手協會於2000年所發表打擊40式練習(The 40 rudiments),就是非練不可的絕技啰。
5.基礎練習二:輪鼓(Roll)又稱碎鼓或滾擊或連擊
基本練習的項目非常多,但是輪鼓在過門與節奏(特別是Swing、Samba、Fusion)用到的地方很多,而在古典或現代樂團及音樂打擊科系的術科考試,輪鼓是必考的科目。輪鼓聽似簡單但是輪鼓的技巧也很容易反映出打者程度水平,可見輪鼓對鼓手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
通常在輪鼓有兩個分類:
(1)開放式輪鼓(Open Roll):單手一次打一個點或一次打兩個點,讓左右手輪流循環敲擊。
(2)彈跳式輪鼓(Close or Press Roll):利用鼓面的彈性,手指下壓自由彈跳,讓鼓面發出短促的延續音。
輪鼓的基礎練習過程要由慢到快到慢循環練習,並要能隨心所欲控制鼓聲強弱,利用(一)手指彈或甩(二)手腕之曲與伸(三)手肘提放(四)手臂隨棒自由揮動搖擺,形成一個美觀天成的打擊動作。
6.節奏練習:如果您略過基本手法練習,直接進入節奏課程的話,那麼您未來的學習會很辛苦。以打節奏來說,練好一個節奏要花比別人多的時間,而且打出來的節奏不一定悅耳。記得20多年前學鼓的時候,老師在打擊板上教基礎練習就教2個月共8節課,其間連真鼓都沒摸到。而且只教了右手開始的部分(左手開始的練習沒教),想到當時雖然抱怨連連,但是如今卻心存感激,因為基礎都在那時候。
7.何謂過門:
所謂過門(Fill in)就是演唱者或演奏者在歌曲進行到一個段落空間,或想喘口氣時,由鼓手過門來裝飾這些空間。過門內容的拿捏很重要,過與不及都會破壞歌曲整體性,而這就得依靠鼓手的創意來設計樂句結構,配合經驗與練習來累積。
8.過門方式:過門的種類有各式各樣,譬如說節奏過門、Hi-Hat 過門、銅鈸過門、休止符過門、Tom-Tom 過門、特殊音效過門.....等等。過門的樂句結構要能唱出來並且分出來某些節奏有特定的過門方式,鼓的移動要看得准,所謂眼到、口到、手到。過門空間的處理很重要,製造詭異的空間伏筆比較有新鮮感,有時讓會眾容易猜出、容易哼唱出來的過門有親切感,有時一首曲子由簡單到復雜的過門有層次感等不勝枚舉,那要如何拿捏啊? 採用他人的批評與經驗加練習來累積就對了。
9.曲子開頭:如果沒有指揮,曲子的開頭可能混亂不齊,下列提供幾種參考:
1.看牧師或主領的手勢。
2.由司琴以點頭或眼色指示。
3.由鼓手以敲擊鼓棒或Hi-Hat 讀數進入,稱為 Sign 或 Count off ,至於要敲幾下,而這就得依曲子由第幾拍出來決定。舉例來說曲子由第4拍入,Sign 次數就是3次,曲子由第2拍入,Sign 次數就是5次,Sign 次數最少2次,最多5次。
10.曲子結尾(Ending):以下是幾種常用的結尾方式:
1.同時停下來以休止符結尾。
2.漸慢(Rit) 以輪鈸結尾。
3.裝飾音過門結尾。
4.聲音漸小(Fade out)以息音結尾。
5.自由(Adlib)過門結尾。
11.節拍器的重要:
當樂團在練習中有時會感覺某位樂手的拍子不穩,有時候是此樂手對曲子不熟悉,有時候是天生節奏感稍微不足,而這個問題卻常發生在鼓手本身。尤其是初學的鼓手經驗不足,容易緊張,加上與樂團之間的默契還不夠,比較容易拍子不穩。但是基礎練習與節奏練習時,搭配使用節拍器訓練可以彌補此缺點,加油!!!。另外如果會眾唱詩歌時拍手拍在2、4拍(小鼓聲)的話,也可增加拍子的穩定度。
12.純熟度:怎樣判斷自己所練的內容,熟練度到足可與其它團員配搭?
1.所練習的節奏(Groove)、過門(Fill in)之速度可輕易由快到慢,慢到快,快到慢。
2.所練的內容自己是否可輕易一邊唱拍一邊打鼓。
3.如果歌曲需搭配要2種節奏,在練習的時候可否輕易地每一小節交互變換節奏
4.唱拍方式:4拍子可唱成 1拍 2拍3拍4拍、1又 2又 3又 4又、1& 2& 3& 4&或1e&a 2e&a 3e&a、
3拍子可唱成 1 Ti Ta、2 Ti Ta、3 Ti Ta或 1又 2又 3又。
PS.以CD音效配合練習的時候,如果沒問題,並不表示熟練度足可與其它團員配搭。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❷ 架子鼓,傳統式握法求指教:
握棒的方法通常有三種類型:對稱的,標準的和現代的風格。這三種方法的說明。
1。對稱:
對稱的,也被稱為直握式。首先,必須先找出當我們到了棍,棒的支點。如果我們說,我們將其分為三個相等的部分,堅持支點第三位的是在年底的近棒。為什麼我說這一點是它的支點嗎?嘗試癢癢撓位置當支點看看。你會發現,只有約附近的棒結束的第三位擊敗了最好的平衡性和靈活性的感覺。接著,用食指和拇指抓住支點。第一個關節的食指接觸雞腿,用食指對稱半拇指關節位置抓住鼓槌。力法是堅持用兩個手指輕松上下移動,但不落棒。其他三根手指輕輕按下雞腿,盡可能嘗試堅持用手臂在一條直線上,以便有更多的肌肉控制鼓槌。他的雙手手心相對,左手握拍的右手。請注意,無論是坐或站立對人體一定要放鬆。站直,雙臂自然地提高,當你感覺時,任何部位的肌肉很僵硬的姿勢是不正確的。只要做到上述要求,手臂自然抬起,鼓槌頭在最醒目的位置,這是正確的水龍頭准備姿勢。這種握法是常用的,在這樣的腕法定音鼓,打擊樂器和基本玩法。
2標准公式如下:
傳統的抓地力。把持的右手和左手持式是不一樣的。多雲右手對稱的,和傳統的左手。左手虎口夾住距離的雞腿,約三分之一的地方結束,並戴上的戒指手指和小手指一半握後自然彎曲指數手指和中指的關節,在整個手形半的拳頭形的。掌心向內。手拿木棒,將繼續堅持虎口拇指和無名指和小指抬起兩個雞腿是90度左右。左手翻轉的力量來戰斗。這樣的腕法主要是用來玩的小鼓,大鼓,特別是最常用的JAZZ風格。
3。現代:
現代風格,也稱為扣手腕,保持大致相同的對稱的棍子,但手中的內翻,使得手掌朝下,2的鼓槌專注於敲擊兩個桿的上部和角度約75度。用於鼓打,尤其是在現代音樂。
上述三握棒。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什麼,使用的靈活性,手臂,手腕和手指,手腕和手指,手和鼓棒成為一體,用不同的手指,雞腿,雞腿,多實踐,多感官的手自然地行使肌肉控制和桿之間的關系,有老虎的嘴不能稍微離開了一小口。
看到上面的介紹,想必握杠應被理解與實踐,自然會掌握正確的握棒。
❸ 架子鼓滾奏的握棒方法
滾奏:方法通過控制鼓追均勻密集的擊奏形成一定的速度才稱之為滾奏。(滾奏的概念在國外一些教材上對滾奏的解釋是單擊和復擊通稱滾奏,但要求了單擊的速度和復擊的速度,有些則分開論述,但到最後還是一個速度問題。)加強單擊和復擊練習是滾奏得以實現基礎。滾奏並不是完全的腕子,有時手指也能起到很大輔助作用,甚至有時手指的功勞更多。
在樂隊中鼓手掌握著樂曲的速度和節奏等重要環節,尤其是在爵士樂中,鼓手特別需要與其他樂手保持良好的合作狀態,比如"切奏"時鼓手的干凈利落就在其中起著很大的決定作用。另外在爵士樂中,鼓音色的控制、力度的控制以及速度的控制都是體現鼓手技巧的重要因素。架子鼓的出現,讓音樂變得更加豐富飽滿,一個好的鼓段編配,能夠讓音樂本身更具感染力,更加充滿力量,再加上架子鼓本身可以以獨奏的形式表現音樂,所以就音樂而言,架子鼓是一種越來越不可忽略的器樂之一。
架子鼓(英文:Drum kit)是爵士樂隊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打擊樂器,它通常由一個腳踏的低音大鼓(Bass Drum,又稱「底鼓」)、一個軍鼓、二個以上嗵嗵鼓(Tom-Tom Drum)、一個或兩個吊鑔(Crash Cymbal)、一個節奏鑔(Ride Cymbal)和一個帶踏板的踩鑔(Hi-Hat)等部分組成.。當然有時因演奏需要會增設一些如牛鈴、木魚、沙錘、三角鐵、吊鍾,不管增設多少器件,都是由一人演奏。鼓手用鼓槌擊打各部件使其發聲。爵士樂中常用的鼓槌有木製的鼓棒,由鋼絲製成的鼓刷,由一捆細木條捆成的束棒。
❹ 跪求架子鼓鼓棒握法
握棒的方法通常有三種:對稱式,標準式和現代式。下面分別介紹這三種方法。
1. 對稱式:
對稱式又稱為直握式。 當我們拿到棒子時,首先要先找到棒子的支點。如果說我們將棒子分為三等份,那麼支點的地方大約就是在近棒子尾端3分之1的地方。為何說這個點是支點呢?可以試著抓抓棒子的其他位置當支點看看。你便會發現,只有在大約近棒子尾端3分之1的地方敲打時平衡感及彈性最好。接下來用食指與拇指抓住支點。食指的第一關節處接觸鼓棒,拇指關節上半的位置與食指對稱的抓住鼓棒。施力的方法是讓棒子在兩指之間可以很放鬆的上下移動卻又不會掉棒。接下來其他三指輕扣鼓棒,盡量試著讓棒子與手臂成一直線以便有更多的肌肉可以控制鼓棒。兩手手心相對,左手的握法與右手一樣。注意,不管是坐姿或站姿的打擊方法,身體都必須是放鬆的。挺直腰桿,手臂自然的舉起,當你覺得身體有任何一個部分的肌肉感到僵硬的時候,那麼就是姿勢不正確了。只要你做到了上述的要求,手臂自然的舉起,將鼓棒頭放在最佳打擊位置,那就是正確的敲擊准備姿勢了。 這種握法常用於定音鼓,我們中國的打擊樂器等基本都用此種腕法演奏。
2. 標準式:
即傳統式握法。這種握法右手與左手握式是不一樣的。 大多是右手對稱式,左手傳統式。即左手虎口夾住距離鼓棒尾端約三分之一的地方,並擱在無名指與小拇指半握後的關節上,食指與中指自然彎曲,整個手形呈半握拳狀。掌心向內。以虎口拇指持棒,並以無名指與小拇指將棒托住,兩鼓棒呈九十度左右。左手以翻轉力量打擊。此種腕法主要用於演奏小軍鼓,以及爵士鼓,尤其在JAZZ風格中最為常用。
3. 現代式:
現代式也叫扣腕式,持棒與對稱式大致相同,但雙手要向內翻一些,使手心朝下,兩鼓棒集中於敲擊點上,兩棒呈75度左右的角度。多用於架子鼓的演奏,尤其在現代音樂中。
上面介紹了三種握棒方法。注意不管用哪種方式,都要靈活運用手臂、手腕及手指,尤其是手腕及手指,使雙手與鼓棒成為一體,自然地去運動鼓棒,多練習、多感覺手與鼓棒之間配合的不同,以及手指、肌肉的控制與棒之間的關系,還有就是虎口一定不能並起,要稍稍留個小口。
看到以上的介紹,想必對握棒的方法應該有所了解了,只要多練習,自然會掌握正確的握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