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大全 > 小學英語語言知識教學

小學英語語言知識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5 06:34:19

A. 小學英語語法該怎樣教學呢

五年級之前:
1 動詞只有兩個大點:have和be。
2 人稱代詞的用法。
3 一些簡單的交際回用語。
我認為小學英語應該以「聽說答讀」帶動「寫」,再到語法知識理性的講解和應用,這是一個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緩慢轉變。孩子通過背誦一些常用的句子達到對語法知識的鞏固和小結,這樣的結果會比較牢靠且不易忘記。實際上是孩子自己慢慢的通過實踐在總結,畢竟,小學階段的說比寫要容易一點。
五年級之後:由於產生新的詞彙和句式,單純的先說再講的方法就不夠用了。老師應適當的給學生總結一些句型,並以筆記的方式保留,以方便記憶和積累資料。
總之,語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把握好孩子的學習程度或理解力循序漸進很重要,希望會對你有用,有助於你找到自己的方法。

B. 如何進行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性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構建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型教學為途徑的教學模式將成為小學英語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我們在一些觀摩活動中發現,課上熱熱鬧鬧,課後了無痕跡,這些諸如「中看不中用」或者是「重復性」的活動,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只注重了活動的趣味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而忽視了活動的有效性,從而導致活動流於形式,這樣不但學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養,而且教學任務也難以完成。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將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有效性略談幾點:
一、活動形式要與內容相關,要能為目標服務
任何活動都應是為了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如果採用的教學活動形式脫離了教學內容,偏離了教學目標,那麼最好的教學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顏色類單詞時,我設計了「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活動,鞏固復習red, yellow, green三種顏色單詞。全班學生站起來做小司機,教師分別說三種顏色,學生作出停車、開車、等待的動作,做錯的學生坐下,經過多次「考核」後,仍然站著者被評為合格「小司機」。此活動既使學生掌握了這三個單詞,又使他們不知不覺受到了要遵守交通規則的思想教育。
因此,無論教師採用何種教學形式,都要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使每個活動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這樣才能有助於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掌握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學習與活動實現有機結合,使教學任務在活動中得以完成。

二、活動設計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
《英語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不要再追求課堂的絕對安靜和學生的絕對服從,要允許學生稍稍「亂」些,讓學生在忘我地投入課堂活動時動起來,這樣課堂才能迸發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一堂課的活動既要靈活多變,又要活而有序。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有序性,所以課堂活動要做到富於變化,難度適中,連貫緊湊,循序漸進,要能給學生一種前進感。一般來說,活動順序的安排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理解到運用的原則,要使學生活動之後感覺到進步,獲得成就感。
最後,教師要發揮組織、引導和調控作用,使活動具有可操作性,這樣才能保障學習過程順利進行。一要合理分配每個活動的時間,隨機調控課堂節奏;二要考慮每個活動的注意事項,活動前要提出要求;三要設計的活動要便於操作,有客觀的評價標准。

三、活動形式要多而不亂,要語言知識作支撐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之源。由於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的,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對維持他們的注意力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其興趣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切忌堂堂一個樣,節節一個調,要能使學生產生新奇感,這樣才能扣住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我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和生理特點,通常安排猜謎、角色表演、唱歌、做游戲、講、聽故事、調查等多種不同的活動類型相結合,並力求多而不亂。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3A Unit7 《It's nice.》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個學生分別准備一件漂亮的衣服(coat, T-shirt, shirt, skirt, blouse, dress, sweater, jacket)。當新知呈現教讀完後,我組織大家開一個時裝模特展示會,讓學生准備幾分鍾,每組學生設計自己組的展示形式和介紹語,我和學生在台下討論,同時給予必要的指導,時裝表演開始了,學生們踏著模特步閃亮登場,並且我適時為他們配上音樂,同學們一邊擺造型,一邊用所學的英語介紹著:Look at my new jacket. Look, this is my dress.…,同時台下的學生和我一起評論:It』s nice. It』s pretty. It』s smart.…,此時各小組展開了有趣的競爭,學生積極性很高,這些單詞、句型在歡樂的氣氛中得以熟練的運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主、合作、創新意識。
誠然,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活動形式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而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作支撐。因此,教師要善於通過有效的語言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如:上面開展的「時裝模特展示會」活動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因為學生在積極參與語言活動中完成了任務,並掌握了語言知識與技能,獲得了用英語做事情的成就感,從而使學習英語的好奇和對活動的喜好轉化為持久的、穩定的學習興趣,並在進一步的學習中得到逐步發展,最終成為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四、活動設計要盡量真實,要體現開放性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並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因此,教師應設計盡量與學生實際生活相仿的活動,以撞擊出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如在教學5A Unit9《Shapes》一課後,我讓學生開展「形狀組合圖」活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大大超過了我的設想,繪出了許多充滿童趣的圖形,如學生用oval畫小雞的身體,用circle畫腦袋和眼睛,用triangle和star畫嘴、尾巴和爪,用heart畫心,用square和rectangle畫腿(如右圖)。他們還畫了人、樹、房子、交通工具、食品水果等,通過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記憶效果,又滿足了師生共同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
又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2《A new house》一課後,我讓學生設計了自己的理想之家,畫室內房間安排圖,然後用英語標出圖中物品的名稱,並用英語作簡單的介紹,課後寫成小短文。由於活動內容和形式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又富有挑戰性,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他們發揮了豐富的想像力,設計出的房子五花八門,有古典式的、現代式的……甚至還有地下室。學生富有個性化的作品展示,再加上完整、流暢、正確的解說,把課堂活動推向了高潮,最後師生共同評出「最佳建築設計師」和「最佳解說員」。通過活動不但鞏固復習了房間類和傢具類單詞,句型There is /are…在交流中也得到了自如運用,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甚至把課外學到的詞句也用到了課堂,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地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既促進了英語與美學、建築設計學等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系,又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總之,我們教師要在遵循小學生語言學習規律和不同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需求和特點的前提下,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並富有成效。同時,設計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還應考慮到活動的實踐性、交際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種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持久地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C. 如何通過整體教學實踐小學英語高效課堂

一、小學英語整體教學原則分析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推廣,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就小學英語教學而言,我們不但要考慮到語言知識到能力的轉化規律,還要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這就需要通過整體教學的三大優勢「模型化、層次化、生活化」,通過模型化的試例讓學生切入英語知識學習;然後通過層層引導,讓同學們拾級而上,舉一反三,遷移知識,生成能力;生活化的練習讓知識切近生活,讓英語練習和運用無處不在,可以隨時隨地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英語能力。整體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考慮到語言形成的基本規律:從初期的模仿,到深入探究,再到練習實踐,進行逐步完善,不僅要實現語言知識的傳授,還要通過語言技能的練習,全面提升學生英語素養,為以後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整體教學三大優勢在小學英語中的發揮與應用
1.從模型開始,找准切入點
模仿是學習的基本手段,嬰兒的語言就是從模仿開始的。小學英語是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培養語感之始,這個階段我們就要以教材為藍本,找到契合學生英語認知的模型也就是切入點,這樣才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驅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比如,學習譯林版牛津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1時,我們就要找到學生的興趣切入點,讓大家圍繞「football match」展開討論,然後用英語分享出來;找到知識模型進行學習探索,同學們在分享過程中要注意運用新學的詞彙和句型進行交流嘗試。
實際上,語言學習初期的句式模型切入比較重要,需要我們把握學生的認知結構對知識點進行相關問題的設計和分析,這樣才能把握重點,將教材的知識點融入其中。
2.分層次漸進,理清教學順序
整體教學也要有合理有效的教學順序,基本來講內容如下:第一步,創設語言情境。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理清文章的主要脈絡。如聽課文錄音,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進入一個真實地道的語境,建立聲音與意義的聯系;第二步,整體把握「整體教學法」主張在語篇教學中,教師就應先引導學生去把握語篇這個整體,如課文細節、詞彙等;同時,教師應圍繞語篇這個整體來同時展開聽、說、讀、寫相互結合的教學活動;第三步,要進行問題探究,當然這種探究是整體性提出的,解決可以分步驟解決,要保證問題的漸進性。例如:牛津小學英語4B Let』s go by taxi.對第一幅圖片的歸納,老師指著圖片設問:「Who?(Nancy and David).Where are they going?(go to the theatre) . How to get there?(By bus)」
如此設置由簡入繁,循序漸進,給足學生自信和進步的階梯,逐漸完善學生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語言能力。
3.貼近生活練習,遷移語言能力
常言道:知識來源於生活。語言與生活息息相關,為了彌補生活中英語環境的缺失,我們必須強調以貼近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練習,這樣才能實現隨時隨地提升語言能力,有效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
如:教學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4時,筆者就針對「birthday」進行了切近生活的語言練習鼓勵,讓同學們通過相互問答「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s on...「Do you usually have a birthday party?」來掌握相關對話模式,然後倡導大家在課下進行積極的口語實踐與練習,鼓勵大家抓住生活契機隨時隨地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

D. 中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技巧

為了幫助您更好地使用《新標准英語》初中教材,我們遵循外語教育理論、外語學習理論、心理學理論等,結合我國廣大中學英語教師豐富的實踐經驗,簡要編寫了一個教學方法與技巧的說明,供大家在教學中參考。若您剛從事英語教學,我們希望為您提供一些可以學習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技巧;若您是一位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我們希望為您提供一些可以參考的教學方法和技巧。

我們首先介紹任務型教學這一基本教學方法,然後從基本技能的培養與基礎知識的教學各個方面簡單作一些介紹。

I.基本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

國家《英語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採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教育部,2001),因為任務型教學被認為是在培養學生運用能力方面「現有的最有效的方法(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currently available,P.Skehan,1998)」。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approach)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英語教育最新發展成果,是「交際法」(communi cative approaches)的最新發展。

對於任務有著不同層面的定義,總的來說,任務是一種教學活動,「是一件以意義為中心的活動,使學習者使用目的語參與到理解、處理、輸出和/或互動之中。」(D.Nunan,1989)

依據對D.Nunan,J.Yalden,P.Shekan等人的著作和《英語課程標准》等文獻的閱讀分析,結合對按照任務型教學思路編寫的小學教材《新標准英語》、初中教材《新目標英語》的分析,我們可知,任務型教學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任務型教學是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es)的一種新的形態,是交際法的發展,而不是交際法的替代物。(J.Yalden)

2.任務型教學強調教學過程,力圖讓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生活任務而參與學習過程,而讓學生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因此,任務型教學克服了以功能為基礎的交際教學法不重視過程的不足。(D.Nunan,P.Skehan)

3.任務型教學仍然強調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但從更廣泛地層面強調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P.Skehan)

4.任務型教學強調以真實生活任務為教學中心活動,修正了以功能為基礎的教學的活動中存在的真實性不足的問題。(D.Nunan)

5.任務型教學要求教學活動要有利於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也就是說,任務型教學並不反對語言知識教學,而是倡導以語言運用能力為目的的語言知識教學。因此,任務既有真實生活任務,也有學習性任務。(D.Nunan,J.Richards,S.Gass)

《新標准英語》是遵循國家《英語課程標准》編寫的全新的初中英語教材,因此,已經按照任務型教學思想在教材中設計了相應的任務,供老師在教學中使用。我們就任務型課堂教學的程序給您提供以下建議。

Nunan(1989)和Willis

(1996)都曾經探討過任務教學程序,這些探討總體上都是任務呈現、教學、任務完成這樣的三段式的程序,這是任務教學的task-driven的基本理念的體現,同時也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因此,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教學程序就是:

1、任務呈現

這是任務型的課堂教學所特有的教學環節,任務型的課堂教學一開始就呈現出任務,讓學生從課堂教學一開始就明確要完成的任務,然後在任務的驅動下去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任務驅動的(task-driven)過程,有利於強化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有利於體現任務的真實性。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一開始不呈現任務,而只是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結束後再呈現任務,並完成任務,但這不是任務驅動型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動力不如任務驅動過程那麼強。

2、任務准備:知識與技能教學

任務准備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就是為完成任務而進行知識與能力准備的過程。

我們在課堂教學一開始把運用任務呈現給學生之後,學生能夠感受到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任務的要求與他們目前的知識與能力存在著明顯的知識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因此,學生就在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學習教學內容來獲得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然後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這個學習教學內容的過程就是通常的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過程。

A.知識學習

這是我們通常的語言知識(語音、詞彙、語句、語法等)和文化知識教學,但任務教學強調知識教學與任務相關,也就是:知識本身應該是完成任務所必需而學生在此前所缺乏的(即屬於知識差距),在知識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關照任務本身。

B.技能訓練

這包括我們通常所說的語言技能(聽說讀寫)的教學,也包括學習技能(學習策略)的教學。當然,任務型教學更強調技能教學與任務相關,也就是:技能本身應該是完成任務所必需而學生在此前所缺乏的(即屬於技能差距),同時在技能過程中要不斷關照任務本身。

這與常規的課堂教學的程序並無本質區別,但教學過程必須是圍繞任務的完成而進行的,也就是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都是完成任務所必需的,同時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將正在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反照到要完成的任務之上,也就是在新學的知識、技能與運用任務之間建立直接的關聯,使學生既掌握知識與技能,更形成運用這些知識與技能的能力。

3、任務完成

任務的完成是任務型教學程序的最後環節。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將在前一環節中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轉化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這一環節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在老師指導下在課堂上完成,如可以安排在教學內容完成之後,或是課堂教學的最後階段,也可以安排在課後完成。一般短期任務直接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完成,而長期任務則可以在規定時間內(最好不超過一學期)完成。

對於那些能力要求較高的任務可以要求學生集體完成,一些能力要求一般的任務可以要求學生單獨完成。

II.具體教學方法與技巧

如前所述,任務型教學中包含了學習性任務,也就是訓練技能與學習知識的任務。為此,我們就知識教學和技能教學的相關層面為您提供以下一些參考性的教學方法與技巧。

四.語法教學方法

我們中國的中小學生學習英語不可能不學習語法,語法教學能讓學生對英語語言規則有明確系統的認識,有利於幫助學生建立起語言規范。不過我們在語法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我們教給學生英語語法,不是為了培養他們用語法分析英語語言的能力,更不是為了把他們培養成英語語法學家,語法教學是為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服務的,語法教學從屬於運用英語的能力的培養。現在有的英語老師和英語教育研究工作者過分強調語法分析,總想培養學生進行語法分析的能力,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的語法教學方法。以下語法教學方法可供老師們在語法教學中參考。

1、歸納的語法教學

歸納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學習方法。歸納要求我們先給學生一些含有語法教學內容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材料中接觸這些語法現象,然後引導學生從這些語言材料中歸納總結出語法規則

歸納法能夠讓學生先獲得語言材料,從感性認識中獲得理性認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語法規則,但需要一定的教學時間,需要老師做比較多的語言材料的教學規則,而且在語言材料教學中需要從語境、語用進行教學,而不是直接從語法概念和語法規則進行教學。

2、演繹的語法教學

演繹是從已經形成的概念出發,直接將概念講授給學生,然後再用例句和語言材料來說明概念。

演繹法讓學生首先接觸語法規則,可以避免出現規則誤差,但演繹法過於理性,需要學生具有比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強烈的學習興趣和一定的學習毅力。?

歸納法與演繹法相比,歸納法更有利於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降低學生學習困難,弱化學生學習焦慮,演繹法更有利於縮短學生學習時間,減少學生學習錯誤。歸納法更利於學生的學習,演繹法更利於教師的教學。

筆者認為,歸納法比較適用於起始教學和新知識的教學,演繹法比較適用於發展教學和舊知識的強化。不過老師們仍然應該根據自己任教班級的動態真實的教育因素和教學因素選擇教學方法。

3、比較的語法教學

這里所謂比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英語語法本身中的相似但不同的英語語言現象進行比較,如一般現在時與現在進行時的比較,一般過去時與現在完成時的比較,形容詞性物主代詞與名詞性物主代詞的比較等等;二是對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的相關的語法現象和結構規則的比較。

比較的語法教學可以在學過可比較的一種語法現象之後,學習另一種語法現象之時,就兩種語法現象進行比較,如學過形容詞性物主代詞之後,在學習名詞性物主代詞之時,就已經學過的形容詞性物主代詞與名詞性物主代詞進行比較,來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名詞性物主代詞。

比較的語法教學也可以用在語法總結復習之時,比如學習了五種動詞基本時態之後,就五種時態在用法、語義、語用等方面的區別進行比較,以幫助學生鞏固掌握。復習時,比較方法的語法教學應該是在足夠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語言的比較,而不是單純的語法概念、術語的比較。

4、集中的語法教學

與集中的詞彙教學方法一樣,集中的語法教學是將學生應該在一個學期或整個中小學階段學習的英語語法知識集中在一個星期或兩三個星期之內進行教學,採用的是演繹法,力圖通過語法概念的教授和例句的說明,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掌握英語基礎語法知識。

這種語法教學方法需要學生具有比較強烈的語法學習興趣和比較頑強的語法學習毅力,同時需要學生具有比較強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種語法教學方法在期末復習和畢業復習時應該對學生有一定幫助,但在學生學習開始時使用可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焦慮感,嚴重的可能導致學生形成英語學習的心理障礙。

這種方法將語法知識學習與課文學習長時間分開,如果將一學期的語法知識在學期開始時集中教學,那麼本學期最後一個單元才會學到的語法知識就可能出現語法知識學習與課文學習分離一個學期之長,這可能影響學生准確掌握語法知識的運用。這種方法同時將語法知識和語法知識的運用長時間分開,不利於學生學習掌握運用語法知識的真實語境及其真實的語用功能。

語法集中教學能有效幫助學生比較系統地學習語法知識,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對容易混淆的語法知識進行比較,如能合理使用,是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但如果使用不當,則可以反而增加教學難度,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影響學生形成獲得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時,在運用集中方法時,如何集中,集中哪些語法知識,語法知識的集中講授與語法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怎樣有機合理地結合起來,都是應該思考的問題。盲目集中可能不利於老師們所任教班級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5、圖畫方式的語法教學

很多老師運用圖畫進行英語語法知識教學,因為圖畫形象直觀,能讓學生很容易地掌握教學內容,經常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不過圖畫只能用於一部分英語語法知識的教學,比如方位介詞、副詞的教學,時態的教學等。

6、表格方式的語法教學

表格能夠很明確地對語法知識進行比較和歸類,因此經常出現在語法知識教學中,甚至有的語法書都是有表格形式編寫的。

由於表格強調內容的一致性,因此表格只能列舉英語語法知識的基本內容,對於比較特別的不一致的內容往往列舉有些困難,同時語法知識的運用比較難以列舉。

7、計算機動畫方式的語法教學

計算機動畫用於英語語法教學還不普遍,在一些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中經常使用計算機動畫進行語法教學。計算機動畫具有很強的動感,而且動畫本身也很受學生歡迎,同時動畫能夠很明確地表現動作,並配有講解,因此這種形式很有生命力。

隨著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的廣泛開展,計算機動畫形式的語法教學也會被廣泛使用。

由於目前的大多數計算機教學軟體不是網路化的,致使計算機動畫的語法教學還難以在學生之間進行教學對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計算機動畫的教學效果的發揮。

8、交際教學中的語法教學方法

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教學原則,語法知識都是必須要講授給學生的,只是講授的方法不同而已。現在的新教材都強調對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的培養,對語法採取了暗線的教授方式,這對於每周只有在幾節英語課上才能進入英語環境的中國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其實,必要的語法知識講解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怎樣在語法教授中貫徹能力教育原則。

我們在語法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A、在語法知識講解中,要講語法知識的語用目的和語境要求?

其實英語語法並不是僵死的知識,而是有著自身的語用目的和語境要求的。我們在講解語法時,只要抓住語用目的和語境要求去講,就使學生擺脫了僵死的知識,而得到能力的啟發。如,我們在將動詞過去進行時態時,要向學生講授這種時態是

用來描述和說明過去某個時間正在發生的動作行為的,比如向正在偵察昨晚搶劫案的警察講述昨天晚上六點你在做什麼,向你的朋友表示道歉因為他前天來你家時你不在家而在球場踢足球等等,告訴學生在這類語境下為了這類語用目的,我們必須

使用過去進行時態。這種方法使學生不僅掌握過去進行時的構成方法,而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在什麼語用目的和語境下使用過去進行時態,這才是學習語法的真正目的。

B、在舉例時,要給出語義真實、語境真實、語用真實的例句?

在講解語法知識時,我們肯定得舉出一些例句來說明這些語法知識。此時,我們的例句一定要有明確合理的語用目的,例句的語境語義要盡可能完整合理,例句的英語語言要盡可能的規范地道,要盡量避免造一些不真實的例句,要盡可能從英語原著中選取例句,同時要注意,對中國人編寫的英漢詞典、慣用法詞典、語法書、七十年代以前的英美原文詞典、工具書、語法書,不能全信,只能參考。老師們可以參考近幾年國內從英美引進版權出版的幾種英語原文詞典、工具書、語法書,特別是95年版的LongmanDictionary、R.Quirk等編寫的《英語語法大全》以及一些原版的英語教材等。

C、在語法練習中,應該減少機械訓練,加強語用訓練,練習中的英語要盡可能規范地道在講授語法知識之後,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們當然要給學生必要的訓練機會。這時,我們要堅決拋棄傳統的機械訓練方法,而給學生提供明確的語用目的和語境語義要求,不僅要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法表達方法,更要學生掌握在怎樣的語境為了怎樣的語用目的表達怎樣的語義時,使用所學的語法知識。

學生在剛剛掌握語法知識之後進行的語法專題練習對學生真正掌握和理解這些語法知識非常關鍵,因此,我們一定要用規范地道的英語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從而真正掌握如何運用這些語法知識。若是練習的英語不夠規范地道,就極有可能使學生形成不規范的甚至錯誤的語法運用方式。

9.語法教學應避免的一些主要問題

A、概念過多,強調分析,忽視語用?

有些老師習慣從語法概念講授語法知識,好象離開概念就不能進行語法教學,以至在語法教學中把大量的語法概念引人課堂,使學生感到語法全部是概念,語法學習就是概念學習。結果往往是學生掌握了很多語法概念,卻依然沒有掌握語法知識,或者一看到句子,就要去用語法概念進行對號入座。

有些老師在語法教學中過於強調語法分析,要求學生學會對英語語言進行全面的語法分析,每個句子都要去劃分句子成分。而且這種做法往往與語法概念過多相聯系,要求學生運用各種語法概念去分析英語語言。

這些老師在語法教學中忽視語用教學,不從語言的運用上去講解語法知識,不從運用能力去要求和培養學生,結果往往是學生學到了很多概念,學會了語法分析,卻就是沒有學會如何運用語法知識。這樣的語法教學,筆者認為是失敗的,是不符合語法教學的目的的。

B、例句缺乏必要的語境

有些老師在語法教學中使用的語句往往缺乏必要的語境,使這些句子不能真實地表達某一語義,而為了講解語法知識,老師們又往往賦之以某一語義,結果學生以為這個例句是具有某一語義的,但在真實語境閱讀時,卻不能將自己在語法學習中獲得的這一語義與真實語境建立有機聯系,或者在真實表達時使用這一語句表達自己在語法學習中獲得的這一語義,卻導致表達接受者不能理解或不能准確理解其真實語義,因為這一語句在此時的真實語境下不能表達學生想要表達的語義。

有些老師在語法教學中使用一些能夠充分說明某一語法概念或能夠用於某一語法分析的例句,而這些例句卻往往是為了這樣的語法教學而專門編寫的,這些例句通常不能用於真實的語境進行真實的語用功能表達。

語法教學是以知識為主的教學,我們一旦將知識與能力割裂,就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C、分割過細,忽視語義整體

在語法教學中,有的老師為了講授語法知識,經常將語義整體按照語法進行分割,而不從語義整體去講授,結果導致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林,弄懂了語法結構,卻沒有弄懂語義。

十二.書面表達教學方法

1、擴展的寫的教學

擴展的寫的教學是從學生已經掌握的詞、句子開始,教學生將句子逐漸擴展,逐漸培養學生形成篇章的寫的能力。擴展的方法是寫的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普遍比較有效的方法。擴展可分為控制性擴展和非控制性擴展兩種。控制性擴展要求學生根據所給的詞彙、語句、內容,或者規定的形式、目的等進行擴展,形成控制性篇章。非控制性擴展則是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能力和寫作意願進行擴展。

擴展的寫的教學可以從起始年級開始進行。

2、分類的寫的教學

分類的寫的教學通常是將寫的形式分為看圖寫作、根據所給材料寫作、書信寫作、日記寫作等類別,然後按照不同類別進行寫作教學。

分類的寫的教學通常會對不同類別的篇章形式進行要求。

分類的寫的教學與擴展的寫的教學可以相互交叉運用。

分類的寫作訓練也是體裁教學法的重要成果。

3、由口頭作文到書面作文的寫的教學

這種教學方法通常先由同學們集體進行初步的重點的口頭作文,然後要求同學們根據口頭作文進行書面寫作,書面寫作通常是口頭作文的完善和補充。

這種方法有利於發揮基礎較好的同學對全班同學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在小學起始年級的漢語作文教學中廣泛使用。

十三.文化的教學方法

跨文化教育是英語課程的本質規定之一,《新標准英語》比較全面地體現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對於文化內容的教學,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顯性的文化教學

對於顯性的文化教學內容,我們應該非常顯性地進行教學,讓學生觀察分析,在學生有一定英語語言能力之後,要鼓勵學生討論。

在顯性的文化教學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學生觀察分析中的文化情感體驗,要鼓勵學生理解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寬容那些在中國文化看來可以不合理的外來文化的現象,千萬要避免形成文化歧視的觀念。

同時最為重要的是,既要鼓勵學生形成開放的文化心態,有不能形成妄自菲薄、或者妄自尊大這兩種截然相反但有都不合理的文化心態。

2.隱性的文化教學

以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的語篇為課文進行英語教學,在教學中只進行語言教學,不進行直接的顯性的文化教學,這就是隱性的文化教學,因為學生通過理解語篇,實際上已經理解了文化。

隱性的文化教學中,教師應密切觀察學生所獲得的文化感受,若出現跨文化的誤解、歧視等文化心態,就應及時進行顯性的文化教學。

3.專題的文化教學

專題實踐活動(Thematic Project)是文化教學的有效整合機制,能將英語教學、歷史、地理、科學,甚至語文,各個學科有效地整合起來,進行專題的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的教學活動。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一直倡導組織國際性的這種專題實踐活動,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組織。如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就可以組織Olympics:From Athens to Bei jing等,這涉及很多學科的知識,更主要的是,這類活動能整合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

E. 小學英語課堂知識如何拓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2011年版)》指出:「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要盡可能接近現實生活中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目標語言項目的真實意義和用法。在教學新版英語六年級上冊lesson8課時,筆者安排學生在交流自己日常生活的基礎上,進而交流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父母是孩子最熟悉的人,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一方面提高學生用英語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體現「用中學」的原則,同時孩子們也深深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在教學新版英語六年級下冊lesson25 Save our planet一課,可設計這樣一個拓展活動。「Savu our planet ,What should we do?」以小組為單位用「We should …」。「We shouldn』t…」。制定環保小標語,不僅訓練本課的內容,還能綜合學過的知識:如「We should love animals」。「We shouldn』t pick the flowers」。「We mustn』t spit on the ground」。這一活動其實也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使學生明辨是非,立志做一個有社會公德的人。同時也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和學習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教學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學生只有在語境中、在活動中才能真正地學習語言和感受語言。只有將語言融入生活才能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實踐表明,學生對源於自己生活的活動特別感興趣,並有強烈的參與慾望。如在教學新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五單元結束時,可設計以「購物」為話題的活動,也可以結合不同的天氣,選擇不同的衣服。這樣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學生不陌生,而且能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不僅能復習本單元服裝類單詞,還能復習一單元關於天氣的單詞。與此同時:Can I help you?Please show me that?Can I rty it(them) on?這兩個句型在交流中也能得到自如運用,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會或多或少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活動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能力水平,更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拓展是一項智慧的創舉,有效的拓展能體現教師精心的設計,能吸引學生積極的參與,有效拓展作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自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策略,它更能使英語課堂錦上添花。

F. 如何讓小學英語教學目標明確而恰當

張金秀(北京教育學院外語系,副教授)
一、教學目標的定義及在教學設計中的作用
從教學目標的層次來看,教學目標可分為宏觀(即學校教育目標)、中觀(課程目標)及微觀(單元或課時目標)三個層次。對廣大教師而言,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微觀教學目標,即單元和課時教學目標的確定和表述。從國際教育研究領域來看 , 教學目標可分為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三類。我國在教學目標研究和實踐方面深受美國著名課程學者泰勒和加涅的目標模式影響, 歷來以行為目標為主。在行為目標體系下,微觀教學目標被定義為「教學目標是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後達到的程度,是預期的教學成果,是組織、設計、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說,設計者開始任何教學,設計以前必須能回答的問題是「經過教學之後學習者將能做哪些他們以前不會做的事 ?」或者「教學之後學習者將會有何變化?」。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的作用是導學,即確定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原有學習基礎,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導教,確定教師的教學步驟、環節及教學活動,減少教學的隨意性;以及導評價,即目標為評價提供標准和依據。
二、實踐中教學目標表述和制定方面出現的可喜變化
(一)目標主體由教師轉為學生
傳統的英語教學目標表述往往是諸如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following new words…」,或者是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 這樣一些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的語句,在新課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教學目標的表述主體轉變為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描述,如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can/will be able to do …」這樣的轉變體現了教師教學中心的轉移,即從關注自己的教的效果轉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後面的教學過程設計和評價設計提供了方向和依據。
(二)目標維度由雙基轉為多維
傳統的英語教學目標重視雙基,目標確定和表述只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尤其重視語言知識目標中的詞彙和語法目標,結果導致學生機械記憶大量詞彙和語法規則,卻無法再真實情境下運用。進入新課程以來,三維目標框架或英語學科餅圖目標框架進入英語教師的視野,使得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師生互動更有意義,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到重視和發展。
(三)行為動詞由抽象轉為具體
傳統的英語教學目標表述常常使用「掌握」、「了解」這些籠統而抽象的動詞,使教師很難檢測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在新課程目標體系的影響下,教師們開始用具體、可檢測、多層次的行為動詞來表述目標,如「學生能夠聽讀、認讀、說出以下詞彙」,「學生能夠運用下列句型描述他人的外貌特徵和性格特點」等。在這些具體的行為動詞的指引下,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和監控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以及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上三個方面是實施新課程以來英語教學目標方面呈現的可喜變化。這些變化在幫助教師落實新課程理念,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發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就教學目標問題也存在著一些困惑,急需課程專家和教師培訓者的重視和指導。
二、教學目標在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分析解決
(一)教師們的教學目標意識亟待增強
教師的教學目標意識是指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視程度。教學目標起著導學、導教、導評價的作用(孫鳴,2004 ),因此教師在課前做教學設計時,首先應該考慮確定教學目標。同時在課堂上實施教學設計的整個過程中,也應該不斷根據學生的現場生成診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並根據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究其根本,這種意識背後的理念其實是希望教師們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要重點考慮「教什麼」、以及「教得怎樣」,學生「學什麼」、以及「學得怎樣」的問題,對教師把握教材和學情的能力、課堂駕控能力等的提升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教師們在課前做教學設計時往往直接根據教材內容進入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最後才來設計教學目標;同時在課堂實施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們更加關心的也是如何按計劃實施自己預設的各個教學環節和活動,所以不管學生學得怎樣,都要按照教學進度進行。如果我們對這種現象背後折射出來的教師意識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秉承的理念是重點考慮「怎樣教」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師們往往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直接等同於教學目標,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意識。
從教學設計的操作序列出發,即學生需求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案的確定和學習效果評價方案的確定(張金秀,2008 ),「教什麼」是比「怎樣教」更加上位的概念。只有確定了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才能保證教學過程是為目標服務,才能保證高效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們首先需要增強教學目標意識。
(二)三維還是五維——目標的維度框架應該體現學科特色
國家關於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基礎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了三維目標的概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英語學科課程專家根據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特點,將三維目標細化為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項,以餅圖形式呈現在《英語課程標准》中(教育部,2001)。兩種目標體系的並存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困惑,在設計目標時是依據三維還是依據五個板塊?教師們往往聽從學校或教參的意見。於是各學校依據自己的理解為教師們規定了教學目標的表述維度,結果各不相同,有的學校要求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有的學校要求從知識、能力、情感 / 德育三個維度設計,有的學校則更為簡單地要求英語教師從知識、能力、其他(對「其他」學校的解釋是有就寫,沒有就不寫)來設計教學目標。在這些紛繁多樣的教學目標維度框架面前,教師們很難判斷,失去了深入分析和把握目標的動力和方向,索性人雲亦雲,學校讓怎麼寫就怎麼寫。僵硬、死板的教學目標失去了對教學的指導性,目標與過程分離,如有教師對北師大五年級上冊 Unit4 Mocky's birthday 所確定和表述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能夠藉助圖片讀懂故事,分角色朗讀故事。
2. 能夠正確聽出、說出、理解並認讀故事中相關詞彙、句型、月份(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季節( spring, autumn ),以及詢問及回答生日的表達法。
3. 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故事中搜索有用信息,根據圖片和主要詞彙的提示對故事進行簡單復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謎語、師生對話、回答問題、圖片排序、填寫信息卡、true or false 、圖文匹配、帶旁白的表演故事等活動,從整體至部分理解、學習故事。在此過程中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故事學習的快樂,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通過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友誼帶來的快樂,引導學生要關愛朋友和家人。
從這個教學目標來看,簡單套用三維框架並不適合英語學科,因為其中的過程方法目標 常常會被 老師們理解為教學過程,同時該框架遺漏了英語學科重要的學習策略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最後落實的還是只有知識和技能目標。
改進策略:
要遵循學科特點,統一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表述的維度框架,即按照英語課程標准要求的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個方面進行確定和表述。這與三維目標框架並不矛盾,筆者認為,英語學科教學目標的五個板塊並不是五維目標,而是根據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學科特色對三維目標的細化,如將過程方法目標細化為學習策略目標,將文化意識從知識技能目標中分化出來凸顯和強調,為教師教學目標設計提供了更為具體和符合學科特色的操作框架。當然,由於小學英語教學內容較為簡單,並不要求每節課同時具備這五個方面的目標價值,但教師還是要根據這一框架盡可能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教學目標價值,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和高效。根據這一框架,筆者為上述北師大五年級上冊 Unit4 Mocky's birthday 第一課時的教學 案例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語言技能目標:學生能夠聽懂關於生日話題的小故事,並能夠分角色表演故事;
語言知識目標:學生能夠初步綜合運用關於季節、月份的詞彙( spring, autumn, summer, winter, January, February, March ,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以及詢問和回答生日日期和年齡的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 …How old are you? I'm … years old) 進行相互交流。
學習策略目標:學生能夠學會利用網狀圖記憶關於季節和月份的詞彙。
文化意識目標:學生能夠知道在西方文化中生日禮物要當時打開看並致謝。
情感態度目標:學生能夠了解其他同學的生日日期,並在其生日到來時給予英文祝福。
從上述目標表述來看,小學英語教學中最核心的目標還是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目標,其他三項目標是輔助性目標,但它們對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提供了更為豐富和人文的情境和背景,在課堂教學中也十分重要。
三、小學英語教學目標的確定應遵循的依據問題
框架確定後,教師們面臨的問題便是對教學目標中內容的准確把握和合理確定。下面筆者將結合英語課程標准和案例,提出幾條教學目標的確定依據,以幫助教師們進一步明確思路。
(一)要以單元為長度分析教材,確定基於單元的課時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
小學英語教材都是以單元為主線設計的,基於對小學生認知特點的考慮,單元中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往往較為簡單,如一個小故事,一段小對話,或甚至幾個單詞。但教材編寫者是在單元整體設計的基礎上編寫這些教學內容的,意圖在整體把握下強調單個課時的不同重點。然而教師們在分析教材時,往往只關注單個課時的教學內容,並圍繞單個課時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孤立地進行教學,認為單個課時教學目標的簡單疊加就是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這樣的目標定位會導致教學情境單一,師生的教學枯燥乏味。如筆者聽過的下面一節課。
這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下 Unit 10 What color is it? 中第二課時的詞彙課。教師在課堂上利用顏色卡片和物品卡片組織學生以各種形式操練 red, blue 等 16 個顏色詞,以及 What color is it? It ' s … 的單個句型。在課後與教師交流時,教師說自己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確定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生能夠說出 16 個顏色詞,以及能夠運用 What color is it? It ' s … 句型問答關於顏色的語句。但筆者翻閱教材,發現本單元出現的句型還有 What are they? They are … 以及 How many … are there? There are … 的句型,以及諸如 butterfly ,bear 等的動物單詞。筆者於是問任課教師,為什麼不同時操練一下這些句型和單詞呢?教師說這些句型和單詞上節課就學過了。於是筆者又找了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各兩名學生做了簡單的問答,結果只有優等生能夠聽懂問句並進行回答,其中「they」和「there are」還用得不熟,而中等生和學困生都需要筆者將問句翻譯成中文。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生「學過了」一定不意味著學生就「學會了」。也就是說教學目標不是靠單節課就能夠實現的,而應該是在單元內、甚至學期和學年內不斷滾動和復現,螺旋上升從而形成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要「用 70% 的舊知滾動 30% 的新知」(李靜純,2001 )。根據這一原則,教師在考慮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時,要做單元整體分析,同時考慮新舊教學目標的聯系,盡可能復現舊的教學目標,同時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而不是僅僅圍繞本課時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二)要基於學生已有水平確定恰當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
教學目標的主體是學生,首先要體現的是學生學習前後知識與技能的變化。因此,除教材之外,學情是教師確定教學目標的另一個重要依據。要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對照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把握學生在這方面的已有水平,然後根據學情調整教材教學目標,制定合理恰當的教學目標,實現外語教學上的「 i+1 」原則。
在這方面,理想的狀況是教材上的教學目標切合學生的已有水平,教師只需對教材目標稍作調整就可以進行教學了。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由於各地區小學英語開設狀況各異,有三年級起點,也有一年級起點的,導致教材的難易程度不一。如有的學校從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而中高年級使用的教材是三年級起點的教材,導致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明顯低於學生的已有水平。再加上現階段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的重視,普遍給孩子報社會上的英語輔導班,也導致孩子們的水平高於教材上的教學目標水平。如下面這個教學案例(岳蔚,2005 ):
在教PEP教材( Book 2, Unit 4 )中關於動物那一課時,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聽、說、認、讀單詞 dog, monkey, ck, panda, cat, rabbit, pig ;學生能夠聽懂會做 Act like a dog/monkey … , 同時鞏固所學單詞。整節課的教學氣氛熱烈,笑聲不斷,師生互動頻繁,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課後調研中,一組數據引起了聽課者的注意,全班 54 位同學中,對新授內容課前就已經掌握的有 47 人,課後掌握的有 52 人。也就是說,一節 40 分鍾的課,只實現了 5 位同學的語言進步和發展,大部分同學只是將已會的知識技能又溫習了一遍,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類似這樣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在教育基礎較好、教育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還是較為常見的。比如筆者最近參加過的某區評優課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夠,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普遍低於學生的發展需求。
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前通過對三至四名不同層次的學生以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本課內容已有的知識技能水平,並根據其水平拓展或降低教材教學目標。如上述案例中,基於學生的已有水平,語言知識目標還可以增加 toy 這個詞,以及兩到三個動物詞彙,如 bear, turtle 等,語言技能目標還可以再拓展為用 This is a ... .It's yellow/red.等句式描述動物玩具。
(三)要結合語料將宏觀和具體的情感態度目標相結合,並在教學中顯性或隱性滲透。
情感態度目標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英語課程標准對二級情感態度目標描述是
1 )有興趣聽英語、說英語、背歌謠、唱歌曲、講故事、做游戲等;
2 )樂於模仿,敢於開口,積極參與,主動請教。從該表述來看,學生個體的興趣培養和自信心建立是小學階段英語教學十分重要的宏觀的學科教學目標。同時,課堂教學還承載著重要的育人功能,即對孩子價值觀的培養,而這方面最好的方式是結合語料確定適切的德育目標,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自然滲透。
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情感態度目標的確定和達成上出現了三種誤區,需要糾正。一是教師普遍通過趣味性活動和多元評價關注學生集體的情感態度,但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個體情感態度的關注。如筆者在一次聽課中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不斷地隨機叫學生回答問題或讀單詞語句。當叫到一個小女孩回答問題時,小女孩的濃重鼻音明顯說明她感冒了,但教師並未理會。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該女孩又被叫到兩次,而每次教師只關心她是否回答出問題了,對她感冒這一事實始終視而不見。顯然該教師忽略和失去了師生交往中重要的情感交流契機,若教師能夠在第一次叫小女孩回答問題時就關注到她的感冒,到她身邊問兩句「 Did you catch a cold? 」這樣的話,一定會增強小女孩對學校、教師、學習的積極態度。因此,建議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孩子個體的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目標方面的第二個問題是情感態度目標與語料話題脫節,無法自然滲透。如筆者聽過的一節課中,人教社新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 Unit 4 We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Lesson 24 一課中,教師設定的情感態度目標是通過地球關燈一小時的活動和本課以水瓶卡片為評價的方式,培養學生節約能源,保護地球的意識。而這篇課文是一篇關於詢問和回答假期去哪裡旅遊的對話,與節約能源、保護地球毫無關系。牽強附會的情感目標對學生來說只是說教,達不到效果。在分析了語料內容後,筆者與授課教師將這節課的情感態度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感受不同國家的旅遊特色,有通過旅遊了解世界的願望」。
情感態度目標方面的第三個問題是目標達成方式。隨著人們對德育目標的重視,教師們普遍拿出課上最後五分鍾時間進行情感升華,讓學生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如上述案例中,教師用了最後 5 分鍾時間和學生討論世界關燈一小時的活動,並組織學生唱了一首題為「我們的世界」的英文歌曲。在課後訪談中,教師提到這個活動的目的就在於達成「學生能夠提高環保意識」的情感態度目標。這樣的目標定位前文已分析了其不合理處,並作了修改,這里要反思的是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方式。情感態度目標作為外語課上的隱性目標,其達成方式可以是顯性的,即組織學生討論某一種情感態度,但這種單純為情感態度目標服務的活動不應該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活動,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更多是依靠隱性的方式來滲透實現的,即教師要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自始至終地結合語料自然滲透情感態度,讓學生多通過體驗、換位思考等方式感受某種情感態度,提升學生在這種情感態度方面的感悟。如在上述案例中,確定了「學生能夠感受不同國家的旅遊特色,有通過旅遊了解世界的願望」的情感態度目標後,教師首先可以在導入環節詢問學生的旅遊經歷:Where did you go last winter vacation? How did you feel? 引發學生對自己美好旅遊經歷的回憶。其次在輸出環節,可以結合語料提出任務: They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How about you? May Day holiday is coming. Make a travel plan with your partner. You can go to any countries you like. 讓學生在做旅遊計劃的過程中去想像、憧憬,自然會激發其通過旅遊了解世界的願望。
(四)要盡可能挖掘教材文本語料中有的隱性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目標,並將其顯性化。
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文本語料並不一定同時具備五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價值,但教師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學中的學習策略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學習策略能夠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有利於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個性化學習(程曉堂,2003 )。同時,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教育部,2002 )。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挖掘教材文本語料中有的隱性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目標,並將其顯性化。
如人教社新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 Unit 3 My father is a teacher 單元中第 17 課,教材設定的新授單詞有 fireman, policeman, policewoman 三個詞,從學習策略目標價值分析,這三個詞都是合成詞,教師可將本節課的學習策略目標設定為對合成詞構成法的初步感知,培養學生今後遇到類似詞形時根據構詞法進行猜測的意識和能力。但筆者在聽課中發現從三維目標角度設計教學目標的教師只將這三個詞作為新詞進行孤立的處理,並未給學生提供獲得學習策略的契機。
教師缺乏學習策略的意識,其中一個原因是教師自身沒有受過相應的學習策略訓練,缺乏學習策略知識,因此也就缺乏對學生學習策略指導的能力。建議教師培訓和教研活動中要將強對教師這方面知識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並不是每節課都能夠有文化意識目標,但文化意識特色突出的課文,完全可以進行文化意識目標的設計。如北師大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 Unit 9 Day and night 單元第四課時 A happy day 的教學中,教學內容是一篇關於 Ken 和 Ann 的周末生活的小短文。根據這個語料,可以將文化意識目標設定為了解中西方兒童周末生活的異同,開拓孩子們的視野。
綜上所述,教師一定要在理解教學目標內涵和重要性的基礎上,研究教材和學生,制定合理、適切的課堂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四、教學目標的表述
(一) ABCD 原則
A 對象( audience ) ---- 寫明教學對象
B 行為( behavior ) ---- 通過學習後,學習者應能做什麼
C 條件( condition ) ---- 上述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
D 程度( degree ) ---- 規定上述行為是否合格的標准和程度
範例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U1 ,L3
通過對話學習,學生能聽懂關於職業的簡單語料,並能簡單詢問和回答關於職業的簡單問題。
(二) SMART 原則
• Specific
• Measurable
• Achievable
• Realistic
• Timing
(三)動詞多樣化原則
知識目標:
說出、拼寫、讀准、認識、了解、熟悉、學會使用、運用、理解和領悟、表達、掌握
技能目標:
講述、朗讀、復述、背誦、描述、獲取、寫出、聽懂、表演、演唱、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喜歡、樂於、有 …… 的願望、尊重、愛護、珍惜、養成、敢於、辨別、欣賞
(四)供參考的教學目標表述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Unit 4 ,L1
Main task: 學生能夠根據圖片帶感情地朗讀或表演故事。
1 .學生能夠初步感知和聽懂關於物體方位的小故事;
2 .學生能夠聽懂和說出以下詞彙:in, on, under, behind, in front of, nut, squirrel ,ground;以及句型 Where is it? It's…. ;
3 .學生能夠通過圖片聯想記憶單詞;
4 .學生能夠了解 nut 包括很多乾果;
5 .學生能夠積極評價他人的幫助,並有主動幫助他人的意識。

G.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幾乎都是在課堂里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目前,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究其本身而言,對於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是起著巨大作用的。但,如果沒有經過精心的策劃,其效果可能就會與教師的設計初衷大相徑庭,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效果。綜觀許多英語課的教學,有些教師對於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並如何有效實施還存著諸多的迷惑,以至於課堂氣氛著實熱鬧,然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整堂課變成了活動的堆積,形式大於結果,教學效益低下。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是追求全人的發展,所以,英語課堂上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除了要達成顯性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之外,還應該注重隱性目標的達成,比如: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學好英語的自信心,掌握學習英語的策略方法等。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語言實踐活動,不僅要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培養和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同時還要拓展學生的視野,汲取各方面的知識,發展良好個性,提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於課堂教學活動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的概念之分。
廣義的教學活動指
在以任務為驅動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所謂活動就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要做的具體事情,也可稱為步驟。
本文中提出的教學活動指狹義概念上的教學活動,即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達成某個教學目標而採取的具有一定活動內容的教學步驟。
參考多種教育文獻,結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實際,本人以為要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教師應該關注以下幾點:
一、活動設計要有明確的指向目標
按照一般教育理論書籍較一致的提法,教學目的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這說明教師在設計任何一個教學活動時,必定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作指引,教師要明確通過這個教學活動,期望學生有什麼語言或行為上的變化,這也是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
然任何一個教學活動不可能窮盡一堂課所有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都因為其特殊性,有著其特殊的作用。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有明確的指向目標,比如,有的活動可以用來調節課堂氣氛,有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增加對單詞的理解,有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表達時更加順暢,而有的活動則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相關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等。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能比較明確地預見到活動前和活動後,學生的區別會有哪些等等,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目標指向明確,操作性強,教學效益也高。
活動案例1
教學內容:Oxford English 1BU3 Colour
教學活動:故事講述
活動時間:15分鍾左右
活動目的:通過故事<The greedy fish>給學生創設和諧有趣的學習環境, 有效落實語言知識目標:學習單詞brown, purple, white, black;復習句型What is it?/What colour is it? 學會聽或說新句型Please make me red/strong. 同時,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培養他們良好的傾聽習慣,激發並保持他們強烈持久的學習願望。
活動描述:
教師自編了一個故事『The Greedy Fish』,講述了一條貪婪的小魚和一條大魚外出遊玩,遊玩途中看見各種顏色的東西而想要變色的故事。兩條魚之間的主要對話內容如下:
The greedy fish: What is it?
The old fish: It is a banana/an orange….
The greedy fish: What colour is it?
The old fish: It is yellow/orange….
The greedy fish: I like yellow/orange…. Please make me yellow/orange….
在此故事中,教師將學生已學過的顏色詞和將要學習的顏色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讓孩子們完全沉浸在故事情境中,通過這條貪婪小魚的不停想要變換顏色的情節發展非常自然地學習了新單詞,並能聽懂或模仿學說Please make me red/blue.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不斷重復What is it?和 What colour is it?這兩個問句,這是學生曾經學過的句型,也是教師在後面的第三個活動(post-task procere)中將要用到的主要句型,在教師有意識的極富感情的不斷述說中,絕大部分的學生能在故事的後半部分,不知不覺地隨著教師重復著這兩句問句,這就為後面的活動三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colors. 「What is it?」 「What color is it? 」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活動分析:教師通過本故事的講述,既完成了對red, yellow, blue, green, pink, orange 這六個單詞的復習,又在學生喜愛的故事中慢慢地引出、落實教學四個新授單詞brown, purple, white, black。教師把復習和新授溶於一個故事中,不僅完成了語言知識目標,而且該活動也是後兩個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證。教師在設計本教學活動時,她的目的極為清晰,既要較好地達成語言知識目標,更要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並且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激發並保持學生強烈持久的學習願望。在觀課過程中,我們發現,整個班級的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新詞時興趣盎然,踴躍參與,效果良好;尤其是隨著故事情節的漸漸發展,孩子們隨著貪婪小魚的神奇經歷,不時發出「噢!」「噢!」的驚訝聲。而在故事的後半部分,部分學生輕聲和著老師一起講述故事,其投入程度可見一斑。老師的另一個活動目標「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培養他們良好的傾聽習慣,激發並保持他們強烈持久的學習願望」在不知不覺中,悄然達成,體現了教育的無痕化。

H. 小學英語教學是以語言知識為重心還是內容為重心

我認為應該以語言知識為重心,讓孩子們感受語言的魅力,培養語感

I. 小學英語語言知識應當包括哪些

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英語語音、詞彙、語法、功能、話題、文化修養幾方面.良好的言語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幾方面

閱讀全文

與小學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