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情感學生論文,關於在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有
情感是組成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表達,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通過表現情感來引起人們共鳴,音樂是是藝術的情感表現,是展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們能夠從活潑或庄嚴或凄涼的音樂中感受到情感冶煉,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一直講究情感培養。在音樂課程標准中要求在音樂教學中重視突出情感體驗,要求音樂教師不斷努力,強調培養薛恆對音樂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擁有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本文主要分析小學音樂教育情感培養措施。
一、教學中的情感因素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現代教學把學生的心理活動分為認知因素和和情感因素,人之因素包括感知以及思維等,情感因素則包括了動機、情趣等因素,在認知環節中,屬於從感知到智慧的過程,情感活動則是從感受到性格形成的過程,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互交叉和作用,溝通構成完整教學過程。在教學中認知過程是對知識的轉化、接受過程,情感過程則是起到了啟動和定向作用,在我國傳統教育體系中,觀念比較狹隘,高度重視認識因素的發展,而情感因素則被忽視掉。
二、小學音樂教學情感培養的意義
小學音樂教學中情感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情感培養有利於生化情感品質,在情感培養中,情感品質是重要內容,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比較小,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還處於構建階段,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情感培養能夠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與小學生的溝通中,採用動聽的音符更加能夠與學生開展溝通公國,教師通過向學生講授不同音調、音色等不同情感內容,讓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用,感受音樂的魅力。教師在音樂情感培養中根據學生發展特點,精心選編音樂教學,把學生引入音樂殿堂,升華學生情感品質。
小學音樂情感培養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的培養貫穿在學生的醫生,小學階段正式培養思想品德關鍵時期,也是後期思想品德發展的基礎,因此有必要培養學生情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生長期基礎音樂教學能夠被音樂精華,有利於形成高尚的情操,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小學音樂情感培養有助於提高學生道德情操,小學階段學生心理和身體都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天生好動,對所有事物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但是持久力普遍不強,若是強行採用得到修養教育,學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教學效果不佳。而音樂情感教育則是在比較平和的狀態下得到修養滲透教育,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道德修養,小學生更加喜歡這種音樂教育模式,因此小學音樂培養有利於提高學生道德情操。
三、小學音樂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開展,教育事業得到不斷發展,小學音樂課的教學質量得到很大的挺好,但是從客觀教學分析,在小學整體教學體系中,音樂課的教學價值並沒有得到體現和重視,在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明顯音樂技術化和專業化的特點,嚴重喪失審美性和藝術性,小學音樂教學陷入教學誤區,音樂課的教學僅僅是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忽視了內在意蘊的情感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普遍不高。音樂是一種情感上的意識,通怒哦聲音來表現情感,由於情感的復雜性,因此音樂藝術同樣具有復雜性特點在,愛音樂教學活動中,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經音樂作品理解為一種理性認識對象,導致審美活動就是單一的認識活動,忽視了情感教學。
四、小學音樂教育情感培養策略
1、教師善於開啟學生心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通過自己的真摯情感才能在教學中波動學生的心弦,在初識音樂教學中,需要以教師指導為主,為學生塑造美好心靈得到情感的升華。音樂的魅力在於能夠描繪出心動的旋律,無論是歌曲還是音樂都需要從情感入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能夠贏得學生的信任,在開始教學前,把目光傳達給學生,用眼睛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並通過自己的情感來召喚每一個學生的目光。
音樂教師需要更加了解學生,在班級中開展調查活動,向學生詢問要求,聯系學生和教師的關系,分析學生的需求,在音樂情感教學中,教師需要善於走進學生的心靈。音樂是情感的意識,表現方式比較特別,能夠讓無數學生經受美的感染,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善於走進新生的心靈,加深情感體驗,陶冶學生情操。
2、講述創作背景,體驗情感
音樂都有自己特定的創作背景,都代表著創作者的希望,是情感的寄託,在教學中,為保證學生能夠充滿感情地學習,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搜集音樂相關創作背景,為學生講解歌曲穿做背景和意義,保證學生能夠准確把握感情基調。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挖掘音樂形象中的情感因素,逐漸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音樂教學中,由於小學生生活經歷有限,無法理解音樂作品中的所含有的請安,也就無法充分表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如在《賣報歌》的教學中,小學生普遍生活比較幸福,對報童的生活並不理解,在學習中只能看懂歌詞表面的含義,在唱歌中
❷ 音樂論文:淺談如何激發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小學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有些教師的教學卻使學生厭惡音樂,不喜歡上音樂課!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局?這一現象,使我對「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做了以下探究。
第一部分——音樂教學現狀分析
一、對學生情況掌握不夠
小學生由於年齡小,知識欠缺,理解能力不足,對音樂有「不太熟悉」的陌生感。這種陌生感便是學生與音樂作品之間的心理距離,心理距離越大,也就越沒有興趣。難怪那些被世人公認為美妙的音樂,在某些學生聽來也是不屑一顧,「無動於衷」的。
二、教學模式單一
添鴨式的滿堂灌,單一的「問答式」、「聽說式」,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學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先舉手再發言,只有經過老師的同意才可以發言。課堂一般顯得很有秩序。學生在課堂中是「一潭死水」。
三、教學手段單一
有些教師以自己為主,以教代學。我曾經聽過一個教師的音樂課,一首歌曲要唱十遍,幾十遍,學生是聽會了,可他還沒有停的意思,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教唱,老師累得筋疲力盡,學生對這節音樂課的學習也失去了興趣。
四、教師缺乏感性,忽略學生的感受
從感性這一概念仍然有感覺和感受之分,感覺是被動的、無情的接受,而感受則是主動的,有感情的投入。在學習音樂時,不論學生有沒有興趣,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都會打開錄音機讓學生聽音樂,使學生常常處於不情願的被動階段即感覺階段。由此看出施教者從主觀上忽略了受教育者主動、有感情投入的一面,使受教育者處於被動狀態,停留感覺階段。
以上現狀,我們能看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不協調,教師主觀認識的偏頗以及實際操作中的盲目性,形成了學生與學習音樂之間的障礙,也就是學生對音樂沒有興趣的根本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尋找那條「與他們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與他們有一定聯系的事物」的紐帶——興趣,巧妙地將學生與學習音樂拉近,連接在一起,排除障礙,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感受,逐漸地喜歡音樂。
第二部分——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策略
一、對音樂興趣的理解和意義
1、興趣和音樂興趣的含義。興趣,它是指個體對某種事物或活動所表現出來肯定的情緒態度。音樂興趣是指個體對音樂或對音樂的某方面內容具有積極和肯定性的積極反應,這種反應是與個體對音樂的情感相聯系的。一般說,這種持久的興趣,有助於推動人深入鑽研和努力學習,以取得事業的成功,如缺乏這種品質,就容易風異思遷,難以長進。所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音樂的巨大動力。
2、興趣的意義。小學生的音樂興趣都具有容易激發,但也不易持久,不易穩定的心理傾向。因此,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既可能是建立音樂興趣的時期,也可能是轉移音樂興趣的時期。由於音樂興趣是小學生音樂審美活動的內在動力,教師在音樂審美教育過程中,激活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是十分重要的。
3、了解學生,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鋪墊
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對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水平、技能基礎、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等方面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如對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談話、觀察、演唱等說法,了解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感受力和表現力以及個別擅長等基本情況。根據這些實際情況來制訂自己的教學,為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作鋪墊。小學生容易接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的並富有情趣的事物。針對這個特點,在教學前要充分准備好一些直觀形象的教具,教學中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愛學、樂學。
二、培養學生音樂興趣
(一)、感受音樂,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音樂是發自人內心深處的吶喊」,通過讓學生感受音樂來了解哀心、樂心、喜心、怒心、敬心、愛心的不同的心情,以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1、情景創設,讓學生感悟音樂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反映。在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探討對「情感」這兩個字的理解,學生你一句,他一句,熱情高漲。通過由易到難的問題激發學生對的音樂的興趣,強調音樂與情感的聯系。
蘇霍姆林斯說:「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兒童年齡小,經驗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現的越明顯、越具體,對他們的思想影響就越強烈。」採用情景教學,我嘗試用「感知—理解—深化」三個階段來進行。
第一階段:感知創設畫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
第二階段:理解—深入情景,在演唱領會感情時,抓住影歌相同之處,從圖影導課,把歌曲與圖影融為一體。
第三階段:深化—再現情景、豐富想像,深化感情。
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教學,學生很快在聽二胡獨奏曲《賽馬》中學生感受到一種快樂的感覺;聽箏獨奏《戰台風》時學生說出了「緊張」;聽二胡
❸ 學生音樂論文,小學音樂教學怎樣提高學生的參性有關
一、鼓勵學生主動參與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課程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充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表現出良好的狀態和對老師進行積極主動的配合。教師可以通過創造音樂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狀態,將學生帶進設定的情境之中,使學生能充分地理解音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體驗到體驗音樂的魅力。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師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東西,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
二、創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下,教師應改變教育理念,拋棄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平等的關系與學生相處,與學生做朋友,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盡可能的幫助學生。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改變學生對老師的恐懼感,無論是課堂教學中還是私底下哦和學生相交,都要熱愛關心、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是可以信賴的對象,他們與老師直接是平等相待的。這樣學生才能對老師教授的科目產生興趣,以積極的心態投入課堂教學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去發現和創造。
三、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感
孔子曾經說過:「自樂樂人,自正正人。」其實音樂對於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是學生課餘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他學科中不願意表達自己意見的學生在小學音樂課程中能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並通過這一的表達提高了音樂修養。同時在自主參與進音樂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通過對這些音樂作品表現形式上和內容的分析,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音樂修養與音樂藝術感覺。
四、要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
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優點,多多抓住學生的優點,對學生的優點進行鼓勵和表揚,增強學生的信心。課堂教學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反應,要認真了解、仔細分析學生的意見,不要忽視學生提出的。即使學生的意見不真確也不要直接進行否定,要加以鼓勵學生用於提出意見的精神,分析學生思維中對的部分,將學生的想法引入正確的思路。尤其是對於成績不是非常優秀甚至成績非常糟糕的學生,教師更應抓住他們獲得的即使是很小的成功。這樣學生就會產生成就感和自信息,會產生想要獲得更多這種成就感的慾望,於是就有了強大的學習動力,走向取得更多次這樣的成功。
五、教師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來提高教學效率
在小學學校的教育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指定一個科學有效的課程目標指導教師的教學活動是非常好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層次指定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分為學期總目標、學科總目標、單元學習目標和教學總目標。學科總目標和學科的單元學習目標要求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的總目標,即現行的新課程標准新。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的技能與能力、方法與過程,價值觀與價值取向。教師的教學目標要明白,不僅要在音樂教學課堂上傳授學生音樂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參與度。比如說,針對某些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不教知識,只提出方法和要求,採用引導學生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通過這種方法,學生既獲得了知識的也掌握了學習方法,還培養出了對音樂這一學科的興趣。
【結語】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主動的,通過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意識,可以讓學生在自己主動的過程中探索、發現。老師教、學生學是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才是現代應有的教學方式,是科學的教學方式。教師要重視培養小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放棄照本宣科的老套模式,讓學生真正融入到音樂課堂教學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❹ 如何提升小學音樂唱歌教學的論文
唱歌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是獲得良好音樂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唱歌教學是主要的音樂教學內容之一,也是學生最易於接受和樂於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音樂課程標准》中對學生歌唱教學的要求是「激發學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帶聲,聲情並茂,重視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 一、培養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歌唱中,聲音技巧固然很重要,但對小學生來說,關鍵在於培養他們願意歌唱、喜歡歌唱、熱愛歌唱,從而促使他們「從內心歌唱」。 1、教師生動的范唱 在教學中,傳遞歌曲信息,讓學生真實的體驗與感受歌曲的美,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歌曲的就是教師。教師的范唱可以直接影響學生是否喜歡所學的歌曲。因此,教師要求學生唱好的歌,自己必須首先唱好。如果教師首先被歌曲打動,並投入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那歌聲一定會使師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產生心靈上的交流,給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使學生對歌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強烈願望。 2、學會理解、分析、處理歌曲 任何一首歌曲作品,它的特點與音樂風格都是通過音樂要素(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運用來達成的。而在唱歌教學中,學生對於歌曲理解得越深刻、越全面,就會唱得越好、越動人。教學中,教會學生在對歌曲的音樂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後,引導學生分析歌曲感情、結構、高潮,學會通過控制聲音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來表達感情。 二、進行必要的唱歌基本技能的訓練 小學生唱歌基本技能訓練不同於專業的聲樂訓練,但是無論訓練的深淺,要求的高低,都要以科學的訓練方法為依據。在我們的常規課堂教學中,既要從心理上引導學生自信有激情的歌唱,同時還要注意交給他們必要的唱歌技能。 1、要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歌唱觀念,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 引導學生用良好的歌唱姿勢歌唱。歌唱時身體無論坐或站都要自然、端正,腰要挺,眼平視,頭與頸不要前俯、後仰,不要壓迫頸部,要保證橫膈膜的自由運動。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聯合呼吸。教學中,用聞花、跳皮筋、抽泣、咳嗽、打哈欠、隔河喊人等生動形象的比喻幫助學生體會。逐步糾正學生呼吸方法上的毛病。 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小學低年級著重擴展學生的音域,到中高年級,主要採用訓練頭聲的發聲方法,使其聲音圓潤、清晰、甜美,有利於音樂的表現和增加學生歌唱的興趣。 教會學生清晰的咬字、吐字。歌唱是音樂與語言結合的藝術,准確清晰地表達詞意,依靠正確的咬字吐字,要把自然圓潤的發聲與歌詞的正確讀音融合起來。通過朗誦、教師示範、學生模仿對比等方法加以引導。使學生做到「咬清字頭聲母,引長字腹,收住字尾」,逐步達到字正腔圓、情真意切。 2、及時發現並糾正錯誤的歌唱方法。 喊唱問題。主要原因是學生想表現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發聲方法不正確。使他們明白優美的歌聲是發自內心的聲音,是根據歌曲的情感與需要用適當的音量、真摯的情感引出內心的表現。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調整好呼吸,口腔自然打開,下齶放鬆,要教給他們控制、調整音量的方法,隨時發現,及時糾正。在聲音訓練與規范的過程中結合實際,採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克服,同時應教會學生自我調劑的方法。 三、採用多種形式發展學生的歌唱表現能力 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獨特的風格特點,每一種表現形式都能帶給人不同的藝術享受。教學中老師要教會學生結合歌曲的特點,使每一首歌曲的學習與表現都成為學生難以忘懷的一個記憶,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參與表現的願望,發展學生的歌唱表現能力。 1、豐富歌曲的演唱形式 如:對唱、輪唱、領唱與齊唱、合唱等。這樣既可以使歌曲演唱形式多樣化,又可以強化並延展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 2、組建班級合唱隊 合唱可以使每一個個體都能參與表現歌曲,合唱是一種集體互助、協作表演的音樂表現形式。當每一個人處於各自的聲部之中,他就會得到同伴的引領和吸引,對於有缺點的同學來說,在練習與表現的過程中,可以逐漸的被熏陶得以進步直至改掉自身存在的弊病。 四、變 四、充分的利用課堂評價。任何的評價都不是隨意的,從課改之前的吝嗇贊美到課改之後到處泛濫的「你真棒!」教師們對課堂評價產生了許多誤區,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也發現課堂的評價體系也越來越完善了,教師對如何使用好課堂評價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但其中都遵循著幾點原則: 1、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進行評價,根據學生的心理成長進行評價。如低年級的學生的自律性不太好,上課時容易做小動作,這時我們可以通過獎勵其他表現好的同學來引導表現不好的同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高年級的學生雖然他們處於青春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但他們同樣希望得到好的評價,善意的批評、用心的引導他們是能感受到的。 2、課堂評價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准確的學到知識,更好的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所以評價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怪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創新成果。 3、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課堂評價有教師評價、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而在以往的課堂中運用最多的是教師評價,壓抑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體現,所以在還課堂給學生的同時也應該還評價權給學生,他們更了解課堂評價與學生之間的重要關系。通過在課堂上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更積極的投入課堂,參與課堂,更好的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也根據這次網培學習的音樂評價方式,讓我感受到了有效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又多麼重要,而音樂課堂教學的評價應從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層次化;教學內容的精選化、整合化;教學過程的靈活化、最優化;教學氛圍的民主化、和諧化;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激勵化等方面考慮,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實施有效地教學方法,來提高小學唱歌教學的課堂實效性。 五、聲期及嗓音保護 第一、教師、家長要重視。學生說話歌唱很容易音量過大,處於稚嫩階段的發聲器官極易受損。除了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嗓音外,還要教育孩子們不要大喊大叫。第二,要教會孩子們利用科學的發聲方法說話、歌唱。第三,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要學習變聲期常識,學會自己判斷,自我調整,自我保護。第四,提倡學生在一般情況下應該用中等或較輕的音量說話與歌唱,但是適當的時候,教師還是應該指導學生用較強的音量來演唱,以使學生的發聲器官得到合理的鍛煉與發展。 變聲期問題。小學生五年級就有人開始變聲。歌唱時應當慎重,一般要注意輕聲唱,適當降低音高,選擇好聽、上口、短小的歌曲,唱歌時間宜短。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在這個時期要給學生講解變聲期及嗓音保護常識,引起學生的重視 總之,在唱歌教學中我們要多進行反思與改進。教會學生歌唱方法和歌唱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歌唱技能、歌唱修養和欣賞水平。為學生將來能繼續歌唱學習打下基礎、埋下伏筆,讓他們的人生不留下遺憾!
❺ 如何培養小學音樂教學的興趣論文
小學的音樂課堂不再是過去的傳統教授式教學,而是將培養學生興趣內作為先導,在興趣的前提下恰當容的滲透問題意識,培養他們一邊練習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最後通過親身實踐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而使它們的學習熱情得到激發,以保證學生欣賞和學習能力的快速提升。而音樂學科的教學方法與其他學科是不同的,有很大差異,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就是興趣的培養
❻ 小學音樂教學論文 怎樣上好低年級段的音樂欣賞課
[摘要]"音樂欣賞課可以說是音樂教育中,設法引起兒童對音樂的愛好,並使這種愛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種力量."它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力,又能夠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及音樂直覺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音樂興趣,開闊音樂視野,豐富情感世界.正如達爾克洛茲說的:"欣賞是藝術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們可以在其中體驗人類創造音樂的共同情感."
[關鍵詞] 低段音樂欣賞 心理把握 領悟 快樂
聽過很多音樂公開課,自己也開過很多課,不謀而合地都刻意避開了音樂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欣賞;或者是對音樂欣賞這一重要的教學內容,採取了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粗粗一聽,簡單一講:"這首歌曲表達的音樂情緒是歡快的","這首樂曲是優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留在小朋友心中,是一片茫然.又由於新教材中的音樂欣賞曲,大都以管弦樂曲為主,獨唱合唱曲為輔,這對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理解是一個很大的難度,更別說去表現它的情感,延伸它的內涵.每個音樂老師心裡都有數,他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裡,並不表示他很認真的在聽,也許他的心早飛到窗外的在唱歌的小鳥上了.我教了兩年的新教材,說句實在話,他們對很多欣賞曲並不是很感興趣.作為對新教材充滿滿腔熱情地我們來說,怎樣引導學生對欣賞曲的情感內涵和音樂表現形式整體把握,去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難題!若想要讓小學生豎起小耳朵,用愉悅的心情學會聽音樂,老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鑽研教材,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看新課程下的音樂欣賞課,統籌安排欣賞曲的教學方法,做好音樂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就此針對一年的課堂教學實踐和對新課標基本理念的理解,對低段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有此以下看法:
(一)動起來.
音樂欣賞課不一定只坐在那兒聽,可以適當地讓學生動起來.學科綜合是一個讓學生動起來很有效的辦法,包括音樂與美術,音樂與文學語言,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綜合.在實施過程中,綜和應把握好以音樂為教學主線,用其它學科的內容來加強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把握好"度"讓它更有效地為音樂欣賞課服務.
1,動起你的筆.
在我給學生欣賞過一段音樂後,學生會用相應的圖示表現出來,有時書中圖示或者線條已經給出,供大家選擇;或者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對音樂的理解創造性地畫出適合音樂情感的線條,圖像,色塊等等,別人猛一看還以為是一節美術課呢,可是這種教學方式有其獨特的審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師講述給學生音樂的內涵以及情感更能激發學生對音樂本身的喜愛,也更能說明學生的內心世界對樂曲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學《杜鵑圓舞曲》時,學生初聽時用線條,點和圓圈來表示初次印象.復聽時我給他們講了挪威的森林,圓頂的尖頂的小房子歌唱的杜鵑鳥,清新的空氣……他們的好奇心一下子提了起來,他們的圖紙里多了旋律流動的波浪,他們告訴我這是聽到的在唱歌的杜鵑;多了很多斜紋,這是感覺到田野上有微風吹過;多了小房子裡面畫了小鳥,天真的認為杜鵑鳥不小心地闖進小房子里不停地轉圓圈,原來是樂曲在低吟……好美的畫,好豐富地想像.
2,說出你的話
返拿覽
❼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音樂教學論文《如何實現良好的音樂課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先生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版音樂是生活權的源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可是,在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中,許多喜歡音樂的學生卻不喜歡上音樂課。我想:在學習中能享受到樂趣,學習必然是一種快樂;當學習是一種快樂時,學習必然是一種享受。因此,我在音樂課堂上對如何實現良好的音樂課堂教學作了一些膚淺的探討。我認為,成功的秘訣是培養興趣,要實現良好的音樂課堂教學應該從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