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眼和耳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小洋同學過年時放鞭炮,不小心右耳
(1)為了使進入耳的氣壓平衡,在遇到巨大聲響時,可通過捂耳閉口或張大口,不捂耳來保護耳朵不受傷害.
(2)咽通過咽鼓管與人的中耳相通,咽部發炎,病菌可能沿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3)在眼球的結構中,虹膜的顏色實際上就是眼睛的顏色,虹膜內有色素,色素量最多的就是黑眼睛;色素量較多的就是褐色眼睛;色素量最少的,就是藍眼睛.
鞏膜是白色、堅韌、有保護作用,是眼睛的白眼球.
(4)當外界光線較強時,瞳孔是變大的;當外界光線較弱時,瞳孔是變小的.
(5)近視眼是眼睛晶狀體的前後徑過長,物象落在了視網膜的前方,青少年如果患了近視眼及時配戴凹透鏡加以糾正,才能使物象成在視網膜上.
(6)預防近視要注意好的用眼習慣:看書、看電腦時間1小時要休息一下,遠眺幾分鍾;認真做眼保健操;讀寫姿勢端正,眼與書距離33厘米;不在走路看書;不躺卧看書;不在強光下看書;不在暗處看書.
故答案為:(1)迅速張口;閉嘴並用手堵住雙耳
(2)咽鼓管
(3)虹膜;晶狀體
(4)縮小
(5)凹透鏡;視網膜
(6)看書、看電腦時間1小時要休息一下,遠眺幾分鍾;認真做眼保健操;讀寫姿勢端正,眼與書距離33厘米;不在走路看書;不躺卧看書;不在強光下看書;不在暗處看書
Ⅱ 3D列印如何列印器官 3D生物列印真人耳朵
生物3D列印有區別於傳統的3D列印技術,它是基於活性生物材料、細胞組織工程、MRI與CT技術以及3D重構技術等而進行的活體3D列印
Ⅲ 初中生物 耳朵·眼睛·花 照圖識物 圖片
有些不清楚,將就看吧
Ⅳ (16分)眼和耳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請根據所學的生物學知...
【答案】(1)凹透鏡;視網膜 (2)維生素A;胡蘿卜中含大量胡蘿卜素,在人體內變成維生素A;(3)閉口捂耳(或張大口,不捂耳)
(4)虹膜;鞏膜
(5)光線強時,瞳孔大;光線弱,瞳孔小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眼的結構由眼球壁和內容物,眼球壁由外膜、中膜和內膜組成,外摸由前方的角膜(無色透明,起保護作用)和後方的鞏膜(保護作用,又叫白眼球);中膜由前方的虹膜(有色素,又叫黑眼球)、中間的睫狀體(內含平滑肌,能夠調節晶狀體的曲度)、脈絡膜(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具有營養的作用);內膜是視網膜(有感光細胞,視覺感受器所在的部位)。內容物主要是晶狀體和玻璃體,主要對光線有折射作用。(1)近視是由於前球的前後徑過長或是晶狀體的曲度過大,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落在視網膜的前方,從而看不清物質。引起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長時間的近距離看書,使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從而看不清遠處的物體,可以通過佩戴凹透鏡來糾正。
(2)如果眼睛在白天看物體正常,傍晚時看不清東西,說明此人患了夜盲症,是由於食物中長時間的缺少維生素A導致的,可通過多吃胡蘿卜來補充,是因為胡蘿卜中含大量胡蘿卜素,在人體內變成維生素A。
(3)耳的結構中鼓膜能夠接受刺激,產生震動,保護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同時在內耳中有一個咽鼓管,與咽相通,調節鼓膜兩側壓力差。因此,遇到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口,使咽鼓管張開,使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以免震破鼓膜。為了使進入耳的氣壓平衡,在遇到巨大聲響時,可通過捂耳閉口或張大口,不捂耳來保護耳朵不受傷害。
(4)在眼球的結構中,虹膜的顏色實際上就是眼睛的顏色,虹膜內有色素;鞏膜是白色、堅韌、有保護作用,是眼睛的白眼球。因此,小剛的眼睛裡被稱為「黑眼珠」的部分是指虹膜
,稱為「白眼球」的部分是鞏膜。
(5)當外界光線較強時,瞳孔是變大的;當外界光線較弱時,瞳孔是變小的。
考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眼球和耳朵的結構,眼球是視覺器官,耳朵是聽覺器官。
Ⅳ 初中生物中耳廓怎麼讀
要想學抄好生物並不需要你投入太多的時間與精力,但下面這五個方法你不得不掌握。即:會聽課、善閱讀、抓規律、歸納運用、觀察比較。 1.會聽課 課堂上不僅要保持旺盛的精力,還要做到眼到、耳到、腦到、手到,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這樣在大腦皮...2862
Ⅵ 求生物眼睛耳朵,腎臟方面重難點題,以便期末。
其實這類型題考的還是少的 你猜初一 很好考的 都是考課本的居多。你們應該是為了會考吧。聽老師講的 認真做發的練習 一般可以到A 的
Ⅶ 七年下冊生物: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眼和視覺,耳和聽覺
必修作業模版內容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初一六個班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本節課是學習了有關人體的營養、消化、體內物質的運輸和廢物的排出等知識之後,向同學介紹的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中眼與視覺的知識,從現象到本質,層層深入,既是知識的介紹,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注意用眼衛生,關愛殘疾人的情感。
基於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准要求,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描述視覺和聽覺的形成的過程
(4)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5)說出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以及預防的措施。
能力目標:
(1)嘗試觀察瞳孔大小變化的情況並做出解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自覺保護視力,注意用眼衛生。
(2)有自覺關愛殘疾人的意識,懂得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學重點
(1) 眼球的結構和耳的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2) 視覺和聽覺形成過程。
(2)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眼球和耳的結構以及視覺和聽覺的形成的形成。
(2)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習慣,樹立愛護眼睛的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對「眼睛與視覺」這部分內容是比較感興趣的,他們不僅對結構與功能感興趣,更對與眼睛有關的疾病感興趣,尤其是與他們密切相關的「近視」,想要清楚地了解為什麼。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頭腦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啟發性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想像,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認識,不斷地培養能力。
課前准備
1.准備貓的瞳孔變化圖片、眼球結構示意圖,物理學凸透鏡成像實驗裝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倍數不同的兩個放大鏡、畫冊。
3.音叉、耳的結構模型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第一課時:
教師展示一個用的布遮蓋的塑料箱,裡面放著一個蘋果形狀的廚房用計時器。
教師:下面我們邀請三位同學來檢驗一下箱子里是什麼東西?——請第一位同學用手伸進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學用耳朵湊近聽一聽,第三位同學偷偷看上一眼。然後將你們的判斷寫在紙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隻小動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換成一朵花,要求同學聞一聞……)
用手摸的同學:是一個假的蘋果;
用耳聽的同學:是一個鬧鍾(是一塊表);
用眼看的同學:是一個蘋果形狀的計時器。
教師:這些同學分別通過那種感覺認識這個物體?
學生:觸覺、聽覺、視覺。
教師:也許在認識這個物體中我們沒有用到,但當我們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時候,我們還會用到哪些感覺?
學生:嗅覺、味覺、溫度感覺(可能需要老師舉例提示)
教師:同學們也看到了,剛才辨別計時器時,最快和最正確的同學應用了自己的視覺。視覺是我們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對我們來說就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眼睛的結構和功能。
我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眼睛的窗戶在哪裡呢?(出示貓的瞳孔變化圖)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幅圖畫的區別,想一想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學生:中午光照強,貓的瞳孔就眯成一條線;晚上光照弱,貓的瞳孔就變成圓的了。
教師:我們的眼睛有沒有類似的變化?讓我們先拉上窗簾,對著鏡子觀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後打開窗簾和燈,再次觀察一下。
學生:我們的瞳孔也在光線暗的時候變大,光線亮的時候變小。
教師:瞳孔是眼睛的窗戶,它通過調節改變自己的大小,調節進入眼球的光線的強度。光線進入眼睛後,又怎樣形成了視覺呢?(出示眼的結構示意圖)這里有一個凸出的結構,哪位同學認識它的名字?
學生:晶狀體
教師:這是晶狀體的側面圖,它的形狀和我們熟悉的放大鏡很相象。(示放大鏡)我們都玩過用放大鏡匯聚光線的游戲,現在我們請一個同學用物理學的實驗儀器再重復一下這個現象。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安裝並調整凸透鏡成像的實驗儀器。
教師:我們看到:蠟燭的光線通過凸透鏡的折射,匯聚到屏幕上呈現了清晰的影像。在我們的眼球里,也發生著同樣的現象——物體反射出的光線通過晶狀體等結構的折射,在視網膜上呈現了清晰的物象。但是,在我們的眼球中,在光線到達視網膜之前,不僅經過了晶狀體。請同學們觀察課本89頁的圖,尋找出光線在到達視網膜前經過的結構,再想一想,其他結構有形成視覺中有什麼作用?
學生:在教師幫助下總結: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
虹膜保證了光線只能從瞳孔進入眼球;鞏膜保護了眼球;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師:我們在電視上有時會看到這樣的故事情節:兩個人在爭執的過程中,其中一個人摔倒,撞傷了後腦勺,結果就失明了。這個人的眼球一點都沒有受傷,為什麼喪失了視覺呢?
學生:大腦受傷了,壓迫神經了……
教師:由此可見,僅僅在視網膜上呈現了清晰的圖像還不夠,還必須將圖像的信息通過視神經傳遞給大腦的一定區域,才能形成視覺。
預習提綱:總結同學發言,引導同學思考,調動學生情感,提高學生認識。
要求:學生自學教材P88~92,小組合作完成以下題目。比一比,哪一小組表現最出色!
[看一看]:閱讀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介紹,同桌相互觀察,了解眼球的結構和功能。完成<觀察與思考>討論題。
[填一填]
1.眼球的結構:包括 眼球壁和 內容物,其中前者有 ;後者有 。
2.視覺的形成:(圖解形式表示)
[做一做]請探究人的瞳孔大小的改變。
[議一議]
提出的價值的
問題有:1.
2.
3.
第二課時:
教師:通過提問復習視覺的形成過程。
教師:在視覺的形成過程中,折射光線能力最大的是哪個結構?
學生:晶狀體。
教師:我們都知道,晶狀體的形狀和放大鏡是一樣的,現在有兩個放大鏡,同學們檢查一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學生:一個厚,一個薄
教師:那麼,我們實驗一下哪一個放大鏡能更快地將光線匯聚起來?
學生:(實驗)厚的折光能力強。
教師:讓我們再實驗一下,用厚放大鏡匯聚什麼距離的光線成像最清晰,是遠距離的?還是近距離的?
學生:(安裝並調整凸透鏡成像裝置,將蠟燭從遠處移到近處)近距離的成像更清晰。
教師:現在換成薄的放大鏡實驗一下
學生:用薄放大鏡的時候,遠距離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師:我們的晶狀體能靈敏地自動調節厚薄。當我們看近處的物體的時候(比如看書的時候)我們的晶狀體就自動調節到比較凸起的樣子。(用成像裝置演示,將蠟燭移近,並換用厚凸透鏡)但如果晶狀體調節的負擔過重,不能恢復原狀,我們看遠處物體的時候就會看不清楚(演示:將蠟燭移動到遠端)。這就是同學們中間很常見的一種眼的折光異常現象。
學生:近視眼。
教師:這種晶狀體調節緊張引發的近視眼叫假性近視,如果這時注意保護視力,消除使晶狀體過度緊張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鬆自己,視力可以好轉和恢復到正常。但如果進一步發展到眼球前後徑過長,也就是說晶狀體和視網膜中間的距離加長(演示:將屏幕向後移動)這時無論你怎麼調節自己的晶狀體,遠處射來的光線經過折射都只能在視網膜前面成像,我們在視網膜上只能獲得模糊的影像。這就是真性近視。對於近視我們有什麼矯正的辦法嗎?
學生:戴眼鏡。
教師:戴什麼樣的眼鏡呢?哪位同學願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視鏡。
學生:中間薄,四周厚。
教師:這種鏡子正好和放大鏡相反,我們叫它「凹透鏡」。仔細觀察課本上「近視眼的補救措施示意圖」解釋凹透鏡為什麼能夠矯正近視眼?
學生:凹透鏡先使光線散開一些,再經過晶狀體的匯聚,正好落在視網膜上。
教師:近視眼當然會給我們帶來不便,哪位同學願意和我們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圍的穴位,幫助放鬆晶狀體。你會做眼保健操嗎?讓我們從中醫經絡穴位理論的角度,再來學習一遍眼保健操吧。
學生:嘗試尋找正確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教師:剛才同學們訴說了近視眼為他們帶來的不便,可是如果我們徹底喪失了視覺,我們的感覺又是怎樣?(展示一本精美的畫冊)現在我要請一位志願者蒙上眼睛。然後我將把這本精美的畫冊放在我們班裡一個同學的桌子上。大家只能用語言引導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時間才能拿到這本畫冊?
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教師:請志願者講述自己的感受,請其他同學描述自己的感受。
第三課時:
讓志願者用手勢和動作傳遞紙條上的信息,讓同學們猜測。
教師:本來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的事情,卻花費了大家這么多精力。可見,聽覺對我們的重要性。我們怎麼聽見聲音的?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聲音是怎麼產生的。(打開錄音機,要求一位同學將手放在音箱表面)
學生:當錄音機播放聲音時,音箱振動。聲音越大,振動越厲害。
教師:我們再來振動一下音叉。
學生:可以聽到「嗡嗡」的聲音。用手終止音叉的振動,聲音消失。
教師:可見,聲音來自振動。可以產生振動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們的聲帶。聲帶的振動可以振動空氣。我們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學生:將手放在口腔前,發出聲音,感受空氣的振動。
教師:展示耳的模型,請同學們觀察,什麼結構將空氣的振動傳遞到耳的深處?
學生:鼓膜
教師:空氣能振動鼓膜嗎?讓我們做個實驗:用手指將一頁書展開,向綳緊的書頁吹氣
學生:手指感受到紙張的振動,聽到低沉的聲音。
教師:我們的鼓膜比紙張薄得多,也緊得多。空氣中微小的振動就能使鼓膜振動。鼓膜裡面還有什麼結構?
學生:有聽小骨。
教師:觀察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示意圖,描述聽小骨和鼓膜、耳蝸的關系。想像一下當鼓膜振動的時候聽小骨和耳蝸會產生什麼現象?
學生:聽小骨前面緊緊連接鼓膜,後面連接耳蝸。鼓膜振動時,聽小骨和耳蝸也會振動。
教師:聲波的振動經鼓膜通過聽小骨傳遞到耳蝸,耳蝸里有對聲音敏感的聽覺細胞,和視覺細胞一樣,這些細胞受到振動後可以把聲音的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遞給大腦,最後在大腦的一定區域形成聽覺。想一想,耳的那些結構受到損傷可能引發耳聾?又有哪些行為會導致這些損傷?我們如何避免這些損傷呢?請按小組輪流回答,看哪個小組想得最全面。
學生:閱讀課本94頁回答。
小結:總結三課時的內容,列出知識網路
課堂練習:配套練習
作業安排:總結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網路文庫、鼎尖學案
自我問答:
在課程中,我也有很多遺憾的感覺:一是為學生提供的動手機會和自由探究的機會太少了。因為課時的限制,遠視、散光、白內障等學生關注的熱點沒有帶領大家討論。如果能夠讓有這些知識的同學談論一下,可以起到豐富學生經驗,將課堂知識和生活環境結合起來的作用。二是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提供的問題情境還很值得推敲。這些情境中,仍存在不能成功調動學生興趣、和學生生活環境結合不緊密的現象。
Ⅷ 七年級人教版下冊生物總復習資料
(七年級下) 下冊生物總復習資料
二、人體的營養
1、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1)蛋白質: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糖類: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也是構成細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質,單位質量釋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況下,脂肪作為備用的能源物質,貯存在體內;
維生素: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對人體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維生素A:促進人體正常的發育,增強抵抗能力,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缺乏時,皮膚粗糙,夜盲症
維生素B1: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缺乏時,神經炎,腳氣病
維生素C: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維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強抵抗力。
缺乏時,壞血病,抵抗力下降
維生素D:促進鈣、磷吸收和骨骼發育。
缺乏時,佝僂病(如雞胸、X形或O形腿等)、骨質疏鬆症
水:約占體重的60%~70%,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
無機鹽: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如:鈣、磷(構成骨骼和牙齒)、鐵(構成血紅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道: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腸 大腸 肛門
消化系統 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分泌消化液,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膽汁,參與脂肪消化
2)小腸的結構特點:
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
腸壁構造(由內向外):黏膜、黏膜下層、肌肉層、漿膜
小腸適於消化、吸收的特點:1)最長;
2)內表面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3)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種結構有利於吸收營養物質;
4)有各種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
物理性消化: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胃、腸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拌,並與消化液混合。
化學性消化:通過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種成分分解為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
唾液澱粉酶 酶(腸液、胰液)
澱粉的消化(口腔、小腸):澱粉 麥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腸液)
蛋白質的消化(胃、小腸):蛋白質 氨基酸
膽汁(肝臟) 酶(腸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腸):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4)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
消化道各段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營養)
小腸(主要的吸收場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無機鹽和維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從小腸絨毛的毛細淋巴管( 淋巴管 血液循環)吸收;
其他從小腸絨毛的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
大腸:少量水、無機鹽和一部分維生素
3、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
1)合理營養 按時進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
均衡攝入五類食物(平衡膳食寶塔)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須清洗干凈
不吃有毒的食物(餿飯菜、發芽的馬鈴薯)
買經檢疫合格的食品
保持廚房和炊具的干凈
、人類生命活動的調節
人體堆外界環境的感知
1)人的視覺和聽覺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鞏膜: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顏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眼球壁 中膜 睫狀體:虹膜稍後部,內有平滑肌,能收縮舒張,調節晶狀體的曲度
脈絡膜:佔中膜2/3的後部,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並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內膜:視網膜,內有大量感光細胞
房水
內容物 晶狀體:雙凸鏡,依靠韌帶與睫狀體相連
玻璃體
附屬結構:眼肌、眼瞼、睫毛、結膜、淚器(淚腺、淚點、鼻淚管)
(2)視覺的形成:
經折光 沿著視神經傳導
外界光線 在視網膜上成像 產生神經沖動 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3)眼的衛生保健:
近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
矯正:戴凹透鏡
遠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後方
矯正:戴凸透鏡
沙眼:由沙眼衣原體感染眼瞼內面的結膜
耳的結構和功能:
外耳 耳郭 收集、傳導聲波
外耳道
鼓膜:接受聲波,產生振動
(1)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與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內外大氣壓的平衡
聽小骨:三塊,將鼓膜的振動傳導至內耳
半規管
內耳 前庭
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
(2)聽覺的形成
沿外耳道 沿著聽小 沿著與聽覺
聲波 鼓膜 產生振動 耳蝸 產生神經沖動 聽覺中樞 骨傳導 有關的神經 (形成聽覺)
2、神經系統的組成
1)神經系統的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
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
2)神經元的結構、功能:
(1)結構 細胞體
突起 軸突:一條,長而分支少
樹突:數條,短而呈樹狀分枝
軸突 集結成束,外包上結締組織膜
髓鞘 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為神經末梢) 神經
(2)功能:感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興奮是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的)
**區別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
神經中樞: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灰質里,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調節人的某一項相應的生理活動,叫神經中樞。
3、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概念:動物(包括人)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產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反**區別於:應激性
射弧的概念: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
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書P81)
膝跳反射的過程:扣擊部位:膝蓋下位的韌帶
現象:小腿突然跳起
感受器:股四頭肌及肌腱內的感覺神經末梢
神經中樞:位於脊髓灰質中
效應器:(下肢的)股四頭肌及其內的運動神經末梢
3)反射的類型 簡單的反射
復雜的反射
激素調節
1)、人體主要內分泌腺的位置和名稱:
垂體、甲狀腺、胰島、腎上腺、性腺、胸腺
2)、激素:由內分泌的腺細胞所分泌的、對身體有特殊作用的化學物質。
3)、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調節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
4)、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
5)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的關系:人體的生命活動的調節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的調節
7、人類活動隊生物圈的影響
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人類活動改善生態環境-「三北」防護林
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 森林遭到嚴重濫伐
沙塵暴危害嚴重
大量捕殺野生動物
何時還太湖清澈秀美的原貌
環境污染: 概念:指人們在生產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對環境的影響
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類型 大氣污染 溫室效應和臭氧破壞
水污染:太湖水出現水花
固體廢棄物污染:廢舊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土壤污染:白色垃圾、工業廢渣
噪音污染
七年級下期生物復習提綱
一、基礎知識題:
1、人類祖先是森林古猿。類人猿和森林古猿過著以樹棲為主的熱帶叢林生活。
2、人類新個體的產生要經歷雌雄生殖細胞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要靠生殖系統來完成。
3、男、女主要的性器官分別是睾丸和卵巢,它們分別產生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分泌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所以它們既屬於生殖系統又屬於內分泌系統。輸送精子和卵細胞的結構分別是輸精管和輸卵管。
4、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受精)形成受精卵的部位是輸卵管,受精卵是一個細胞。胚胎和胎兒在母體的子宮內發育,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羊水中。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營養和氧氣,二氧化碳等廢物也是通過胎盤經母體排出。
5、人體最大的細胞是成熟的卵細胞。新生命的開始(人的發育)起始於受精卵。受精卵不斷進行細胞分裂,逐漸發育成胚泡,胚泡緩慢移動到子宮,最終植入子宮內膜,這是懷孕。
6、胚胎二個月(第8周)直到出生前,叫做胎兒。胚胎開始發育到成熟(形成嬰兒)大約需要40周(280天)。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分娩。
7、青春期形態發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和體重的迅速增長,另外,神經系統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生殖器官迅速發育。
8、進入青春期,男性會出現喉結突出、聲調變粗等變化,屬於第二性徵,這是由於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引起。
9、人進入青春期後,除外形的變化外,生理上,男性開始出現遺精,女生開始出現每月一次的子宮出血現象,叫做月經,與卵巢和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有關。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10、我國把計劃生育列為一項基本國策。
目的: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計劃生育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控制人口增長的關鍵是少生,提高人口素質的關鍵是優生。
11、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六類營養物質。
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是糖類、蛋白質、脂肪。它們還是組成細胞的主要物質。
12、人體所需能量主要來自糖類(澱粉)的分解,與人的生長發育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有關的物質是蛋白質。備用的能源物質是脂肪。
13、人體需要最多的營養是水,它是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60%—70%),各項生命活動的進行都離不開水。
14、構成骨骼和牙齒的無機鹽是鈣和磷,缺鈣會使人出現佝僂病和骨質疏鬆症。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無機鹽,缺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缺碘會得地方性甲狀腺腫,應多吃海帶、紫菜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兒童生長發育不良,味覺發生障礙是因為缺少含鋅的無機鹽。
15、維生素A能預防夜盲症,維生素B1能預防腳氣病和神經炎,維生素C能預防壞血病,維生素D能促進鈣和磷的吸收,預防佝僂病和骨質疏鬆症。
16、植物性食物不含維生素A,但含有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
17、食物中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等分子大、結構復雜的有機物,被分解成簡單的物質被人體吸收的過程叫做消化,主要通過消化酶的作用而進行。
18、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是小腸,它一般有5—6米長,它的內表面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19、食物在消化道內開始被消化的順序依次是澱粉、蛋白質、脂肪。開始消化的部位依次是口腔、胃、小腸。不經消化直接被吸收的營養成分是水、無機鹽、維生素。
20、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膽汁(其中不含消化酶),並儲存在膽囊中,可以經導管流入十二指腸。胰腺分泌的胰液經胰管流入十二指腸。胰液和腸液既能消化澱粉,又能消化蛋白質和脂肪。
21、肝炎病人不宜吃油膩食物的原因是膽汁分泌不足。
22、吃饅頭越嚼越甜,是因為澱粉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麥芽糖。澱粉遇碘變蘭色。
23、對澱粉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腺)是唾液(唾液腺)、胰液(胰腺)、腸液(腸腺)。對蛋白質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腺)是胃液(胃腺)、胰液(胰腺)、腸液(腸腺)。對脂肪起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腺)是膽汁(肝臟)、胰液(胰腺)、腸液(腸腺)。
24、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應分別佔30%、40%、30%。
25、「平衡膳食寶塔」中從塔基到塔頂依次是糖類、維生素、蛋白質、無機鹽、脂肪。
26、綠色食品是產自良好生態環境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食品,可分為A級和AA級兩類。前一類是指允許限量使用化學物質,後一類是指不允許使用任何有害化學物質。
27、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呼吸道有骨和軟骨作支架。人體主要的呼吸肌是肋間肌和膈肌。肋間肌收縮,胸廓前後徑擴大;膈肌收縮,胸廓上下徑增大。
28、鼻腔內有鼻毛,可阻擋灰塵細菌,鼻腔內表面的黏膜,可分泌黏液,可粘住灰塵細菌,黏膜中還分布著毛細血管,可加熱涼空氣,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29、肺內有許多肺泡,肺泡外包繞著毛細血管,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適於肺泡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氧氣由肺泡進入毛細血管的血液里需透過二層細胞。
30、食物和空氣的共同通道是咽。吃飯時說笑,會使會厭軟骨來不及遮住喉口,使食物誤入氣管,引起危險。
31、氣管和支氣管內壁上生有纖毛,向咽喉方向擺動,把灰塵、細菌和腺細胞分泌的黏液(其中有抵抗細菌和病毒的物質)一起送到咽部,經咳嗽排出體外,這就是痰。痰形成的部位在氣管和支氣管。
33、呼吸道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還能對吸入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人一分鍾呼吸的次數約為16次。
35、當肋間肌和膈肌收縮,使胸腔容積擴大,肺便擴張,肺內氣體壓力縮小,於是氣體就被吸入,完成吸氣。當肋間肌和膈肌舒張,使胸腔容積縮小,肺便收縮,肺內氣體壓力增大,於是氣體就被排出,完成呼氣。吸氣和呼氣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
36、人的呼出氣體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37、採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時,取樣的方法是五點取樣法。
38、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植樹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
39、胸圍差的計算方法是盡力深吸氣時的胸圍長度減去盡力深呼氣時的胸圍長度。
40、血液中加入抗凝劑,上層淡黃色半透明的是血漿,下層是血細胞(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兩層交界處是白細胞和血小板,很薄,呈白色)。血漿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血漿中90%的成分是水。
41、紅細胞中含有血紅蛋白,形成它必不可少的物質是鐵。貧血患者應補充蛋白質和鐵。血紅蛋白能夠運輸氧氣,在氧含量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與氧分離。
42、血細胞中,能運輸氧和二氧化碳的是紅細胞,起防禦和保護作用的是白細胞,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的是血小板。
43、成年人血量相當於體重的7%—8%,一次失血超過1200—1500毫升,會有生命危險。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300毫升不會影響健康。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44、血型的發現者是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ABO血型系統包括四種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輸血時,若血型不合,紅細胞會凝集成團,所以輸血時,應同型輸血。
48、前臂隆起的血管是靜脈,使血管隆起的結構是靜脈瓣。靜脈瓣存在於四肢血管的內表面,防止血液倒流。
49、血液循環的發現者是英國醫生哈維。
50、二氧化碳、尿素和多餘的水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泄,途徑有:(1)以汗液形式通過皮膚排出。(2)以氣體形式通過呼吸系統排出。(3)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排出。
糞便(食物殘渣)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遺。人體排出的廢物進入外界環境,參與生物圈的物質循環。
51、尿的形成和排出通過泌尿系統完成。泌尿系統包括腎臟(產生尿液)、輸尿管(輸送尿液)、膀胱(暫時貯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約有100多萬個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
52、排尿的意義:(1)排出廢物。(2)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含量。(3)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53、人糞尿有來源廣、養分全、肥效持久、改良土壤,成本低等優點。人糞尿中有大量的病菌、蟲卵等有害物質,會污染土壤、空氣、水源及農作物,傳播疾病,危害健康,因此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可以採用建立沼氣池、高溫堆肥建生態廁所等方法。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55、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腦和脊髓構成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大多分布到頭部的皮膚、肌肉等處)和脊神經(分布到身體、四肢的皮膚和肌肉里)構成周圍神經系統。在神經系統中,興奮是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腦與軀體、內臟的聯系通道是脊髓。
56、人的手偶然觸到很燙的饅頭,出現的現象是先縮手後感到疼。
57、腦由大腦、小腦、腦干組成,大腦的表層是灰質,也叫大腦皮層,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具有感覺、運動、語言、視覺、聽覺等神經中樞,其中人類特有的是語言中樞,使人類能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發生反應建立復雜的反射。
58、使運動協調准確,維持身體平衡的結構是小腦。人喝醉後走路不穩是由於小腦受到酒精的麻痹。雜技演員走鋼絲時,協調身體動作的器官主要是小腦。
59、人的排尿、排便、膝跳、眨眼、縮手等中樞位於脊髓,語言、感覺、運動、聽覺、視覺等中樞位於大腦皮層,呼吸中樞、心血管運動中樞位於腦干。用小錘敲擊兔子的後腦部位,它很快死亡,因為損傷了腦干。
60、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是反射弧。二者的區別是反射是神經的功能,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反射是指動物(包括人)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61、外界聲波引起鼓膜振動,再通過三塊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沿著聽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62、遇到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口,使咽鼓管張開,保持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若鼻、咽、喉感染時,病菌可能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63、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有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等)、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胸腺(胸腺激素)、腎上腺(腎上腺素等)、胰島(胰島素等)、卵巢(雌性激素等)、睾丸(雄性激素等)。胰腺既是內分泌腺(胰島部分)又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的部分)。
內分泌腺沒有導管,分泌物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里,隨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
65、激素是由內分泌腺分泌的在血液中含量極少的化學物質,但對人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和生殖等生理活動卻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
66、幼年時期,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患呆小症(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患侏儒症(身材矮小、智力正常),分泌過多患巨人症。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濃度升高,部分血糖隨尿液排出,這是糖尿病,可用注射胰島素(不能口服,胰島素是蛋白質,會被人體消化。)來治療,降低血糖濃度。
飲食缺碘,會使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應補充海帶、紫菜等食物。
68、假如一個蝌蚪長時間不能發育成青蛙,這是體內缺少甲狀腺激素。
69、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受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當人在情緒激動時,大腦皮層特別興奮,並通過支配腎上腺的神經使腎上腺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素,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可見,激素調節受到神經系統的調控。
70、青春期的同學身體各部分發生明顯變化,主要是由於激素的調節作用。
71、酸雨對生物有極大危害,被稱為「空中死神」。我國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72、日本發生水俁病是當地居民長期食用含汞元素的食物造成的。痛痛病是當地居民長期食用含鎘元素的食物造成的。
73、既屬於生殖系統又屬於內分泌系統的器官是卵巢和睾丸。既屬於內分泌系統又屬於消化系統的器官是胰腺。
74、眼球和裝有膠卷的照相機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是:晶狀體——鏡頭,瞳孔——光圈,視網膜——膠卷,脈絡膜——暗室。
75、人體主要的感覺器官有: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覺)、皮膚(觸覺等)。
76、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消化腺包括唾液腺(分泌唾液)、胃腺(分泌胃液)、肝臟(分泌膽汁)、胰腺(分泌胰液)、腸腺(分泌腸液)。
二:
1.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腎小囊中的液體為原尿,它是血液流經腎小球的濾液,原
尿與血漿相比不含蛋白質,與血液比不含蛋白質和血細胞。
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150升,排出尿液1.5升,原因是腎小管的重
吸收作用。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全部的葡萄糖和大部分水、部分
無機鹽被腎小管重吸收回周圍的毛細血管中,剩下的液體形成尿液,從
腎小管流出。
與腎小球(流動脈血)前後相連的血管分別是進球小動脈(流動脈血)
和出球小動脈(流動脈血),與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前後兩端相連的血管
分別是出球小動脈和小靜脈(流靜脈血)。
1、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物體,是因為晶狀體的曲度過大,遠處物體
反射來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的折射,物象落在視網膜的前方,而晶
狀體的曲度由睫狀體控制。近視應配戴凹透鏡矯正。
2、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經過角膜、房水,由瞳孔進入眼球內部,
再經過晶狀體和玻璃體的折射作用,在視網膜上成像;物象刺激視
網膜上的感光細胞,產生神經沖動,沿著視神經傳入大腦皮層的視
覺中樞,形成視覺。
3、俗話說,眼裡揉不得沙子,是因為角膜內含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它無色透明。
4、從暗室出來,瞳孔(虹膜中央的小孔)會縮小,這是虹膜收縮的結果。
5、我們平時所說的「黑眼珠」和「白眼珠」分別是指眼球結構中的虹膜和鞏膜。
四
1。體循環起始於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其中流動脈血),組織細胞內的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後成為靜脈血,經過上、下腔靜脈,流回心臟的右心房,完成體循環(動變靜)。
2、肺循環起始於右心室,進入肺動脈(其中流靜脈血),在肺泡內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後變成動脈血,再經過肺靜脈,回到左心房,完成肺循環(靜變動)。
3、心臟四腔中,心室與動脈之間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動脈瓣。血液流經心臟時的規律是靜脈→心房→心室→動脈。
4、紅細胞能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
5、心臟四腔中,心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左心室>右心室>心房)
6、與心房相通的是靜脈,與心室相通的是動脈。左心室、左心房流動脈血,右心室、右心房流靜脈血。(室連動,房連靜)(左動右靜)
(六)
2、左心室連主動脈,右心室連肺動脈,左心房連肺靜脈,右心房連上、下腔靜脈。
5、左右心房間、左右心室間不相通,同一側的心房與心室之間相通。
八)、
1、膝跳反射實驗中,叩擊部位是被實驗者的膝蓋下方的韌帶。
2、感受刺激的部位是大腿股四頭肌肌腱和肌肉內的感受器。
3、膝跳反射的神經中樞在脊髓。
4、效應器是大腿的股四頭肌及傳出神經末梢。
5、膝跳反射中神經沖動的傳導路線:(1)感受器→(2)傳入神經→(3)神經中樞→(4)傳出神經→(5)效應器
6、若反射弧五個組成部分的任何一個受損,扣擊都沒有反射發生,這是因為任一部分受損,反射弧都不完整,反射將無法進行。
四、問答題
1。感冒時往往要用嘴呼吸,會覺得嗓子非常干,這說明什麼?為什麼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口腔在濕潤吸入空氣時,會失去大量水分,所以嗓子干。
鼻腔中的鼻毛和黏液可以阻擋、沾住灰塵細菌,清潔空氣;黏液可以濕潤空氣;黏膜內的毛細血管可以溫暖空氣。因為鼻腔能使空氣變得溫暖、清潔、濕潤,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Ⅸ 怎樣記生物的眼睛和耳朵的結構圖啊。
從外向內的記。比如耳朵,就從外耳到外耳道,再到鼓膜,槌骨、砧骨和鐙骨。。。再或者,記住它們的大概作用,讓它們變得更為形象、具體。像眼睛中角膜有透光的作用,鞏膜有保護眼球的作用。。。這些知識點看似毫無用處,但常常在以後的學習中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