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威海發展國際教育的建議是什麼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教育公平為重點,以提升教育質量為核心,按照「政府主導、分步實施、縣域共進、市域均衡」的原則,扎實推進市域內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實現「市域統籌、城鄉一體、優質均衡」的發展目標,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義務教育的需求。
(二)工作目標。積極探索形成有利於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的經驗做法和體制機制。2012年,各市區(含高區、經區、工業新區,下同)全部創建為「山東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縣(市、區)」,全市100%的中小學達到《山東省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准》,省級規范化學校建成率達到40%以上;特色化學校建設初見成效;實行標准班額辦學,小學、初中班額分別控制在45人、50人以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全部由公辦學校接收。2015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市域內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做到城鄉、縣域、校際間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優質均衡,使全市適齡兒童少年接受更公平、更高質量的義務教育。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和殘疾兒童入學率分別保持在100%、100%和98%以上;省級規范化學校建成率達到50%;特色學校建設成效顯著,50%的中小學建成市級特色學校;逐步推進小班化教學,小學、初中每班分別控制在40人、45人以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滿意度達到90%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實施辦學條件標准化和教育教學信息化提升工程,促進辦學條件均衡。
1.辦學條件標准化工程。各市區要按照《山東省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准》要求,將中小學布局調整、校舍維修改造、校舍安全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配備更新工程、農村中小學「兩熱一暖一改」工程等納入中小學辦學條件標准化建設工程,統籌考慮,制訂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優化配置城鄉學校硬體資源,縮小校際間辦學條件差距。要以校舍、場地、裝備「三個標准化」為重點,確保音樂、美術、科學等專用教室和體育活動室、圖書室等公共教學用房達標;建設符合標准、數量充足的各類體育場地,滿足學校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需要;完成實驗室標准化建設、圖書室標准化配備及現代教育技術標准化配備。
2.教育教學信息化提升工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網路技術,建設覆蓋城鄉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用共享和教學、教研交流互動。加快教育信息化網路終端設施普及和計算機更新,提高專任教師人機比、生機比和普通教室、專用教室多媒體比例,升級改造學校校園網,加快錄播教室、移動式錄播系統建設,實現班級間課堂教學多媒體交互及現場錄播。加強網路教學資源體系建設,開發和引進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名師在線、教育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虛擬教研室、教師博客群、遠程教學評估中心和雙向視頻教學系統等,建立市域內開放靈活、便捷高效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二)加強師資配置和專業化建設,促進師資隊伍均衡。
1.均衡配置教師資源。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教師的招聘錄用、職務(職稱)評聘、培養培訓和考核等進行統一管理。各市區按照《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編委辦公室等三部門關於調整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11〕44號)要求,於2012年4月底前完成核編工作。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准,對中小學編制實行動態管理,在編制部門控制編制總量和人員結構的前提下,由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內,按照班額、生源等情況具體分配到各學校,統籌學校間人員調配。建立良性的教師進退機制,既要防止超編擴大化,又要盡量滿足教育隊伍專業和年齡結構需求,同時根據區域教育整體布局規劃和不同區域生源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師資力量,建立有序的教師補充機制,充分發揮現有教育編制資源的使用效益。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中小學教師評聘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應具有1年以上在農村學校任教經歷。推進城鄉教師交流工作,逐年提高教師交流比例,具有縣級以上學術稱號的教師應佔有一定比例;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滿六年的校長應進行交流。
2.實施教師隊伍專業化工程。適應教育發展要求,加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生機活力、城鄉配置均衡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師德與業務並重的教師考核激勵機制,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制;建立師德先進表彰制度,每兩年評選表彰10個全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100名師德標兵。依託市及各市區教師培訓機構,充分運用遠程網路技術和資源,建立完善覆蓋全市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路,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培訓,提高教師學科教學能力。從2012年起,每年對全市中小學專任教師輪訓一遍,同時每年重點培訓農村教師200名,縣級每年要針對農村教師開展專項培訓。實施「農村教師課題引領工程」,選取20所農村初中和小學作為教育科研課題實驗基地,探索實施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實施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名課程團隊建設工程(簡稱「四名工程」),到2015年,重點培養400名「四名工程」人選,充分發揮「四名工程」的示範引領效應。
(三)強化學校管理和內涵建設,促進學校發展均衡。
1.強化學校科學管理。明確中小學校的辦學權利和責任,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推動學校實施規范管理、精細管理、民主管理,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完善學校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機制。深入實施「開門辦教育」活動,加強家校溝通,健全校務公開制度,接受師生員工和社會的監督。
2.啟動特色學校建設工程。出台市級特色學校建設意見和評估標准,在全市啟動特色學校建設工程,到2015年,全市形成一批在德育、學科教學、學校管理、科技、藝術、體育等方面有影響力的市級特色學校。通過個性化、優質化和人本化的特色學校建設,促進學校提升質量、發展內涵、培養特色、打造品牌。
3.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開好地方課程,優化學校課程,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完善課程實施水平評估制度,每年採取定期和隨機相結合的辦法開展課程實施水平評估工作。科學安排學生作息時間,規范考試科目和次數,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規范教輔資料征訂,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4.推進招生考試評價改革。嚴格執行公辦小學、初中免試就近入學政策,鞏固「義務教育無擇校」品牌。深化以初中學業考試、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高中招生指標分配、擴大高中招生自主權為主要內容的初中畢業升學制度改革。完善基於初中學校辦學水平評價基礎上的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辦法,逐步提高指標分配比例,2012年不低於75%,2015年不低於85%,引導學校由升學競爭向辦學競爭、育人競爭轉變。
5.完善學校結對幫扶機制。總結學區制、聯誼校制等學校結對幫扶的成功經驗,並將其規范化、制度化,形成學校幹部和教師定期交流,教學、教研、師訓一體實施,評價考核捆綁進行的合作機制,促進共同發展。支持以課題研究和學科教研為紐帶的跨市區的學校合作交流新模式。鼓勵各市區和各學校開展省內外、國內外教育交流,引進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
(四)實施學生素質提高工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均衡。
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為宗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實施德育具體化和實踐化計劃。根據小學和初中學生的特點,以「良好習慣養成」為抓手,推動德育具體化和實踐化工作,著力培養學生感恩、誠信、自信、反思、合作、探究、運動等良好習慣,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思想、心理和品格基礎。
2.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以課堂為主陣地,實施重點課題帶動策略,通過小班化教學的探索、生命化課堂的構建、有效教學的踐行,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3.強化體育、藝術、科技教育。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和大課間體育活動,切實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的校園體育活動,到2015年,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學生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合格以上等級。推動中小學校設立面向全體學生的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以體育、藝術、科技「2+1+1」項目為抓手,使每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掌握兩項運動技能、一項藝術技能、一項科技實踐技能。
4.積極發展學生社團。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校傳統項目、特色項目、師資優勢,指導學生在興趣小組的基礎上組建相關社團,創設更多有利於學生自我選擇和優化個性愛好的平台。要確保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每學期至少參加一個學生社團,把社團活動表現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之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的發展意識與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學生校外實踐教育。以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為突破口,加強學生校外實踐教育,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按照獨立基地和社會基地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快中小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步伐,在威海市區及榮成、文登、乳山三市分別打造一處獨立設置和運行、設施先進、功能完備、管理高效的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同時,以現有的社會校外實踐基地為基礎,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分別遴選命名一批市級、縣級中小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研究制定威海市中小學生校外實踐教育管理辦法,規范校外實踐教育,提高校外實踐教育質量。
6.實施家庭教育現代化工程。倡導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規范和強化新型家長委員會建設,發揮家長委員會在參與學校民主管理、調動社會資源服務學校教育工作及引領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設市、縣、校三級網上家長學校,以網上家長學校為平台,強化家校合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婦聯、社團組織、學校等多種渠道,積極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⑵ 課外輔導班辦學許可證怎麼辦理需要什麼條件
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辦理即可;條件要求具有法人資格,具有政治權利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十規定:舉辦民辦學校的社會組織,應當具有法人資格。舉辦民辦學校的個人,應當具有政治權利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民辦學校應當具備法人條件。設立民辦學校應當符合當地教育發展的需求,具備教育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
舉辦實施學歷教育、學前教育、自學考試助學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辦學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的許可權審批;舉辦實施以職業技能為主的職業資格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的民辦學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的許可權審批,並抄送同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2)小學辦學條件教育教學建議怎麼寫擴展閱讀:
《辦學許可證》的相關要求規定:
1、具備辦學條件,達到設置標準的,可以直接申請正式設立,並應當提交本法第十三條和第十五條(三)、(四)、(五)項規定的材料。
2、申請正式設立民辦學校的,審批機關應當自受理之日起三個月內以書面形式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並送達申請人;其中申請正式設立民辦高等學校的,審批機關也可以自受理之日起六個月內以書面形式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並送達申請人。
3、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但是,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
⑶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的辦學條件
截至2014年12月,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有專任教師770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32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44人;有各類專家25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津貼6人,省政府津貼4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優秀教師2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1人,湖北省師德先進個人2人,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獎獲得者4人;聘有楚天學者5人、彩虹學者6人,特聘教授15人、客座教授25人,有省級教學團隊1個。
全國優秀教師:曹曼、熊忠武
湖北省優秀教師:龔義建、喻長虹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羅五金、梁法馴、邱剛強、楊昌江、姚磊明、熊忠武
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獎獲得者:肖新發、陳匡時、張秋麗、熊忠武
省級教學團隊:英語專業教學團隊(曹曼) 截至2014年12月,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舉辦了行知實驗班、雙學位班、復合型人才實驗班、創新人才實驗班等教學改革實驗班,有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改革試點2個,省級實驗示範中心2個,湖北省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3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和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7門,校級精品課程28門。另外,湖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湖北省普通教育幹部培訓中心、湖北省教師資格認定中心等省級教師培訓、研究和管理機構也設在學校。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湖北省專業綜合改革改革試點:小學教育、漢語國際教育
湖北省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醫葯物流、工程管理、生物科學
省級實驗示範中心:教師素質訓練中心、英語語言學習示範中心 精品課程課程名稱批准年份級別小學教師培養—班級管理—— 國家級高級英語2006省級新聞學概論2009省級班主任工作理論與實踐2010省級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2011省級基礎英語(1)2009省級經濟法2009省級 根據2014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共有3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校級重點(培育)學科。
省級重點學科:教育學、應用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校級重點(培育)學科:應用數學 、物理學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 、公共事業管理 、 體育學 、土木工程 截至2014年12月,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與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共20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專科、本科和碩博培養的國際合作辦學格局,並每年選派大學生赴國外參加社會實踐項目或短期實習。
學校是湖北省教育廳指定的漢語教師海外志願者派出高校,是國家漢辦的優質生源學校,每年選送優秀學生到海外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活動。
⑷ 國家教育數學什麼是指國家對各級各類教育的教育內容,教育數學質量及辦學條件
國家教育「來教學標准」是自指國家對各級各類教育的教育內容、教育教學質量及辦學條件等規定的必須達到的一般標准。
教學質量標準是為衡量教學應達到的目標而制定的具體明確的標准。教學的對象是人,教學過程可變因素多,質量難以數量化。世界各國正應用數學方法,通過實驗,在取得可靠資料的基礎上探討量化標准問題。
(4)小學辦學條件教育教學建議怎麼寫擴展閱讀
教學標准體系建設對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快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准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教學標准體系的建設水平是衡量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職業教育教學標准體系既是現代職教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依據。
我國職業教育領域基本形成了以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准、課程教學標准、頂崗實習標准、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等五個部分構成的國家教學標准體系。
⑸ 浙江萬里學院的辦學條件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浙江萬里學院共有專任教師余名,高級職稱教師400餘名,有80多人次入選省、市以上各類人才工程。其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浙江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浙江省 「151」人才第一層次2人、浙江省高校教學名師5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8人、甬江學者2人,省級教學團隊4個。
浙江省突出貢獻專家:錢國英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奚李峰
甬江學者:戚向陽、王艷玲 省級教學團隊序號團隊名稱帶頭人獲批年份1生物技術核心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團隊錢國英20082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軟體系列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奚李峰20083基於教學模式創新的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團隊貝洪俊20094通信工程專業系列主幹課程教學團隊梁豐2009參考資料: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浙江萬里學院共有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1個、浙江省重點學科7個、第四批寧波市重點學科7個,專業碩士點2個。 重點學科 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現代微生物技術與應用
浙江省重點學科:現代微生物技術與應用、國際貿易學、微生物學、食品科學、應用經濟學、服務管理與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
第四批寧波市重點學科:應用數學、信號與信息處理、環境科學、經濟法學、物流管理與工程、設計藝術學、技術經濟及管理 學位點 專業碩士點:生物工程(海洋生物為研究特色)、物流工程(港口物流為研究特色)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浙江萬里學院共擁有4個國家特色專業,9個省級重點專業,1個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人才培養創業教育實驗區,1個省級創新教育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浙江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門國家精品課程,18門省級精品課程。
國家特色專業:會展經濟與管理、物流管理、新聞學、生物技術
省級重點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英語、新聞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會展經濟與管理、生物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通信工程、金融學
教育部人才培養創業教育實驗區:基於合作性學習教學改革的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省級創新教育實驗區:應用型新聞傳播人才「3+1」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浙江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與環境實驗中心、計算機信息技術實驗中心、電子信息實驗中心、法學訓練中心、語言實驗中心、經濟與管理實驗中心、傳媒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生物技術核心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團隊
國家精品課程:生化實驗技術、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基因工程
省級精品課程:新聞采訪與寫作、數據結構、金融數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生物化學、免疫學、數字電子技術、通信原理、會展管理、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中級財務會計、稅法、市場研究、民法學、經濟法、刑事訴訟法、包裝設計
⑹ 嘉興學院的辦學條件
據2014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共有教職工1600人,其中專任教師1100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近500人,正高職稱教師12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60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浙江省「錢江高級人才」特聘教授3人;省級重點創新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名師5人 。
省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盛頌恩(浙江省)、蔣元海(江蘇省)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在職):徐憲民、曹艷
浙江省「錢江高級人才」特聘教授:劉小明、黃影平、曹雪波
省重點創新團隊:高效節能短流程紡織先進加工技術創新團隊、循環經濟與浙江轉型發展研究團隊
市級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汽車零部件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團隊、建築節能科技創新團隊、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科技創新團隊、天然葯物與健康食品研發技術創新團隊、嘉興市優勢產業機電一體化共性技術研發團隊、先進功能材料與綠色合成技術創新團隊、現代紡織科技創新團隊
省級教學團隊: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團隊、數學系分析類課程教學團隊、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團隊、依託經管實驗中心的財務會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據2014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本科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門類。建有省級重點學科8個 。
省級重點學科
基礎數學、紡織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應用化學、建築節能技術、葯理學、區域經濟學、思想政治教育
校級重點學科
數學、紡織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土木工程、葯學、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校級重點培育學科
工商管理、法學、設計學、中國古代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前教育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環境工程、電氣系統控制與信息技術、麻醉學與疼痛醫學、內科學、婦產科學 據2014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10個。建立了以經濟管理實驗中心、機電工程實驗中心等8個實驗中心、47個二級實驗室為基本框架的現代實驗室體系。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5個。學校是教育部思政理論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基地 。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經濟學、會計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管理實驗中心
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經濟學
浙江省重點(建設)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土木工程等
浙江省「十二五」優勢專業建設項目:經濟學、會計學
省級精品課程:市場營銷學、中級財務會計學、高等數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有機化學、會計學、國際經濟學(英)、西方經濟學、鋼結構、測試技術、機械設計工程學、紡紗學、設計素描、數據結構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機電工程實驗中心、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材料與輕紡實驗中心、藝術與設計實驗中心、計算機實驗中心
⑺ 萍鄉學院的辦學條件
萍鄉學院是經教育部批准設置,面向全國招生的全日制公辦普通本科院校。
萍鄉位內於江西容省西部,與長沙毗鄰,距黃花國際機場120公里。境內有滬昆高鐵、浙贛鐵路橫貫東西,319、320國道交叉通過,G60、S89等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這里,人文薈萃,好學成風,自古享有「讀書之鄉、教育之邦」的美譽,尤以中國近代工業、工人運動發祥地——安源,著稱於世。
改革開放以來,昔日的江南煤都、贛西明珠通過城市轉型,面貌煥然一新。工業陶瓷、礦山機械、新型材料等支柱產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繁榮進步,「文化興市」蔚為大觀。
學校辦學始於1941年創辦的省立萍鄉師范學校,1949年更名為萍鄉師范學校,1982年成立萍鄉教育學院,1993年更名為萍鄉高等專科學校,2013年升格為萍鄉學院。
截至2018年6月,學校現有佔地面積1200畝,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教學實驗(室)中心132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200餘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6000餘萬元,圖書館紙質藏書110萬冊,電子圖書25萬冊。
⑻ 紫陽中學的辦學條件
在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學校硬體設施也不斷改善,先後新建了綜合辦公樓、實驗樓、兩棟教學樓、兩棟學生公寓樓及師生膳食中心;投資800萬元的新教學樓工程正在緊張施工,投資近億元的文體中心已列入縣城2013年十件實事之一也已經開工建設。學校現有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設備,按照部頒標准配置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實驗室,添置了新版圖書和電子圖書41萬余冊,報刊雜志200餘種,各類教學用書和參考書達到300種以上。圖書、檔案、資料全部實現了電子信息化管理。學校擁有設備先進的多媒體教室,微機教室、數字校園網、衛星資源接收站、校園廣播定址系統;配置了校園網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和多種教學資源庫;建成了國家教育考試網上巡查系統、校園安防監控系統和紅外電子報警系統,實現了教育技術現代化、辦公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
在過去的2003、2004、2005年,紫陽中學在高考中連連創造佳績,達二本線人數連續翻番,實現了在高考中「三年邁出三大步」的目標。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校園」和「高中教育工作先進學校」、被縣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校園」,榮獲市縣兩級「教育教學成績進步獎」。風雲翻卷六十年,桃李飄香新世紀。六十年奮斗歷程,鑄就了跨世紀的輝煌。新的世紀,新的起點,新的征程。如今,紫陽中學作為紫陽的唯一一所市級重點中學,正以迅速崛起的雄姿,扶搖直上,實現著跨越式的發展,成為鑲嵌於茶鄉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紫陽中學在工作中創造性地推行了以年級組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夯實責任,注重過程,狠抓落實,確保教學成績的穩步上升。黨支部書記、校長陳敏剛曾在一次校委會上語重心長地說:「選好一個年級組長,配備好一班團結務實、敢打硬仗的教師,找好一套科學的備考方案,抓好每一個備考環節,是學校高考獲勝的關鍵。」這句話,對於紫陽中學近幾年高考所取得的成績來說,是一個最好的總結。紫陽中學始終堅持一切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教學中心。全體教師特別是管理層,都能主動關心教學質量的提高,出主意、想辦法,及時研究教育改革、教情和學情的變化,拿出應對措施,把全校教職員工的思想切實統一到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上來,並落實到行動中去,內化為自己工作的自覺行為。學校把教學質量目標下達給年級組,由年級組具體制訂確實可行的三年工作計劃,對照計劃抓落實。為了保證年級組的有效管理,學校明確了年級組的責、權、利,年級組長是高考備考的第一負責人,有權管事、管人。年級組在如何保證教學出成績上,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⑼ 如何申辦教育培訓機構
教育機構不需要辦理營業執照,應該到教育部門辦理許可。
1、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籌辦的報告。
2、審批機關驗證。
3、申請正式設立的報告。
4、工作人員進行核查。
5、審批完畢,書面形式做出批准或不批準的批復,批准設立的,頒發辦學許可證。遞交申請籌辦的辦結時限為30日,申請正式的辦結時限為20個工作日。
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設置基本條件
1、主辦(法人)和管理人員應當具有政治權利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無犯罪記錄;學校負責人、業務負責人應當具有2年以上教育工作經驗,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者大專以上學歷;國營學校的工作人員不得舉辦任何形式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
2、有與學校規模和水平相適應的專職和兼職教師,教師總數不少於6人,其中專任教師不少於2人。聘用的教師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教學資格和學歷,其中開辦高中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師應當具有學士以上學位和高中教師資格證書。
3、有與學校規模相適應的穩定、集中、安全的建築,周圍環境符合學校要求,教學辦公樓建築面積不少於200平方米。租賃期限不少於三年。
4、注冊資本不低於10萬元,由會計師事務所驗資評估。
(9)小學辦學條件教育教學建議怎麼寫擴展閱讀:
辦理教育機構需注意:
教育機構的培訓內容不得超過國家相應課程標准,培訓班必須與學生成績相匹配,培訓進度不得超過縣(區)中小學同期水平。
教育機構培訓時間不得與當地中小學教學時間沖突,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不得留作業;嚴禁組織舉辦中小學學科等級考試、競賽和排名學生們。
中小學生是否參加課外服務,由學生及其家長自願選擇,嚴禁以課余服務名義收費。
⑽ 北京教育學院的辦學條件
根據2015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北京教育學院有教職工人,主要承擔北京市中小學幹部教師繼續教育及成人高等師范教育任務,其中有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19人,專任教師244人,教授、副教授109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職工257人,另聘有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百餘名;專任教師中,獲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獎2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獎11人,享受國務院及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2人,獲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首都五一勞動獎章」、「北京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和「北京市高校師德標兵」等稱號的共計36人。
享受政府津貼(13人):方道霖、劉俊邦、江希澤、米桂山、何怡生、張維善、李永廉、周韞玉、羅西堯、賀樂凡、徐錫祺、梅汝莉、溫寒江
享受曾憲梓獎(8人):王長沛、盧元鎧、葉禹卿、何立嬰、張亞新、蘇立康、梅汝莉、蕭應衡
全國優秀教師(3人):何怡生、周韞玉、梅汝莉
北京市優秀教師(11人):孟憲凱、劉 堯、胡俊娟、潘莜萍、孫家鎮、游從仁、覃朝芳、蘇立康、胡淑雲、李 晶、李春山 學科骨幹教師序號學科學科骨幹教師1 通用技術教育 龔燕江、張芳、喬靈芝 2 心理健康教育 盧強、呂紅梅 3 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體育教育方向) 韓兵、潘建芬、李健 4 數學教育學 王建明、伍春蘭 5 信息技術教育學 紀方、郭君紅 6 遠程教育學 孟令惠、畢超 7 英語教育學 李寶榮、邸磊、張 洲 8 科學教育 王凌詩、張素娟、周玉芝 9 美育與藝術教育學(美術教育方向) 張賓、呂鵬 10 學科教育學 何彩霞(第一骨幹教師)、頓繼安、張金秀、方美玲 11 教師培訓學 余新、金釗 12 校長培訓學 楊雪梅、張紅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5月北京教育學院官網) 根據2015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開展了北京市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北京市城鄉一體化學校專項培訓工程、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培訓、「綠色耕耘」京郊中小學教師培訓、城區中小學教師「專業促進」培訓、北京市音體美幼教師專項強化培訓、中小學幹部教師「國內訪學」、中小學校長國際合作培訓、京蘇粵中小學優秀中青年校長高級研修、中小學教師培訓管理者團隊研修、教育幹部培訓者高級研修等一批品牌項目,且擁有10個繼教教師團隊,並於2014年啟動了「北京教育學院協同區縣創建新優質學校行動計劃」。
「十二五」期間,學院還承擔了國培計劃項目、援助培訓、委託(合作)培訓等任務。
2014年,學院共承接並完成國培示範性項目四大類11學科,18個班,共計900人的培訓工作;國培中西部項目8學科,8個班,共計326人的培訓工作;承接並完成7個援助性項目,11個班,300人的培訓任務;承接並完成委託合作27個項目,42個班,1529人的培訓工作;此外參與對口幫扶內蒙古烏蘭察布、希望工程及接待省市教育部門和培訓院校等合作單位來訪及教學考察600人次。 繼教教師團隊中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團隊 中小學美術教師培訓團隊 國際理解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團隊 國際漢語培訓團隊 社會科學系教師培訓團隊 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團隊 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團隊 信息技術培訓團隊 中小學音樂教師培訓團隊 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團隊 館藏資源 根據2015年5月學院官網顯示,北京教育學院圖書館有藏書65.36萬冊,期刊733種,報紙60餘份,聲像資料1萬6千餘件,訂購了中國學術期刊網、博碩論文庫、萬方資料庫、多媒體資源應用中心、學科導航、國外教育專題資料庫等多個資料庫供全院師生在區域網內使用,並逐步形成了以基礎教育的師資培訓、教育幹部培訓、黨建、教育管理、中小學教材教參為特色綜合性藏書體系。 學術期刊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創刊於1987年,為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的學術理論刊物,開設了教育科學、繼續教育、素質教育、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等欄目,是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2015-2016)高職成高院校核心期刊、《CAJ-CD規范》執行優秀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收錄期刊、《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EPS)資料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中小學管理》雜志創刊於1987年,2001年,雜志入選新聞出版總署評選的「中國期刊方陣」;連續四次獲「中國北方優秀期刊」(含前期的「華北地區優秀期刊」)稱號;連續七次獲「北京市優秀出版物」稱號(含前期的「北京市社科類優秀期刊」);2008年,獲省部級獎項──「北京市新聞出版創意成果獎」(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連續六次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被評為「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類重要轉載來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