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科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
教科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一」)能說會寫我最喜歡的景物描寫我最喜愛的景物語文專七色光屬六第七單元課文13激光1421世紀的能源快樂讀書屋七青黴素的發現20世紀的10大發明能說會寫科學改變了生活如果發明……有多好語文七色光七第八單元課文15北京話16烤鴨快樂讀書屋八頤和園院子能說會寫我所了解的北京真想去北京語文七色光八選讀課文1春夏描寫片段2金色的懷表3一隻暖瓶4海嘯之前5盲人導游6枯葉蝴蝶7尋找幸運花瓣兒8幼林能說會寫
B.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落實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計劃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准》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總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以科學概念作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2、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3、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各單元目標: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C.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落實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計劃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准》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總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以科學概念作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2、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3、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各單元目標: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沉和浮」。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於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系。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後,他們將鑒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系,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石塊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塊放人水中,浮起來了。沉和浮是學生見過的十分熟悉的現象。一方面,學生對於「沉和浮」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對於「沉和浮」他們也有著許多似懂非懂的問題,例如「在水中,鋼鐵會沉下去,用鋼鐵製造的輪船卻為什麼能浮呢?」「潛水艇為什麼既能潛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們對浮沉現象的關注已經有幾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體在液體中上浮而另一些物體下沉,實際上涉及了許多變數。這些變數包括物體的體積、重量和液體的密度,歸根結底,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它排開的液體的重量有關(阿基米德定律)。有許多人試圖去尋找一個簡單的規則來解釋這個現象,如他們通常說:「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些不精確的概念同樣存在於學生的認識中。
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於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系。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後,他們將鑒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學生描述的語言可能和科學家精確的定義不很相同,但通過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在理解上得以提高。這個探究過程會使學生認識到他們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規律。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有關物質的密度,它是物質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它與物質的質量和體積都有關。
本單元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具體概念:當把物體放人一種液體,相同體積下物體與液體重量的不同將決定作用在物體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體積下,比液體重的物體會下沉,比液體輕的物體會上浮。
本單元的編寫思路是: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繼而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體積大小、重量、液體的密度),最後形成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有關沉浮現象的本質解釋。
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系,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第二單元「熱」。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階段,讓小學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關於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於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人們對熱現象本質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19世紀以前,人們認為物體的溫度變化是由一種沒有質量、無色、無味,可以流人或流出物體的特殊物質一「熱質」引起的,物體中的「熱質」越多,溫度就越高,反之,溫度就越低。但是,人們在用這種理論來解釋一些熱現象,特別是摩擦生熱現象時,卻遇到了困難。例如,不論在哪種情況下(包括在0 0C以下的環境中)將兩塊冰相互摩擦,最後兩塊冰都會完全熔化,對於這一現象,「熱質說」就無法解釋,因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過程中熱從何而來的問題……到19世紀中葉,人們通過大量實驗證明:「熱質」是不存在的;熱是與能緊密聯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轉變為熱量,熱能也能轉變為其他形式的能。現在我們認為,熱的本質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無規則運動,這種運動越劇烈,由這些粒子所組成的物體或系統就越熱。
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階段,讓小學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
關於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系,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於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D. 急需廣東版小學五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五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科目 科學 年級 五年級 任教班級 五(1 3 4) 任課老師 : 制訂日期 2010 年 2 月一、教學目的要求:五年級《科學》下學期教學內容,是由「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科學探究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2、培養學生在小組中友好合作的意識和積極參與班級討論的習慣。科學知識1、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2、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3、讓學生使用一些測量時間的重要設備做實驗,從太陽鍾、水鍾到機械擒縱器……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認識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4、讓學生重演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 二、單元(課)授課計劃:周次日期單元課次內容(課題)教時目的要求准備工作結合活動一|四沉和浮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1對物體的沉浮做出預測,並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水槽、各種物體、記錄表2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1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探索物體沉浮的原因。水槽、各種物體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水槽、若干橡皮泥、刻度杯、記錄表4造一艘小船1按自己設計的方案製造小船,並不斷改進。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墊片、玻璃彈子5浮力1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彈簧秤、泡沫塑料塊、精確刻度杯、細線、記錄表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1設計實驗驗證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了浮力作用,用彈簧秤測量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彈簧秤、鉤碼、精確刻度杯、石塊、細線、記錄表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1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一發現一推測一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小鐵片、濃鹽水、食鹽、白糖、燒杯、筷子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1整理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形成科學概念。 鉤碼、馬鈴薯、彈簧秤、清水、濃鹽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圖片五|八熱1熱起來了1自主設計實驗探究衣服是否能為身體增加熱量。毛線衣物、棉織衣物;熱水;溫度計2給冷水加熱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後產生的變化。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3液體的熱脹冷縮1製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熱水,溫度計4空氣的熱脹冷縮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燒瓶、I.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5金屬熱脹冷縮嗎1設計簡單易操作的實驗活動,有效地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酒精燈;銅球熱脹冷縮演示器;鋼絲條、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塊等6熱是怎樣傳遞的1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鐵架台;鐵絲、熱水;火柴、金屬圓片、酒精燈、蠟燭油等7傳熱比賽1進行不同材料物體熱傳導性能的比較實驗。塑料勺、木勺、鋼勺;杯子、熱水、蠟燭;金屬條8設計製作一個保溫杯1根據熱傳遞的原理設計製作保溫杯。製作保溫杯的材料九|十三時間的測量1時間在流逝1運用各種方法感受一分鍾的長短。秒錶,記錄表2太陽鍾1製作簡易的豐表或者日暑進行計時。立竿、尺子、手錶、暑針、暑面3用水測量時間1初步理解流水為什麼能夠用來計時,以及存在的問題。塑料瓶子,量筒,鐵釘,透明水杯4我的水鍾1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簡單工具和材料製作一個簡易的水鍾。美工刀、塑料瓶、時鍾、記號筆和尺子5機械擺鍾1重復觀察和測量擺鍾每分鍾的擺動次數。秒錶、機械擺鍾6擺的研究1進行改變擺的擺錘、擺的擺長對擺的次數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擺、鐵架,秒錶7做一個擺鍾1運用測量與比較的方法來研究鍾擺的擺動快慢。木條、計時器、擺錘8製作一個一分鍾計時器1製作一個計時一分鍾的簡易擺鍾。擺鍾、秒錶十四|十八地球的運動1晝夜交替現象1提出地球產生晝夜現象的多種假說,並且進行驗證。小球、蠟燭、火柴、白紙、水彩筆、記錄表等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1對歷史上有關地球運動的假說進行分析,批判和借鑒其中的觀點,修正自己對晝夜的解釋。有關「地心說」「日心說」的資料3證明地球在自轉1通過擺的實驗探究,了解擺的特點,並藉此理解「傅科擺」的原理。單擺、支架、可轉動的圓盤4誰先迎來黎明1通過生活經驗和體驗活動,理解相對運動,並用來解釋太陽等天體的視運動。兩張白紙、水彩筆、地球儀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1結合地球運動的特點,合理解釋北極星為何「不動」。南北極天體夜間圖片、硬紙片、地球儀、皮球6地球在公轉嗎1在模擬實驗中,觀察並做出恰當描述。木桿、直尺、小木條、紅色圓紙片、藍色圓紙片等7為什麼一年有四季1根據地球公轉的特徵做模擬實驗。地球儀、強光源、大頭針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1用模擬實驗、直觀演示、示意圖等多種方式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地球儀、手電筒、硬紙片、記錄紙等十九復習 分單元復習1鞏固一學期所學知識。 (參考一下吧!)
E.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小學來數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自劃 一、本學期教學總的目標要求: 知識與技能:1、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式與方程的過程;經歷探索和理解分數的意義、性質和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
F.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小學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教學內容
本冊編排了《凸透鏡》、《這是怎麼回事》、《認識自己》、《太陽地球月亮》、《生物與環境》、《信息與生活》、《研究與實踐》等七個單元。
二、教材解讀
第一單元以凸透鏡等為對象,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第二單元以生活入手探究傳導,對流、輻射、第三單元以我們的身體生理的研究,人本生理的奧秘,第四單元通過對晝夜變化,月相等交替現象,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想像,第五單元以學生熟悉的植物的生活環境為切入點,通過研究,分析進行科學的探究,第六單元旨在相互聯系,第七單元,通過讓學生觀察,理解地球,月亮等宇宙之間變化的循環規律。
三、教學要求
1.利用凸透鏡等為對象,建立事間的聯系。
2.從生洗入手,了解熱會使物體形態,形狀發生變化。
3.以人體為切入點,了解人體器官的衛生保健。
4.通過觀察晝夜的變化,讓生建立宇宙空間概念。
5.以動植物的生活環境為切入點,用辯證的觀點理解動物與環境相互依存的道理。
6.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認識生物之間的關系。
7.利用實踐實驗,培養學生用科學知識改善人們的生存的環境的科學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聯系實際,以整合信息為主要手段,重點強調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觀察事物,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分析解決問題,落實,引導學生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活動和反思探究活動的探究目標要求。
五、教學課時
單元 課時
一《凸透鏡》 3
二《這是怎麼回事》 5
三《認識自己》 4
四《太陽地球月亮》 6
五《生物與環境》 6
六《信息與生活》 3
七《研究與實踐》 2
共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