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有效的組織小學課堂教學
小孩子最喜歡聽的是新奇有趣的東西,千萬不要「念課本」式講課,多講課外的回東西,然後結合答課本知識來講,就問問你自己,你小時候喜歡哪個老師講課?肯定是幽默風趣的老師講課,呆板的老師是不受歡迎的哦,祝你好運。
Ⅱ 如何有效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
重視課堂組織,讓課堂充滿激情
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嘗試自主探索學習
Ⅲ 小學在組織教學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一、教學目標模糊、虛化,教學效率不高。
二、備課設計教學時,教師對文本版細讀權感悟不深入不透徹,對文本蘊涵的情感體會膚淺冷漠,不能准確提煉設計語文基礎知識、語文能力訓練的內容,導致教學質量的低下。往往既沒有學生情感熏陶感染升華的心靈感動也沒有扎實的語文知識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三、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體現,導致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得不到發展。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讀書時間不充分,學生參與學習方式單一,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不高、學生參與學習的面不夠寬等。
四、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關系處理不夠得當。
五、教學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處理不夠得當,教學反饋和評價能力不強。
六、教師的語文底蘊和積淀不夠豐厚,語文教學的基本功和教學技能不扎實。
Ⅳ 如何給小學生組織教學
1、 清晰授課,是指教師向全班呈現內容時的清晰程度如何。有效教師能使要點易於被學生理解,能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他的口齒清楚不含糊,沒有分散學生注意力的特殊習慣。而「欠有效」教師則語言含糊,有歧義或不明確,或者使用過於復雜的句子,或者給學生的指導常常讓學生不能理解,需要一再反復說明。不是所有教師都能清晰而直接地與學生交流,他們常常跑題,他們的講話或者超出學生的理解水平,或者講話方式削弱了內容呈現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學,呈現材料就可以少花時間,而且學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確地回答你的問題,你也就有更多的時間用於教學。2、 多樣化教學,是指多樣地或靈活地呈現課時內容。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提問題,教師可以提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問題,如果把它們同課時節奏與序列結合起來,就可以產生出富有意義的多樣化教學。(1)教師可運用多種音量的技巧捕捉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講到關鍵句子和短語時提高音量或降低音量,通常能達到更佳的效果——「高聲私語」能使言語更傳神,還可運用感嘆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重點。(2)運用短暫的沉默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沉默是教師最有力的工具之一,這能引起學生注意課堂內容,激發思維。比如,講完一課的重點後停一下,然後,再輕聲細語地重復一遍,或向全班提出問題後,有意地停頓,暫不要求誰來回答,只需考慮。(3)教師講到主要詞語或句子時運用高音以避免學生精力分散,運用這一技巧淹沒學生的吵鬧聲。如果學生是竊竊私語,這辦法效果很好。(4)教師通常課都運用高音教學,對一部分學生來說,高聲教學有力且富有刺激性,許多真正教學好的教師常運用柔和的聲音。似涓涓清泉,注入學生的心田。(5)運用誇張的聲音,過高或過低的聲音聽起來都顯得「虛假」,無論教師怎麼改變聲音,都應該在邏輯上與講課的內容保持一致。教師可以運用幽默、笑話等寓於講課之中。(6)教師沉默頃刻以待維持秩序或回答學生的問題。3、 任務導向,是指把多少課堂時間用於教學。教師用於教學的時間越多,學生學習機會就越多。在課前課後,教師都應自問:我講課、提問用了多少時間?鼓勵學生咨詢或獨立思考用了多少時間?我組織教學並使學生做好學習准備用了多少時間?我評估學生行為用了多少時間?如果教師把大部分時間用於教授切題的內容,而不是先把時間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過程和教材上,然後才讓學生獲得教學內容,相比之下,在他的課堂上學生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與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成功率可能更高。問題2:有效教學的新方向是什麼?怎樣開發課程有效教學的資源? 一、有效教學的新方向: 有效教學的歷史實踐和相關的理論研究已經顯示出一些新的方向:「隱性學習」、「體驗學習」、「研究性學習」。其中「體驗學習」是一個基本的發展方向,廣義的「體驗學習」可以包涵「隱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問題教學」、「設計教學」、「發現學習」、「嘗試教學法」、「自學輔導教學」、「有指導的自主學習」等等已經隱含了「體驗學習」的基本理念。 二、開發課程有效教學的資源:1、教材資源 課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學生主體性的全面發展,課程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抓住了這條線,就找到了實施新課程的鑰匙。具體而言,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必須從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全面發展出發,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建立起立體的目標框架:在完成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讓學生在探究、體驗、交流、分享、相互激勵與碰撞中發現知識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在頭腦中自動生成知識,完成有意義的建構;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及時引導,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幫助,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同時積極引導學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學生樹立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發展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即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就是整合教材資源,優化教材體系。使教材為我所用。 2、教師資源 教師開發教材資源的必要條件是什麼?是教師的智慧和創造。對教材資源的真正獲得不是從已有的物質資源中得來的,而是用智慧和創造換來的。一個充滿智慧和創造的人,只要換一個角度,換一種眼光就能讓他掌握的每一件東西變成課程資源。因此可以說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的靈性、活力、智慧和創造性都能在自主整合課程資源方面得以充分的展示。 3、信息技術資源 信息技術能向學生提供並展示多種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並能靈活選擇與呈現;可以創設、模擬多種與教學內容適應的情境;能為學生從事數學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個體展開面對面交流。信息技術是從根本上改變數學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必須充分加以應用。 4、社會教育資源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當積極開發利用社會教育資源。例如,邀請有關專
Ⅳ 你若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師,將怎樣考慮兒童注意的特點,組織教學工作
首先應了解小學兒童注意有意性的發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認識中的地位,作用逐漸提高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動到主動.然後,掌握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一)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1,凡需要學生注意的對象和操作的活動,盡量賦予它們無意的特性.包括教師講授的內容,難易要適當,在處理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時,應注意運用具體生動的教學方法;對於教學中必須重復的東西,應採取靈活多變的方法,以保持其新穎性;2盡量減少與教學無關的對象或活動的刺激作用.包括教室的布置要相對穩定,教師的服飾,發型不宜過於耀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迅速妥善處理偶發事件;在課間休息時,不宜讓學生做激烈的或競賽性的游戲活動;(二)利用課內外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組織和發展自己注意的能力.1提高活動的目的性:在學習或其他活動中提,出具體的目的,要求內容及具體方法,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說教來動員小學兒童的注意;2激發學習動機:要讓小學兒童體驗到自身學習的成功,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3訓練良好的習慣: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轉移注意而少惰性.(三)運用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讓學生在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快樂地學習:在學習活動中,適當地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融在每一個認識活動中,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有機聯系,盡量杜絕造成注意渙散的機會,使小學生快樂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轉換簡單地歸結為讓兩種注意,按著一定的程式輪番交替地出現.
Ⅵ 怎樣寫小學數學的教學建議
小學數學教學建議
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學科。其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學習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基於以上學科的特點及現階段的教學實際,特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第1條,教學目標是引領課堂教學的航標,教學目標的擬訂須建立在教材研讀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要通盤考慮總體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要善於把課時目標合理地分解為環節目標。
第2條,課時教學目標的擬訂要關注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知識技能目標的描述要明確、清晰,可檢測。過程性目標要關注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落實,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可以從學生的學習任務為視角進行敘述,也可以從教師的教學任務為視角進行敘述。
第3條,教材是凝聚教學經驗,體現課程標准及教學理論的規範文本。教材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前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與教材。
Ⅶ 小學怎樣組織課堂教學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訴我們: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激勵評價已成為廣大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我們在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精彩的課堂激勵評價,能是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動機,誘發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成績,下面就如何進行課堂激勵評價的問題談四中方法。
一.情感激勵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課程呼喚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愛學生,學生才會愛教師,學生才會喜歡教師所教的課。因此教師必須像對待自己的弟妹,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去愛自己的學生。灑向學生都是愛,灑向學生都是情。課堂上教師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個滿意的點頭,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親切的手勢,都猶如一場春雨,滋潤著學生乾涸的心田,都激勵學生敞開思維的大門,插上想像的翅膀,去探索知識的奧秘。教師從內心深處熱愛學生,用飽含激情的語言,眼神,動作,表情顯露出來,用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激勵評價從教師的心窩飛瀉而出,學生也會用他愛老師,愛學習的情感來回報老師。
二.語言激勵法 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課堂激勵評價也離不開語言。教師要力求使自己的評價語言真實,准確,精彩。這不僅需要教師的真誠,還需要教師豐厚的文化底蘊,那些人雲亦雲的「好」,「棒,棒,棒,你真棒」等評價語言使人覺得「言不由衷」因而聽而生厭。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學會開一個帽子工廠,每天上課都要帶一些帽子去,看哪個學生適合戴哪頂帽子,就把哪一頂送給他,課堂評價中的同一句話,我們可以說得平淡如水,讓學生感到勉強;也可以說得激情四射,讓學生感到溫暖和幸福。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要吝嗇自己贊美,賞識的語言,多給學生表揚,激勵。同時我們認為恰當的批評和警醒,也應算一種激勵評價。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偏差時,教師也不應姑息遷就,而應善意的批評指正,是學生的思想和言行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三.物質激勵法 物質確實存在很強的刺激性。適當地在課堂激勵評價中採用物質激勵也是一種好方法。在低年級的課堂上,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適當的獎勵一朵小紅花,一顆糖和一個水果;在中高年級的課堂上,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適時地獎給一個練習本之類的東西,的確能起到激勵學生認真學習的作用。但物質激勵評價的方法一定要慎用,我們仍提倡精神獎勵為主。有一次我們聽一節低年級的課,教師不斷的獎給學生小紅花,還沒進入新課,紅花已送了一大半同學。我們認為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激勵評價,這種為激勵而激勵的評價不值得效仿。 四.量化激勵法 在幾年的課堂激勵評價中,我們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激勵評價。具體做法是:將班上全部學生分成按性別搭配,成績好壞搭配和學習能力搭配的6人為單
位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個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小組以小組織的姓名命名。課堂上開展組際間的學習和守紀競賽。表現突出的小組被評為優秀小組,每組加50分,其他小組中表現突出的同桌加20分,課堂作業得「優」的每人次加10分。每天的分數有副班長匯總後填入教室後面的<<課堂量化激勵評價表>>中,一周一總分,總分最高的是本周的「紅旗小組」。實踐證明:此方法簡便易行,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而且能是學生在相互監督管理中自覺上好課,學好知識。 課堂激勵評價是對真情的喚醒,對言行的肯定,對精神的誘導.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彩的激勵評價作支撐,願我們的課堂評價能開出精彩之花,結出豐碩之果。 教師勸阻學生「上甲課,做乙事」也許是對的,但「沒收學生的書」做法有些不當,還好沒有撕毀掉,不然結局更麻煩!即使是上化學課,大家正津津有味時,也難免有時會有極個別學生在做其它科的作業,往往是因為多種原因學生沒有按時完成該科作業,而交作業的時間快到,個別學生為了不被另外的老師批評,而「冒險」不被老師發現進行「地下活動」,在課堂上做這些作業。 我也曾發現過此類情況,處理方法通常有如下一些:第一種情況: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學生,我從來不管他上課做什麼事,因為我相信他有邊聽課邊做作業的「一心多用」能力,事實上這類學生所做的習題可能遠遠不止是老師布置的。人的能力相差是很大的,有的人確有「三心二意」本領。我們平常不也是有同時做幾件事的時候么?這篇文章描述的情況大概屬於這種類型,教師可能對學生學習心理還不夠熟悉。 第二種情況:可能是有的學生事先預習了課文,大概自以為學懂了老師講的內容,上課時只需有選擇地聽老師講解某些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他心裡已有準備:什麼時候聽老師的,什麼時候不聽。我覺得學生這樣做無可指責。為了證明學生是否屬於這種情況,我總是以請他回答問題的形式進行偵探,如果他答對了,我便放心了。任由繼續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如果沒有答出來,便開一句玩笑「作業是永遠做不完的,灑脫些吧
Ⅷ .小學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有哪些
第一學段(1~3年級)
一、教學建議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如下的游戲活動。
例1 兩個同學一組做猜數游戲。
甲:我想了一個兩位數,你猜猜是多少?
乙:這個數比50大嗎?
甲:對。
乙:比70小嗎?
甲:對。
乙:比60大嗎?
甲:不對。
乙:比56大嗎?
……
教師可以利用上述游戲,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體會數的大小的同時,還能學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其中包含著樸素的用「區間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應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
例2 旋轉轉盤(見右圖),指針落在陰影區域的可能性大,還是落在白色區域的可能性大?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將學生分組,讓每一個學生預先猜測指針會停在哪一個區域內,然後動手旋轉轉盤。學生在親自旋轉轉盤的過程中體會到,當轉盤沒有停下來以前,指針落在陰影區域還是落在白色區域是不確定的,通過多次旋轉後,學生逐漸體會到指針落在陰影區域和落在白色區域的次數不一樣,停在白色區域的次數比落在陰影區域的次數要多,即指針落在白色區域的可能性比指針落在陰影區域的可能性大。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
在「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折疊、討論,進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體與平面圖形。例如,在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如籃球、乒乓球、飲料瓶、萬花筒、粉筆盒、牙膏盒、地球儀等)中選取素材,鼓勵學生進行觀察、觸摸、分類等活動,形成對有關幾何體的直觀感受。又如,教學中可以設計下面的活動:讓4名同學分別坐在4個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如水壺、茶杯等),先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然後組織學生交流,猜一猜某幅畫是誰畫的,他坐在哪個位置。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想像,體會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三)加強估算,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學段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例3 小明家養雞的收入是243元,養豬的收入是479元。估計這兩項收入一共多少元?
不同學生的估算策略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學生認為:「200加 400等於600,43加79大於100,因此它們的和比700多一點」;有的學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是:「243小於250,479小於500,因此它們的和比750小;有的學生可能說:「這個數比200+400大,比300+500小」,這些都是正確的。教師應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較各自估算的結果,逐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與策略。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如對於計算34+27的問題,學生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以下列舉的方法都應當受到鼓勵。
(1) 3 4 (2) 34+27
+ 2 7 =34+20+7
6 1 =54+7
=61
(3) 30+20=50 (4) 34+27
4+7=11 =34+6+21
50+11=61 =40+21
34+27=61 =61
教師不要急於評價各種演算法,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
又如,解決「在開家長會時,每張長凳最多坐5人,33位家長至少需要准備幾張長凳」這個問題時,學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樣的。有的學生藉助學具,用小棒代表長凳,用圓片代表家長,在操作中得出至少應准備7張長凳,有的學生通過計算33÷5,判斷至少應准備7張長凳;有的學生則用乘法,5×7=35,35>33,而5×6=30 30<33,因此至少要准備7張長凳。對於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並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教師應經常要求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你是怎樣想的?剛才你是怎麼做的?如果……怎麼樣?出現什麼錯誤了?你認為哪個辦法更好?……以此來引導學生思考並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解決如下的開放性問題。
例4 27人乘車去某地,可供租的車輛有兩種,一種車可乘8人,另一種車可乘4人。
(1)給出3種以上的租車方案;
(2)第一種車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種車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種方案費用最少?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在本學段,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過程。
第二學段( 4~6年級)
一、教學建議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例如,計算教學應注意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計算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我們可以讓學生估計一下,哪個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齡?(①500分;②500周;③500時;④500月)學生可能會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猜測。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准確的或比較准確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將會進行必要的計算,從而體會計算的必要性,在具體的計算中,可以鼓勵學生使用計算器。
又如,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徵,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到操場上選定一個建築物,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這個建築物,體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的變化,並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也可讓學生根據下面的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示意圖:假設科技館在學校的正東方向500米處,小紅家在學校北偏西60°方向300米處,醫院在學校正南方向1000米處,汽車站在校南偏西30°方向400米處。學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在方格紙上確定適當的單位距離,標出相對位置後,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
例 在下面的橫線上填數,使這列數具有某種規律,並說明有怎樣的規律。
3,5,7, , 。
教師首先應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隱含的規律,並在全班進行交流。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只要學生給出一個答案,並能作出合理的解釋,就應該給予肯定。下面是學生可能給出的一些答案:
(1)在橫線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數列。
(2)在橫線上依次填入11,17,27,使這列數從第三個數開始,每個數都是前兩個數的和減1。
(3)在橫線上依次填27,181,4879,使這列數從第三個數開始,每個數都是前兩個數的積減8。
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尋求數的規律的能力,比單純地做幾道計算題更具有挑戰性,也更有趣。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
(三)加強估算,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如,一本書12元,全班48人,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教學中應充分鼓勵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認為500元左右;也可以12×50=600,不到600元;還可以是10×48=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師應該為他們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
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法時,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探求計算結果,而不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豎式筆算的法則和算理,限制學生的思維。可以出示帶有實物圖的問題: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讓學生估計一下大約有多少瓶,然後再設法算出結果。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一些演算法:
24×10+24×8=432 24×20-24×2=432
20×18+4×18=432 24×2×9=432
24×3×6=432 18×4×6=432 18×3×8=432
也可能有學生會用豎式計算出結果。在學生獨立思考解決這個計算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解法,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靈活性,並比較不同方法的特點,在保證每個學生基本運算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有的學生可能會掌握多種不同的方法,並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解題思路。
又如,在一個農場里,雞和免共22隻,它們的腳共有58隻,雞和兔各有幾只?
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應鼓勵學生採用多種策略:
1.試誤與檢驗:可以讓學生猜測雞、兔的只數。假如學生經過幾次猜測之後,找到了正確答案,教師可以請他們回顧一下猜測的過程,獲得一些有益的解決問題的經驗。
2.列舉:可以引導學生藉助表格將「1隻雞,21隻兔」一直到「21隻雞,三隻兔」的所有情形下的腳的數量列舉出來,從而解決問題。
3.尋找規律:可以在讓學生列舉部分情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尋找規律以解決問題。
(四)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本學段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與第一學段的學生相比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綜合應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下面案例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的:讓學生通過統計塑料袋個數的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加深對不同統計量意義的理解,並且在活動中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感受到丟棄塑料袋的行為會對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喚起他們的環保意識。